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实锤,区块链国家共识终成型!

CCTV-2财经频道再次播出了区块链专题节目——把脉区块链,就“区块链是什么,会产生什么样的价值,应该在发展当中经受什么样的监管”等话题进行深度的探讨。

进行放送的是《对话》栏目是中央二套的拳头栏目,致力于为新闻人物、企业精英、政府官员、经济专家和投资者提供一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因为该节目面向的目标收视群体一般为关注经济改革并具有决策能力的社会精英人士,同时能表达一定的官方立场,因此该节目在社会上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而这档针对区块链的电视媒体报道与过往的电视新闻报道截然不同,这次的节目基本都是从正面的角度来认识区块链,评价区块链。节目中爆出了许多我们想讲而又不敢讲的话:“如果不拥抱区块链,你是等死”、“我们要自己搞一个数字资产的交易所”……

一锤定音,统一舆论

这次会议是现场直播,所以没法剪辑么?显然不是!节目的素材取自于5月26日的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这场在贵阳举办的,主题为“数化万物 智在融合”的盛会,吸引了来自工信部、网信办、北大等精英机构的参与。因此我们在电视上所看到的,就是官方所要展现给我们的:区块链的未来一片光明!

结合央视财经频道的这次报道,可以明显看出,,官方一锤定音,统一舆论的想法不言而喻。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将会是中国打造科技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和资金涌入到区块链大浪潮之中。

当然,现在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把区块链过于神化

误解一:区块链是不可篡改的

区块链公司和区块链技术爱好者们谈论最多的,可能就是链上数据的不可篡改性——也是区块链技术的“最大卖点”之一。但在技术上,区块链无法做到保证完全不变性。事实上,数据一旦写入就可以改变,只不过成本非常高而已,因此很多人只不过出于经济考虑不愿这么做罢了。但需要说明的,篡改区块链是可能的。对于某些应用程序,甚至可能需要经常修改区块链上的信息,因为错误、欺诈、以及其他各种因素都导致需要从链上删除记录。

误解二:区块链提供7*24透明度

区块链技术的另一个吸引力在于其固有的透明度特性。但是,由于不同国家的隐私和数据保护法律规定,并非每个人都能被允许看到区块链中的所有数据,所以“透明度”也不是总是能够体现在区块链上,甚至在某些地区,透明度较高的信息反而是不合法的。另一方面,透明度还会涉及到安全问题,比如当你购买了某个贵重物品,实际地址信息就被披露出来,此时,你可能就不会渴望提高区块链透明度了吧。

误解三:代码即法律,智能合约即法律

毫无疑问,区块链系统能够提供去中心化且安全的交易和事件处理功能。但这个功能的前提,其实都基于了一个共识的假设——“代码即法律(Code is law)”。

“自动执行”的智能合约概念,主要是希望剔除中介环节——例如,如果某个服务没有按照承诺完成交付,那么客户就能自动收到退款。但问题是,这些代码规则不是法律。智能合约仅仅是编写在软件里的业务规则,这些规则只是编写代码的程序员、或是企业自己来约束的。因此,如果要实施智能合约,企业必须要牢记代码不是法律,如果没有单独的合同协议,智能合约将不具备法律约束力。

“区块链中国共识”已经形成

而对于币圈的老韭菜们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呢?小C首先认为这两件事将是区块链在中国发展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从现在开始,真正的“区块链中国共识”已经形成。在过往的官方报道中,要么对区块链的介绍遮遮掩掩,缺乏深度的探讨和认识;要么在评价区块链的时候夹杂着大量的负面消息,“空气”、“炒作”、“割韭菜”等词层出不穷。因此,从官方的角度来看,未来有关区块链的正面报道会逐渐增多,而一些场外的区块链乱象也将得到整治。利空出尽即是利好,政策层面的严管可能告一段落了,币圈将暂时摆脱阴影,重迎曙光。

在这里还可以大胆地猜测下,未来官方还有哪些动作。默许数字货币交易所的存在?建立区块链产业基地?认为这些肯定会有,但是想象空间还不够大。未来极有可能区块链会变成真正家喻户晓的技术,而对于大众而言,区块链技术显然没有币价波动来的更加直观。因此国家大力推动区块链技术,实质上也是推动币圈的潜在人数的转换。


国家启动区块链人才培养计划

与此同时,浙工大、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杭师大等也纷纷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希冀培训出更多的区块链人才。而定向人才的培养其实是个大杀招,不仅缓解目前区块链行业人才紧张的窘境,而且能为未来的币圈和链圈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使得更多的人能认识并且投身其中。

因此国内政府态度的转暖,想必也会吸引更多人才和资金,基础设施得到完善,也将推动币圈和链圈生态的进一步发展。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2065343/article/details/80678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