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集思录-大学门外的事情

原文链接

学习在某个方面相对来说应该是世界上最纯粹的事情了。

目前还处于是职场小白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忙碌,也逐渐感觉到了毕业之后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试用期的过渡说实话还是比较合理的,从最开始感觉和学校里面的生活好像没什么两样,到后来慢慢地显现出来细微的差异,再到逐渐切换到另一条轨道上面(对于毕业前与毕业之后的路,我觉得很像是通往同一个目的地的两条不一样的轨道)。

极度自由的阶段

  • 自主性
    现在好像什么事情都是依靠自主性去做的,工作、学习、生活都是这样。象牙塔里面或许还会有人督促你学习、指导你生活,但是现在是什么都没有了。想学音视频编解码,自己去找门路;想知道如何完成项目经理的需求,自己去问,去寻求答案与解决方案。一句话,现在几乎没有人来告诉你,你该做什么,你该怎么去做,一切取决于你自己,你想活成什么样子都可以。
  • 信息多样化
    现在的信息太多样了,公司经营、职业发展、国家大事、人生经验、生活方式等等等等,这些信息或多或少都要去接收一些,因为你一旦停止接收这些消息,可能就会落伍,跟不上变化的节奏,容易沉浸在自己的“方寸之间”。除了多样化,还有许许多多的信息是垃圾信息,如何去辨别筛选,如何去选择靠谱、高效的信息获取链路,这些都需要掌握。
  • 评判方式的自由多元
    公司不可能像学校一样给出一套细致化到方方面面的统一化的评判标准,学校里面相对来说会有比较统一的评价体系,这取决于学校里面知识的统一性(专业一致、分数一致、知识技能相似)。但是在公司里面同一个组之间的职能分工差异性就极大,有做管理的、产品经理、网络、安全、显示等等等等,这就导致无法用细致化、分数化的标准很好的去完成评判工作。公司是唯结果导向的、过程也没有办法去细化评价。
  • 知识获取的开放性
    现在你可以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只要你知道如何去入门,因为你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几乎你想学的任何东西。来自不同地方,不同专业的人混合交错,每个人身上都有非常值得学习的东西。其中认知的提升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了认知,才能够开阔眼界,继续往下走。

所谓琐事

工作之后会发现有这么一堆一堆的的“琐事”在慢慢浮现。就比如:周五你约好了去拔智齿,下午请了个假过去,拔完还没有到家发现明天需要发一个版本,你负责的模块还有一个遗留问题没有解决,于是第二天上午又去加班,问题解决之后饭也来不及吃(也没法吃、刚拔完牙),又要去接来找你玩的同学,期间需要去看看为什么社保卡用不了(只能周六,周末银行不上班,周一到周五自己要上班)?和同学一起玩儿中间还会接到同事的电话:不好啦,你负责的模块还有一个功能跑不起来啊,此刻内心是崩溃的。然后晚上带同学吃饭,回到住的地方有七八点,又开始打扫卫生。

上面只是一个例子,是说明没有了学校给你提供的安静、轻便的环境之后,很多之前你不需要操心的事情就接踵而来,让你应接不暇。之前也不是没有这些事情,只不过学校,家人已经解决了一大部分,所以摊到自己手里面的就很少。

想学习吗

没有了学校里面那种学习的氛围以及约束,面对丝毫没有约束的诱惑(晚上不熄灯,每人抓你出去上网,唯一能够阻挡你的就是你的贫穷,除此之外,你可以想干什么干什么),我经常会处于“口嫌体正直的状态”。就比如说我常常怀着愧疚的心情一脸严肃的看着电影、电视剧,我很对不起被我撂在一边吃灰、垫电脑显示器、当泡面盖板的各类书籍。

该怎么去找回那种热爱学习的感觉,现在的学习在短时间内看起来并不会带给我任何实际的收益,以前我学习好的话在半年之内就可以获取很多很多我看得见的收益:我的分数提高了,有奖学金可以领,有比赛奖状可以拿,有大神的称号可以养成。现在我的学习好像犹如把一滴油滴在一锅水里面,闻之无味、食之无味、也翻不起一朵浪花,我学来有什么用?前面学着后面忘着,之前忘了也无所谓,反正收益已经拿到了,现在呢,忘了可能就真的什么都没得拿。总想象着什么时候学习能够像往一锅油里面滴一滴水一样呢,立马见效、波涛滚滚、油光四溅。

