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开发备战秋招面试4

努力了那么多年,回头一望,几乎全是漫长的挫折和煎熬。对于大多数人的一生来说,顺风顺水只是偶尔,挫折、不堪、焦虑和迷茫才是主旋律。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继续加油吧!

目录

一、测试

1.对测试开发的认识,为什么想做测试开发,测试测开的理解?

2.软件的分类?

3.什么是接口测试?

4.微信红包的测试用例?

5.微信评论功能的测试用例?

6.测试一下支付宝付款码,设计测试用例?

7.黑盒测试的方法?

8.白盒测试的方法?

9.软件测试的流程?

10.登录功能怎么设计测试用例?

11.网上银行转账是怎么测的,设计一下测试用例。

12.给你一个网站,你应该如何测试?

13.测试淘宝购物车的测试案例

14.设计一下抖音上下滑动视频的测试用例?

15.测试用例是什么,如何设计测试用例?

二、情景题

1.如果抖音一个地区的许多用户无法下载视频的原因。

2.如果用户收到了银行短信提示已经扣款成功了,但是商家没有收到钱,你觉得会是什么问题?

3.输入一个url,请问发生了什么?

4.如何实现一个用户登录功能?

5.高并发下减少事务带来的性能消耗?

6.如果一个API接口出现一个不稳定出现的bug,如何去确定?

7.如果你是测试人员,提交了bug,开发告诉你不存在,如何处理?

8.访问页面加载缓慢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

9.针对评论功能,你如何设计接口,主要回答需要传递的参数有哪些?

10.app页面白屏了什么原因?

11.全链路压测中,找到了某一个服务器CPU负载率100%,磁盘和内存使用率正常,请问你会怎么去分析可能的原因?

12.添加购物车请求后发生了什么?

13.决策树的测试用例设计?

三、python基础

1.python的内存池机制?

2.python数组和列表的区别?

3.python你常用哪些包,标准库?

4.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的语言区别?

5.什么是反射,在开发中哪些情况下会用到反射?

6.python的数据结构?

7.dict和list的底层实现?

8.python装饰器,作用,用法?

9.编译型语言和解释型语言,解释型语言的优点?

10.python的垃圾回收机制?

11.详细说说python的GIL锁?

12.python中is和==的区别?

13.python中__new__和__init__区别?

14.用python写出多线程,循环打印123?

15.python中的迭代器,装饰器和生成器?

16.栈的实际应用?

17.python和Java的垃圾回收机制?

四、操作系统

1.读写锁,不同点,应用场景?

2.线程和进程的区别是什么?

3.什么是死锁,死锁的条件?

4.如何预防死锁,避免死锁,死锁发生的检查?

5.堆和栈的区别以及存储模式有什么区别?

6.内存泄漏和内存溢出?

7.多线程和多进程,以及应用场景?

8.进程通信方式?

9.多线程如何实现的?

10.计算机内存管理的方式?

11.进程调度方法?

12.什么是Linux用户态和内核态?

13.进程的状态,进程状态就绪和等待状态的区别是什么?

14.虚拟内存是干嘛的?

15.介绍一下线程池?

16.线程安全的实现方式?

17.进程和线程的上下文切换?

18.什么是协程?

四、计算机网络

1.TCP三次握手,四次挥手的过程?

2.为什么客户端要在TIME_WAIT状态等待一段时间?

3.CLOSING状态?

4.如果server端没有收到第三次ack,但是收到了client端发送的数据,server端会怎么处理?

5.讲一讲get和post?

6.http状态码?

7.TCP和UDP?

8.一次HTTP请求的过程(输入URL到返回的全过程)?

9.http和https?

10.无状态和无连接?

11.OSI七层模型,各层有哪些协议?

12.HTTP协议请求报文结构?

13.TCP如何保证可靠传输,丢包怎么办?

14.具体讲一下滑动窗口?

15.TCP三次握手中SYN和ACK包有什么不同,包含什么?

16.UDP想要可靠怎么实现 RUDP?

17.半连接攻击?

18.TCP粘包和拆包?

19.cookie和session是什么,为什么要用cookie和session?它们有什么区别?

20.DNS协议和作用?

21.DNS的查询方式?

22.ARP协议作用、工作方式?

23.以太网数据包的大小最大为多少?

24.三次握手过程中是否存在安全问题?描述一下存在什么样的安全问题?针对这样的安全问题如何防御?

25.web攻击,CSRF攻击?

26.TCP如何进行拥塞控制?拥塞控制如何判断发生拥塞?

27.TCP快重传如何判断丢失?

28.https证书在哪存放?

29.长连接和短连接以及他们分别适用的场景?

30.怎么计算IP地址的范围?

31.IP地址的分类?

五、数据库

1.数据库引擎及他们之间的区别 InnoDB MyISAM MEMORY?

2.mysql的日志怎么查询?

3.MySQL(多次)查询速度慢的原因,如何解决?

4.数据库的事务是什么?怎么使用?

5.主键、外键、索引的各自的含义以及区别?

6.事务的特性(ACID),讲一下每个特性的意思?

7.索引的类型?

8.什么是聚簇索引、什么是非聚簇索引?

9.索引的数据结构是什么?

10.前缀索引?

11.MySQL/MongoDb 端口号?

12.数据库有几种表之间的连接形式(左连接,右连接,内连接,完全连接)?

13.说说redis中的数据结构和应用场景?

14.三大范式?

15.数据库隔离等级,分别解决了哪些问题?

16.为什么要用b+树索引而不用hash?

17.MySQL解决不可重复读的原理?具体怎么实现的?

18.Linux如何防止新人误操作rm -rf?


一、测试

1.对测试开发的认识,为什么想做测试开发,测试测开的理解?

测试开发是软件测试领域中的一个分支,它主要负责编写和维护自动化测试脚本、测试工具,以及对软件系统进行性能、安全、稳定性等方面的测试。测试开发旨在提高测试效率和准确性,缩短测试周期,降低测试成本,从而为软件产品提供更高质量的保障。

测试测开是测试开发人员与开发人员密切协作的一种工作模式。它强调测试人员参与到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不仅仅是在开发完成后进行测试,而是在开发、测试、发布、运营各个环节都积极参与和贡献。这样可以使得测试人员更加了解产品需求和业务场景,更好地识别和防范潜在问题,并及时给出反馈和建议,从而提高软件的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2.软件的分类?

软件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进行分类,最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

  1. 操作系统软件:如Windows、Linux、macOS等操作系统;
  2. 应用软件:如Microsoft Office、Adobe Photoshop、Chrome等应用程序;
  3. 系统工具软件:如杀毒软件、磁盘清理工具、压缩解压软件等工具类软件;
  4. 游戏软件:如PC游戏、手机游戏等游戏软件;
  5. 开发工具软件:如Visual Studio、Eclipse等开发工具软件;
  6. 数据库软件:如MySQL、Oracle、SQL Server等数据库管理软件;
  7. 网络软件:如浏览器、邮件客户端、FTP客户端等网络通信软件。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软件分类方式,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分类方式。

3.什么是接口测试?

接口测试是指对系统或应用程序不同组件之间的接口进行测试的过程,目的是验证它们之间的交互是否按照预期的方式执行。接口测试通常在开发过程中进行,确保各个模块之间的数据传输、交换和共享都能够正常工作。

在接口测试中,测试人员会基于接口的定义和规范,针对输入输出参数、异常处理、性能等方面进行测试。例如,一般的接口测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测试接口的正确性:即确保接口返回的数据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
  2. 测试接口的稳定性:即在各种情况下,如服务器负载高峰、网络波动等,接口能否正常稳定地运行;
  3. 测试接口的安全性:即确保接口被恶意攻击时不会受到损害,并且能够有效地保障用户信息的安全;
  4. 测试接口的性能:即测试接口的响应时间、吞吐量、并发性等性能指标,确保系统能够承受大量访问压力,同时满足用户需求。

通过进行接口测试可以及早发现问题,提高软件的质量,降低软件出错的风险,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4.微信红包的测试用例?

微信红包的测试用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 功能测试:
  • 测试能否正常发送和接收红包;
  • 测试红包发送后是否能够在聊天记录中正确显示;
  • 测试打开红包后是否能够正确显示金额,并将金额自动添加到零钱中;
  • 测试领取红包的过程是否正常,领取后金额是否正确显示。
  1. 异常测试:
  • 测试在没有网络连接的情况下是否能够正常发送、接收和领取红包;
  • 测试输入错误的金额或支付密码时是否有相应的提示信息;
  • 测试使用同一张银行卡或微信账号发送多次红包时是否有限制;
  • 测试在服务器出现故障时是否有相应的提示信息。
  1. 性能测试:
  • 测试在同时向多人发送大量红包时,系统的性能表现如何;
  • 测试打开红包时的响应时间等性能指标。
  1. 兼容性测试:
  • 测试在不同版本的微信客户端上,红包功能是否能够正常使用;
  • 测试在不同手机品牌和型号上,红包功能是否能够正常使用。
  1. 安全测试:
  • 测试是否存在黑客攻击的安全漏洞;
  • 测试支付密码是否被加密存储;
  • 测试是否存在红包作弊等安全问题。

以上仅是一些示例,具体测试用例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完善。

5.微信评论功能的测试用例?

微信评论功能的测试用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 功能测试:
  • 测试能否正常发表评论;
  • 测试评论是否能够在对应的聊天记录中正确显示;
  • 测试能否对自己的评论进行修改、删除等操作;
  • 测试是否能够回复他人的评论。
  1. 异常测试:
  • 测试输入非法内容时是否有相应的提示信息;
  • 测试评论过长或包含敏感词汇时是否有限制;
  • 测试在没有网络连接的情况下是否能够正常发表评论。
  1. 兼容性测试:
  • 测试在不同版本的微信客户端上,评论功能是否能够正常使用;
  • 测试在不同手机品牌和型号上,评论功能是否能够正常使用。
  1. 安全测试:
  • 测试是否存在黑客攻击的安全漏洞;
  • 测试是否存在评论内容被篡改等安全问题。
  1. 性能测试:
  • 测试在同时有多人进行评论时,系统的性能表现如何;
  • 测试评论的响应时间等性能指标。

以上仅是一些示例,具体测试用例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完善。

6.测试一下支付宝付款码,设计测试用例?

支付宝付款码的测试用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 功能测试:
  • 测试能否正常生成付款码;
  • 测试付款码是否能够被商家扫描并完成支付;
  • 测试付款成功后是否能够及时显示订单信息和交易金额;
  • 测试在多种情况下,如网络波动、设备兼容性等,付款功能是否依然可靠。
  1. 异常测试:
  • 测试在没有网络连接或信号较弱的情况下,是否能够正常生成付款码;
  • 测试输入错误的支付密码或金额时是否有相应的提示信息;
  • 测试在服务器出现故障时,是否有相应的提示信息。
  1. 兼容性测试:
  • 测试在不同版本的支付宝客户端上,付款码功能是否能够正常使用;
  • 测试在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手机上,付款码功能是否能够正常使用。
  1. 安全测试:
  • 测试是否存在黑客攻击的安全漏洞;
  • 测试支付密码和交易金额是否被加密存储;
  • 测试是否存在恶意软件等安全问题。
  1. 性能测试:
  • 测试在同时有多人使用付款码时,系统的性能表现如何;
  • 测试付款的响应时间等性能指标。
  1. 用户体验测试:
  • 测试付款码页面设计是否清晰易懂;
  • 测试交互流程是否友好便捷。

以上仅是一些示例,具体测试用例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完善

7.黑盒测试的方法?

