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工程基础知识2

网络层

虚拟互联,IP地址和物理地址,子网掩码,路由选择协议

面向链接:就像电话网络一样,双方通信建立一条不断开的虚拟链路,是一种可靠的传输方式,分组将是无差错,有序的到达目的,因为没有处理差错能力,电话业务很适合。OSI的X.25之前,成为了历史

无链接:发送时不需要建立链路,每一个IP数据报单独发送,顺序不一定,到达的顺序也不一定,交付时限也没有规定,很有可能丢失,重复,失序。网络层不提供服务质量保证。

网络层的IP协议:ARP地址解析协议,ICMP网际控制报文协议和IGMP网际组管理协议

虚拟互连网络:多个异构的物理链路符合IP协议互连起来的网络,也就是逻辑链路连接起来的网络,看起来是一个统一 的。

IP地址 :IPV4:4*8=32位的标识符。1    分类IP地址    2    子网划分    3    无分类编址

分类IP地址:网络号+主机号        (A类 0 +7位网络号+24位主机号    B类10+14位网络号+16位主机号  C类110+21位网络号+8位主机号    D 1110+多播地址        E 1111+地址 今后用)某单位申请到一个网络号后,连带一块主机号。ABC类地址不同数量块。点分十进制 129.12.11.3             A类网络号126 全0的是保留地址 全1是环回地址不用   +主机数 全0 和全1 广播地址 2的24次方-2 ,类似的BC类         这样用,一个单位申请一个网络号占用全部地址,但是这个单位用不完,造成的浪费。ABC类共占全部IP地址的87.5%  而路由表转发按照网络号进行,很快,数目减小,而且每个路由器至少对应两个网络号的地址域,路由器接口对应该网络的一个地址             两个路由器相连的接口没有分配IP地址,叫做无编号网络或无名网络.

IP地址和硬件地址:MAC地址在物理和数据链路层使用,IP地址在网络层以上使用,IP地址是一种软件实现的逻辑地址。

ARP地址解析协议:知道机器的IP地址根据ARP找出MAC地址。在主机的ARP高速缓存区存放一个IP地址到MAC地址的映射表。  每个主机都存储这本局域网的ARP,如果A发送一个信息IP数据报给本局域网B,先查找本机的ARP有则无B的IP对应MAC地址,有则根据这个地址打包成帧转发给B,如过没有B的MAC地址,则转发ARP请求分组,所有局域网的主机收到ARP分组后返回自己IP地址和MAC地址,A查询有没有,然后进行转发,如果还没有,则转发给根据自己链接的路由器,转发打包成帧给路由器处理,路由器解包后进行类似的转发操作(查找本地的ARP,如果有对应的IP地址的MAC地址,则打包成帧发给主机)如果还没有找到就继续转发。                ARP只工作在主机的局域网类,路由器是两个网   生存时间更新ARP缓存表

为什么要用ARP协议:全球使用的物理设备的硬件地址是不同的,但是接入网络的设备都存在网络,实现网络和网络下面层分离

IP协议:20字节固定的长度 +可变字段+数据         4 位(版本 IPv4 IPv6    )    4位(首部长度 数据说明的长度,5*4=20) 8位  (区分服务)    16位(IP数据报的总厂度      长度很长时    在IP数据报转化成帧时也会切段)   16位(标识 因为切片,而且是无链接方式,计数器赋予一个值,形成标识值,给每个切片都是这个值,方便以后组装  )  3 位(标志  最低 MF=0 数据报最后一个 MF=1 还有切片 中间DF=0 允许切片 DF=1不能切片) 13位(片位移 在切片后 一个数字  175*8=1400 在总数据的1400位置)      8(TTL 最大数为255 经过一个路由器就减一)    8 (协议   1 ICMP    2IGCP 4 IP....)     16(首部校验和  将首部的数据分为16位的一个个,发送端   校验和为0  然后对他们取反  写入校验和  发送出去 ,接受端,接受的数据全部取反,结果为0则保留)32    (源IP地址)    32(目标IP地址)    +可选部分(为了增加功能预留,1-40字节)

路由表:目的地址+下一跳接口     路由器的使用:路由器将IP数据报的目的地址N提取,如果是和路由器直接相连的某个网络,就直接交付(将IP数据报转化为MAC帧,发送它) 没有则传送给下一跳路由检查有没有符合的N,(下一跳,下一跳)依次是默认路由,丢弃。

划分子网:(原因 :IP地址的利用率不够,路由表太大,IP地址不够灵活)  所以:划分子网:网络号+子网号+主机号 =以前的分类网:网络号+主机号(子网号+主机号)IP数据报不知道该网络划分了子网,路由器怎么识别转发:子网掩码:确定网络地址

