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京兆韦氏,两个老来发奋的诗人

在唐朝,诗人文学政治家如过江之鲫,有两个人物是绝对不可忽略的,那就是韦应物和韦庄。其中韦应物是韦庄的曾祖父。

京兆韦氏是整个唐朝时期最重要的士族家族之一,代有人才出,衣冠鼎盛,为关中望姓之首。韦氏家族在唐朝的影响力极大,坊间有俗语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在唐代,韦氏家族成员有20位当过宰相,可以说整个唐朝没有其他家族能与之匹敌。韦应物诗风恬淡高雅,擅长景色描写和隐逸生活的诗述。韦庄是晚唐花间派的代表人物,和温庭筠合称"温韦"

唐代诗人:韦应物和韦庄

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标签:浪子回头,潦倒客死。

唐朝开元盛世,物阜民丰,唐玄宗李隆基还在和杨贵妃日啖荔枝三百颗,他们身后总有一位持剑少年,少年脸庞英俊严肃,15岁,司职皇家带刀近卫,这个少年就是韦应物。

相比于王勃、李贺、骆宾王他们,韦应物并不是什么神童。15岁时的韦应物自视清高,无所作为。第一是因为他是皇帝近侍,一般的权贵都得巴结他;第二是韦家树大根深,很得历代皇帝重用;第三是他被他的爷爷安排到太学里面读书,算是皇族贵胄们才能有机会的。所以少年的韦应物是骄纵跋扈,他常常带几个下人欺负周边百姓和商贩,周围的人都非常讨厌这个纨绔子弟。甚至有一次,这位韦少爷在街上看到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他和自己的小伙伴们把姑娘从大街上抢走,官兵看到是韦应物,都不敢过问一句。可想而知,韦应物当时有多么不可一世。

韦应物本想可以做一辈子世家公子 ,可惜的是这样的时光只过了5年,安史之乱来了,而且局势一发不可收拾,唐玄宗李隆基仓皇逃往成都避祸。留太子李亨率兵顽强抵抗叛军,后来太子称帝,就是后来的唐肃宗。

这年韦应物20岁了,所有人都看到了这个韦家公子的变化,韦应物一改之前的习性,开始认真读书做文章,和之前判若两人。"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让韦应物彻底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唐肃宗清理先前的侍卫,换成自己的人,韦应物认识到自己不能一直这样下去。第二是20岁的韦应物正式娶妻了,夫人就是元萍,韦应物后期的诗作中经常提起这位结发妻子,成家立业了。

浪子回头,韦应物本身就聪明过人,加上他书香门第的家庭,有这么好的条件,只要他认真起来,也一发不可收拾了。几年间 ,韦应物的学识见长,很得家族叔辈的认可。后来韦应物被家人推荐到洛阳任职,任洛阳丞。但是韦应物处世过于刚硬,和当时官场不相容,后来他申请换个岗位,于是他被调人河南兵曹,这个职位是专门管理军用物资和器械的。一次,因为他逮捕了几个违反军纪的士兵,但是这些士兵不在他的管辖范围内,被人抓住把柄,免职回乡。

唐:韦应物

当年的纨绔子弟,如今去职返乡,多少有点尴尬。韦应物开始游历祖国山水,这个时期,他的诗词挤进了唐代诗歌的海洋里。

后来韦应物又到陕西,河南,安徽、江西、江南等地做官,公元783年,47岁的韦应物人滁州当刺史,在琅琊山的毓秀里,他写下来:《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此时的韦应物,心如止水,仿佛一个人适应了天地万物,他想一扁孤舟,任由明月照江河。韦应物似乎打通了儒道释三门大学问,对天地自然有了更深的理解。

从韦应物的大多数著作里,看出来他矛盾过,他一方面想做五柳先生传那样的隐逸者,另一方面又想为官尽责,造福一方。据说他常给百姓减免赋税,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赈济灾民,导致自己生活非常潦倒。后来他任苏州刺史,当地百姓十分爱戴他,后世称他为:韦苏州。

