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题库及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 气温直减率:平均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约0.65℃,这称为气温直减率,也称气温垂直梯度。(P13)
  2. 行星边界层:在对流层内,顶部为1~2km高度的摩擦层也叫行星边界层。(P14)
  3. 露点: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的条件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P21)
  4. 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发射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因而对地面有一种保暖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暖作用或温室效应。(P46)
  5. 大气的保温效应: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发射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因而对地面有一种保暖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效应或温室效应。(P46)
  6.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发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P46)
  7. 干绝热直减率:对于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空气来说,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干绝热直减率。(P59)
  8. 逆温: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的现象。(P66)
  9. 冰晶效应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增大。(P82)
  10. 低压槽:从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P113)
  11. 暖性高压:高压中心为暖区,四周为冷区,等压线和等温线基本平行,暖中心与高压中心基本重合的气压系统。(P114)
  12. 地转风: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的等速直线水平运动。(P120)
  13. 梯度风:当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除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惯性离                 心力的作用,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P121)
  14. 气团: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湿度和大气稳定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垂直分布相似的大范围的空气团。(P153)
  15. 冷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冷锋。(P159)
  16. 暖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暖锋。(P160)
  17. 准静止锋:当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移动很慢时,称为准静止锋。(P160)
  18. 切变线:指风向或风速分布的不连续曲线,是发生在850hPa或700hPa等压面上的天气系统。(P169)
  19. 寒潮: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移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48h内降温10℃以上,长江中下游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春季改为江淮地区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陆上3个大行政区有5级以上大风,渤海、黄海、东海先后有7级以上大风)。(P174)
  20. 梅雨: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P180)
  21. 热带辐合带:南、北半球信风气流汇合形成的狭窄气流辐合带,也称赤道辐合带。(P182)
  22. 季风:由海陆热力状况的差异和行星风带的季节变化引起的风,具有①盛行风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即一月与七月盛行风向的夹角大于120°,一月与七月盛行风向的平均频率超过40%;②这两种风的性质(主要指湿润程度)有明显差异;③所带来的天气现象有明显差别等特点。(P205)
  23. 海陆风:沿海地带昼夜热力状况的不同引起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有规律的气流。(P204)
  24. 焚风:沿着山坡向下吹的干热风。(P216)
  25. 温室气体:大气中有一些微量气体和痕量气体对于太阳辐射几乎不吸收,但却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它们对地面的气候能起到类似温室的作用,故称温室气体。(P225)

  1. 大气窗口:地气系统向外长波辐射主要集中在8~12um波长范围内,这个波段称为大气之窗。(P225)
  2. 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极地海洋气团(西风带)控制而形成的,气旋、锋面活动频繁,盛行Pm(极地海洋气团),温和湿润,降水季节分配均匀。(P156、265、268)
  3. 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10°~25°的亚洲大陆东南部,受海洋副高西缘信风影响,盛行Tm(热带海洋气团),雨热同期。(P156、267)
  4. 地中海气候:由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夏季炎热干燥,盛行Tc(热带大陆气团)和下沉的Tm(热带海洋气团),冬季温和多雨,盛行Pm(极地海洋气团)。(P156、268)

二.问答题

1.南亚气候与东亚气候、城市气候?(P207、241)

  答:①南亚季风以印度半岛表现最为明显,冬季亚欧大陆为冷高压盘踞,高压南部的东北风就成为南亚的冬季风,带来干燥少雨天气。夏季,亚欧大陆为热低压控制。同时,北太平洋副高西伸北进,高低压之间的偏南风就成为亚洲东部的夏季风。此时,亚洲南部位于赤道低压带内,南半球东南气流越过赤道到南亚,变为西南气流,这便是南亚的夏季风。②东亚(我国东部、朝鲜、日本等)濒临广阔的太平洋,居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之间,热力差异比其他地区大,所以季风最强盛。冬季,亚欧大陆为冷高压控制,高压前缘的偏北风就是东亚的季风。③城市气候是在区域气候背景上,经过城市化后,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局地气候。其特征可归纳为城市五岛效应(浑浊岛、热岛、干岛、湿岛、雨岛)和风速减小,风向多变。

2.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P13)

  答: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均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0.65℃(气温直减率)。②垂直对流运动。由于地表面的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3.冷锋降水的特点是什么?(P162)

  答:冷锋降水在锋后或附近,雨区范围较窄。因冷锋移动速度快,降水强度大而历时短。冷锋过境时,常出现刮风、阴天、降水、降温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降低,天气转晴。

4.有云的夜晚为什么比晴朗的夜晚暖?(P46)

  答:有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强,对地面有保暖作用;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热量容易散失,所以有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暖。

5.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季风形成有何影响?(P205~206)

  答:季风主要是由海陆热力状况的差异和行星风带的季节变化所引起。大陆冬冷夏热,海洋冬暖夏凉。冬季陆上空气密度大,气压随之升高;海洋上情况相反,气压较低。于是在地面上大陆高压和海洋低压之间,气压梯度指向海洋,空气受气压梯度力的作用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由陆地流向海洋;夏季地面上的气压梯度由海洋指向大陆,气流方向和冬季相反。

6.何为极冰的正反馈作用?

