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鸟沙龙(17) | 袁昱:展望元宇宙

元宇宙这个词30年前就在科幻小说里出现了,但是从2021年开始,元宇宙突然成了这个世界上最热的词,每个人都在谈论它,好像一时之间什么都和元宇宙有了点关系。

那么究竟什么是元宇宙?什么不是元宇宙?元宇宙会像他突如其来的知名度一样爆发式的改变我们的生活,还是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让我们的生活一点一点向数字世界演变?我们将如何去畅想和展望未来的元宇宙的样子?

870e503fcf0900610429ba7a9b1a2f40.png

本期红鸟沙龙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了袁昱博士,他是IEEE最高董事会候任董事,IEEE标准协会候任主席。也就是说,他将是IEEE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籍的最高董事会董事和IEEE标准协会历史上第一位来自美国以外的主席。我们也非常荣幸邀请到了郑香霖先生作为我们的对话嘉宾,他曾任腾讯副总裁,现任麦肯锡资深顾问。今天让我们在袁博士的带领下,一起展望元宇宙

精彩回顾(上)

精彩回顾(下)

01

嘉宾分享

| 元宇宙的全景与展望

在开始分享之前,我列了一些我担任的社会兼职,想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一下我的背景,或者说过去这些年做的工作。

过去这些年我一直在担任 IEEE的VR、AR顾问委员会的主席和VR、AR的标准委员会的主席,除此之外,我也是光电子标委会的副主席和区块链标委会的秘书长。之所以介绍这些背景,是因为我后面会有一些观点兼有AR、VR、区块链以及web3。就我过去这么多年所从事的工作来说,我应该还是有一些资格来发表与这些相关的一些观点。另外我也声明一下,我今天发表的观点是我的个人观点,并不一定和IEEE或者标准协会的官方观点一致。

我们现在是6月份,正好是元宇宙这个词被发明出来30周年,因为SNOW CRASH这本书的出版时间是在1992年的6月,那么这个词为什么30年之后突然又火了?

54ce733cd0bae890b06ee0159392f840.png

现在的一个现象或者说乱象,就是对元宇宙的定义众说纷纭,基本上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如果简单粗暴进行分类的话,基本上分为中心化的一派去中心化的一派,这两派有一点各讲各话的意思。

如果分得再细一点,谈元宇宙现在基本上可以分为四派,一是做XR出身的,包括AR、VR以及3D;二是做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数字孪生的,这些可以称之为工业元宇宙或者产业元宇宙;三是做人工智能或者动作捕捉动画出身的,他们的切入点是虚拟人,这三类都可归为中心化元宇宙,当然其中也有些人去涉足去中心化。那么第四派就是做区块链出身的,他们谈及元宇宙可能比较喜欢讲web3。

要谈元宇宙的定义,我们首先看一下的它的词源,巧合的是SNOW CRASH这本书的作者斯蒂芬森在6月8号发了一条推特,这条推特里他专门指出,在他写那本书的时候,元宇宙基本上就是VR,就是指虚拟现实。

在兼顾词源和与时俱进的角度,我给元宇宙写了一个定义。首先,元宇宙是一种体验。宇宙本身包含时间和空间的概念,那么体验就自然既有这个空间又有时间,这是什么样的体验?外界被用户感知为宇宙是元宇宙存在的关键

f6f792b23c293d09ff82da48e1acdd19.png

被感知为宇宙的外界实际上是建立在数字技术之上的,所以元宇宙有三种形态。第一种,它是一个不同的宇宙,是跟我们当下的宇宙是不同的,这就是VRAR虚拟现实;第二种它是当下的宇宙的数字扩展,数字拓展是在当下的宇宙上面叠加一些数字的东西,这就是增强现实或者混合现实;第三它是我们的当下的宇宙的一个数字副本或者说数字的对应物,就是我们讲的数字孪生,以上基本上是元宇宙的三个主要的类型。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元宇宙的特征,从特征的角度来讲,我也把它分为三类是Shall beShould beMay be。与VR相比,进入元宇宙他必须是持久存在的,用户在里面的创造可以留下痕迹,可以留下创造物,满足持久存在的条件才能称之为元宇宙。元宇宙本身它要自洽,自洽指的是物理上自洽,因为我们讲一个宇宙本身的运作,其实是不依赖于外界的动力的,它本身是宇宙内部所有的物体或者物质,遵循一定的物理规律相互作用运转,Self-consistent要足够逼真。

