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理解误区,聊聊什么才是真正的云原生?

云原生应用

在我们的互联网应用当中,有一个词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叫做云原生,或者云原生应用。

那什么才是云原生呢?
在云原生概念中,有一个叫做云原生15原则,这15个原则我们可以分成四类:

  • CICD
  • 弹性
  • 解耦
  • 中台

CICD是和软件发布相关,弹性是和应用的特性相关,解耦是应用与应用之间的关系,最后一个中台是对外服务的形式。

只有说满足了15原则,我们才能说是一个很好的云原生应用了。

这里我们为什么来通过这个15原则来聊云原生呢?
很多人盲目上云,不是所有的应用都适合云,也不是所有应用都能叫云原生。

正是因为业界很多滥用名词,随便下定义,通常会给我们一些工程师造成误区。

现在市面上也有一些不好的习惯,说到云原生就是容器,只要把一个SpringBoot应用打包成一个Docker或者用K8s一编排就是云原生平台了。
其实远远不仅于此,云原生的概念远远不止于容器,也远远不止于K8S。

我们废话不多说,我们就看看到底什么才是小编心目当中的云原生。

Cloud Native

云原生的英文单词叫做 Cloud Native,这个Cloud Native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不是用Kuberneties做容器化部署呢?

这里我们要阐明几个误区,Kuberneties不代表容器化,它只是容器化过程当中的一个编排环节的一个产品,容器化有很多,有容器化本身的隔离,也有容器的编排,还有容器的平台管理等等。编排只是一项,而编排技术也有很多,像Messos、swarm、Cloud Fountry、Kuberneties等等,Kuberneties只不过是当前的当红。这个当红也只是当前时代,将来时和过去时未必都是Kuberneties,所以也不能一叶障目。不能因为Kuberneties就认为所有容器就都只能用Kuberneties,也不能因为用了容器化我们就认为所有云原生都必须容器化,云原生有它自己真正的定位。

在以前大家可能都说12-Factor,也叫12因素,只要满足了12-Factor就是Cloud Native,12-Factor固然很不错,但是这只是2012年的概念,到现在都马上2022年了,已经过去了10年了,12因素其实已经淘汰了,各种因素的描述其实已经不太精准了,所以当前我们不叫12因素,而称为15原则。其中增加了3个原则,同时也调整了几个因素,到底哪些精髓让它保留了呢?

其中有一个就是持续交付即CICD,持续交付、持续集成、持续部署等,这种能力是上云的一个关键能力,当你上云的时候是不是希望你的应用快捷,是不是希望你的应用能全自动的流程化的处理,所以这种能力是Cloud Native本身必须具备的。

除此以外是DevOps,这个概念就是一个团队从头到尾,也就是从开发到测试到部署到运维,一个人可以完成整个微服务的全盘管理,一个人完成这种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形态,就是DevOps,它也是和Cloud Native非常配合的一个名词。

还有就是微服务,其实所有的应用服务都是在做拆分的,有合必有分,有分必有合,我们把一个应用服务拆分成一个个小的微服务,然后让微服务之间通过服务治理,通过服务发现等等功能互相关联起来,最终体现出一种平台化的特质。所以当今时代微服务是主流,而Cloud Native恰恰可以满足微服务的需要,同时也希望你的应用变成微服务,这样的应用才是属于Cloud Native的范畴。

除了这些还有一个纽带性的内容,叫做康威定律,微服务要求我们把应用做的足够小,DevOps又要求一个人完成整个服务从前到后的完整流程,这个时候康威定律就能把两个串联起来,足够小的服务就希望我们有足够小的组织,而DevOps里面刚好是小组织,这样一个组织、这样一个服务、这样一个发布流程,希望你的代码写成Cloud Native的样子,就刚好满足了康威定律、微服务、DevOps和CICD持续交付。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45455361/article/details/12146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