  答:气温升高会使冰面融化,导致极地生物活动范围减小,海冰越少,反射率就越小,地表温度提高,使海冰融化。

7.赤道多雨气候分布及特点是什么?(P249)

  答:赤道多雨气候即赤道雨林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于南美亚马逊平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大小巽他群岛等地为典型)。全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高温多雨,湿度大,气温年较差小。

8.以青藏高原为例,说明高大地形对气候的影响。(P212~215)

  答:(动力作用)①对冷空气的屏障效应。冬季,青藏高原阻挡住南下的西伯利亚冷空气,导致我国东部热带、副热带地区的冬季气温远比纬度相当的印度半岛北部低;夏季,青藏高原对北上暖湿气流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一部分暖湿气流越过高原南部的山口或河谷凹地,流入高原南部,这就是形成雅鲁藏布江谷地由东向西伸展的暖区的重要原因);青藏高原阻滞作用还波及到对流层中层。②气流遇山绕流形成冷暖平流。冬季西风气流遇到青藏高原的阻碍被迫分支,分别沿高原绕行,在背风坡汇合。③(动力作用)冬季,青藏高原地面的气温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气温偏低,是冷源;夏季,青藏高原的地气系统是热源。④青藏高原由于它与四周大气的热力差异,形成了青藏高原季风。

9.比较北半球温带大陆东、西岸的气候特点并分析成因。  

答:西岸,地中海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这些地区受气压带季节位移影响显著,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因而除大陆西部沿海受寒流影响外,夏温十分炎热,下沉气流不利兴云致雨,所以气候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湿润。全年雨量适中,年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之间,主要集中在冬季。

      西岸 温带海洋性气候

   特点:全年温和,降水均匀,最冷月大于0℃ 

原因

本区位于中纬度(40°~60°)大陆西岸,终年盛 吹偏西风,风从西面海上吹来,沿岸又有暖流,使西风更加温暖湿润,登陆后受地形抬升,即能大量降水。就西欧来说,沿岸的北大西洋暖流很强大,温度湿度较高,沿岸又特别曲折,地中海、波罗的海等深入内陆,再加上西欧的地势低平,平原和山地皆呈东西走向,故使西风和气旋等可深入内陆,扩大了大西洋影响的范围,使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别典型。

东岸

亚热带季风气候

   特点: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成因:

季风气候是因为地处回归线附近,形成亚热带气候,又由于地处沿海一带,夏季受海陆气温差异影响,吹东南风,冬季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寒风影响,吹西北风,这二者轮流控制,季节性交替,形成了季风。 冬季处于大陆高压南伸的前方,高空又有南支急流通过,故气旋过境频繁,云雨较多,降水量约占全年的10%;夏季随着海洋季风北进和极锋的北退,梅雨区也从南向北推进,梅雨期一般延续20—30天,梅雨降水量约占本区六、七两月总降水量的70%;九、十月间沿海一带还有台风雨;可见亚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量比温带季风气候要丰富得多,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年降水量约有1000mm左右,迎风山地如牯(gǔ)岭更可达2529mm。

东岸温带季风气候

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原因:

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季。约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全年四季分明,天气多变,随着纬度的增高,冬、夏气温变幅相应增大,而降水逐渐少。

10.试述暖锋过境时的天气过程和天气现象。(P161~162)

   答:暖锋过境时,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多转为云雨天气,可能会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

11.简述寒潮对我国的影响。(P174)

  答:冬半年进入中国的寒潮,最突出的表现是大风、温度剧降常达10℃以上,可引起霜冻、结冰。冬季寒潮南下后,西北和内蒙古有风沙现象,其他地区较为少见;淮河以北少雨,偶有降雪;寒潮冷锋过淮河后,降水机会增多。春、秋两级的寒潮除大风和降水外,北方常有浮尘、沙尘暴现象,尤其以春季最为严重;华北、长江流域可有零星短暂少量降雪,长江以南常在寒潮南侵时产生降水,但不致引起长时间的云雨天气;当寒潮到华南,特别是当冷锋转为准静止锋时,常引起大范围且持续时间很长的云雨天气。

12.以北半球大陆东岸为例,阐述气候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答:气候的纬度地带性规律是指气候现象和过程随纬度变化而呈水平带状分布规律,其原因是热量条件的东西趋同和南北分异。以北半球大陆东岸为例,由于温度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随纬度升高而降低,其气候由南向北分别为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气候、寒带苔原气候。

13.北半球7月份海平面主要气压系统有哪些?(P141)

   答:北太平洋高压、北大西洋高压。

14.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征是什么?(P271)

   答: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雨热同期,无明显干季。

15.叙述厄尔尼诺事件。(P209)

   答:有的年份,在圣诞节前后,沿南美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太平洋海岸出现的季节性水温上升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事件,水文上升范围小,时间短,使当地的海洋渔业生产形成季节性的间歇。

16.比较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P200~201)

