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始祖Fairchild,第一个万亿美元初创企业的传奇

以史为镜可以照见人类的过去和现在,从而指引未来。历史是人类经验的积累,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资源。虽然半导体行业正处于国产化替代的关键时期,外围环境不友好。但我相信未来十年国产化一定有个光明未来,因为半导体始祖从最初到如今也就短暂的几十年,而我们才发展才几年,一定要有信心。这里分享下半导体始祖仙童公司的故事。

关于Fairchild公司

Fairchild(仙童)公司是一家美国半导体制造公司,成立于1957年。该公司由一群来自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创立,包括Robert Noyce、Gordon Moore、Jean Hoerni等知名人物。Fairchild公司致力于开发和生产集成电路(IC)技术。

Fairchild(仙童)公司在半导体行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虽然相对于Intel公司来说确实在知名度上稍显逊色,但它却是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始祖。

在集成电路的发展历史上,Fairchild公司和Intel公司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Fairchild公司是首家成功商业化生产集成电路的公司。在1959年,Fairchild公司的工程师Robert Noyce和Jean Hoerni共同发明了可靠的硅基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并于1960年开始量产。这一技术突破使得集成电路的生产成为可能,为整个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Intel公司在集成电路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Intel公司成立于1968年,由Robert Noyce和Gordon Moore等前Fairchild公司的员工创建。Intel公司在1971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商业化的微处理器Intel 4004,这标志着个人电脑时代的开端。Intel公司继续在微处理器领域取得巨大成功,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之一。

Fairchild公司是首家商业化生产集成电路的公司,而Intel公司在微处理器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两家公司都在半导体行业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957年成立的Fairchild(也叫仙童半导体)如今已广为人知。Fairchild的内部斗争带来的分拆摧毁了这家公司,但建立了硅谷。行业分析师Rett Morris将Fairchild誉为“第一个万亿美元初创企业”。风险资本家John Doerr将六十年前推出Micrologic的意外后果的遗产归结为“历史上最大的财富合法积累”。这家传奇公司有着怎样的历程?

Fairchild第一个集成电路包含四个晶体管

六十年前的三月,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的初创公司Fairchild在纽约1961 IRE(无线电工程师协会)大会上向媒体界和业内人士介绍了第一个实用的集成电路。

LIFE杂志上的照片标题为“ In Tiny Devices a Revolution”,将Fairchild的新芯片与一角硬币上字母“ D”的大小进行了比较。杂志上写道:“晶体管的作用与真空管一样,用来开关、放大和改变电流,但一个就相当于十几个真空管加布线。” 这个器件仅包含四个晶体管,如今的芯片拥有数十亿个晶体管。

1961年3月10日,《生活杂志》上的报道“不超过一角硬币上的D”

硅谷的少数创新真正地“改变了世界”,这种微小的芯片可以将一个完整的电路塞进一块硅片上,但也导致了Fairchild的灭亡。Fairchild的内部斗争带来的分拆,以及成功和失败的循环,摧毁了这家公司,但建立了硅谷。

“数字暴政”

自1948年问世以来,芯片设计师迅速采用了晶体管来代替笨重且耗电的真空管。随着系统复杂性的增加,他们面临着“数字暴政”的问题。随着新一代设备的问世,如何在计算机中将成千上万的微型晶体管封装连接在一起变得越来越困难。

在1953年至1955年之间,包括贝尔电话实验室,IBM和RCA在内的著名东海岸电子公司的研究实验室的科学家,建造了在一个半导体芯片上将多个晶体管互连但功能有限的实验设备。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的德州仪器(TI)获得了首个商用硅晶体管的成功,TI聘请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来开发一种通用的解决方案。1958年,他证明了所谓的“固态电路”。尽管需要手工精心制作微金线,但TI管理层看到了未来,并鼓励Kilby继续开发。

平面技术铺平了道路

成立于1957年,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的Fairchild通过改进的硅晶体管获得了立竿见影的成功。美国政府承包商需要相使用更小的更轻的火箭来超越苏联在太空上的优势,这可以给Fairchild公司带来直接的收入和名声。

如果芯片的可靠性出现问题可能给公司带来沉重打击。创始人让·霍尼(Jean Hoerni)开发了一种称为“平面”工艺的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在硅表面上覆盖了一层薄玻璃层(二氧化硅)。那时,每一个主要的半导体制造商都有平面工艺的许可,如今仍然是制造芯片的基本方法。