08a3914b84504035887bcf1237448a55.png

再有就是Accessible,是比较便于访问的,如果说只有躺在手术台上才能进行元宇宙的体验,那么它本身也没有办法普及,所以我们也希望说对元宇宙的访问是容易访问的。

Pervasive意思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访问,anywhere,元宇宙本身是一个泛在的。最后我们讲元宇宙是可以是去中心化的,但是它并不是必须,因为绝大部分元宇宙的这些功能或者特征中心化也都可以实现,只不过去中心化它在某些方面会有一些好处。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也要去区分元宇宙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这也是值得进一步去探讨的东西。

bac188873902a8acba41344d0c70f952.png

总结来说,从狭义上来讲,元宇宙就是一个可持续存在的虚拟现实,从广义上来讲,元宇宙是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高级阶段和长期的愿景

我们还有一个特别的问题要思考,什么不是元宇宙?元宇宙这个概念目前在很多地方与web3以及NFT等同使用,这是不对的。前面我们也讲过,web3和NFT只是其中一派,这种误用会把整个产业链带偏,至少我认为。

b05720aa29b80a23e1924ed7cfcdb406.png

首先, NFT它不是元宇宙,它甚至不能算是元宇宙的必要元素。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NFT像是一个简单孤立存在的模型,它或许有收藏价值,交易价值,投资价值,但是它没有使用价值。所以这也是为什么NFT圈子里有个比较热的词叫赋能,为什么要赋能,因为它天生没有使用价值,为了让它能够合理的被卖出去,要想办法给它加上使用价值,这叫赋能。人类对于元宇宙的主流需求永远都不会是收藏和投资。

其次,Web3也被经常和元宇宙混为一谈。Web3也不是元宇宙,它的鼓吹者最主要的是拿所有权来当噱头,因为有了web3之后,你能够拥有互联网的一部分,这个听起来很革命,但其实仔细想一想,所有权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不妨想一下,科技圈鼓吹共享经济的时候讲的是所有权不重要,比如共享充电宝,重要的是使用权。节能减排为了环保,你也无需去纠结你是否拥有一辆私家车,你只要享受到出行服务就好。这样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但现在推出web3概念来割韭菜时,所有权就又变得重要了。这很矛盾,甚至很多时候往往是同一帮人在做这样的矛盾事情。对用户而言,真正重要的是使用价值,是服务而不是所有权。

对于元宇宙的技术分类,市面上的一些报告还是不够严谨。元宇宙相关的技术可以分为核心技术支撑技术。支撑技术就没有必要把他扯进元宇宙的技术里,比如人工智能和通信存储。我们要避免把元宇宙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

我将核心技术归纳为两类半。第一类就是感知与交互,感知与交互里最底层的传感器和制动器可能是虚拟的,也可能是真实的,真实的可能涉及从我们现在当下的宇宙或者物理世界里去采集数据,那么虚拟的实际上就是从虚拟世界里去采集相应的数据,再往上有几类接口,包括脑机接口。再一个就是 API,应用程序接口,机器直接跟传感器自动器去交互一些接口。第二类是持久存在的虚拟世界,从底层来讲,首先是引擎,包括说物理引擎、图像引擎、声音的引擎,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在虚拟世界里,怎么去更逼真。最后半类就是区块链和数字资产

ab70fe1e26bf386244c9f72d116bc7f4.png

我们认为到实现真正的元宇宙至少有两个大的 Challenge,第一个就是从虚拟的感知和交互的角度,我喜欢举的一个例子是喝啤酒的场景。

如果在一个以假乱真的虚拟宇宙或者元宇宙里,你当然可以实现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体验。

