人工智能技术已死,人工智能商业刚刚开始,中国人工智能仍然会重蹈AI四小龙老路...

(1)

SAP从1991年发布了R/3之后,ERP软件大厦已经搭建完成。这以后的30来年,就是与时俱进、持续改进。

在这30多年来,SAP进展的一直是平台。

跟随R/3发布的契机,把ABAP开发语言剥离出来,形成完整的低代码开发平台。

90年代因为互联网热、投资热,SAP也头脑热了一把,收购了不少执行层软件和行业业务软件。由于互联网热,SAP还把自己的SCM模块和B2B电子商务在线连接在一起。大家看到这里会不会惊讶的发现:SAP 30年前干的事,其实就是中国企业服务产业在过去是年以及现在正在干的事。嘿嘿嘿,我早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SAP在30年前犯过的错误,历史是不会避坑的,即使你知道了一切,你仍然过不好一生。

所以2001年互联网和资本泡沫破裂后,SAP也痛定思痛,也承认自己不能无所不能了。所以SAP给自己设定了边界,那就是企业核心组件,这就是ECC的退出。那SAP不做其他的了,那怎么办?只能和别人对接。这就是NetWeaver集成平台必须出现的来历。

好了,只要开了口子,快车就会越来越快。SAP软件被作为企业核心主干系统,其他系统都集成在SAP身上。这样,SAP系统就成为了最大的堵点,SAP系统不堪重负,怎么办?HANA数据平台出现。

所以你看这30年来,SAP一直玩的是平台:

1991:ABAP低代码开发平台

2004:NetWeaver集成平台

2015:HANA数据平台

SAP几乎每十年推出一代,而每一代的重心都是一个平台。

所以,SAP在2025-2026年之间一定会推出下一代新的产品/新的平台,我想,那个平台一定是智能平台。

而且SAP一定会沿用现在的名字:达芬奇Leonardo。各种ML、AI、RPA、AI Agent都会打包在一起。但能看出来,SAP想前进的方向是流程集成整合编排-流程智能自动化-流程智能挖掘。

(2)

大家看Salesforce,自己做好自己的销售云,其他营销云-交易云-客服云(线上客户接待),全是收购。

围绕这些核心云,Salesforce搞的就是生态。Salesforce自己把复杂的高级的功能放到生态应用商店里,让Salesforce主体核心产品功能20多年来一直保持简洁,这就是架构哲学:只保留80%用户在80%时间使用的20%的核心功能。

Salesforce的生态和Salesforce自己,统一使用的是一套流水线:编程语言-IDE-代码云托管-CICD自动化打包发布部署-DevOps接受统一云监管和安全保护。

Salesforce的平台大多数也都是收购来:

统一协同门户:Slack

低代码开发平台:自研APEX

集成平台:MuleSoft

数据平台:Tableau

云平台:HeroKu

Salesforce也搞了很多年智能平台:爱因斯坦。Salesforce也是把所有东西都放进这个平台品牌里了。

Salesforce应用研发部门,主要搞的是:搜索、推荐。毕竟Salesforce曾经收购了PredictionIO。

Salesforce的平台研发部门,主要搞的是:机器学习(如因果推断、可解释算法、时序预测)

Salesforce的AI研究部门的AI,主要搞的是:大模型会话、大模型生成(文本生成、代码生成、图片生成)

从这三个部门来看,Salesforce主要还处于各自玩的状态,只不过都统一在爱因斯坦这个品牌下。不过Salesforce搞的是营销、交易、客服,所以:客服大模型智能会话、营销大模型生成营销文案、交易搜索推荐这还是很有价值的,目的性也很明确。

(3)

从欧洲的SAP和美洲的Salesforce来看,全球都已经在为进入智能化而推枪上膛。

中国也把人工智能当做了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核心之一。

所以,人工智能肯定是未来。但,人工智能的什么是未来,这其实值得商榷。不能夯不啷当人工智能有未来,这没啥价值。

(4)

前几天有朋友说,今年中国各个厂商发布了148个大模型,这些大模型的命运到底会如何?