Hoerni的方法还有其他好处。它允许使用光刻掩膜层将晶体管图案“印刷”在晶圆上,这类似于在T恤上印制图案。由于自动机器取代了手动操作,这也降低了晶体管的制造成本。Fairchild研发总监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也意识到,沉积在绝缘玻璃层顶部的金属迹线可用于将底层硅晶圆中的多个晶体管连接到完整的集成电路(IC)中。

意识到TI工作的价值,Noyce将平面技术视为实现Kilby概念的一种实用方法。后来接替Noyce的戈登·摩尔(Gordon Moore)计算得出,制造一个IC的成本可能比它所替换的单个晶体管的总和还低。

由于担心TI可能比Fairchild更早进入市场,在1959年末, Noyce要求联合创始人杰伊·拉斯特(Jay Last)负责开发IC。

研发制造Micrologic

作者(中)与Jay Last(左)和他的Micrologic团队的主要成员。— Isy Hass,Lionel Kattner和Robert Norman。2007年在计算机历史博物馆。

上一次组建了一个团队,研究如何将Noyce的想法转化为可制造的产品。克服了重大技术挑战,设备限制和团队中反对者,他们竞相研发可商用的产品,这就是1961 IRE展会展出的Micrologic。

Fairchild1961 Micrologic系列手册

航空航天系统设计人员,包括研究阿波罗制导计算机的小组在1969年的月球着陆中,选择了Micrologic的设备来解决尺寸和重量限制。与许多最先进的IC设计一样,早期Micrologic芯片的低产量消耗了Fairchild的很大一部分制造能力。

同时,对受欢迎和高利润晶体管的需求引发了如何分配稀缺产能的冲突。有影响力的销售主管汤姆贝(Tom Bay)要求停止开发IC,以解决晶体管产量的问题。由于缺乏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他于1961年辞职成立了Amelco,JeanHoerni和另外两名Fairchild创始人加入了他的公司。

几个月后,Micrologic团队的主要成员离职,创立了Signetics,专注于IC。

Fairchild加速分拆

随着风险投资基金进入,Fairchild的其他成员看到了建立自己的公司并获得来自快速增长的市场的利润的机会。根据摩尔的说法,“似乎每当我们有一个新的产品创意时,我们都会有几个衍生产品。” 人才的流失加上母公司Fairchild Camera&Instrument Corporation缺乏投资,削弱了半导体部门的实力。

Moore和Noyce在1968年遭受了最严重的打击。他们离开Fairchild创立了英特尔,并于1971年推出微处理器。Fairchild继续增长,但失去了与TI一样的市场领导地位。美国国家半导体(National Semiconductor)于1987年收购了Fairchild公司。TI又于2011年收购了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

第一个万亿美元初创企业

2017年,Endeavor Insight的行业分析师Rett Morris将Fairchild Semiconductor誉为“第一个万亿美元初创企业”。

通过技术,商业和文化创新,该公司催生了数百家风险投资公司(到1986年,仅一家公司就催生了126家以上的半导体公司),从而使硅谷成为了世界各地的企业的中心。

分析师Morris将苹果、Facebook、谷歌和其它89家硅谷上市公司的血统追溯到Fairchild。尽管该公司的市场估值从未超过25亿美元,但他估计,幸存下来的后代的总价值超过2万亿美元。

风险资本家约翰·杜尔(John Doerr)将六十年前推出Micrologic的意外后果的遗产归结为“历史上最大的财富合法积累”。

扎根硅谷,网罗英才

1955年,晶体管的联合发明人威廉·肖克利离开了贝尔实验室,回到自己的老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志存高远的他打算在那里创办自己的公司,建立宏图伟业。

肖克利花了一个夏天,努力游说德州仪器、洛克菲勒、雷神等公司,希望他们能够投资50万美元帮助他建立晶体管制造工厂。但是,这些请求全部遭到了拒绝。最后,肖克利在加州理工学院读书时的好友、当时担任化学教授的阿诺德·贝克曼(Arnold Beckman)决定投资。阿诺德·贝克曼是pH值测定法的发明人,当时他的公司规模很大,营业额达2000多万美元。

得到贝克曼的投资后,肖克利终于如愿创办了肖克利实验室股份有限公司,地址选在加州旧金山湾区东南部的圣克拉拉谷(Santa Clara Valley)。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当时斯坦福工学院院长弗里德里克·特曼(Frederick Terman)教授的热心推荐。圣克拉拉谷,也就是现在闻名于世的硅谷(Silicon Valley)。