黑盒测试是一种测试方法,用来检查软件系统的外部行为和功能。它通常不考虑内部实现细节,而是关注于输入输出的正确性和符合预期的行为。以下是黑盒测试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1. 等价类划分:将输入数据分成若干个等价类,并选择代表性的测试用例来覆盖每个等价类。例如,在一个要求输入年龄的系统中,可以将年龄小于18岁、大于等于18岁小于60岁和大于等于60岁三个范围划分为三个等价类,然后从每个等价类中选取一个或多个测试用例进行测试。

  2. 边界值分析:这种方法与等价类划分相似,但更侧重于测试边缘情况。例如,在一个要求输入数字的系统中,测试者会针对输入最大值、最小值以及接近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数值进行测试。这样可以发现因边界情况引起的错误。

  3. 因果图法:该方法是通过绘制因果图来识别系统中各项特征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使用这些关系来指导测试设计。因果图显示了系统中不同组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可帮助测试人员确定哪些测试用例是必要的,哪些是冗余的。

  4. 错误推理法:该方法通过设想各种可能出错的情况,然后设计测试用例来验证这些情况。例如,在一个要求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的系统中,测试者可以尝试输入错误的用户名和密码,检查系统是否会提示错误信息。

  5. 手工测试:这种方法是人工操作应用程序,以确定它是否按照预期工作。测试者将手动模拟用户操作,并检查系统是否正确响应。这种方法需要测试人员具备一定的技能和经验,但可以发现许多自动化测试无法捕获的问题。

以上是黑盒测试中常见的几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试可以提高测试效果。

重点:等价划分与边界值分析

等价类划分是一种黑盒测试方法,通过将输入数据分为不同的等价类来设计测试用例。每个等价类应该包含具有相同功能和特征的输入数据,这些数据在被处理后应该产生相似的输出结果。以下是一个示例:

假设我们需要进行一个登录系统的测试,其中用户名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 用户名长度在6到12个字符之间
  • 用户名只能包含字母和数字
  • 用户名必须以字母开头

根据上述要求,我们可以将输入数据分为以下几个等价类:

  1. 长度小于6的用户名
  2. 长度大于12的用户名
  3. 长度在6到12之间但包含非法字符的用户名(例如:@#$%^&*)
  4. 长度在6到12之间且合法但不以字母开头的用户名(例如:123456abc)
  5. 长度在6到12之间且合法且以字母开头的用户名(例如:abc123)

接下来,我们可以从每个等价类中选择一些典型的测试用例,以覆盖每个等价类的所有情况。例如:

  1. 长度小于6的用户名:test、us、u
  2. 长度大于12的用户名:testtesttesttest、username12345
  3. 长度在6到12之间但包含非法字符的用户名:test@、user#name
  4. 长度在6到12之间且合法但不以字母开头的用户名:123test、456username
  5. 长度在6到12之间且合法且以字母开头的用户名:test123、username456

通过等价类划分和选择典型测试用例,我们可以有效地设计测试用例,覆盖系统中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边界值分析法是一种黑盒测试方法,主要用于测试输入数据的边缘情况。它通过在输入数据的最小值、最大值和接近最小值和最大值的数值进行测试,来发现因边界情况引起的错误。

以下是一个实际的例子,我们需要测试一个接受数字输入的系统:

  1. 最小输入值为0,最大输入值为100。
  2. 系统应该接受所有介于0和100之间(含0和100)的整数输入。

根据上述要求,我们可以使用边界值分析法来设计测试用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所有可能的边界值。

最小值:0 最大值:100

  1. 选择代表性的测试用例,覆盖所有可能的边界值。

(1)测试最小值:0 的情况。 输入数据:0 预期结果:系统能够正确响应并接收这个值。

(2)测试最大值:100 的情况。 输入数据:100 预期结果:系统能够正确响应并接收这个值。

(3)测试接近最小值的情况(例如1或-1)。 输入数据:1 或 -1 预期结果:系统不能接受这个值,并提示错误信息。

(4)测试接近最大值的情况(例如101或99)。 输入数据:101 或 99 预期结果:系统不能接受这个值,并提示错误信息。

  1. 测试边界情况。

测试以上四个测试用例可以覆盖所有边界值和边缘情况。与等价类划分法相比,边界值分析法更注重数据的边缘情况,可以有效地发现因边界情况引起的错误。

8.白盒测试的方法?

白盒测试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语句覆盖(Statement Coverage):确保每个程序语句至少被执行一次。它是最基本的测试方法,通常作为其他白盒测试方法的基础。

  2. 判定覆盖(Decision Coverage):确保程序中的所有判断语句都得到至少一次真和一次假的测试,并检查每个判断的所有可能结果。

  3. 条件覆盖(Condition Coverage):强制执行所有条件的所有可能取值,以确保每个条件都经过了测试。

  4. 分支覆盖(Branch Coverage):确保程序中每个分支都被执行一次。该方法与判定覆盖密切相关。

  5. 路径覆盖(Path Coverage):覆盖程序中的所有可能路径,包括循环、递归、异常处理等情况。这种测试方法需要对程序进行详细的静态分析。

  6. 循环覆盖(Loop Coverage):强制程序进入和退出循环的每种方式,并验证在循环内部执行的代码。

  7. 数据流覆盖(Data Flow Coverage):检查程序中的数据定义、使用和修改,以确保在所有情况下都得到正确的输入和输出结果。

  8. 基本路径测试(Basis Path Testing):利用控制流图和基本路径来设计测试用例,以覆盖程序中所有可能的执行路径。

  9. 代码审查(Code Review):对程序代码进行系统性、结构化的检查,以发现常见错误和潜在的问题。它不是一种测试方法,但是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来提高测试的效率和质量。

以上是白盒测试的主要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在实际测试中,可以根据需要和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来设计测试用例和评估程序的质量。

9.软件测试的流程?

软件测试的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测试计划阶段:
  • 确定测试目标、测试范围和测试策略;
  • 制定测试计划,并安排测试资源和工作进度。
  1. 需求分析阶段:
  • 对需求进行评审,确保需求的可测试性和完整性;
  • 编写测试用例和测试文档,准备测试数据。
  1. 设计测试阶段:
  • 根据测试用例设计测试方案,编写测试脚本;
  • 准备测试环境和测试工具,进行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1. 执行测试阶段:
  • 根据测试计划和测试方案,执行测试用例;
  • 记录测试结果和缺陷信息,进行缺陷管理和跟踪。
  1. 缺陷修复阶段:
  • 开发人员根据测试结果修复缺陷,重新构建软件版本;
  • 测试人员对修复后的软件版本再次进行测试。
  1. 测试报告阶段:
  • 汇总测试结果和缺陷信息,生成测试报告;
  • 向项目组和客户提供测试报告,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1. 测试闭环阶段:
  • 对测试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收集测试经验;
  • 不断优化测试过程,提高测试效率和质量。

以上是软件测试的基本流程,实际上不同的测试项目和团队可能在具体实施中略有差异。

10.登录功能怎么设计测试用例?

功能、性能、安全、中断、兼容性、界面等。

11.网上银行转账是怎么测的,设计一下测试用例。

网上银行转账的测试用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 功能测试:
  • 测试能否正常登录网上银行;
  • 测试能否正确填写转账信息,包括收款人姓名、收款账号、转账金额等;
  • 测试转账时是否有相应的提示信息,并能够正确显示转账成功或失败等信息。
  1. 异常测试:
  • 测试在输入错误的收款账号或金额时是否有相应的提示信息;
  • 测试在没有网络连接或网络故障的情况下是否能够正常转账;
  • 测试是否存在支付密码泄露、黑客攻击等安全漏洞。
  1. 兼容性测试:
  • 测试在不同浏览器和操作系统上,网上银行功能是否能够正常使用;
  • 测试在不同分辨率下,页面是否能够适合不同设备的屏幕大小。
  1. 性能测试:
  • 测试在同时有多个用户进行转账时,系统的性能表现如何;
  • 测试转账的响应时间等性能指标。
  1. 用户体验测试:
  • 测试转账页面设计是否清晰易懂;
  • 测试交互流程是否友好便捷;
  • 测试记住收款人、自动填充转账信息等功能是否能够正常使用。

12.给你一个网站,你应该如何测试?

给定一个网站,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步骤进行测试:

  1. 功能测试:
  • 确认网站的主要功能和特点;
  • 设计功能测试用例,验证核心功能是否正常工作;
  • 测试包括输入、输出、操作等方面。
  1. 兼容性测试:
  • 测试在不同浏览器、不同操作系统以及移动设备上,网站是否能够正常呈现;
  • 确保网站兼容不同分辨率的屏幕大小。
  1. 安全测试:
  • 检查网站是否存在常见安全漏洞,如SQL注入、XSS攻击等;
  • 测试网站对恶意软件和黑客攻击的抵御能力。
  1. 性能测试:
  • 确认网站的访问量、响应时间和负载承受能力;
  • 测试网站在高并发和大流量情况下的性能表现。
  1. 用户体验测试:
  • 模拟用户使用场景,测试网站的易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 对网站的交互设计、导航、页面布局、视觉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测试方法,具体测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补充。测试过程中需要记录测试结果和缺陷信息,并及时向开发人员反馈。同时,测试人员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测试技能和知识,以提高测试效率和质量

13.测试淘宝购物车的测试案例

测试淘宝购物车时,可以考虑以下测试用例:

  1. 正确性测试:
  • 测试能否将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 测试能否正确修改商品数量或删除商品;
  • 测试能否使用优惠券或积分抵扣等功能。
  1. 兼容性测试:
  • 测试在不同浏览器和操作系统上,购物车功能是否能够正常使用;
  • 测试在不同分辨率下,页面是否能够适合不同设备的屏幕大小。
  1. 异常测试:
  • 测试在没有网络连接或网络故障的情况下,是否能够正常使用购物车功能;
  • 测试在输入错误的商品数量或价格等数据时,是否有相应的提示信息;
  • 测试是否存在多次提交订单、并发购买等安全漏洞。
  1. 性能测试:
  • 测试购物车的响应时间和加载速度等性能指标;
  • 测试在同时有多个用户使用购物车时,系统的性能表现如何。
  1. 用户体验测试:
  • 测试购物车页面设计是否清晰易懂;
  • 测试交互流程是否友好便捷;
  • 测试自动保存购物车、推荐相关商品等功能是否能够正常使用。

以上是一些示例,具体测试用例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完善。

14.设计一下抖音上下滑动视频的测试用例?