在苏州刺史任满后,韦应物55岁,体弱多病,经常不能处理案牍,他感到对不起朝廷的俸禄。于是他收拾行囊,准备归家。但是这位名门之后,久食朝廷俸禄的人,发现自己并没有回家的路费。他只能先寄居在一个寺庙中,在一个平静的夜晚,一代诗人韦应物与世长辞。直到几个月后,韦氏族人把他的棺木运回祖籍少陵。

韦应物的后半部分人生轨迹,代表了大多数古代文人,但是参照他的出身和少年行径,确实是很少有,韦应物诗词很有研究价值,他和王伟、孟浩然、柳宗元合成王孟韦柳,是这个唐代较为特别的一个诗人,也是韦氏家族中唐以前,唯一一个出名的诗人。

韦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标签:大器晚成,蜀国扬名

公元874年,黄巢起义,势不可挡,大唐帝国经历了近300年的时光,繁华落尽,风雨飘摇,韦庄亲身经历了唐朝的覆灭。韦庄是韦应物的曾孙,是韦氏家族在晚唐时期的大诗人。和韦应物经历的安史之乱不同,韦庄经历的是国破家亡,无力回天。他的人生光环,大多在60岁以后。

那是一个异常苍凉的秋天 ,一位老者不听亲友劝阻,执意要第六次赴京赶考,等他到长安后,发现长安已无前几次来时的繁华景象,大明宫上面已经不是""字,他意识到了改朝换代的恐慌。于是他惶惶逃离长安,一路上几遇两军冲突,险些丧命。

这位老者就是韦庄,韦氏家族虽然还名气很大,但是韦庄这一支已经和大唐一样没落。韦庄从小时他的家庭就已经衰败 ,多次应举不第,算是个落魄书生。第六次进京赶考,又遇到黄巢起义,后来韦庄听说唐僖宗逃往汉中,于是就就赶往汉中效忠,再后来战乱初平,韦庄第七次赶考,终于考中进士,此时韦庄60岁。被当时简陋唐昭宗"草诏"任用为:校书郎,开始了他的晚唐仕途生涯。

由于当时唐朝政权已经垂危,韦庄其实早就做好了誓死报国的打算。三年后,韦庄得到唐昭宗的诏令,西去入蜀。原来西川和东川不合,相互出兵对抗,韦庄奉诏前来调节,谁知到了东川后,东川王建很欣赏韦庄,把韦庄""了下来,并且打败了西川。韦庄暂时不愿在东川王建幕中,好不容易脱身而去。3年后,65岁的韦庄做了2件意义重大的事情,第一是整理了《又玄集》,这个文集收录了很多古诗,包括19首女诗人的诗作,这个在当时是开先例的。第二是替朝廷遴选人才,把一些未通过科考,但是作品能力极强的历史人物,例如李贺、贾岛、温庭筠等,追赠为进士名誉,对后事朝廷遴选人才,做了很好的表率。

第二年,这年韦庄66岁,唐昭宗被宦官囚禁,太子李裕被立为皇帝,韦庄极其愤怒,决定投奔了王建。公元907年,71岁的韦庄得知唐王朝覆灭后,绝食而大哭三天。后来王建建立蜀国,任命古稀之年的韦庄为宰相。蜀国的很多开国制度,都是韦庄制定的。

据说韦庄初入蜀为官时,经常到杜甫草堂,久久不愿归家,后来帮蜀国治国理政,死于宰相任上,终年75岁。

韦庄的诗词极其工整,他和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他的诗多以感叹时光易逝、离情怀古、怀古为主题,他工的绝句情致深婉、韵味十足,引人深思,是不可多得的诗词大家。

韦氏的两位大诗人,韦应物出身名门贵胄,大器晚成实为难得,韦庄屡试不第,人生一甲子后在摇摇欲坠的唐朝和后来的蜀国建功立业。他们俩的人生际遇造就了他们的文学成就。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BabyFish13/article/details/131663835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