公司成立后,肖克利立刻面向全国发布招聘信息,招募电子领域的优秀人才。不过,他的招聘方式很奇特:他将招聘广告以代码形式刊登在学术期刊上,一般人根本看不懂;此外,他还在面试前对应聘者进行智商和创造力的测试,以及心理评估。这些行为在当时的人看来简直无法理解。

不管怎样,肖克利还是以“晶体管之父”的名号吸引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其中包括8位来自美国东部的年轻科学家:戈登·摩尔(Gordon Moore)、谢尔顿·罗伯茨(Sheldon Roberts)、尤金·克莱纳(Eugene Kleiner)、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维克多·格里尼克(Victor Grinnich)、朱利叶斯·布兰克(Julius Blank)、让·霍尼(Jean Hoerni)和杰·拉斯特(Jay Last)(见图1)。

图1 从左到右分别是摩尔、罗伯茨、克莱纳、诺伊斯、格里尼克、布兰克、霍尼和拉斯特

他们都不到30岁,风华正茂、学有所成,处在创造力的巅峰。他们有的是双博士学位获得者,有的是大公司的工程师,还有的是著名大学的研究员、教授: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值得一提的是,八人中有三个是来自欧洲的移民:克莱纳(来自奥地利)、格里尼克(来自克罗地亚)、霍尼(来自瑞士)。

最坚定地“投奔”肖克利的诺伊斯(见图16-2)算是一位前辈(虽然他当时只有29岁),阅历稍微丰富一些。据诺伊斯回忆,当他接到录用电话时,就像接到了来自“天堂”的电话,激动不已。诺伊斯到达旧金山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房—他觉得自己后半生肯定会留在这里追随肖克利。

叛逆八人,硅谷传奇

1956年1月,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因为发明晶体管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知获奖之后,兴奋异常的肖克利将手下的年轻科学家带到旧金山市最豪华的餐馆聚餐。这时,所有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认为肖克利能够带领他们创立伟大的事业,改写人类的历史。

可惜,他们高估了肖克利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的科学家们发现,自己无限仰慕的肖克利根本不是一个好领导,甚至谈不上是一个正常人。这位天才科学家明明对管理技巧一窍不通,却偏偏自以为是、傲慢刻薄。他雄心勃勃,却完全没有商业远见,公司的经营目标一变再变。甚至有人评价肖克利是“一个天才,又是一个十足的废物”。

后来的肖克利变本加厉,极度膨胀,容不下一丁点儿不同意见,甚至对帮助过他的投资人贝克曼出言不逊。偏执多疑的肖克利还经常小题大做。有次,一位女秘书在实验室里意外划破了手,肖克利却认定有人蓄意破坏,竟然动用测谎仪对全体员工测谎。

就这样,公司成立一年多,却连一件产品都拿不出来。所有人都对肖克利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尤其是那几位年轻人。他们不希望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浪费在肖克利身上,于是开始酝酿自己的“叛逃”计划。确切地说,前面提及的8个人,除了诺伊斯之外,都下定决心离开。但是,他们除了懂技术之外,什么也没有,最重要的是没有资金。于是,克莱纳给负责他父亲企业银行业务的纽约海登斯通投资银行(Hayden Stone & Co.)写了封信,附了一份非常简单的商业计划书,希望获得投资。

在这份商业计划书中,克莱纳写道:

我们是一个经验丰富、技能多样的团队。我们精通物理、化学、冶金、机械、电子等领域。我们能在资金到位后三个月内开展半导体业务。

这封信寄出后,7个人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对方的回复。不久之后,克莱纳的信被辗转交到了海登斯通投资银行员工亚瑟·洛克(Arthur Rock,见图3)的手里。亚瑟·洛克敏锐地意识到了信中的机遇,他非常看重这些年轻人的才华,也看好半导体行业的长远发展。于是,他说服老板巴德·科伊尔(Bud Coyle)一起飞到旧金山,和这群年轻人碰面。

