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一、细胞学部分

原生质:泛指细胞内的生活物质,是生命的物质体系。

细胞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

细胞器:细胞内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亚细胞结构。

细胞骨架:细胞内的骨架结构,由微丝、微管、中间丝组成,用于维持细胞形态结构与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被动吸收:由于膜内外浓度差和电位差导致离子由膜外向膜内运动的过程。

主动吸收:提供能量的前提下,离子逆化学势和浓度差由膜外向膜内运动的过程。

胞饮作用:质膜内陷包围营养物质小囊泡脱落游离于细胞质内的过程。

遗传:生物的基本特征信息由父母传递给子代的信息传递过程。

细胞周期:一个细胞从分裂结束到下一个分裂结束为止的全过程。

细胞凋亡: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有序的死亡。

细胞的全能性:一个有机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具有相同的成套遗传物质,含有发育为完整个体或分化为其他细胞所必需的全部基因,具有分化的潜能。

干细胞:一类增殖较慢但能维持自我增殖的细胞,可产生另外一群有限、分裂迅速的转移细胞群。

二、植物学部分

开花:雄蕊中的花粉粒和雌蕊中的胚囊成熟,花萼和花冠打开,露出雄蕊和雌蕊的现象。

传粉:花粉囊中的花粉散出,借助一定的媒介力量,传送到同一朵花或另一朵花的柱头的过程。

双受精:花粉管到达胚囊后,花粉管末端破裂,释放出两枚精子,其中一枚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以后发育为胚,另一枚与胚囊中央的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以后发育为胚乳的现象。

真果:由子房壁发育而来的果实。

假果:除子房壁外,花其他部分也参与发育的果实。

单果:单雌蕊形成的果实。

聚合果:一朵花中复雌蕊形成的果实。(草莓)

聚花果:由花序形成的果实,又称复果。(菠萝、无花果)

肉果:成熟时果皮肉质化的果实。

干果:成熟后果皮干燥无汁的果实。

种子的寿命:一定条件下种子保持活力的最长期限。

种子的休眠:种子成熟后在适宜条件下仍不能萌发,必须经过一段相对静止的时间才能萌发。

生活史:种子从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到又形成新一代种子的过程。

营养繁殖:植物营养体的一部分从母体离开直接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植物必须元素:植物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离子间的拮抗作用:溶液中一种离子的存在抑制另一种离子的吸收的作用。

离子间的协调作用:溶液中一种离子的存在促进另一种离子的吸收的作用。

可再利用元素:一种进入植物器官内的矿质元素又可运输到其他的组织或器官的元素。

不可再利用元素:进入植株器官后不能再运输的元素。

生物固氮:根瘤菌将大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氨,提供自身需要的同时,也为植物提供含氮化合物。

根瘤:根瘤菌进入跟内产生的共生体。

菌根:根与真菌形成的共生体。

植物激素:植物体内合成,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对其生长发育有显著生理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人工合成物质。

激素受体:能与植物激素专一结合,并在结合后产生特定激素生理生化效应的物质。

植物的运动:植物器官在外界刺激下能在一定空间内移动。

向地性:植物受到重力作用向一定方向生长的现象。

向光性:单侧光照射下,植物向光生长的现象。

向性运动:植物受到外界因素单方向刺激下所产生的定向生长运动。

感性运动:植物受到外界因素刺激产生与刺激方向无关的生长运动。

光周期:植物对白天与黑夜时间长短的反应。

光敏色素:植物体内一种对光敏感的色素。

生物钟: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理活动随昼夜交替呈周期性变化的内在控制机制。

世代交替:在植物的生活史中,产生孢子的孢子体世代与产生配子的配子体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

合子减数分裂:进行有性生殖时,合子一萌发就进行减数分裂。

配子减数分裂:在产生配子时进行减数分裂。

居间减数分裂:在产生孢子时进行减数分裂。

等世代交替(同型世代交替):配子体和孢子体外表形状、大小、构造和显著性一样,无区别,都能独立生活,只是染色体数目不同。

地衣:真菌与蓝藻或绿藻的共生体。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和光合细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出氧的过程。

原初反应:叶绿素分子被光激发到引起原初光化学反应的过程。

CAM途径:景天科植物在夜间固定二氧化碳为有机酸,白天有机酸脱羧释放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这样的与有机酸合成日变化的光合作用途径。

三、生物进化部分

基因库:一个群体中全部个体基因的总和。

等位基因频率(基因频率):一个基因座位上不同等位基因在群体中的频率。

遗传结构:群体中各种等位基因的频率,以及它们在各种基因型中的数量分布构成

哈迪-温伯格定律(群体平衡法则):理想群体经过一次随机交配后,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在世代中保持恒定,群体处于遗传平衡状态。

遗传漂变:基因频率在小群体里随机增减的现象。

基因流:同一物种不同群体间由于隔离不完全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基因流动的现象。