使用子网划分的路由表:目的网络地址+子网掩码+下一跳接口  

CIDR 无分类编址:没有网络号和主机号的分类  有类或者划分子网:而是随意的将32位IP地址化为 网络前缀和主机号       使用的是地址掩码      多块地址形成路由聚合(减少了路由的项目数)    路由表就由网络前缀和下一跳接口组成               匹配最多的地址掩码的为转发网络。           使用一种数据结构存放路由表:二叉树存放查找法。(压缩技术,减少次数)

ICMP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为了更有效的转发IP数据报和提高交付的机会(两种报文:ICMP差错报告报文和ICMP询问报文)    (允许主机和路由器发送有关异常的情况说明)ICMP存在于IP数据报数据部分位置,8位(类型)6位(代码)16位(校验和)4个字节(ICMP报文类型)+ICMP数据部分   ICMP应用类例子:PING 命令和TRACERT命令

路由选择协议(获得路由表)

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一定是动态性的和分布式的路由选择协议。因此AS的定义出现,每个AS有自己的路由协议,两个AS之间有使用一种AS间路由选择协议。即分类为两种路由协议IGP内部网关协议(RIP和OSPF)和EGP外部网关协议(BGP边界网关协议)。

RIP(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距离=跳数 经过的路由器数目  跳数16不可达 小型网络                                                                      特点:1 仅和相邻的路由器交换信息         2 交换的是自己知道的所有信息          3 按固定时间间隔交换路由信息    经过若干次更新后 所有路由器都知道本区域最短路由路径   每一个路由表组成为 目的地址+距离+下一跳路由器  组成   收到相邻的路由器发来的路由表 根据算法 进行最佳更新。 更新步骤:1 将收到的路由表N的下一跳地址都改为N,2 然后距离加一,3 然后于本路由表比较,没有的就添加进去,变大变小的距离进行修改。         最后所有路由器都有本区域的路由表  关于每一个路由器。

RIP2报文格式(支持CIDR):IP首部+UDP+RIP报文 (RIP用UDP进行传送时UDP端口为520)

特点:好消息传的快,坏消息传的慢         16不可达        规模小,开销小

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算法)(分布式的链路状态协议)1 向区域内的所有的路由器发送信息 2 信息是我这个路由器的相邻的路由器的链路状态(我有那些相邻的路由)3 只有当链路状态发生表化时才发送

因此所以路由器可以建立一个链路状态数路库(本区域 的拓扑图)收敛过程很快,为了是OSPF适用更大的网络环境,可以将AS划分为更小的区域 (使用层次划分:主干区域和普通区域)(主干区域和边界区域间的路由器为区域边界路由器

OSPF报文:24字节固定字长 ,不用UDP,很短(不会重传)版本+五种类型中一种+分组长度+路由器标识符+区域标识符+检验和+鉴别类型+鉴别   +一种分组               可以设置代价  会有存在负载平衡

BGP边界网关协议:RIP和OSPF是为了在AS有效的从源站到达目的,而BGP是为了链接他们 AS规模太大了。OSPF链路状态数据库太大了而RIP不能扩大。

BGP是路径向量路由选择协议,BGP发言人(BGP边界路由器)相邻的BGP 进行TCP链接(端口号179)交换BGP报文。运行两个协议RIP或者OSPF 和 BGP。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路径就是找到合适的边界路由器   ,很少的,(有四种报文:打开,更新,保活,通知)

路由器结构:路由选择部分(控制部分)和分组部分   (输入端口,交换机构,输出端口) , 在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都会产生排队等候。交换结构:1 通过存储器 2 通过总线 3 通过互联网络

IP多播,一个源点 发往 多个目的地,在快到达目的地的网络路由器将数据复制,D类地址,多播地址,不是目的IP地址而是多播地址。局域网上的多播:00-00-5E-00-00-00 到 00-00-5E-FF-FF-FF 而后23为也是D类后面23位 IGMP是在本地使用的协议,并不知道本局域网上有多少主机,而是让多播路由器知道本局域网是否有多播主机(主机上的某个进程参加和退出某个多播)

IGMP:当主机加入新的多播组时,向多播组发一个IGMP报文,申请成为,然后本地的多播地址也把组关系发给其他多播路由器。    组成员动态的,多播路由器周期性的询问。         多播选择协议:洪泛和剪除         隧道技术         基于核心的发现技术

虚拟专用网:一个企业内不许要很多的IP地址,而拥有本地虚拟IP地址,企业内的主机之间的通信就用本地虚拟IP地址,如果要和外界通信就通过NAT地址转化成IP地址在因特网上传播。本地虚拟IP地址为RFC专门指定一段,任何企业都可用。——虚拟专用网。采用隧道技术实现。NAT 地址转换协议。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inat_35049039/article/details/8043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