在旧金山,这7个年轻人和来自纽约的投资人进行了初次会面。会面之后,这7个人发现,大家全都是技术型人才,根本不懂管理、不懂商业,需要一个能做主的“带头大哥”。谁适合做这个“带头大哥”呢?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缺席的诺伊斯。在他们眼里,诺伊斯是他们最认可、最信任的“大哥”。诺伊斯既有智商,又有情商,是他们都心服口服的领袖。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的,诺伊斯一直很崇拜肖克利,始终不想“背叛”他。

于是,他们派出罗伯茨作为代表,竭力劝说诺伊斯。罗伯茨很努力,一直和诺伊斯聊到深夜,最终成功劝服了他。其实,诺伊斯之前已经多次受到肖克利的打压(还错失了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他心里也很明白,再坚持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前途,离开是早晚的事。

第二天一早,迫不及待的罗伯茨开着面包车挨家挨户地把另外6个人接了出来,直奔旧金山。在紧张又令人兴奋的会谈之后,洛克和科伊尔被打动了。洛克掏出10张崭新的1美元钞票,往桌上一拍:“什么都别说了,干吧!”科伊尔环视着他们说:“协议还没准备好,要入伙的,就在这上面签个名!”

于是,这10个人都在华盛顿的头像旁签上了自己的大名。

1957年9月18日(这个日子后来被《纽约时报》评为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10天之一),这8个年轻人一起向肖克利提交辞呈。肖克利大发雷霆,痛斥这帮“忘恩负义”的年轻人,骂他们是“叛逆八人帮”(traitorous eight,也译为“八叛徒”)。

谁也没想到,肖克利创造的“叛逆八人帮”一词后来竟然成了硅谷传奇的代名词。这种叛逆文化也成为硅谷精神的象征,被一代又一代硅谷人“传承”了下来。

吸引投资,创立仙童

八人正式辞职之后,洛克开始为新公司寻找投资。他列出了35家公司并逐一打电话,但是均以失败告终。

一个偶然的机会,洛克和科伊尔遇到了仙童照相机与仪器公司(Fairchild Camera & Instrument)的老板谢尔曼·费尔柴尔德(Sherman Fairchild)。费尔柴尔德的父亲曾经资助了老汤姆·沃森(Thomas Watson Sr.)创办IBM。作为继承人,费尔柴尔德成了IBM最大的个人股东,非常富有。

费尔柴尔德本人是一个发明家,对技术很感兴趣。他发明的飞机照相设备让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了大财。费尔柴尔德与洛克等人谈过以后,决定投资150万美元。凭借这笔钱,硅谷第一家由风险投资创办的半导体公司—仙童半导体公司(见图4),终于宣告成立。

仙童半导体公司的母公司是费尔柴尔德的仙童集团,仙童集团副总裁理查德·霍奇森(Richard Hodgson)分管仙童半导体公司的业务。起初,霍奇森打算让诺伊斯做总经理,但是诺伊斯拒绝了,表示只想做技术负责人。于是,霍奇森找来了休斯公司的埃德·鲍德温(Ed Baldwin)出任仙童半导体总经理。

公司股份规定如下:总共分为1325股,“叛逆八人帮”每人100股,海登斯通投资银行225股,剩下的300股留给公司日后的管理层。投资协议写明:如果公司连续三年净利润超过30万美元,仙童集团有权以300万美元收回股票,或五年后以500万美元收回股票。

这份协议标志着硅谷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洛克与科伊尔是硅谷最早的风险投资商,他们协助制定了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商业战略,分析了其融资需求,为其寻找资金并分享收益。

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创立被公认为硅谷诞生的标志。虽然是肖克利把“硅”带到了这里,但是创造了硅谷和硅谷特有文化的,无疑是仙童半导体。

仙童半导体成立之后,第一笔订单来自IBM。这是一笔“关系订单”:在IBM大股东费尔柴尔德的帮助下,仙童才得到了这笔关键的订单。在这笔订单中,IBM以1.5万美元的价格向仙童订购了100个硅管。

为了按时按质完成订单,8个人进行了分工:诺伊斯和拉斯特负责硅晶片蚀刻,霍尼负责扩散工艺,罗伯茨负责切割和打磨,摩尔负责设计、建造熔炉,克莱纳和布兰克负责研制加工设备及改进制造工艺,格里尼克负责测试。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半年后,仙童第一批双扩散NPN型硅晶体管问世,订单成功交付。不过,此后仙童再也没能从IBM获得硅管订单(后来IBM与德州仪器合作,建立起了自己的晶体管生产线)。仙童通过这笔订单成功站稳了脚跟,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958年底,仙童半导体的销售额达到50万美元,员工增加至100人。