测试抖音上下滑动视频时,可以考虑以下测试用例:

  1. 正确性测试:
  • 测试能否正常上下滑动视频列表;
  • 测试能否正确打开、播放视频;
  • 测试能否将视频添加到收藏或分享给他人等功能是否能够正常使用。
  1. 兼容性测试:
  • 测试在不同设备和分辨率下,视频功能是否能够正常使用;
  • 测试不同网络环境下,视频加载速度和稳定性如何。
  1. 异常测试:
  • 测试在没有网络连接或网络故障的情况下,是否能够正常浏览视频列表;
  • 测试在视频过大或格式不兼容的情况下,是否能够正常播放视频;
  • 测试是否存在盗版、色情等违规内容。
  1. 性能测试:
  • 测试视频列表的响应时间和加载速度等性能指标;
  • 测试同时有多个用户访问视频时,系统的性能表现如何。
  1. 用户体验测试:
  • 测试视频列表的页面设计是否清晰易懂;
  • 测试视频推荐策略是否合理;
  • 测试交互流程是否友好便捷。

这些测试用例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潜在的缺陷和问题,提高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测试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补充测试用例,尽可能覆盖各种典型和异常情况。

15.测试用例是什么,如何设计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是一种可执行的测试计划,用于验证软件或系统是否符合预期的功能、性能和安全等要求。测试用例包括输入数据、预期输出结果和测试步骤等内容。

设计测试用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测试目标与需求分析:
  • 理解产品、项目和客户需求,明确待测软件的功能、性能和安全等要求;
  • 确定测试目标和测试范围,制定测试计划。
  1. 测试设计技巧:
  • 了解常用的测试设计技巧,如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因果图法、决策表法等;
  •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测试设计技巧。
  1. 编写测试用例:
  • 设定测试条件和测试数据,包括输入数据、预期输出结果和测试步骤等;
  • 编写测试用例时应尽量覆盖各种典型和异常情况,以发现潜在缺陷。
  1. 评审和修改:
  • 在编写测试用例后,进行评审和修改,保证测试用例质量和覆盖率;
  • 确认每个测试用例都是可执行的、准确的和完整的。
  1. 执行和管理:
  • 根据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进行测试;
  • 记录测试结果和缺陷信息,进行缺陷管理和跟踪。

测试用例设计的质量对测试效果和软件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设计好的测试用例可以有效地发现软件中的缺陷,提高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二、情景题

1.如果抖音一个地区的许多用户无法下载视频的原因。

如果抖音一个地区的许多用户无法下载视频,可能的原因如下:

  1. 服务器故障:抖音服务器出现故障或宕机,导致部分用户无法下载视频。

  2. 安全防护:抖音增加了一些安全防护措施,如IP封锁、验证码等,部分用户未能通过验证,无法下载视频。

  3. 网络问题:该地区的网络连接存在问题,导致部分用户无法连接到抖音服务器进行下载。

  4. 地域限制:因为政策、版权等原因,某些地区的用户可能会受到下载限制,无法下载视频。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联系技术支持:如果是服务器故障等技术问题,可以联系抖音技术支持,及时解决问题。

  2. 检查网络连接:检查用户的网络连接是否正常,排除网络问题。

  3. 寻求帮助:如果需要通过验证码等方式进行验证,可以寻求抖音客服和相关方面的帮助。

  4. 了解政策和版权信息:如果是地域限制等问题,了解政策和版权信息,并选择合适的应对方案。

总之,针对用户无法下载视频的问题,我们需要进行调查和排查,找出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

2.如果用户收到了银行短信提示已经扣款成功了,但是商家没有收到钱,你觉得会是什么问题?

如果用户收到了银行短信提示已经扣款成功,但是商家没有收到钱,可能的问题如下:

  1. 银行系统故障:银行系统出现故障或延迟,导致扣款信息未能及时传递到商家的账户。

  2. 网络问题:在扣款过程中,网络连接出现问题,导致扣款信息未能及时到达商家的账户。

  3. 商家系统问题:商家自身系统出现故障,未能正确处理和确认扣款信息。

  4. 银行账户信息错误:银行账户信息错误,导致扣款信息被发送到错误的账户上。

3.输入一个url,请问发生了什么?

输入一个URL时,发生了以下几个步骤:

  1. DNS解析:浏览器会将输入的URL发送给DNS服务器,获取域名对应的IP地址。

  2. 建立TCP连接:浏览器通过IP地址与Web服务器建立TCP连接,进行数据传输。

  3. 发送HTTP请求:浏览器向Web服务器发送HTTP请求,包括请求方法、请求头和请求体等内容。

  4. 服务器处理请求:Web服务器接收到请求后,解析请求信息,并根据请求内容返回相应的资源文件。

  5. 接收并解析响应:浏览器接收到服务器响应后,开始解析HTML,CSS和JavaScript等前端资源文件。

  6. 渲染页面:浏览器根据解析的资源文件,渲染出完整的网页,呈现给用户。

  7. 断开TCP连接:当所有资源文件都被下载并渲染完毕后,浏览器与Web服务器断开TCP连接。

以上是一些基本的流程,具体过程可能还包括缓存、压缩、安全协议等一系列操作。总的来说,输入一个URL意味着向服务器请求特定的资源文件,进行网络通信和数据交换。

4.如何实现一个用户登录功能?

要实现用户登录功能,通常需要以下步骤:

  1. 创建一个用户数据库,包括用户名、密码等信息。

  2. 在用户界面中,提供一个登录表单,要求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3. 当用户提交表单时,服务器端应该验证用户名和密码是否匹配,如果匹配则将用户登录状态保存到会话(session)中。

  4. 如果用户已经登录,则可以允许他们访问受保护的页面,否则需要重定向到登录页面,并提示用户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

  5. 为了安全起见,密码应该加密存储在数据库中,而不是明文存储。在验证用户名和密码时,应该使用安全的哈希算法进行比较。

  6. 另外,还可以考虑添加其他安全机制,例如使用验证码来防止自动化攻击,或记录登录尝试次数,以便在有人暴力破解密码时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

5.高并发下减少事务带来的性能消耗?

在高并发场景下,事务的性能消耗可能会成为瓶颈,因此可以考虑采用以下方法来减少事务带来的性能负担:

  1. 减小事务的粒度。将一个大的事务拆分成多个较小的事务,以减少锁定资源的时间和范围,从而提高并发性。

  2. 尽量避免长事务。长事务会占用锁资源的时间较长,对系统的处理能力造成压力,因此应该尽量缩短事务的执行时间。

  3. 采用乐观锁机制。在某些场景下,使用乐观锁代替悲观锁可以提高系统的并发性能。乐观锁假设在读取数据时不会有其他事务修改数据,只在提交时检查是否与更新前一致。这样可以避免很多无谓的锁等待。

  4. 合理设计数据库索引。适当的索引可以加快查询速度,减少锁冲突和死锁的风险,从而提高并发性能。

  5. 使用缓存技术。将经常访问的数据缓存在内存中,可以避免频繁查询数据库,减少锁竞争,提高系统响应速度。

  6. 使用分布式事务方案。在大型高并发系统中,可以使用分布式事务机制来实现数据一致性和高可用性。分布式事务可以将事务拆分成多个子事务在不同节点上执行,并通过协调器来保证一致性。

6.如果一个API接口出现一个不稳定出现的bug,如何去确定?

如果一个API接口出现一个不稳定出现的bug,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排查和确定:

  1. 确认问题是否能够重现。在调试过程中,首先要确认问题是否能够重现,如果不能够重现,则需要检查问题的具体表现和环境变化,并尝试模拟相关场景。

  2. 查看日志输出。通过查看系统的日志输出,可以了解接口的请求参数、响应数据以及可能出现的错误信息等,从而帮助快速定位问题。

  3. 使用调试器进行分析。通过使用调试器,可以逐步跟踪代码执行过程,并查找可能存在的问题,例如变量赋值、方法调用等。

  4. 分析代码逻辑。对于复杂的代码逻辑,需要仔细分析各个分支的执行顺序和条件判断,并查找可能出现的漏洞和缺陷。

  5. 进行性能测试和压力测试。通过进行性能和压力测试,可以了解接口在高并发和大负载情况下的运行状况,从而确定是否存在性能问题,并进行相应优化。

  6. 参考相关文档和社区论坛。可以参考相关技术文档、开发者社区论坛等来了解其他用户或开发者的经验和建议,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总之,排查不稳定的bug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仔细分析和多方协作,同时也需要不断尝试各种方法,才能快速解决问题.

7.如果你是测试人员,提交了bug,开发告诉你不存在,如何处理?

如果作为测试人员提交了一份bug报告,而开发人员回复说该问题不存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确认bug是否真实存在。首先,测试人员应该再次确认该bug是否确实存在,如果存在的话,需要提供尽可能多的证据来支持这个结论。

  2. 与开发人员沟通。测试人员应该积极与开发人员沟通,详细说明问题出现的具体场景,以及如何重现问题。同时,也需要听取开发人员的建议和解释,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寻求共同解决方法。

  3. 查找其他证据。测试人员可以在代码、日志、数据库等方面查找其他证据,来进一步支持bug是否存在的结论。例如,可以查看日志输出,检查数据库中的数据是否正确等。

  4. 寻求第三方意见。如果无法确定是否存在bug,则可以向其他测试人员或专家请求帮助,寻求第三方意见,从而得到更全面的评估和建议。

总之,测试人员应该始终保持客观和严谨的态度,在确认bug是否存在时要尽可能地提供证据和数据,与开发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作,并寻求多方支持和建议,来最终确定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

8.访问页面加载缓慢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

网页加载缓慢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以下是常见的一些原因和解决方法:

  1. 网络问题。网络状况不良或者服务器响应时间过长都会导致页面加载缓慢。可以通过改进网络连接质量、使用CDN(内容分发网络)等方式来解决。

  2. 大量图片或视频资源。图片或视频资源过多或者过大,会导致网络传输过程中的带宽占用较高,也会消耗浏览器性能。此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图片和视频压缩技术、懒加载、延迟加载等方式来优化。

  3. 大量脚本或样式表文件。当网页中包含大量的脚本或样式表文件时,会加重浏览器的渲染负担,导致页面加载缓慢。可以通过打包合并脚本和样式表文件、使用外部链接等方式来优化。

  4. 服务器端处理效率低下。如果服务器端处理请求的效率较低,也会导致页面加载缓慢。可以通过优化服务器端代码、使用缓存等方式来提高处理效率。

  5. 前端代码优化。前端代码的优化也会影响页面加载速度。可以通过减少HTTP请求数、压缩JS和CSS等方式来优化。

  6. 浏览器问题。浏览器的不同版本和性能也会影响页面加载速度。可以使用更快的浏览器版本、更新浏览器等方式来优化。

总之,要提高网页的加载速度,需要综合考虑网络、资源、服务器端处理效率和前端代码优化等因素,并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优化。

9.针对评论功能,你如何设计接口,主要回答需要传递的参数有哪些?

针对评论功能,我建议设计如下接口,需要传递以下参数:

  1. 获取评论列表
  • 接口地址:/api/comments
  • 请求方式:GET
  • 请求参数:
    • article_id(文章ID,必填)
    • page_index(页码,可选,默认为1)
    • page_size(每页显示数量,可选,默认为20)
  1. 添加评论
  • 接口地址:/api/comments
  • 请求方式:POST
  • 请求参数:
    • article_id(文章ID,必填)
    • content(评论内容,必填)
    • user_id(用户ID,必填)
  1. 删除评论
  • 接口地址:/api/comments/:comment_id
  • 请求方式:DELETE
  • 请求参数:
    • comment_id(评论ID,必填)
  1. 修改评论
  • 接口地址:/api/comments/:comment_id
  • 请求方式:PUT
  • 请求参数:
    • comment_id(评论ID,必填)
    • content(评论内容,必填)
    • user_id(用户ID,必填)
  1. 回复评论
  • 接口地址:/api/comments/reply
  • 请求方式:POST
  • 请求参数:
    • comment_id(评论ID,必填)
    • content(回复内容,必填)
    • user_id(用户ID,必填)
  1. 点赞评论
  • 接口地址:/api/comments/like
  • 请求方式:POST
  • 请求参数:
    • comment_id(评论ID,必填)
    • user_id(用户ID,必填)

以上是针对评论功能的基本接口设计,具体实现时还需要考虑接口的安全性、鲁棒性和性能等方面。

10.app页面白屏了什么原因?

App页面白屏可能有以下原因:

  1. 网络问题。App页面需要从服务器加载数据,如果网络状况不良或者服务器响应时间过长,会导致页面无法正常加载。

  2. JavaScript错误。页面中的JavaScript代码出现错误,可能会导致页面无法正常渲染。可以通过查看浏览器控制台输出来确定是否存在此类问题。

  3. 样式表文件编译错误。如果样式表文件存在编译错误,也会导致页面无法正常显示。可以通过检查样式表文件语法和使用的工具版本等方面来排查问题。

  4. 缺少必要的资源文件。如果页面缺少必要的资源文件,例如图片、字体文件等,也会导致页面无法正常显示。

  5. 服务器端处理效率低下。如果服务器端处理请求的效率较低,也会导致页面无法正常加载。可以通过优化服务器端代码、使用缓存等方式来提高处理效率。

  6. 设备兼容性问题。在一些老旧的设备上,可能存在对最新技术支持不完善,导致页面无法正常显示。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解决:

  1. 加强网络连接质量,优化服务器端处理效率,避免出现因网络或服务器问题导致的页面空白问题。

  2. 写好前端代码,避免出现JavaScript错误和样式表文件编译错误,可以通过打包合并文件、代码检查等方式来优化。

  3. 确保所有必备的资源文件都已正确加载,避免出现页面空白的情况。

  4. 针对不同设备调整页面代码和样式,以确保在不同设备上都能正常显示。

总之,在开发App页面时需要做好充分的测试和优化工作,以提高页面的稳定性和质量

11.全链路压测中,找到了某一个服务器CPU负载率100%,磁盘和内存使用率正常,请问你会怎么去分析可能的原因?