比方说跟朋友去一起喝啤酒,但是以我们现在的技术路线图,以头盔的这种方式去实现,哪怕你能够把啤酒的外观色香味都精确的模拟出来,你也模拟不出喝了啤酒之后身体产生多巴胺让你的大脑感觉很嗨很兴奋的这种感觉,这是模拟不出来的。所以怎么办?我们认为它的这个解法必须得从第一线原理来考虑,从脑机接口的角度才有希望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第二个Challenge就是从虚拟世界的角度来讲,怎么样能够建立一个有大尺度细腻度,持久存在,并且是物理上自洽的虚拟世界。

举例来讲,虚拟世界里头的水,现在很多游戏里已经可以做到水的波光粼粼,但是波光粼粼还不够,你是不是能够在水上划船,你是不是能够跳进去游泳?你是不是能够把一盆水捧起来洗脸?如果是多人的话,你是不是可以在里戏水互相打水花?

这就涉及到对水的模拟必须细到粒子级别,或者说细到水分子级别,这样的模拟才让它符合所有的物理规律,比方说符合流体动力学,这才是实现终极的或者说真正的元宇宙一个必须的一种路径。

这些基本构建可能目前还比较粗糙,但是这个方向是正确的。随着这些基本构建越来越细小,也就越来越有希望形成真正的元宇宙,就是物理上自洽的元宇宙。我们希望到2025年左右能够实现仅仅靠思考就能够产生所有的动作。

再跟大家展望一下,很多人都讲说我们现在很有可能就已经生活在一个虚拟宇宙当中了,这个问题现在是没有办法去证伪,也没有办法去证明。

从合理怀疑的角度,你要怀疑说我们现在有可能生活在一个虚拟宇宙当中,那你首先证明能够造出一个以假乱真的虚拟宇宙这件事情是可行的,你才有资格去怀疑说我们是不是现在已经处在一个虚拟宇宙当中,如果说我们都造不出来一个以假乱真的虚拟宇宙,那我们没有资格怀疑我们所处的宇宙本身是一个虚拟的,我就讲这个叫做virtual universe over virtual universe

第二,在虚拟之内还能创造出虚拟语种来,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有理由去怀疑我们所处的现实。如果我们怀疑我们已经处在一个虚拟宇宙里,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记得我们进入这个虚拟宇宙?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自己也能够创造出这样体验的话,我们首先得有一种孟婆汤的机制,我们用什么办法让人脑或者说人的意识能够相当于像喝了孟婆汤一样,你在进入一个虚拟宇宙的时候,能够先忘记之前的事情,但是可能你在退出之后又能够想起来。

所以我们也许需要从脑机接口或者需要从与意识的交互的角度来讲,怎样去实现遗忘,实现孟婆汤的机制。

元宇宙之后会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对各行各业,对于整个人类的经济和社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大家的共识,这份报告也是给大家提供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参考,而且我们也认为元宇宙和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会是两个最重要的发展主题,并且它们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

02

 嘉宾对话

Q

提问1:中国的元宇宙相对全球或者国外的元宇宙的发展,你觉得最大的区分是什么?

A

袁博士:我看到的区别其实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元宇宙的概念。从翻译来看,我们之前讲meta data翻译成元数据,恰巧元宇宙这三个汉字能够在中文语境里激发很多大家的想象。

其次,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讲的话,回归两类半核心技术,从感知与交互这一块,中国的发展基本上和欧洲也好或者世界也好是齐头并进的。但是从虚拟世界的角度,或者说持久计算的角度,这块确实差异会比较大一点。

我们从底层的引擎来讲,中国没有,也许有一些正在研发,但是至少没有一个大家所知道的那么成功的引擎。所以我觉得从在虚拟世界这个角度,可能我们还需要在引擎内容的产生建模方面布局,这样可能才是比较平衡。

最后我说的半类技术,从区块链和数字资产方面,其实又是一个齐头并进的一个阶段。所以我觉得基本上就是概念上和技术布局上,大概我看到是这两点差异。

Q

提问2:有关元宇宙你有什么建议或者计划提供给就您所观察到的这些企业么?

