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最大城商行退出异地助贷,发力区域自营业务

来源 | 镭射财经(leishecaijing)

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商行,盛京银行也在互联网贷款业务调整风波中及时调转航向。

「镭射财经」了解到,盛京银行自去年开始就已经主动退出异地互联网贷款业务,当前仍与部分头部互联网平台保持合作,但只做东三省区域投放,并且也在慢慢退出。

包括助贷、联合贷在内的互联网贷款,曾是盛京银行消费贷款业务的最大助推器。自2019年开始,盛京银行发力互联网贷款业务,此后短短三年间,其消费贷规模增长超八倍。暂停异地投放后,消费贷规模便开始式微。

除了互联网贷款业务急刹车,历经股权转让和高管变更的盛京银行,近年来业绩走势和业务拓展均遇瓶颈期。尤其是负债端较高的存款成本率,拉低了盛京银行净息差水平,使之净息差位于上市银行倒数位置,加上资产质量承压所产生的减值损失,盛京银行利润水平波动较大。

主动退出,降低风险

互联网贷款新规的发布,对行业内重度依靠互联网平台助贷模式的银行冲击较大,因受地域限制被迫收紧互联网贷款业务端口,甚至连带整个个贷款业务规模下滑。

盛京银行便是其中一个缩影。

从盛京银行近年来的个贷消长可以看出,2019年前后,该行积极拓展互联网合作贷款业务,与京东金融、蚂蚁等头部互联网平台合作,主要通过发放全国性短期分散联合贷款促进消费贷及个贷规模增长。

财报数据显示,2019年盛京银行消费贷规模极速拉升,从2018年的30.76亿元增至172.97亿元,增速高达462.32%。同期,消费贷在个贷中占比从12.08%升至30.08%。

2020—2022年,盛京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分别为206.73 亿元、283.30 亿元、254.09亿元,占个人贷款总额的比例为26.69%、28.13%、25.44%。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17055706 查看本文章

2022年,盛京银行消费贷余额开始下滑,消费贷在个贷中的占比亦同步下降。数据变动背后,互联网贷款成为首因。受监管加强互联网贷款属地化经营政策要求,盛京银行主动退出异地互联网个人贷款,因此导致其消费贷款规模有所下降。

在盛京银行的互联网贷款业务中,合作模式以担保增信为主。截至2022年末,盛京银行互联网贷款余额258.17亿元,其中联合贷92.29亿元,助贷157.23亿元,助贷业务中附有担保增信的贷款占比约63%。

由于盛京银行个贷业务主要由按揭贷款和消费贷款构成,互联网贷款新规对消费贷的冲击,也传导至个贷规模变动。可以看到,2019年在互联网贷款助力下,盛京银行个人贷款余额达575.12亿元,同比增长率125.96%,创下近年增速巅峰。

2020年起,个贷增速大幅放缓,且有逐步缩量趋势,2022年甚至迎来负增长。2020-2022年,个人贷款余额为774.58亿元、1007.25亿元、998.80亿元,同比增长率为34.68%、30.04%、-0.08%。

并且从整个贷款业务上看,2019年前后的个人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也是飞跃的一年,但在2019年占比提升后,一直处于震荡状态,暂无明显突破。

2018年-2022年,盛京银行贷款总额分别为3765.97亿元、4572.02亿元、5470.63亿元、5860.33亿元、6133.62亿元;其中,公司贷款余额为3475.48亿元、3724.01、4696.04亿元、4853.08亿元、5134.82亿元,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为92.29%、81.85%、85.84%、82.81%、83.72%。

而近5年的个人贷款占比为6.67%、12.58%、14.16%、17.19%、16.28%,2019年占比翻倍,且后续一直维持稳定增长,直到互联网贷款新规颁布前后占比达到顶峰,随后便稍显增长动力不足。