在全链路压测中,如果发现某一个服务器的CPU负载率达到100%,而磁盘和内存使用率正常,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程序代码问题。不合理或者错误的程序代码可能导致CPU资源占用过高,如代码死循环、递归调用等。

  2. 数据库访问性能问题。数据库的访问性能较低,导致CPU等待响应时间过长,从而占用了大量CPU资源。

  3. 第三方服务调用问题。在系统调用第三方服务时,如果第三方服务响应时间过长或者存在异常,都可能导致当前服务器CPU资源占用过高。

  4. 垃圾回收机制问题。垃圾回收机制是一种自动管理内存的技术,在执行时会消耗大量的CPU资源。如果垃圾回收机制的配置不合理或者存在其他问题,也可能导致CPU资源占用过高。

为了分析CPU负载率过高的原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分析系统日志。通过查看系统日志,可以了解服务器在运行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和事件,从而判断是否出现了异常情况。

  2. 查看CPU监控数据。通过查看CPU监控数据,可以了解CPU使用情况的变化趋势和占用率,进一步确定CPU资源占用过高的具体时间段和原因。

  3. 通过性能诊断工具进行分析。可以使用性能诊断工具来分析服务器在运行过程中的性能瓶颈,从而找到CPU占用率过高的原因。

  4. 进行代码优化或者调整配置参数。根据定位出的问题,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优化或者调整,例如优化数据库访问性能、修改垃圾回收机制配置等。

总之,在全链路压测中,如果发现了某一个服务器CPU负载率过高,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定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

12.添加购物车请求后发生了什么?

一般情况下,添加购物车请求会将用户选择的商品信息发送给后台服务器。服务器会在数据库中查询该商品是否存在,并更新购物车信息。如果商品不存在,则会返回错误信息给前端;如果商品存在,则会返回成功信息,并将购物车信息存储到数据库中。同时,服务器还会根据用户的身份和权限计算购物车中商品的价格、折扣和运费等信息,以便后续结算和支付操作。最后,服务器会向前端返回更新后的购物车信息,以供用户查看和修改.

13.决策树的测试用例设计?

在决策树的测试用例设计中,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覆盖率

决策树的测试用例应该尽可能地覆盖所有的节点和边,以确保各种情况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测试。在实际测试中,通常会使用不同的测试用例来覆盖不同的路径和条件,例如边界值测试、等价类划分等。

  1. 隔离性

为了避免不同测试用例之间相互影响,测试用例应该具有隔离性。这意味着每个测试用例都应该是独立的,并且不受其他测试用例的影响。

  1. 策略选择

在设计测试用例时,需要考虑到具体的测试策略,如黑盒测试、白盒测试等。不同的测试策略有不同的重点和目标,因此需要针对具体的场景选择适当的策略和方法。

  1. 数据准备

在测试决策树时,需要准备好合适的测试数据,以检验决策树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测试数据应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以覆盖不同的情况和场景。

  1. 评估方法

在测试完成后,需要对测试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决策树的质量和可靠性。评估方法可以包括比较测试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差异、计算测试覆盖率等。

综上所述,决策树的测试用例设计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包括覆盖率、隔离性、策略选择、数据准备和评估方法等。在实际测试中,需要结合具体的场景和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来设计和实施测试用例,以确保测试覆盖率和测试质量。

决策树性能的评估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准确率

决策树分类器的准确率是评估其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准确率是指分类器在测试集上正确分类的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数表示。准确率越高,说明分类器的性能越好。

  1. 召回率

召回率(Recall)是指分类器正确识别出的正例占所有正例的比例。召回率越高,说明分类器对正例的识别能力越强。

  1. 精确率

精确率(Precision)指的是被分类器预测为正例中实际为正例的样本比例。精确率越高,说明分类器对负例的排除能力越强。

  1. F1值

F1值是综合考虑召回率和精确率的指标,它是召回率和精确率的调和平均数。F1值越高,说明分类器的性能越好。

  1. ROC曲线

ROC曲线是衡量分类器性能的常用工具之一。ROC曲线是以False Positive Rate(FPR)为横轴,True Positive Rate(TPR)为纵轴,绘制出来的曲线。ROC曲线的面积(AUC)通常用来衡量分类器的性能,AUC越大,说明分类器的性能越好。

  1. 混淆矩阵

混淆矩阵是一种用于表示分类器预测结果的矩阵。混淆矩阵可以用来计算准确率、召回率、精确率等指标。

综上所述,决策树性能的评估方法包括准确率、召回率、精确率、F1值、ROC曲线和混淆矩阵等多个方面,需要结合具体的场景和需求进行综合评估。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和指标,并进行全面的性能测试和分析。

三、python基础

1.python的内存池机制?

Python的内存池机制是一种优化机制,主要用于提高Python程序的性能和效率。Python中的内存池由两个部分组成:小对象池和大对象池。

小对象池(PyMemPool)管理小于256字节的内存块,它维护了几个空闲列表,每个列表对应不同大小的内存块。当程序需要申请内存时,如果所需内存块大小在小对象池管理范围内,则直接从相应的空闲列表中取出一个内存块使用,而非动态分配内存。这样可以避免频繁调用系统函数,提高程序执行效率。

大对象池(PyMalloc)管理大于256字节的内存块,它是基于操作系统的内存分配机制实现的。当程序需要申请大块内存时,PyMalloc会调用操作系统的malloc函数动态分配一段连续的内存,并将这些内存块链接起来,供程序使用。同时,为了更好地利用系统资源,PyMalloc还实现了内存复用和缓存功能,可以有效减少频繁的动态分配和回收内存,提高程序性能。

总之,Python的内存池机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化措施,通过减少内存分配次数和利用内存缓存等手段,可以显著提高程序性能和效率。

2.python数组和列表的区别?

Python中的列表(list)和数组(array)都是用来存储多个元素的数据结构,但是它们有一些不同的特点。

  1. 数据类型:

Python中的数组只能存储同一种数据类型的元素,而列表可以存储任意数据类型的元素。

  1. 内存占用:

数组的内存使用更高效,因为它们在创建时就需要预留内存空间,而列表则根据需要动态分配内存。因此,当需要处理大型数据集时,使用数组要比列表更有效率。

  1. 功能:

数组的功能通常比列表更受限制,因为它们专门为数值计算而设计。例如,Numpy包提供了许多针对数组的数学函数和操作,这些操作可以在大量数据的情况下运行得更快。相比之下,列表在处理文本、文件、图像等非数字数据方面更加灵活。

总之,在编程过程中,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是很重要的。如果需要进行数学计算或其他需要高效处理大量数据的任务,数组可能会更好;如果需要灵活地处理不同类型的数据,则列表更为适合。

3.python你常用哪些包,标准库?

Python有很多常用的第三方包和标准库,其中一些包和库如下:

常用的第三方包:

  • NumPy: 用于科学计算和数据分析的基础包。
  • Pandas: 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的高效工具。
  • Matplotlib: 用于绘制各种类型图表的可视化库。
  • Scikit-learn: 用于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的库。
  • TensorFlow: 用于构建神经网络和进行深度学习训练的库。
  • PyTorch: 类似于TensorFlow,用于开发深度学习模型的库。
  • Requests: 用于HTTP请求的库。
  • BeautifulSoup: 用于网页解析的库。

4.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的语言区别?

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都是编程语言的范式,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编程思想和程序设计方法。

面向过程语言是一种基于步骤、函数和指令的编程方式。程序员设计程序时按照一定的顺序执行代码,一步步完成任务。这种方式着重于算法和数据结构,每个函数或过程只负责一个特定的功能,故其可读性较强,但随着程序复杂度增加,代码易于出现重复,可维护性和扩展性较差。

面向对象语言是一种以对象为中心的编程方式,它将问题看作一个由不同对象组成的集合,并通过封装、继承和多态实现对这些对象的操作。因此,程序员需要先定义对象及其属性和方法,再编写代码实现对象之间的互动。这种方式使得程序容易扩展和维护,同时也提高了代码的复用性和可读性。

总的来说,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的语言区别在于编程思想和程序设计方法。面向过程的语言适合于简单且线性的问题,而面向对象的语言则更适合于大型、复杂的系统开发。

5.什么是反射,在开发中哪些情况下会用到反射?

反射是指在程序运行时动态地获取类的信息并且操作类或对象的一种能力。Java语言提供了反射机制,可以在编译期不确定某个类的名称,而是在运行时确定这个类的名称,并通过这个名称来获取类的信息或实例化对象以及调用类的方法等。

在开发中,通常需要使用反射来完成以下操作:

  1. 动态加载类和资源文件:可以通过Class.forName()方法动态加载类和资源文件,从而实现更加灵活的代码设计和扩展。

  2. 反射调用对象方法:通过反射可以获取类的方法,然后动态地调用类的方法,这样可以避免写冗长的if-else语句,增加代码的可读性。

  3. 获取类的属性和方法:可以通过反射机制获取类的属性和方法的信息,从而实现更加灵活的代码设计和扩展。

  4. 构造对象实例:通过反射机制可以动态地创建对象实例,从而实现更加灵活的代码设计和扩展。

  5. 处理注解:注解是Java中重要的元数据,通过反射可以获取类、方法和字段上的注解信息,从而实现更加灵活的代码设计和扩展。

总之,反射机制为Java程序员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工具,可以让Java程序在运行时动态地获取类的信息并进行各种处理。不过,由于反射会影响程序的性能和安全性,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慎重考虑。

6.python的数据结构?

Python中常见的数据结构有以下几种:

  1. 列表(List):列表是Python中最常用的数据结构之一,它可以存储任意类型的元素,并且支持动态增加或删除元素。列表使用方括号[]表示,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

  2. 元组(Tuple):元组和列表很像,但是元组一旦创建就不能修改,因此也叫做不可变序列。元组使用圆括号()表示,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

  3. 字典(Dictionary):字典是一种键值对的数据结构,可以用于存储关联数组。字典使用花括号{}表示,每个键值对之间用冒号:隔开,不同的键值对之间用逗号隔开。

  4. 集合(Set):集合是一种无序、不重复的数据结构,可以用于去重或者判断元素是否存在。集合使用花括号{}表示,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

  5. 数组(Array):数组是一种固定大小的数据结构,可以用于存储同种类型的元素。由于数组长度是固定的,因此在Python中很少使用数组。如果需要使用数组,可以使用NumPy等第三方库提供的数组实现。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数据结构,Python还提供了其他一些数据结构,比如字符串、文件对象等。在实际开发中,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可以大大提高程序的效率和可读性。

7.dict和list的底层实现?

在Python中,字典(dict)和列表(list)底层实现方式不同。

  1. 字典的底层实现:

字典使用哈希表来实现,其内部结构包括哈希表、哈希函数、键值对数组等。具体地,当需要在字典中查找某个键时,通过哈希函数将该键转换为哈希值,并定位到哈希表上相应的槽位,然后遍历槽位上的键值对数组,寻找目标键的位置。由于哈希表的查找操作时间复杂度为O(1),因此字典的查找效率非常高。

  1. 列表的底层实现:

列表使用动态数组来实现,其内部结构包括元素数组、长度和容量等。具体地,当需要在列表中插入或删除某个元素时,如果元素个数超过了当前容量,则需要重新分配一块更大的内存空间,并将原来的元素复制到新的空间中;否则直接在元素数组中执行插入或删除操作。由于动态数组的插入和删除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O(n),其中n为元素的个数,因此列表的插入和删除效率较低。

因此,在实际开发中,如果需要频繁地进行元素的查找操作,应该选择字典;如果需要频繁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应该选择列表。

8.python装饰器,作用,用法?

