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P系统再一次刷新了我的室内定位观

直到现在,相信很多美友都使用的还是 Android Nougat(7.0),Android Marshmallow(6.0) 甚至 Android Lollipop(5.1)系统的手机,在很多人还在期待厂家们能够给自己手机「慷慨」升级 Android Oreo(8.0),Android O 的装机率才刚到 1% 的时候,谷歌就发布了 Android P(9.0)的首个测试版。

对于这款刚入我们眼球的谷歌系统,真的是系统升级中体验感加应用最让人惊叹的。Android P增加了对IEEE 802.11mc Wi-Fi协议的平台支持,用户可充分利用应用程序中的室内定位。如果手机的APP能够连接到三个WiFi接入点,那么这个协议可以使其在1-2米范围内对设备位置进行三角测量。开发者还可通过WiFi RTT开发带有路由功能的地图,这种地图可在混乱的室内环境中为用户定位。主要的一个应用升级创新在于室内定位的实现。科研的速度当真比不上企业的脚步啊。。。

看了有关测试的网站我对它的研究点有了一些见解,分析一下它的主要技术点:三角测距+RTT...勿喷

三角测距

三角定位模型的原理:首先根据两个已知节点 A,B 之间的距离和他们的位置,以及未知节点 与 A,B 的两条连线与直线 AB 所形成的角度α与β,可以求得 的位置,即以两个已知节点 A,B 为端点的两条射线的交点上,如图2-3所示


以三角定位模型为基础的定位算法有AOAAngle Of Arrival)等,即通过测量信号的到达角而得到节点 M 的位置信息。AOA

的优点是它是利用已知节点数量最少的一种定位算法,如图所示,它只要利用两个已知节点信息就可以计算出未知节点的位置。

RTT技术

RTT(Round-Trip Time): 往返时延。在计算机网络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表示从发送端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端收到来自接收端的确认(接收端收到数据后便立即发送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一般认为单向时延=传输时延t1+传播时延t2+排队时延t3。

t1是数据从进入节点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通常等于数据块长度/信道带宽;

t2是信号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距离而花费的时间,等于信道长度/传播速率(光纤中电磁波的传播速率约为2*10^5 km/s,铜缆中2.3*10^5 km/s);

t3可笼统归纳为随机噪声,由途径的每一跳设备及收发两端负荷情况及吞吐排队情况决定(包含互联网设备和传输设备时延);

最后,虽然基于测距的算法优于非测距的算法,对定位的精度有了更好的效果。但是与此同时对设备对系统的要求也高了,成本的制作以及对内存的消耗,都是需要进一步改善的。但是该系统对节能也有一定的处理方式。。。不过内存真的够吗?能耗跟得上我们复杂多样的APP应用消耗吗?还有这定位精度为1-2米,我还是保持坐看的态度。。。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pinger0077/article/details/79589394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