A

袁博士:这个方面我从宏观和实操的角度分别讲一下。

宏观的角度来讲,我确实认同元宇宙未来的发展规模会是非常庞大的,它应该说是对全社会的一个颠覆,对所有行业的一个颠覆。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我们现实生活中不能做的事情可以在虚拟宇宙中进行。

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当中有一些行业它会倾于消亡,比如说我们不出行就能完成所有的社交工作,那交通这个行业就会成为一个夕阳行业。

元宇宙本身和元宇宙所包含的核心技术以及连带的支撑技术本身,它是作为我们定义数字化转型的高级阶段和长期愿景。

从实操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还是要务实,概念上我们可以叫元宇宙,实操中还是要去看看已经产生效益的成功的案例,比如ARVR数字孪生。举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像自动驾驶,现在自动驾驶的研发绝大部分的试车都是在虚拟世界里去进行,要在实际公路上去测试,一是成本高,二是花的时间多,三是有安全风险,所以基本上现在测试自动驾驶的AI,一多半都是在虚拟道路虚拟世界里去测,这是一个很典型的靠VR靠虚拟世界来降本增效的例子。各位企业主可以从成功案例中去看看有哪些能够套用到自己的业务上。

在技术还不够成熟的角度下,先去挖掘它的工业界的应用,先去做TOB的市场会有利于你,不是烧钱,而是开始有一些收入,能够一边开发一边做业务,这是我给元宇宙技术提供商的建议。

03

 观众提问

Q

提问1:如果从元宇宙的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它是一个宇宙,要平行于我们现在真实的物理世界,那么建造这么大的一个宇宙需要的能量,值不值得我们真正做这件事情?

A

袁博士: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关于元宇宙到底是更耗能还是更节能,这个本身是有待商榷的。以比特币为例,那显然大家觉得它挖矿的过程是一个更耗能的一个过程。但是我们确实能看到元宇宙的很多应用确实也极大的在节能,比如我前面举的自动驾驶的例子,它可以在虚拟世界里去跑上几百万次,他都不需要在真实世界里去烧一滴油。

其实从宏观上来讲,元宇宙是更耗能还是更节能目前没有定论。但我觉得它是一个过程,这也是为什么说我们现在要积极地探讨元宇宙和可持续发展相互作用。我们希望从宏观上来讲,元宇宙是能够帮助我们是更节能,更有利于双碳的目标,而不是更耗能。

Q

汪校长:那您怎么看或者在您的想象中,在这种去中心化的元宇宙里,如果出现了冲突和危机,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处理?

A

袁博士

这是另外一个角度,就是一个governance(管理)的问题。这其实是有很大想象空间的部分,就是去中心化,应该说是对我们的社会形势的一种颠覆。

我自己本身也从事区块链这么多年,所以我认为就区块链而言,我的总结有两种讲法,一种是讲区块链是用于传递价值,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传递信任。

从传递信任的角度来讲,比方说我前段时间发朋友圈,我举了一个例子,就是说这个 web3也好,去中心化也好,首先能不能解决消息真伪的问题?这个消息的真伪不应该由哪个政府部门来审查,应该所有的东西都是删不掉的。

但是我们可以有peer review(同行评审)的机制那来判定真假。保证了信任,保证了很多事情大家能够得到真相之后,很可能有些仗就打不起来了。


我们如果能去中心化,把欺骗这件事情以技术的方式极大减少,我觉得可能很多冲突就不会再发生,这可能也是我的一个理想吧。

-end-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HKUSTchinaoffice/article/details/131950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