我说,明年是中国大模型的死亡年。

按照Gartner的炒作曲线来说,今年是典型的快速爬坡年:AI的风险投资、创业、创业公司估值、大模型产品发布,全都风风火火。那明年就是泡沫破灭年:AI又缺海量的高质量数据又缺算力烧钱,噱头已经玩完,就偃旗息鼓了。所以AI,到了2025年,看似是绝望之谷,其实大家反而踏实了,经过两三年沉淀已经有比较扎实的价值场景出来了。所以,我个人猜想:2026年,AI的商业价值开始真正爆发了。

2024-2025,还得再蛰伏两年。

(5)

昨天,谷歌发布了新一版本AI:Gemini。一群人人肉简单测试说:和GPT-3.5水平相当。

嘿嘿嘿,我比较期待明年3月份Facebook发布的新一版本LIaMa。

还有个朋友今天早上评论说:不要让大模型这个文科生非要去解决理科生的问题,别路线错了南辕北辙了。

我感觉这句话挺对。我看我的很多朋友路线就错了,试图让大模型解决精确逻辑推理的事。

所以我刚才就说:不是所有人工智能都有未来,而是得找到它适合的价值场景。

(6)

那什么是适合的价值场景呢?

我个人判断,还是视觉。

因为,这一轮第三次人工智能热潮就起源于2009年李飞飞。是她在谷歌支持的海量数据、服务器算力、团队人员薪资背景下,产生了人工精心标注的2000多万张照片,辛顿才有机会率领自己的学生打比赛刷榜,吴恩达才成功做了识别猫。

我今年就说,今年是下一代交互技术的元年,因为:

今年,苹果发布了划时代的VR/AR

今年,GPT-4多模态大模型发布

今年流行的Charactor角色交互、MJ图片视觉智能生成、Pika视频视觉智能生成,都为Meta公司曾经设计的元宇宙-真3D游戏虚拟世界-社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像过去制作游戏搞预置剧本设计、搞人物和地形美工,那不是未来。

所以这么来看,从2015-2020,这是视觉识别的五年,从2020-2025,这是视觉生成的五年。

(7)

咱们再说说中国情况。

从2015年谷歌AlphaGo打败李世石一鸣惊人后,全球第三次人工智能热潮爆发。中国也顺应潮流产生了AI视觉四小龙。AI四小龙也快走过十年历程了。回头看这十年,风险投资们投的钱,其实和抖音烧的钱差不多。但从结果绩效上来看,AI四小龙毛也没剩下,就是一堆堆的项目,而抖音的用户量和估值已经飞到天上了。而抖音也才是2016年发布的啊,基本是同期的。这就天壤之别了。

10月份我看了一份Gartner对2024年的十大技术趋势报告,里面几乎一半和AI相关。所以,我个人有个论断,明年2024年,中国会有巨型企业开始尝鲜买单AI大模型,如金融巨头、电信巨头、电网巨头等等。

所以,我还有个个人论断,中国的AI下半场,其结果也是大型企业-大模型本地部署-本地定制-项目服务。

(8)

大家也都知道一项技术:从研究到技术到工程到产品到商业价值,这个GAP鸿沟非常大。

大家都知道一个创新扩散周期从:早期使用者-早期大多数-晚期大多数-落后者,这个周期很长。

大家也都知道,技术的涟漪,往往从:黄赌毒-互联网休闲娱乐-电子商务-企业应用一波波扩散

所以我老说:从2017年底Transformer标准板砖推出来后,这第三波人工热潮其实已经结束。教授们纷纷又从工业界回到学术象牙塔。研究的红利已经结束殆尽。

但是,剩下的时间就是从技术到工程到产品到商业价值,这个时间还非常长,而且还会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

我今年也说,GPT-5短期内难以推出,即使推出也难以发生类似GTP-4这样的大飞跃。原因无他,就是因为:其他都没变,一味地往里灌更大规模的数据,提升并不大了。况且,现在Open AI也遇到了高质量的海量数据的确权-流转-交易-分润的难题了。没有海量的高质量数据,怎么会有更飞跃的GPT-5呢?

所以,Open AI这次人事斗争蛮对的:工程科学家退位,产品CTO上位。因为,要把有限的技术尽量充分地转换为商业价值。OpenAI又不是象牙塔。

de2fb04865d74025c222161b760cd67d.jpeg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david_lv/article/details/134874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