   答:①气温日较差。由于海洋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所以大陆性气候的气温日较差比海洋性气候大得多;②气温年较差。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比海洋性气候的气温年较差大;③年温相时。大陆性气候最高温出现在最高太阳高度以后约一个月(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最低太阳高度以后约一个月(1月),海洋性气候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时间比大陆落后,其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8月,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2月或3月;④春温与秋温。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急剧,春温上升速度快于秋温下降速度,春温高于秋温,海洋性气候气温变化和缓,春温上升速度慢于秋温下降速度,春温低于秋温;⑤降水特点。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降水多由暖季的热对流所引起,年降水量少而集中,降水变率很大,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盛行来自海洋的气流,空气潮湿,年降水量较多,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降水变率小。

17.叙述西太平洋副高活动一般规律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P177~179)

   答:①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冬季位置最南,夏季最北,从冬到夏向北偏西移动,强度增强;北进过程持续时间较久,移动速度较缓,而南退过程经历的时间较短、移动速度较快;西太平洋副高还有非季节性的中短期变动,主要表现为半个月左右的副高偏强或偏弱趋势及一周左右的副高西伸东退、北进南缩的周期变化。②西太平洋副高是对我国夏季天气系统最大的一个天气系统,在它控制下将产生干旱、炎热、无风天气。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度的变化对我国东部的雨季、旱涝以及台风路径等产生重大影响,其位置和强度关系着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向大陆输送水汽的路径和数量,还影响着西南气流输送水汽的状况;西太平洋副高北侧是北上暖湿气流与中纬度南下冷气流相交汇的地带,气旋和锋面系统活动频繁,常形成大范围阴雨和暴雨天气,成为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降水带。

18.阐述准静止锋天气特点。(P164)

   答:由于准静止锋运动缓慢,并常常来回摆动,因此多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有时可能产生暴雨。

19.阐述热带干湿季气候特点。(P267)

   答:降水量季节变化非常明显,气候季节更替表现为干季—热季—湿季的形式,一年中至少有1~2个月为干季,湿季的土壤多余水量很大,干季的土壤缺水量很大,最冷月均温16℃~18℃。

20.阐述焚风及其危害。(P216~217)

   答:①沿着山坡向下吹的干热风叫焚风。(当气流越过山脉时,在迎风坡上升冷却,起初是按照干绝热直减率降温,当空气湿度达到饱和时水汽凝结,气温就按湿绝热直减率降低,大部分水分在山前降落,过山顶后,空气沿坡下降,并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这样过山后的空气温度比山前同高度的温度要高得多,湿度也小得多。)②焚风可以使果木和农作物干枯,降低产量,易引发森林火灾;在高山地区可大量融雪,造成上游河谷洪水泛滥,有时候可以引起雪崩;造成局部火灾等等。

21.比较冷锋与暖锋。(P160~163)

   答:①冷锋是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②冷锋在中国一年四季都有,在冬半年更为常见,暖锋多在中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活动,大多与冷锋联系在一起;③冷锋降水在锋后,暖锋降水在锋前;④冷锋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短,暖锋降水强度小,持续时间长;⑤冷锋在低压中心左侧,暖锋在低压中心右侧;⑥冷锋过境时天气变化剧烈,暖锋过境时天气变化程度较冷锋小。

22.试述山地垂直气候带特征。(P255~256)

   答:①山地垂直气候带(气候垂直地带性规律)是指山地气候现象和过程随高度的变化而呈垂直带状分异的规律。②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降水量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达到最大降水高度以后,又随高度而减小。③从山麓到山顶大致可分出热地带、暖地带、冷地带和冻地带等几个不同的垂直气候带。④山体越高,所在的纬度越低,垂直气候带数越多。

23.试述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P199~201)

   答:①在同样的太阳辐射强度下,海洋所吸收的太阳能多于陆地所吸收的太阳能,两者比热容不同,而且,海洋有充分的水源效应,蒸发量较大,失热较多,水温不易升高,陆地的情况正好相反,受热快,冷却也快,温度升降变化大,所以海洋的年最高及最低气温要比大陆延迟一两个月,气温不同,气压也不同。②沿海降水多,陆地降水少,越靠近海洋,气候的海洋性越强,越是深入内陆,气候的大陆性越显著。

24.试述青藏高原季风。(P215)

   答:青藏高原由于它与四周大气的热力差异,冬季在高原上形成冷高压,盛行反气旋环流,夏季形成热低压,盛行气旋式环流,这样,高原地区的盛行风向在冬季和夏季几乎相反,该现象称为高原季风。青藏高原季风对大气环流和气候影响很大,可使我国冬夏对流层低层的季风厚度增大;高原季风破坏了对流层中部的行星气压带和行星风带,加大了高原地形的强迫作用,造成高原上深厚气层的上升和下沉运动,形成强的季风经圈环流,该季风经圈环流对南北半球间的空气质量的调整有很大的作用。

25.暖锋过境前后天气如何变化。(P161~162)

   答:过境前,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低温晴朗;过境时,阴雨天气,多为连续性降雨,降水在锋前;过境后,变为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3144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