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学习心得<代理模式 Proxy>

在代理模式(Proxy Pattern)中,一个类代表另一个类的功能。这种类型的设计模式属于结构型模式。

在代理模式中,我们创建具有现有对象的对象,以便向外界提供功能接口。

概述


  • 意图
    为其他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

  • 主要解决
    在直接访问对象时带来的问题。
    比如说:要访问的对象在远程的机器上。在面向对象系统中,有些对象由于某些原因(比如对象创建开销很大,或者某些操作需要安全控制,或者需要进程外的访问),直接访问会给使用者或者系统结构带来很多麻烦,我们可以在访问此对象时加上一个对此对象的访问层。

  • 何时使用
    想在访问一个类时做一些控制。

  • 如何解决
    增加中间层。

  • 关键代码
    实现与被代理类组合。

  • 应用实例
  1. Windows 里面的快捷方式。
  2. 买火车票不一定在火车站买,也可以去代售点。
  3. 一张支票或银行存单是账户中资金的代理。支票在市场交易中用来代替现金,并提供对签发人账号上资金的控制。
  4. Spring Aop。
  • 优点
  1. 职责清晰。
  2. 高扩展性。
  3. 智能化。
  • 缺点
  1. 由于在客户端和真实主题之间增加了代理对象,因此有些类型的代理模式可能会造成请求的处理速度变慢。
  2. 实现代理模式需要额外的工作,有些代理模式的实现非常复杂。
  • 使用场景
    按职责来划分,通常有以下使用场景:
  1. 远程代理。
  2. 虚拟代理。
  3. Copy-on-Write 代理。
  4. 保护(Protect or Access)代理。
  5. Cache代理。
  6. 防火墙(Firewall)代理。
  7. 同步化(Synchronization)代理。
  8. 智能引用(Smart Reference)代理。
  • 注意事项
    • 与适配器模式的区别
      适配器模式主要改变所考虑对象的接口,而代理模式不能改变所代理类的接口。
    • 与装饰器模式的区别
      装饰器模式为了增强功能,而代理模式是为了加以控制。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snifferhu/p/9191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