根据盛京银行相关评级报告,2022年以来盛京银行在其经营所在区域内保持较强的同业竞争力,但在客户及行业集中风险、贷款业务拓展等方面承担一定压力。拆解盛京银行贷款构成,贷款业务拓展方面的压力一定程度上也来源于个人贷款规模承压,受互联网贷款业务收窄影响,个贷业务或将继续承压。

迫于助贷收缩压力,盛京银行开始注重自营业务建设。立足区域分支行网点,盛京银行推出“六客群、六行业”12款自营消费贷款产品,提升消费信贷服务效能,依靠自营产品加强了本地优势。

自营建设道阻且长,盛京银行消费贷想复刻互联网贷款模式下的高增速,较难。

质量承压,业绩受阻

摆脱恒大阴影后,横在盛京银行面前的,仍是一道业绩和估值修复难题。

2022年,盛京银行的恒大股权转让工作完成,国有股份占比进一步提升,同时董监高成员变更,新任董事长、行长均来自国有银行。

7月,盛京银行发布公告称,收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辽宁监管局关于柳旭任职资格的批复,监管已核准柳旭盛京银行行长的任职资格。柳旭曾任中国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此外,盛京银行拟任董事长孙进曾任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副行长。

稳定的股东结构加之更具经验的管理层,让外界看到了盛京银行扭转经营和业绩颓势的希望。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商行,盛京银行在网点布局和牌照方面在同业中具备一定优势。

截至2022年末,盛京银行共有营业机构212家,包括沈阳分行、北京分行、上海分行、天津分行、长春分行等18家分行及辖属185家支行。盛京银行旗下控股一张消费金融牌照盛银消费金融。

但在实际经营中,盛京银行受息差走低、不良率上升等因素影响,整体竞争力并不乐观。根据最新半年报数据,盛京银行的净利差水平收窄至1.3%,净息差收窄至1.22%,处于上市银行尾部;同时其存款成本率高达3.09%,位于上市银行第二名,零售定期存款成本率更是高达3.87%,位于上市银行第一位。

负债端成本压力犹存,贷款端定价仍处下行趋势,盛京银行的息差水平已处于极低位置,远低于商业银行净息差大于1.8%的底线要求。息差下行压力增加,盛京银行业绩波动明显。

近年来,盛京银行的整体业绩水平呈下降趋势。根据2023年中报信息,截至报告期末,盛京银行资产总额为10951.6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27.52亿元,增幅为1.2%;上半年实现净利润7.90亿元,同比减少1.74亿元,降幅18.1%;营业收入71.44亿元,同比较少9.37亿元,降幅为11.6%,盈利指标双双下降。

把时间周期拉长,2020年是盛京银行资产质量剧烈下滑、收入和利润急跌的分界点。2018-2022年,盛京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58.85亿元、210.07亿元、162.67亿元、154.67亿元、161.53亿元,同比增长率为19.9%、32.2%、-22.6%、-4.9%、4.4%;实现净利润51.26亿元、54.38亿元、12.32亿元、4.31亿元、10.19亿元,同比增长率-32.2%、6.1%、-77.3%、-65.0%、136.6%。

可以看到,双指标长期保持震荡下滑趋势,2022年净利润虽然增速较快,但距离下跌前仍有较大差距。

资产质量方面,2018-2022年,盛京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71%、1.75%、3.26%、3.28%、3.22%,明显看出自2020年不良率大幅提升后,至今未大幅改善,持续处于高位震荡状态。同期,盛京银行不良率也显著高于城商行平均水平。

不过,随着股权结构优化,新的管理层掌舵,盛京银行的监管指标颓势开始扭转。2023年上半年,盛京银行资本充足率12.40%,比去年末上升0.8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42.90%,较上年末上升2.6个百分点;不良资产率3.17%,较上年末降低0.05个百分点。

互联网贷款业务调整后,盛京银行的消费贷资产增量风险也得到遏制,资产质量明显改善。上半年,盛京银行个人消费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为0.82%,相比去年末降低0.84%,下降比例近50%。

质量与规模并重,盛京银行有望站上经营拐点。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LeiSheCaiJing/article/details/132875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