Python装饰器(Decorator)是一种高级语言特性,它可以用来修改或扩展函数或类的功能。具体来说,装饰器是一个函数或类,它接受一个函数或类作为参数,然后返回一个新的函数或类,新的函数或类通常具有与原来函数或类不同的行为或属性。

Python装饰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记录日志:通过装饰器可以记录函数的调用信息,包括输入参数和返回结果等,便于调试和错误处理。

  2. 计时统计:通过装饰器可以统计函数的执行时间,评估程序性能和优化效果。

  3. 授权验证:通过装饰器可以在函数执行前进行用户授权验证,防止非法访问或操作。

  4. 缓存数据:通过装饰器可以缓存函数的计算结果,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

Python装饰器的用法如下:

  1. 函数装饰器:函数装饰器是最常见的装饰器类型,它可以用来增强函数的功能或改变函数的行为。函数装饰器通常定义为一个闭包,它接受一个函数作为参数,并返回一个新的函数,新的函数可以在保留原函数功能的基础上增加其他功能。
  2. 类装饰器:类装饰器是一种比较少用的装饰器类型,它可以用来增强类的功能或改变类的行为。类装饰器通常定义为一个可调用的类,它接受一个类作为参数,并返回一个新的类,新的类可以在保留原类功能的基础上增加其他功能。
  3. 总之,Python装饰器是一种强大的语言特性,可以帮助程序员编写更加灵活、健壮和高效的代码,提高程序的可维护性和可读性。

def decro(func1):
    def wrapper(*args, **kwargs):
        print("wrapper")
        return func1(1,2,3)
    return wrapper

@decro
def triple(x,y,z):
    return x + y + z

print(triple())

9.编译型语言和解释型语言,解释型语言的优点?

编译型语言和解释型语言是两种主要的程序设计语言类型。

编译型语言需要先将源代码通过编译器转换成目标代码,再由计算机直接执行目标代码。常见的编译型语言有Java、C、C++等。与之相对的是解释型语言。

解释型语言则是直接通过解释器逐行解释执行源代码,无需进行编译过程。常见的解释型语言有Python、JavaScript等。下面是解释型语言的优点:

  1. 无需编译:解释型语言不需要编译过程,无需生成中间代码或目标代码,因此开发效率高,代码调试和修改更加方便快捷。

  2. 跨平台性强:解释型语言在运行时动态解释执行源代码,因此具有很好的跨平台性,可以在多个操作系统上运行。

  3. 更容易学习:相比于编译型语言,解释型语言更容易学习和掌握,语法简洁易懂,更加贴近自然语言。

  4. 动态性强:解释型语言通常具有较好的动态性,支持弱类型和动态类型等特性,使得开发更加灵活和高效。

总的来说,解释型语言具有编写速度快,调试方便,跨平台性好等优点,因此在开发Web应用、数据分析、科学计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解释器需要逐行解释执行代码,因此相对编译型语言会有一定的性能损失。

10.python的垃圾回收机制?

Python的垃圾回收机制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引用计数和循环垃圾收集。 

其中,引用计数是指Python中每个对象都有一个引用计数器,记录着有多少个变量引用该对象。当引用计数器为0时,该对象就成为垃圾,会被回收。但是,引用计数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循环引用(两个对象互相引用)导致引用计数一直不为0,无法回收内存。

针对这个问题,Python还提供了循环垃圾收集机制。

Python的循环垃圾收集机制(Cycle GC)是基于标记-清除算法(Mark-Sweep Algorithm)实现的,具体如下:

  1. 标记阶段:从一些可达对象开始遍历整个对象图,将能够访问到的对象标记为“已访问”。在这个过程中,Python采用了一个叫做GC头(gc_head)的结构体来记录对象的状态信息。

  2. 清除阶段:扫描所有未标记的对象,并将其回收。在此之前,需要清除所有未被引用的对象并回收它们占用的空间。

  3. 压缩阶段(可选):如果需要,可以对堆内存进行压缩,以便更好地利用内存。

需要注意的是,在执行垃圾回收时,Python会暂停程序的执行,因此可能会导致一些性能问题。为了提高效率,Python还提供了一些优化措施,例如分代回收和增量垃圾回收等

综合使用引用计数和循环垃圾收集机制可以更有效地回收内存,提高Python程序的效率。

11.详细说说python的GIL锁?

Python的全局解释器锁(Global Interpreter Lock,GIL)是一种线程安全机制,它保证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能够执行Python字节码。换句话说,GIL是一个互斥锁,它防止了多个线程同时执行Python代码的情况。

具体来说,GIL会在Python解释器中获取并持有一个互斥锁,从而确保在任何时候只有一个线程可以执行Python字节码。当一个线程正在执行字节码时,其他线程只能等待,直到当前线程释放GIL。因此,即使在多核CPU上运行Python程序,由于GIL的存在,也只能使用单个CPU核心。

GIL的存在使得Python线程不能真正地实现并行计算,这也是Python在处理CPU密集型任务上性能较差的原因。但是,在处理I/O密集型任务(例如网络通信、文件读写等)时,由于线程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等待状态,因此GIL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GIL锁限制了多线程并行计算能力,但是在处理多进程和协程上Python还是可以发挥出很好的性能的。此外,一些C/C++扩展模块(例如NumPy、Pandas等)可以通过释放GIL来提高多线程执行效率,但这需要模块本身支持并且正确使用。

12.python中is和==的区别?

在Python中,is==都是用来比较两个对象是否相等的运算符,但是它们的实现方式和结果判断有所不同。

  • is用于比较两个对象的内存地址是否相同。如果两个对象的内存地址相同,则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简单来说,is比较的是对象的身份标识(id)。

  • ==用于比较两个对象的值是否相等。如果两个对象的值相同,则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简单来说,==比较的是对象的内容。

13.python中__new__和__init__区别?

在Python中,__new____init__都是用于创建对象的特殊方法。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

  • __new__是用于创建对象并返回它的引用,通常用于自定义不可变类型(例如数字、字符串等)。它是一个静态方法,第一个参数是类本身,后面的参数与__init__相同,但是self还没有被创建,因此需要使用super().__new__(cls)或者object.__new__(cls)来创建对象。

  • __init__是用于初始化对象的方法,它接收__new__返回的对象作为第一个参数,并进行属性赋值等操作。它是一个实例方法,第一个参数是self,表示新创建的对象。

14.用python写出多线程,循环打印123?

import threading

class MyThread(threading.Thread):
     def run(self) -> None:
         for i in range(1,4):
             print(i)

threads = []

#创建三个线程
for i in range(3):
    t = MyThread()
    threads.append(t)
    t.start()

for t in threads:
    t.join()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首先定义了一个继承自threading.Thread的类MyThread,并重载了它的run()方法,用于执行每个线程的任务。在run()方法中,我们使用range(1, 4)循环打印1、2、3。

接下来,我们创建3个线程,并将它们添加到一个列表中,然后依次启动每个线程。最后,通过调用每个线程的join()方法,等待所有线程执行完毕。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Python存在全局解释器锁(GIL),因此在多线程中可能无法实现真正的并行执行。但是,在处理I/O密集型任务时,多线程还是可以提高程序的效率的。

15.python中的迭代器,装饰器和生成器?

Python中的迭代器、装饰器和生成器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分别用于处理迭代、增强函数功能和生成大量数据。

  1. 迭代器

迭代器是Python中一种访问集合元素的方式,它能够逐个访问集合中的元素而不必将其全部加载到内存中。通常情况下,可以使用iter()方法将一个可迭代对象(如列表、元组、字符串等)转换为一个迭代器,然后使用next()方法逐一访问其中的元素。

lst = [1,2,3,4]
my = iter(lst)
print(my.__next__(),my.__next__())
  1. 装饰器

装饰器是一种Python语法糖,可以在不修改原函数代码的前提下,增加函数的功能。装饰器本质上是一个函数,它接收一个函数作为参数,并返回一个新的函数。装饰器通常用于添加日志记录、计时器、缓存等功能。

def decro(func1):
    def wrapper(*args, **kwargs):
        print("wrapper")
        return func1(1,2,3)
    return wrapper

@decro
def triple(x,y,z):
    return x + y + z

print(triple())
  1. 生成器

生成器是一种用于生成大量数据的特殊函数,它可以在需要时动态地生成数据,而不必像列表一样将所有数据都加载到内存中。生成器通常使用yield语句来生成数据,每次调用yield语句时,函数会返回一个值,并暂停执行,待下一次调用时再从上一次暂停的位置继续执行。

#第一种创建生成器的方式
b = (i for i in range(5))
print(b) #<generator object <genexpr> at 0x00000189FF1D8DE0>
for i in b: #生成器本身就是一个迭代器,可以使用for循环去取值
    print(i)

#第二种创建生成器的方式,通过yield创建
def func():
    print("h1")
    yield 1
    print("h2")
    yield 2
f = func()
print(next(f))
print(next(f))

#定义生成器,并通过send进行取值
def fun1():
    print("hello1")
    cnt1 = yield 1
    print(cnt1)
    print("hello2")
    cnt2  = yield 2
    print(cnt2)
    yield 3

f1 = fun1()
print(f1.send(None))
print(f1.send("second"))
print(f1.send("last"))

16.栈的实际应用?

栈(Stack)是一种常见的数据结构,它具有后进先出(LIFO)的特点。栈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

  1. 程序调用栈

在计算机编程中,程序调用栈指的是程序执行过程中函数调用和返回所使用的栈空间。当一个函数被调用时,它的局部变量和参数会被压入栈中保存,当函数执行结束时,栈顶的变量会被弹出,控制权回到调用者函数。

  1. 表达式求值

在数学表达式求值过程中,可以使用栈来存储操作数和运算符,从而方便地对表达式进行求值。例如,后缀表达式就是一种使用栈来求值的方法。

  1. 浏览器前进后退

浏览器中的前进和后退功能使用了栈的思想,每当用户访问一个新页面时,该页面会被压入栈中,当用户点击“后退”按钮时,最近访问的页面会从栈中弹出并显示在屏幕上。

  1. 括号匹配

在编程中,栈可以用来检查括号、花括号和方括号是否匹配。当遇到左括号时,将其压入栈中,当遇到右括号时,弹出栈顶元素并检查是否匹配,若不匹配则表示表达式有误。

  1. 逆序输出

在许多问题中,需要对数据进行逆序输出,如字符串反转、图像翻转等。栈可以用来将数据按照后进先出的顺序存储,并在需要时逆序输出。

总之,栈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数据结构,在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开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7.python和Java的垃圾回收机制?

Python和Java都是高级编程语言,它们都具有自动垃圾回收机制,以减轻程序员的负担。

Python的垃圾回收机制:

Python使用引用计数(Reference Counting)和标记清除(Mark and Sweep)两种垃圾回收机制来管理内存。其中,引用计数是一种简单而高效的技术,通过跟踪对象被引用的次数来决定何时释放不再需要的对象;而标记清除则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技术,它通过扫描所有可达对象并将不可达对象释放来回收内存。

当一个对象被创建时,Python会对其进行引用计数,即将对象引用计数设为1。当该对象被其他对象引用时,其引用计数会逐渐增加;当引用计数为0时,说明该对象已经没有被任何对象引用,可以被垃圾回收机制回收。

Java的垃圾回收机制:

Java使用基于标记清除(Mark and Sweep)算法的垃圾回收机制来管理内存。在Java中,当对象不再被引用时,垃圾回收器会检测到无法访问的对象,并将其从内存中删除。

Java垃圾回收机制包括三个步骤:标记、清除和压缩。标记阶段用来识别需要回收的垃圾对象;清除阶段则是将这些对象从内存中删除;压缩阶段是对内存进行整理,以便于后续分配新的对象。

总之,Python和Java都具有自动垃圾回收机制,能够有效地管理内存空间,减轻程序员的负担。虽然它们的垃圾回收机制略有不同,但都能够保证程序的安全性和稳定.