选择压:两个相对性状之间,一个被选择生存下来的优势。

稳定性选择:选择中间类型,淘汰两端极端类型。

定向性选择:选择群体中一侧的极端类型。

分裂性选择:保留两端极端类型,淘汰中间类型。

趋同进化:

趋异进化:

适应辐射:

中性突变:

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和位置

隔离机制:两个或两个以上亲缘关系较近的类群之间不易交配或交配后子代不育的原因。

性别隔离:不同类群的雄雌性别个体,由于之间的吸引力微弱或缺乏导致的隔离。

形态隔离:不同类群间的生殖器或花器形态不同而导致的隔离。

地理隔离:由于地理环境不同而造成的隔离。

生态隔离:由于所要求的食物、环境或其他生态条的差异而造成的隔离。

生殖隔离:不同物种间由于不能杂交或杂种不育等生物特性造成的隔离。

大突变:一些控制身体各部份发育的大小,脑部发育的差异,以及四肢前额形态等调节基因的突变。

化石:经自然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物以及生活遗迹。

标准化石:能确定地层时代的动植物化石。

孑遗生物:在历史较早时期,曾经非常发育,分布较广,但到了较新的时期或时代,大为衰退,只生存于个别地区,并有日趋灭绝的趋势的生物。

活化石:在地质历史上发生,至今还生存着的动植物。

石化:将生物遗体、遗物及生活遗迹经过物理作用或化学作用变成坚硬如石的过程。包括碳化、矿化、硅化、钙化。

分子钟:氨基酸在单位时间内以相同的速度进行置换。

集群性灭绝:

发育:个体的变化发展。

个体发育:有机体从孕期到成年期的发生与发展。

进化(系统发育):生物界的变化发展。

共祖相似性:某些特征来源于共同的祖先,这种特征的相似性叫共祖相似性。

祖征:来源于共同祖先的特征。

共衍生相似:某些特征来自最近共同祖先或者姐妹群的两个物种具有最近共同祖先第一次出现的特征,这种特征的相似性为共衍生相似。

衍征:来自最近共同祖先的特征或者姐妹群的两个物种具有最近共同祖先第一次出现的特征。

独有衍征:只出现于一个物种或一个分类单位的衍征。

外群:分类对象以外,但与分类对象有亲缘关系的物种。

四、生理学部分

组织:一种或多种细胞组合而成的细胞群体。

器官:不同的组织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特定的生理功能,并在一起构成特定形态及结构的功能单位。

系统:在功能上相关联的一些器官联合在一起,分工合作完成生命必需的功能,比器官更高一级的结构单元。

靶器官:激素作用的器官。

内环境的稳态:机体环境内各项物理化学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负反馈:一个系统输出增加的信息传送到敏感元件,引起这个系统的输出减少。

正反馈:一个系统输出增加的信息传送到敏感元件,引起这个系统的输出增加。

营养: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以及组建生命有机体的有机物。

营养素:食物中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利用的物质。

代谢率:单位时间内人体或动物所需要的全部能量。

基础代谢率:一个人在静息状态下,维持必需的生命活动,单位时间内所需要的最低能量。

必需氨基酸:不能由人体合成,必需由外界摄取的氨基酸。

消化:把摄入的食物经过机械作用的粉碎和化学作用的分解,最后变成简单小分子的过程。

吸收:简单小分子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胞外消化:食物在消化管被分解消化的过程。

血液循环:血液在全身心血管中周而复始地循环流动。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与组织晶体渗透压保持平衡,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以及血细胞的形态功能。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大分子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血量:血细胞和血浆的总和。

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心脏:由心内膜、心肌层、心外膜组成的中空肌肉型器官。

静脉:由身体各部份运送血液回心脏的血管。

血压:血管内血液对单位血管壁的压力,一般指动脉血压。

心动周期:

舒张压:

收缩压:

粥样动脉硬化:动脉血管内膜沉积含胆固醇的脂肪,形成粥样斑块。

呼吸: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呼出和吸入的气体量。

肺活量(总呼吸量):最大吸气后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窒息:氧气供应发生障碍,组织内细胞呼吸受阻的现象。

渗透调节:体内水和盐类含量的调节。

体液调节:激素类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到特定的靶器官产生效应。

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极化:静息电位时膜两侧保持外正内负的状态。

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甚至消失的过程

反极化:膜内电位由零变为正值的过程。

复极化:从反极化顶点恢复到极化的过程

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

神经元的生物电:活的细胞或组织的电位。

冲动:组织受到刺激后,产生了快速、可传导的生物电变化。

神经冲动:神经细胞接受刺激而产生的动作电位。

传导:兴奋在同一细胞、组织上传播的过程。

局部电流:已兴奋处和未兴奋处因电位差而引起的

跳跃式传导:局部电流在产生兴奋的郎飞结与未兴奋的郎飞结中形成,动作电位在郎飞结出产生。

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接触点。

化学传递:信号传递通过神经末梢释放化学物质来实现。

反射: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屈肌反射:给脊髓动物的皮肤以伤害性刺激,可观察到受刺激侧的肢体出现屈曲运动。