我为什么如此平庸

我记得我以前还是十分优秀的男子(夸张修辞,不要介意),比赛拿奖到手软,大学没挂过一科(好像没什么得瑟的),同学觉得你好厉害啊。现在我好像成了一事无成的佛系男子,平庸至极。

现在想想,以前是坐井观天了,在学校里面也是需要横向对比,纵向对比的,但是处在学校环境之中,好像从来没有纵向对比过。出了那道门才发现,你一下子多出了如此之多的竞争者、可攀比者,年龄跨度如此之大(校园里只有那么一批同龄人作为对比)。我家人也会说,你原来的自信呢?你原来的傲气呢?现在为什么变得如此自卑、如此低声下气。

比你优秀的人多的是,比你聪明的人多的是,比你会处事为人的人多的是。我现在学会慢慢接受自己的平庸,我自己本就是一文不值的,从这个最低的起点开始,慢慢找回自己的自信,试着站起来,阶级层次难以逾越,那就先争取做阶级层内的最优秀的那批人。

我的经验被清零了

现在我很经常的内心独白是:哦,原来这个需要这样做啊;我去,为什么这样不管用;他们为什么这么熟练啊;要怎样才能够成为你这样优秀的人呢?我为什么错了?我错在哪里?

学校里面的一套在这里不再时时管用,看问题的视角也不再那么单一,好像第一次觉得辩证法真的能够有实际的应用场景了,而不是政治卷子上面那道干巴巴的题目了,这真是一种奇妙的感觉。

公司新员工培训有反复强调一点,“以空杯心态去面对接下来的生活”,所谓空杯心态的建立过程就是承认自己零经验的过程,先接受自己的零,然后去改变,去做加法。

还有脾气吗

想以前,还会动不动发下脾气,所谓“棱角”,现在怕不是慢慢的被呲平了。记得大学的时候有发起过一个活动,“不抱怨手环”:一人发一个手环,如果在20天内有抱怨的行为,就需要把手环换一个手带,什么时候不用换手了,这个活动的目标就达成了。说实话,不抱怨我到现在为止还做不到,但是有另一个事情有所改变,那就是抱怨归抱怨,事情该接受还是要接受,在接受当中谋求发展、转机。

细细想来,我应该有一段时间没有发脾气,拧着来了,包括与家人的沟通,也都会商量着来,有理由说理由,不会说一句话不说、不解释,我就是要这么干,怎么地!要知道最容易宣泄脾气的地方也是你最亲近的人,其他人,你有脾气,人比你更火爆,所谓发脾气往往能伤害到的都是最在意你的人,也是你最亲近的人。

我现在有脾气也会选择以一种轻柔的方式发泄,比如外出散步,比如看看电影电视剧、玩玩游戏、跟好朋友吐吐槽。发脾气在生活工作当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加剧问题,求同存异,和平共处才是最靠谱。

理解包容与理性看待

想想之前是不是经常在空间看过一些或者干脆自己发一些“站在道德高地的批判性话语”,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或者说至少没有必要在空间、朋友圈里面过分传播这些东西,因为每个人都是有着自己立场的,基于这个立场,他会做出那些事情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不能因为它不符合自己的三观就去一味的批判。

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甚相同的,在不影响自己利益的情况下要多多去包容,不要总是以一种轻蔑的、不屑的(我觉得你这个就是扯淡,怎么可能嘛)想法去看待。最重要,不要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看待人与事,比如你技术好,可能会觉得有些老师、上司啥都不懂,还对你发号施令,其实我们往往都只看到了一方面,殊不知在其他方面自己仍然是一只小白,职能分工都不同,有什么可比性,凡事多想想,多理解包容一下。

我之前经常性有这样的看法:你看那个人说他要怎么样怎么样,这玩意儿有什么用?做这个不是浪费时间嘛!笨,这样肯定做不成。或者是:呵,你也就是说说而已,真去做了不还是三分钟热度,我就看你怎么失败。这种“看空”别人的想法我之前是一直都有的,排除有些时候这确实跟自己想的一样,但是更多时候是“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了?”,你有可能发现,原来班里学习不好的同学毕业之后如鱼得水,吸金能力一流,可能平时学习吊儿郎当的,高毕业之后考了一个很好的大学,套用一句话“除了个人的努力,还是要考虑一下历史的进程”。不要总是不断地看空别人,话说这对自己有什么好处?无非是自欺欺人,强行找到一点虚假的优越感而已。


如果觉得本文章不错,请关注微信公众号-YellowMax多多支持,查看更多文章

欢迎转发、关注、点赞一波

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u013904227/article/details/79688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