标记清除法过程:

在标记阶段,垃圾回收器会从一组根对象开始遍历整个对象图,标记所有可达的对象。这些根对象可以是程序中的全局变量、静态变量、堆栈中的变量等。垃圾回收器会递归地遍历所有可达对象,将它们标记为活动对象。标记过程中,垃圾回收器会使用一些标记位来记录对象是否被标记过。

在清除阶段,垃圾回收器会遍历整个堆,将未标记的对象全部清除。清除过程中,垃圾回收器会回收所有未标记对象所占用的空间,并将它们从堆中删除。

四、操作系统

1.读写锁,不同点,应用场景?

读写锁(Read-Write Lock)是一种多线程同步机制,它可以提高读取操作的并行性,从而提高程序效率。读写锁包含读锁和写锁两种状态,不同状态下的访问权限也有所不同。

具体来说,读写锁在以下情况下表现不同:

  1. 写操作:一个线程获取写锁后,其他线程无法同时获取读锁或写锁。这意味着,在执行写操作时,所有的读操作和其他写操作都被阻塞,直到当前写操作完成。

  2. 读操作:多个线程可以同时获取读锁,但是当一个线程获取写锁时,其他线程就无法获取读锁或写锁,因为写锁需要具有排它性。这意味着,在执行读操作时,只要没有其他线程获取写锁,就可以同时进行读操作。

读写锁的应用场景:

读写锁适用于数据访问模式中读操作频繁、写操作较少的情况。比如,在多线程服务器中,一般有多个客户端同时连接,这些客户端都需要读取数据,但只有一个客户端能够修改数据。这时候,使用读写锁可以提高程序的并发性能,减少锁竞争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在Python中,标准库threading并没有提供原生的读写锁实现。但是,可以通过使用RLock(可重入锁)和Condition等线程同步机制来实现类似读写锁的功能。此外,Python也提供了第三方包RWLock来支持读写锁的使用。

2.线程和进程的区别是什么?

线程和进程都是操作系统中用于实现多任务的基本单位,但它们有以下不同点:

  1. 线程(Thread)是指操作系统中能够独立运行的最小单位,它是进程的一部分,与同一进程中的其他线程共享进程的地址空间、文件描述符等资源。一个进程可以包含多个线程。

  2. 进程(Process)是指操作系统中正在运行的程序的实例,它拥有独立的地址空间、文件描述符、环境变量等资源,可以由操作系统进行调度和管理。

  3. 线程之间的切换比进程要快得多,因为线程之间共享进程的地址空间和资源,上下文切换的成本相对较低。而进程之间的通信需要使用IPC(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机制,开销相对较大。

  4. 由于线程之间共享进程的所有资源,如果一个线程崩溃了,可能会影响到整个进程的稳定性,因此需要引入锁机制来保证线程安全。而进程之间相互独立,一个进程崩溃了不会影响其他进程的运行。

  5. 由于操作系统限制,一个进程只能在单个CPU核心上运行,无法利用多核CPU提高执行效率。而一个线程可以在一个CPU核心上运行,也可以在多个CPU核心上分别运行,从而利用多核CPU提高执行效率。

综上所述,线程和进程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在实际程序设计中需要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选择。如果需要并发执行多个任务且每个任务之间没有太多的依赖关系,可以使用多进程;如果需要同时处理多个子任务且子任务之间有大量的数据共享和通信,可以使用多线程。

3.什么是死锁,死锁的条件?

死锁(Deadlock)是由于多个进程同时持有资源,但又互相等待其他进程释放资源而无法继续执行的一种状态。

死锁通常出现在多个进程或线程之间共享资源的情况下,当满足以下四个条件时,就可能导致死锁的发生:

  1. 互斥条件(Mutual Exclusion):资源不能被多个进程或线程同时占用,如果一个进程或线程已经占用了某个资源,其他进程或线程就必须等待该资源被释放。

  2. 请求与保持条件(Hold and Wait):进程或线程已经占用了某些资源,但是还需要请求其他资源,如果其他资源已经被其他进程或线程占用,则该进程或线程会一直等待。

  3. 不可剥夺条件(No Preemption):已经分配给进程或线程的资源不能被其他进程或线程强制剥夺,只能由当前占用它的进程或线程自行释放。

  4. 循环等待条件(Circular Wait):多个进程或线程之间形成一种循环等待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每个进程或线程都在等待其他进程或线程所占用的资源。

如果这四个条件同时满足,就有可能出现死锁的情况。当发生死锁时,所有进程或线程都被阻塞,无法继续执行,只能等待操作系统的干预才能解除死锁状态。

在实际程序设计中,为了避免出现死锁的情况,可以通过合理地分配和使用资源、避免循环等待等方式来减少死锁的发生概率。此外,一些现代操作系统也提供了死锁检测和解除机制,可以帮助应用程序自动识别并处理死锁问题。

4.如何预防死锁,避免死锁,死锁发生的检查?

为了预防和避免死锁的发生,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避免使用多个锁:尽可能地使用单个锁或少数锁来控制共享资源的访问,从而减少死锁的可能性。

  2. 确定获取锁的顺序:在使用多个锁时,确保所有线程按照相同的顺序获取锁,从而避免不同线程之间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3. 尽快释放锁:当一个线程不再需要某个锁时,应该立即释放它,而不是等待其他资源也被占用后才释放。

  4. 使用超时机制:为每个锁设置一个超时时间,当等待时间过长时,自动释放锁,从而避免因无限等待而导致的死锁。

  5. 死锁检测:通过分析系统中的资源分配、请求和等待关系,可以识别是否存在死锁。如果发现死锁,则需要调整资源分配、撤销进程或线程等方式来解除死锁状态。

  6. 死锁避免:通过对资源分配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和监控,可以在程序运行时预测是否有可能出现死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死锁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死锁检测和死锁避免都比较复杂,需要对系统进行详细的设计和分析。在实际程序开发中,应该尽可能地降低出现死锁的概率,同时定期进行程序测试和调试,以确保程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堆和栈的区别以及存储模式有什么区别?

堆和栈是计算机内存中两个重要的存储区域,它们有以下不同点:

  1. 存储方式:堆是一块连续的动态分配内存区域,由程序员手动进行申请和释放,而栈是系统自动分配和管理的一块内存区域。

  2. 内存管理:在使用堆时,程序员需要手动进行内存管理(如使用malloc()函数进行内存分配,使用free()函数进行内存释放),而在使用栈时,系统会自动进行内存管理。

  3. 分配方式:堆的内存分配采用动态分配的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动态调整内存大小。而栈的内存分配采用静态分配的方式,大小固定、不可改变。

  4. 访问速度:由于栈的内存访问比堆更加高效,因此栈上的数据访问速度比堆要快。

  5. 生长方向:堆的生长方向是向上的,即从低地址向高地址延伸;栈的生长方向是向下的,即从高地址向低地址延伸。

总的来说,堆和栈都是计算机内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的分配方式、内存管理方式和访问速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在编写程序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存储区域,避免出现内存泄漏、访问越界等问题。

6.内存泄漏和内存溢出?

内存泄漏和内存溢出都是计算机程序在使用内存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但它们的表现形式和原因有所不同。

  1. 内存泄漏(Memory Leak):指程序分配了一块内存空间,但是在释放该内存空间之前,程序意外地失去了对该内存空间的控制。这时,即使该内存空间不再被程序使用,系统也无法回收该内存空间,从而导致内存占用不断增加,最终导致程序崩溃或者性能下降等问题。

  2. 内存溢出(Memory Overflow):指程序在申请内存时,请求超出了可用的内存空间,导致程序运行错误或异常终止。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程序请求动态分配内存时,当程序申请的内存大小超过系统可用的内存大小时,就会发生内存溢出。

需要注意的是,内存泄漏和内存溢出都是严重的内存管理问题,可能会导致应用程序异常终止、数据丢失或安全漏洞等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程序员应该注意合理地申请和释放内存,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内存泄漏,同时确保程序申请内存的大小不超出系统可用内存的范围。

7.多线程和多进程,以及应用场景?

多线程和多进程都是实现并发的技术,但是它们有一些不同点。

多线程是指在同一个进程内创建多个线程,并发地执行多个任务。多线程可以共享同一块内存空间,相对来说比较轻量级,但同时也要注意线程安全问题。适合于IO密集型的应用场景,比如网络爬虫、Web服务器等。

多进程是指在操作系统中创建多个独立的进程,每个进程拥有自己独立的地址空间,相对来说比较重量级。多进程之间的通信需要借助于IPC(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进程间通信)机制,如管道、消息队列、共享内存等。适合于CPU密集型的应用场景,比如图像处理、科学计算等。

8.进程通信方式?

进程通信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 管道通信:管道是一种半双工的通信方式,只能实现单向数据传输。管道通信需要在父进程和子进程之间创建一个管道,父进程向管道中写入数据,子进程从管道中读取数据。管道通信适用于父进程和子进程之间的通信。

  2. 共享内存通信:共享内存是一种高效的进程通信方式,可以实现多个进程之间的数据共享。共享内存通信需要在进程之间共享一块内存区域,多个进程可以同时读写这个内存区域中的数据。共享内存通信适用于需要频繁交换数据的进程之间的通信。

  3. 消息队列通信:消息队列是一种基于消息的通信方式,可以实现多个进程之间的异步通信。消息队列通信需要创建一个消息队列,进程可以向消息队列中发送消息,也可以从消息队列中接收消息。消息队列通信适用于进程之间需要异步通信的场景。

  4. 套接字通信:套接字是一种基于网络协议的通信方式,可以实现不同主机之间的进程通信。套接字通信需要使用网络协议,进程可以通过套接字向其他主机的进程发送数据,也可以从其他主机的进程接收数据。套接字通信适用于不同主机之间的进程通信。

  5. 信号量(Semaphore):用于进程间的同步以及对共享资源的访问,

    信号量(Semaphore)是一种用于进程间同步以及对共享资源的访问的机制。它通常被用于多进程或多线程编程中,用来协调不同进程之间的操作。

    信号量可以理解为一个计数器,用来表示可用资源的数量。每个进程需要使用这个资源时,都需要先从信号量中获取一个单位。如果当前计数器值大于0,则进程可以使用资源并将计数器减1;否则,进程就需要等待其他进程释放资源后再进行操作。

    在使用信号量时,通常会定义两种操作:P 操作和 V 操作。P 操作用来获取资源,V 操作用来释放资源。

9.多线程如何实现的?

多线程是在同一进程内同时执行多个线程,可以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在实际编程中,多线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 使用线程库:现代编程语言都提供了线程库,可以方便地创建和管理线程。比如在Java中,可以使用java.lang.Thread类来创建和启动线程;在Python中,可以使用threading模块来创建和管理线程。

  2. 继承Thread类:在Java中,可以继承Thread类并重写run()方法来创建自定义的线程类。在Python中,可以继承threading.Thread类并重写run()方法来创建自定义的线程类。

  3. 实现Runnable接口:在Java中,可以实现Runnable接口并重写run()方法来创建自定义的线程类。在Python中,可以实现threading.Thread类的构造函数并重写run()方法来创建自定义的线程类。

  4. 使用线程池:线程池是一种管理和复用线程的技术,可以避免频繁创建和销毁线程的开销。在Java中,可以使用java.util.concurrent.Executors类来创建线程池;在Python中,可以使用concurrent.futures模块来创建线程池。

需要注意的是,多线程程序需要考虑线程安全问题,避免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共享数据导致的数据竞争和不一致性。可以使用锁、信号量等同步机制来保证线程安全。

10.计算机内存管理的方式?