1959年2月,德州仪器工程师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申请了第一个集成电路发明专利的消息传来,让诺伊斯十分震惊。他立即召集团队成员商议对策。基尔比在德州仪器公司面临的难题,比如在硅片上进行两次扩散和导线互相连接等,正是仙童半导体公司的拿手好戏。诺伊斯提出,可以用蒸发沉积金属的方法代替热焊接导线,这是解决元件连接问题的最好办法。

1959年7月30日,仙童半导体公司也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了集成电路的专利。为争夺集成电路的发明权,两家公司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官司。1966年,基尔比和诺伊斯同时被富兰克林学会授予巴兰丁奖章,基尔比被誉为“第一块集成电路发明者”,而诺伊斯被誉为“适于工业生产的集成电路理论的提出者”。1969年,法院下达判决,从法律上实际承认了集成电路是两人同时的发明。

回到1960年,当时母公司仙童集团根据投资协议行使自己的权利,回购了全部股份。“叛逆八人帮”每人得到25万美元,这在当时的美国是一笔巨款。

从1960年到1965年,仙童半导体每年的销售额都翻了一番。到1966年,仙童已经是全球第二大半导体公司,仅次于德州仪器。

1957年10月,仙童半导体公司仍然在硅谷嘹望山查尔斯顿路租下一间小屋,距离肖克利实验室和距离当初惠普公司的汽车库差不多远。 「仙童」们商议要制造一种双扩散基型晶体管,以便用硅来取代传统的锗材料,这是他们在肖克利实验室尚未完成却又不受肖克利重视的项目。费尔柴尔德摄影器材公司答应提供财力,总额为150万美元。诺依斯给伙伴们分了工,由赫尔尼和摩尔负责研究新的扩散工艺,而他自己则与拉斯特一起专攻平面照相技术。

1958年1月, IBM公司给了他们第一张订单,订购100个硅晶体管,用于该公司电脑的存储器。到1958年底,「八叛逆」的小小公司已经拥有50万销售额和100名员工,依靠技术创新优势,一举成为硅谷成长最快的公司。

仙童半导体公司在诺依斯精心运筹下,业务迅速地发展,同时,一整套制造晶体管的平面处理技术也日趋成熟。天才科学家赫尔尼是众「仙童」中的佼佼者,他像变魔术一般把硅表面的氧化层挤压到最大限度。仙童公司制造晶体管的方法也与众不同,他们首先把具有半导体性质的杂质扩散到高纯度硅片上,然而在掩模上绘好晶体管结构,用照相制版的方法缩小,将结构显影在硅片表面氧化层,再用光刻法去掉不需要的部分。

扩散、掩模、照相、光刻……,整个过程叫做平面处理技术,它标志着硅晶体管批量生产的一大飞跃,也仿佛为「仙童」们打开了一扇奇妙的大门,使他们看到了一个无底的深渊:用这种方法既然能做一个晶体管,为什么不能做它几十个、几百个,乃至成千上万呢?

1959年2月,德克萨斯仪器公司(TI)工程师基尔比(J.kilby)申请第一个集成电路发明专利的消息传来,诺依斯十分震惊。他当即召集「八叛逆」商议对策。基尔比在TI公司面临的难题,比如在硅片上进行两次扩散和导线互相连接等等,正是仙童半导体公司的拿手好戏。诺依斯提出:可以用蒸发沉积金属的方法代替热焊接导线,这是解决元件相互连接的最好途径。仙童半导体公司开始奋起疾追。 1959年7月30日,他们也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了专利。为争夺集成电路的发明权,两家公司开始旷日持久的争执。 1966年,基尔比和诺依斯同时被富兰克林学会授予巴兰丁奖章,基尔比被誉为「第一块集成电路的发明家」而诺依斯被誉为「提出了适合于工业生产的集成电路理论」的人。 1969年,法院最后的判决下达,也从法律上实际承认了集成电路是一项同时的发明。

1960年,仙童半导体公司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和成功。由于发明集成电路使它的名声大振,母公司费尔柴尔德摄影器材公司决定以300万美元购买其股权,「八叛逆」每人拥有了价值25万美元的股票。 1964年,仙童半导体公司创始人之一摩尔博士,以三页纸的短小篇幅,发表了一个奇特的定律。摩尔天才地预言说道,集成电路上能被集成的晶体管数目,将会以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稳定增长,并在今后数十年内保持着这种势头。摩尔所作的这个预言,因后来集成电路的发展而得以证明,并在较长时期保持了它的有效性,被人誉为「摩尔定律」,成为新兴电子电脑产业的「第一定律」。