脑电图:在头皮上记录到的皮层自发的节律性电位变化

等张收缩:收缩时肌肉长度发生变化,肌肉张力不变。

等长收缩:收缩时肌肉张力发生变化,肌肉长度不变。

感觉:感受器将作用于机体的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经一定的传导通路,通过各级中枢水平到达大脑皮层感觉区,通过皮质神经元的处理,使之进入意识领域,转化为相应的主观意识。

适宜刺激:敏感性最高的能量形式的刺激。

不适宜刺激:其他不发生反应或敏感性很低的能量形式的刺激。

感受器:分布与体表或组织内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和装置。

感受器官:具有高度分化的感受细胞和神经末梢相联系构成了具有复杂感觉功能的器官。

物理感受器:感受接触、地球引力、张力、运动、光、声、热等的感受器

化学感受器:感受机体内物质的变化的感受器。

感觉的适应: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受器最初可得到清晰的感觉,当刺激持续作用时,感觉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

五、生态学部分

生态因子: 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分布有着间接或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环境因子: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能力而限制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要素。

生境:生物所居住的环境。

生态幅:各种生物对生态因子所能耐受的上限及下限的幅度,它反映了生物对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

温周期:植物适应于温度昼夜变化

贝格曼规律:高纬度恒温动物比低纬度恒温动物的个体要大

阿伦规律: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动物,其四肢、耳、鼻、尾均有缩短的趋势

种群:占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同一种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时间内每100个个体的出生数

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时间内每100个个体的死亡数

种群的大小:种群内个体数目的大小。

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

种群分布型:种群在界定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类型。

指数增长模型:种群在没有环境资源的限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过程。

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种群在一定环境资源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过程。

生态对策: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对物种进化策略上产生不同的选择,它是物种对生态环境总的适应策略。

群落: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

植物群落:在一定地段,植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

植被: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

群落的外貌:是以优势种植物为背景,以附属种为陪衬所形成的整体性外部形态。

成层现象:不同生物种出现在地面以上不同的高度以及地面以下不同的深度,使整个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上下

纬度地带性:沿维度方向呈带状有规律的更替。

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呈带状有规律的更替。

垂直地带性:随着海拔的增加,气候土壤和动植物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水平地带性:维度地带性和精经度地带性的合称。

演替:在某一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替代的过程。

顶级群落:演替达到的最终相对稳定状态。

原生演替:在原生裸地上开始进行的演替。

原生裸地:完全没有植被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

次生演替:在次生裸地上开始进行的演替。

次生裸地:不存在植被,但土壤或基质中保留植物繁殖体的裸地。

生产者: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的自养生物。

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的生物。

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再次利用的生物。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食物链:处于不同营养水平的生物间的食物传递形成了一环扣一环的链式关系结构。

营养级: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称营养级,它是指食物链中处于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关系成网状结构。

生物量:生态系统中总的有机物质。

初级生产量:光合细菌和植物等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

次级生产量:消费者生产的有机物。

能量金字塔:由于通过食物链能量逐级损失,食物链中的能量由下向上呈现出下宽下窄的金字塔型。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碳、氮、磷和水等许多和生命活动有关的物质以多种形式在自然界循环。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阻止地面向空间辐射热量,导致大气增温的现象。

生态平衡:一定时间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恒定,它们之间及它们与环境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交流保持稳定,达到统一协调的状态。

六、动物学部分

逆转:与其他多细胞动物的原胚腔形成相反,动物极小细胞内陷形成内胚层,植物极大细胞在外围形成外胚层。

侧生动物:海绵动物有领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逆转现象,被认为是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分支,所以称为侧生动物。

开管式循环系统:

闭管式循环系统:

同律分节:身体除头部外各体节基本相同,一些内部器官依体节重复排列。

异律分节:不同的体节在一定程度上愈合,形成头部、胸部、腹部等形态不同的体区,完成不同的生理机能。

节肢动物:躯体分部,附肢分节的动物。

变态:从孵化后的幼虫期到成虫,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渐变态:幼虫期和成虫的特征差别不大,只是性器官未成熟,翅未长成。

半变态:幼虫期和成虫形态差别大,生活习性也不同。

后口动物:早期发育时原肠孔形成了成体的肛门,成体的口在原肠孔的另一端形成的动物。

脊索动物:凡有脊索,或在演化过程中脊索退化,为脊椎所取代的所有动物。

腮裂:消化管前段两侧一系列成对的裂缝。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31384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