计算机内存管理的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以上是常见的内存管理方式,不同的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场景,需要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进行选择

  1. 计算机内存管理是操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功能,主要负责管理计算机的内存资源。常见的内存管理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2. 单一连续分配方式:该方式将内存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分区,每个分区只能分配给一个进程使用。优点是实现简单,但会产生内存碎片,导致内存利用率低下。

  3. 固定分区分配方式:该方式将内存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分区,每个分区可以分配给一个进程使用。分区大小可以根据进程的需要进行调整,但同样会产生内存碎片。

  4. 动态分区分配方式:该方式将内存分为若干个不同大小的分区,每个分区可以分配给一个进程使用。当进程需要内存时,操作系统会在空闲分区中选择一个大小合适的分区分配给进程使用。分配后,该分区会被标记为已使用,不再分配给其他进程使用。当进程释放内存时,该分区会被标记为空闲分区,可以被其他进程使用。该方式可以避免内存碎片,但需要进行动态分区的分配和回收,实现较为复杂。

  5. 页式内存管理方式:该方式将内存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页框和若干个大小相等的页,每个进程的内存空间被分为若干个大小相等的页,每个页可以映射到任意一个页框中。当进程访问某个页时,操作系统会将该页从磁盘中读取到内存中,并将该页映射到一个空闲的页框中。当内存不足时,操作系统可以将某些不常用的页写回到磁盘中,释放空间给其他进程使用。该方式可以实现虚拟内存,提高内存利用率,但需要进行页表的管理和磁盘读写操作,实现较为复杂。

这些内存管理方式有各自的优缺点。单一连续区域管理方式简单直观,但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内存;固定分区管理方式效率较高,但是会浪费很多空间;动态分区管理方式可以更好地利用内存,但是容易出现碎片问题;伙伴系统管理方式可以实现高效的内存分配和回收,但是需要一定的额外开销;非连续分配管理方式可以提供更大的地址空间,但是会增加一定的运行开销。

11.进程调度方法?

进程调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先来先服务(FCFS):按照进程到达的时间顺序,将它们排成一个队列,然后按照队列的顺序进行调度执行。

  2. 最短作业优先(SJF):根据估计的作业执行时间,优先调度执行预计时间最短的进程。

  3. 优先级调度(Priority Scheduling):为每个进程分配一个优先级,优先调度执行优先级高的进程。可以采用静态优先级和动态优先级两种方式。

  4. 时间片轮转(Round Robin):给每个进程分配一个固定长度的时间片,在时间片结束之前,进程需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否则就被挂起,并等待下一次时间片的分配。

  5. 多级反馈队列调度(Multilevel Feedback Queue):将进程分为多个队列,每个队列有不同的优先级和时间片大小。新到达的进程首先加入优先级比较高的队列,如果在该队列中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仍未完成,则会被移到优先级较低的队列中,以便给更紧急的进程让出资源。

每种调度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FCFS 算法简单直观,但是无法考虑进程的优先级或执行时间;SJF 算法可以最小化平均等待时间,但是对于长作业可能会出现饥饿问题;优先级调度可以根据进程的重要性进行调度,但是可能会导致低优先级进程一直得不到执行;时间片轮转算法可以保证公平性和及时响应,但是会增加上下文切换开销;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综合了以上几种算法的优点,但是需要设置好各个队列的参数。

12.什么是Linux用户态和内核态?

Linux 用户态和内核态是指程序执行时所处的不同特权级别的状态。

在 Linux 操作系统中,为了保证稳定性和安全性,操作系统将程序执行分成两个特权级别:用户态和内核态。用户态指运行普通应用程序时所处的状态,而内核态则指操作系统内核正在执行时所处的状态。

用户态的程序只能访问有限的计算机资源,并且不能直接访问硬件设备,如果需要访问硬件设备或进行一些特殊的操作,则需要通过系统调用进入到内核态。在用户态下,进程只能访问自己的虚拟地址空间,无法访问其他进程的地址空间。

内核态具有更高的特权级别,可以访问所有的计算机资源和硬件设备,并且可以对系统进行底层操作和管理。在内核态下,进程可以访问任意的物理地址空间,还可以进行中断处理和系统调用等操作。

当程序需要使用系统资源时,例如打开文件、读写数据、创建新的进程等操作,就需要通过系统调用从用户态转换到内核态,请求内核来完成相应的任务。当任务完成后,再从内核态返回到用户态,继续执行原来的程序。

因此,Linux 用户态和内核态的区别在于特权级别的不同,以及对计算机资源和硬件设备的访问权限不同。

13.进程的状态,进程状态就绪和等待状态的区别是什么?

在操作系统中,进程的状态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就绪状态(Ready):表示进程已经准备好运行,正在等待 CPU 分配时间片来执行。

  2. 执行状态(Running):表示 CPU 正在执行当前进程的指令。

  3. 阻塞状态(Blocked):表示进程因为某些原因而暂时无法执行,例如等待输入/输出完成、等待信号量、等待资源等。

  4. 创建状态(New):表示进程正在被创建,但尚未被加载到内存中。

  5. 结束状态(Terminated):表示进程已经执行完毕或被强制结束,等待被操作系统回收。

就绪状态和等待状态的区别在于进程是否需要等待外部事件的发生。就绪状态是指进程已经准备好运行,只需要获取 CPU 的时间片即可开始执行。而等待状态则表示进程需要等待某个事件的发生,例如等待输入/输出完成或等待资源的释放。

对于处于等待状态的进程,它已经无法执行任何代码,直到所等待的事件发生。当事件发生后,进程才能进入就绪状态,等待 CPU 的调度。因此,等待状态的进程不会占用 CPU 时间,不会影响其他进程的执行。

14.虚拟内存是干嘛的?

虚拟内存是一种计算机内存管理技术,它将磁盘空间作为扩展内存的一部分使用,可以使每个程序都能够访问比实际物理内存更大的地址空间。

虚拟内存最主要的作用是将每个进程所需要的内存空间从物理内存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虚拟内存空间。对于进程来说,它感觉自己拥有整个地址空间,而不必关心实际的物理内存空间是否足够,这样可以避免因内存不足导致的进程异常终止。

当程序需要访问某个虚拟地址时,操作系统会将该地址映射到物理内存中的实际地址。如果物理内存不足,则操作系统会将一部分暂时不需要的数据从物理内存中移到磁盘上,以便释放出空间给需要使用的程序使用。这个过程称为页面置换(Page Replacement)。

虚拟内存还可以提高内存利用率和多任务处理能力。多个进程可以共享同一个虚拟内存,即使物理内存很小,也可以运行多个占用内存较大的程序。同时,操作系统还可以根据需要对每个进程的虚拟内存进行调整,使得内存使用更加合理。

总的来说,虚拟内存通过将磁盘空间作为扩展内存的一部分使用,提高了计算机内存利用率和多任务处理能力,并使得每个程序都可以访问比实际物理内存更大的地址空间。

15.介绍一下线程池?

线程池是一种常用的线程管理方式,可以预先创建一定数量的线程并将它们置于待命状态,当任务到来时便可以从线程池中取出一个空闲的线程执行任务。线程池的优点在于可以避免频繁地创建和销毁线程,节约系统资源,提高程序运行效率。

线程池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任务队列、线程池管理器和工作线程。其中,任务队列用于存储需要执行的任务;线程池管理器用于控制线程池的创建、销毁、扩容等操作,并管理任务队列与工作线程之间的协调;工作线程则是实际执行任务的线程。

线程池的核心思想就是复用线程,避免频繁创建和销毁线程带来的性能损耗,使得多个任务能够通过共享一定数量的线程来高效地执行。

16.线程安全的实现方式?

线程安全是指多个线程同时访问某个对象时,不会出现不可预知的结果。为保证线程安全,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 互斥锁:使用互斥锁(Mutex)可以确保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可以访问共享资源,其他线程需要等待锁被释放后才能继续执行。常用的互斥锁包括 pthread_mutex 和 std::mutex。

  2. 原子操作:原子操作是指在单个 CPU 指令中完成的操作,保证了该操作不会被其他线程打断。可以使用 C++11 中提供的 atomic 类型来实现本地化的原子操作。

  3. 读写锁:当多个线程进行读取操作时,可以使用读写锁(Read-Write Lock)来避免冲突,因为读操作不会修改共享资源,所以可以允许多个线程同时获取读锁,而在写操作时需要独占式地获取写锁。常用的读写锁包括 pthread_rwlock 和 std::shared_mutex。

  4. 条件变量:条件变量(Condition Variable)是用于线程间通信的一种机制,在某些条件发生时可以唤醒另一个等待线程的机制。常用的条件变量包括 pthread_cond 和 std::condition_variable。

通过采用上述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共享资源时出现的问题,确保程序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17.进程和线程的上下文切换?

进程和线程的上下文切换是指在操作系统等调度程序的控制下,从一个进程或线程切换到另一个进程或线程所需的过程。在进行上下文切换时,需要保存当前进程或线程的状态(包括寄存器、内存等),并恢复下一个进程或线程的状态,以保证程序能够正确地运行。

对于进程而言,上下文切换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

  1. 保存当前进程的 CPU 寄存器、内存信息等上下文数据;

  2. 切换到新的进程,并将该进程的 CPU 寄存器、内存信息等上下文数据恢复;

  3. 调度新进程继续执行。

而对于线程而言,由于多个线程共享同一进程的地址空间,因此上下文切换相对于进程来说更加轻量级,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步骤:

  1. 保存当前线程的 CPU 寄存器、栈指针及其他线程相关的状态信息;

  2. 切换到新的线程,并将该线程的 CPU 寄存器、栈指针及其他线程相关的状态信息恢复,然后直接开始执行该线程的代码。

上下文切换是计算机系统中非常重要的操作,虽然会带来一定的开销,但是它可以让计算机系统更加高效地利用 CPU 资源,从而获得更好的性能。

18.什么是协程?

协程是一种轻量级线程,也被称为用户态线程或绿色线程。它可以在单线程内实现并发的效果,通过挂起和恢复来控制程序流程,从而避免了线程上下文切换的开销和资源消耗,提高了程序的性能和效率。协程通常使用生成器函数(Python)或异步/等待(JavaScript)来实现。在Python中,协程可以使用asyncio库来实现。

四、计算机网络

1.TCP三次握手,四次挥手的过程?

TCP三次握手的过程如下:

1.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SYN包,表示请求建立连接,并选择一个随机的初始序号A。

2.服务器收到SYN包后,回复一个SYN+ACK包,表示确认客户端的请求,并选择另一个随机的初始序号B。同时把自己的初始序号B放在ACK字段中,表示已经收到了客户端的请求,并准备好建立连接。

3.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包后,回复一个ACK包,表示确认服务器的请求,并在ACK字段中带上服务器发来的序号B加1,表示客户端准备好通信了。此时TCP连接已经建立成功。

TCP四次挥手的过程如下:

1.客户端主动关闭连接,发送FIN包。

2.服务器收到FIN包后,回复一个ACK包,表示收到了客户端的请求,并告诉客户端已经准备好关闭连接了。但是服务器可能还有数据需要发送给客户端,所以服务器会等待一段时间(称为TIME_WAIT状态),确保客户端收到了所有数据。

3.服务器发送完所有数据后,就会发送一个FIN包,表示服务器也准备好关闭连接了。

4.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FIN包后,回复一个ACK包,表示已经收到并确认了服务器的请求,然后等待一段时间(同样是为了确保服务器收到了这个ACK包),最后关闭连接.

2.为什么客户端要在TIME_WAIT状态等待一段时间?

客户端收到服务的释放连接的请求后,不是立马进入CLOSE状态,而是还要再等待2MSL。理由是:

  • 确保最后一个确认报文能够到达。如果没能到达,服务端就会会重发FIN请求释放连接。等待一段时间没有收到重发就说明服务的已经CLOSE了。如果有重发,则客户端再发送一次LAST ack信号
  • 等待一段时间是为了让本连接持续时间内所产生的所有报文都从网络中消失,使得下一个新的连接不会出现旧的连接请求报文

3.CLOSING状态?