60年代的仙童半导体公司进入了它的黄金时期。到1967年,公司营业额已接近2亿美元,在当时可以说是天文数字。然而,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仙童公司也开始孕育着危机。母公司总经理不断把利润转移到东海岸,去支持费尔柴尔德摄影器材公司的盈利水平。目睹母公司的不公平,「八叛逆」中的赫尔尼、罗伯茨和克莱尔首先负气出走,成立了阿内尔科公司。据说,赫尔尼后来创办的新公司达12家之多。随后,「八叛逆」另一成员格拉斯也带着几个人脱离仙童创办西格奈蒂克斯半导体公司。从此,纷纷涌进仙童的大批人才精英,又纷纷出走自行创业。

正如苹果公司乔布斯形象比喻的那样:「仙童半导体公司就象个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这种创业精神的种子就随风四处飘扬了。」脱离仙童半导体创办公司者之中,较有名气的是查尔斯·斯波克(C.Sporck)和杰里·桑德斯(J. Sanders)。斯波克曾一度担任过仙童半导体公司总经理,1967年出走后,来到国家半导体公司(NSC)担任CEO。他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把NSC从康乃狄克州迁到了硅谷,使它从一家亏损企业快速成长为全球第6大半导体厂商。桑德斯则是仙童半导体公司销售部主任,1969年,他带着7位仙童员工创办高级微型仪器公司(AMD),这家公司目前已经是仅次于英特尔公司的微处理器生产厂商。

1968年,「八叛逆」中的最后两位诺依斯和摩尔,也带着葛罗夫(A. Grove)脱离仙童公司自立门户,他们创办的公司就是大名鼎鼎的英特尔(Intel)。

 似乎要高扬「八叛逆」的「叛逃」精神,一批又一批「仙童」夺路而出,掀起了巨大的创业热潮。对此,80年代初出版的著名畅销书《硅谷热》(Silicon Valley Fever)写到:「硅谷大约70家半导体公司的半数,是仙童公司的直接或间接后裔。在仙童公司供职是进入遍布于硅谷各地的半导体业的途径。1969年在森尼维尔举行的一次半导体工程师大会上, 400位与会者中,未曾在仙童公司工作过的还不到24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说仙童半导体公司是「硅谷人才摇篮」毫不为过。

人才大量流失是硅谷发展的「福音」,给仙童半导体带来的却是一场灾难。从1965年到1968年,公司销售额不断滑坡,还不足1.2亿美元,连续两年没有赢利。人们都清楚地意识到,它再也不是「淘气孩子们创造的奇迹」了。

为了找人接替诺依斯的工作, 谢尔曼·费尔柴尔德以硅谷历史上最高的待遇——3年100万美元薪金外加60万美元股票,从摩托罗拉公司请来莱斯特·霍根博士,亡羊补牢,以显示其「求贤若渴」的姿态。霍根不是一位无能的总经理,曾经给摩托罗拉公司带来过重大转机。在执政仙童6年期限内,他尽了最大的努力,使公司销售额增加了两倍。然而,仙童半导体公司的灵魂人物已经离去,它的崩溃不过是时间迟早问题。 1974年,无力回天的霍根,把权柄交给36岁的科里根,而他的继任者却在二三年内,让这家公司从半导体行业的第2位,迅速跌落到第6位。

外资似乎也不能给日益衰败的仙童半导体注入活力,虽然施拉姆伯格公司招聘到一批研究人工智能的人才,原本可以让仙童快速进入机器人生产领域,但他们没有这样做。实际上,在继续亏损后,仙童又被用原价的三分之一转卖给另一家美国公司,买主正是原仙童总经理斯波克管理的国家半导体公司(NSC),仙童半导体品牌一度寿终正寝。 1996年,国家半导体公司把原仙童公司总部迁往缅因州,并恢复了「仙童半导体」的老名字。但是,拥有员工6500人的「硅谷人才摇篮」却不得不退出了硅谷。

作为支撑硅谷崛起的「神话」,仙童半导体公司走过了一​​段辉煌而曲折的历程,成功与失败都因人才而致,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8864/article/details/131857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