CLOSING状态是指TCP连接关闭过程中的一个状态,它表示客户端发送了FIN分组后等待服务器回复ACK分组之前的状态。

当客户端发送FIN分组请求关闭连接时,它会进入FIN_WAIT_1状态,并等待来自服务器的确认。在收到服务器对于FIN分组的确认后,客户端进入FIN_WAIT_2状态,并等待服务器发送的FIN分组。

当服务器也希望关闭连接时,它会发送一个FIN分组给客户端,并进入CLOSING状态,此时服务器等待客户端发回确认(ACK)分组。当客户端收到来自服务器的FIN分组后,会进入TIME_WAIT状态,并向服务器回送一个确认分组,这样可以确保客户端发送的最后一个ACK分组能够被服务器接收到,从而正确地关闭连接。

总结来说,CLOSING状态是TCP连接关闭过程中的一个短暂阶段,表示客户端收到了来自服务器的FIN分组,正在等待发送确认分组的状态。

4.如果server端没有收到第三次ack,但是收到了client端发送的数据,server端会怎么处理?

如果服务器端没有收到第三次ACK,但是收到了客户端发送的数据,那么服务器会以为丢失了响应并重新发送之前的数据包。这种情况被称为“超时重传”,服务器会认为该数据包已经丢失并重新发送它。如果客户端在此期间已经收到了服务器之前发送的数据包,则客户端将简单地忽略重复的数据包。这是因为TCP协议具有流量控制和序列号机制,可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5.讲一讲get和post?

GET和POST是HTTP协议中最常用的两个请求方法。

GET方法用于从服务器获取资源。当客户端使用GET方法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时,服务器将返回请求资源的表示形式,并将其作为响应正文返回给客户端。GET请求可以带有查询参数,这些参数通过URL路径传递给服务器。GET请求是幂等的(多次请求不会产生副作用)。

POST方法用于向服务器提交数据。当客户端使用POST方法发送请求时,通常会将数据作为请求正文发送给服务器。POST请求通常用于在服务器上创建或更新资源,或者执行某些需要提交数据的操作。与GET请求不同,POST请求的主体通常包含要提交的数据,而不是查询参数。POST请求不是幂等的。

此外,GET请求通常用于读取资源,而POST请求则用于更改资源状态。GET请求的数据内容可以缓存,而POST请求的数据内容是不允许被缓存的。因此,在选择使用GET或POST时,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场景来做出决策。

6.http状态码?

HTTP状态码是HTTP协议中服务器对客户端请求进行响应时返回的三位数值。它由数字和原因短语组成,用于表示客户端发起的HTTP请求的处理结果。以下是常见的HTTP状态码及其含义:

1xx: 信息性状态码,表示服务器已经接收到请求,正在处理中。

  • 100 Continue:服务器已成功接收到消息体,并发送了一个临时响应。
  • 101 Switching Protocols:客户端要求服务器切换协议。

2xx: 成功状态码,表示服务器已经成功处理了请求。

  • 200 OK:请求已成功。
  • 201 Created:请求已被成功处理,并创建了一个新的资源。
  • 204 No Content:服务器成功处理了请求,但没有任何内容返回。

3xx: 重定向状态码,表示需要客户端进行附加操作才能完成请求。

  • 301 Moved Permanently:请求的资源已被永久移动到新位置。
  • 302 Found:请求的资源已被临时移动到新位置。
  • 304 Not Modified:客户端使用缓存数据执行了条件请求。

4xx: 客户端错误状态码,表示客户端发生了错误,例如请求无效或无权访问某些资源。

  • 400 Bad Request:请求无效,服务器无法理解该请求。
  • 401 Unauthorized:未授权,客户端缺少凭据。
  • 403 Forbidden:请求被拒绝,客户端没有权限访问请求的资源。
  • 404 Not Found:请求的资源不存在。

5xx: 服务器错误状态码,表示服务器发生了错误。

  •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服务器内部错误。
  • 502 Bad Gateway:错误网关。
  • 503 Service Unavailable:服务不可用,通常是由于服务器过载或维护。
  • 504 Gateway Timeout:网关超时,在规定时间内未能从上游服务器接收到响应。

7.TCP和UDP?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都是互联网传输协议,用于在不同的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

TCP是面向连接的协议,它通过建立一个全双工的、可靠的、有序的字节流来提供数据传输服务。TCP协议重视数据的可靠性,在传输过程中会保证数据的完整性,确保每个数据包都被准确地发送和接收。TCP还实现了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机制,以避免网络拥塞和丢包,从而确保高效稳定的数据传输。因此,TCP协议适用于要求数据传输可靠性的应用场景,如文件传输、电子邮件和网页浏览等。

UDP是无连接的协议,它不会建立一个全双工的、可靠的、有序的字节流。相反,每个数据包都是独立的,可以独立发送和接收。UDP协议具有简单、高效、低延迟等优点,并且可以广泛应用于音视频传输、在线游戏、实时通信等需要快速传输的应用场景。但是,由于缺乏可靠性保证机制,UDP对数据传输质量没有任何保证,容易丢失、重复、乱序等问题。

因此,在选择TCP和UDP之间进行通信时,需要根据应用场景和需求来选择适当的协议。如果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很重要,则应选择TCP协议;如果速度和效率更重要,则应选择UDP协议。

8.一次HTTP请求的过程(输入URL到返回的全过程)?

一次HTTP请求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DNS解析:当用户在浏览器中输入URL时,首先需要进行DNS解析,将域名转换为IP地址,以便浏览器能够找到正确的服务器。

  2. 建立TCP连接:一旦获得了目标服务器的IP地址,客户端就会通过TCP协议与服务器建立连接。这个过程是一个三次握手的过程,即客户端发送SYN请求,服务器返回SYN+ACK响应,最后客户端发送ACK确认。

  3. 发送HTTP请求:一旦确立了TCP连接,客户端就可以向服务器发送HTTP请求。HTTP请求通常由请求头和请求体组成。请求头包含请求方式(GET、POST等)、请求路径、协议版本等信息,而请求体包含实际要发送给服务器的数据。

  4. 接收HTTP响应:服务器接收到HTTP请求之后会做出相应的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封装成一个HTTP响应返回给客户端。HTTP响应通常由响应头和响应体组成。响应头包含响应状态码、服务器类型、时间戳等信息,而响应体包含服务器返回的实际数据。

  5. 关闭TCP连接:一旦客户端接收到完整的HTTP响应,它会关闭TCP连接。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四次挥手的过程,即客户端发送FIN请求,服务器返回ACK响应,服务器发送FIN请求,客户端返回ACK响应。

  6. 解析HTML并渲染页面:最后,浏览器将HTML、CSS、JavaScript等内容解析并渲染为用户可视化的页面。

总体来说,一次HTTP请求从输入URL到返回结果经历了DNS解析、建立TCP连接、发送HTTP请求、接收HTTP响应、关闭TCP连接以及页面渲染等复杂过程.

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解析的具体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 浏览器缓存:当用户在浏览器中输入URL时,首先会检查本地缓存是否存在对应的DNS解析结果。如果存在,则直接使用缓存结果并跳过后续步骤。

  2. 操作系统缓存:如果本地缓存不存在对应的DNS解析结果,则会向本地操作系统发出请求。操作系统缓存通常是由操作系统内置的DNS解析客户端管理的。如果操作系统缓存中存在对应的DNS解析结果,则将其返回给浏览器,并跳过后续步骤。

  3. 本地DNS服务器:如果操作系统缓存中不存在对应的DNS解析结果,则会将查询请求发送到本地DNS服务器。本地DNS服务器通常由本地网络服务提供商提供,并且与其他DNS服务器相连。本地DNS服务器会检查自己的缓存数据,如果有缓存数据则立即返回IP地址给客户端。否则本地DNS服务器会向根DNS服务器发送DNS查询请求。

  4. 根域名服务器:根域名服务器是DNS层次结构的最高级别的服务器,它只负责一些高级别域名的解析,不直接参与具体的域名解析工作。当本地DNS服务器无法解析请求时,会向根域名服务器发送请求,根域名服务器将返回包含下一级DNS服务器地址的响应。

  5. 顶级域名服务器:根据从根域名服务器返回的下一级DNS服务器地址,本地DNS服务器会向相应的顶级域名服务器发送请求。顶级域名服务器通常是负责具体域名解析的DNS服务器,例如.com、.cn等域名的服务器。

  6. 权威域名服务器:经过前面步骤后,本地DNS服务器得到了负责此域名解析的权威域名服务器的IP地址,并向其发送查询请求。权威域名服务器会返回所查询域名对应的IP地址给本地DNS服务器。

  7. 返回结果:最后,本地DNS服务器收到来自权威域名服务器的响应后,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浏览器,完成整个DNS解析过程。

总体来说,DNS域名解析的过程涉及多个层次的DNS服务器之间的协作,需要经历多次查询和响应操作,因此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延迟。为了提高Web应用程序的性能,可以使用CDN、减小DNS响应时间等优化方法来加速DNS解析。

9.http和https?

HTTP和HTTPS都是互联网传输协议,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数据。

HTTP是超文本传输协议,它使用TCP连接来传输数据。HTTP是一种明文传输协议,这意味着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未加密的,容易被黑客窃取或篡改。因此,在HTTP连接上进行敏感信息传输是不安全的。

HTTPS是超文本传输安全协议,它通过传输层安全协议(TLS)协议对数据进行加密。HTTPS使用公共密钥加密方式,使得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无法被黑客窃取或篡改。因此,在HTTPS连接上进行敏感信息传输是相对安全的。

总之,如果你需要在网络上传输敏感信息,建议使用HTTPS协议进行传输,以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10.无状态和无连接?

无状态和无连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无状态指的是在网络通信中,服务器不会保存客户端的请求信息,也就是说每一个请求都是独立的,没有关联性。每一次请求都需要重新验证身份并传输必要的数据。HTTP协议就是一个典型的无状态协议,这意味着服务器不会保留之前的任何信息,而且每次请求都必须包括所有必要的信息。

而无连接则指的是在网络通信中,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连接只有在数据传输时才会建立,传输完成后立即关闭。网络连接的建立和关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时间和带宽),因此无连接协议可以减少网络延迟和提高效率。UDP协议就是一个典型的无连接协议,它没有连接的概念,直接将数据包发送到目标地址,无需进行握手和关闭操作。

总之,无状态和无连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网络通信中都具有各自的优缺点。

11.OSI七层模型,各层有哪些协议?

OSI模型共7层,每个层次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协议。

  1. 物理层:负责在物理媒介上传输比特流,如以太网、Wi-Fi、蓝牙等。常见的协议包括:IEEE 802.3、IEEE 802.11、Bluetooth等。

  2. 数据链路层:负责将比特流转换为数据帧进行传输,并管理物理层上的设备,如网卡、交换机等。常见的协议包括:以太网协议、ARP协议、PPP协议等。

  3. 网络层:控制分组在网络中的传输,负责寻址、路由选择、流量控制等。常见的协议包括:IP协议、ICMP协议、ARP协议等。

  4. 传输层:负责端到端的可靠传输,提供错误恢复和流量控制,如TCP和UDP。常见的协议包括:TCP协议、UDP协议等。

  5. 会话层: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提供会话控制和同步服务,如RPC(远程过程调用)。常见的协议包括:NetBIOS、NFS等。

  6. 表示层:负责数据格式转换、加密解密、压缩解压等,使得不同系统之间可以相互通信。常见的协议包括:JPEG、ASCII码等。

  7. 应用层:为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和应用程序,如Web浏览器、电子邮件、文件传输协议等。常见的协议包括:HTTP协议、SMTP协议、FTP协议等。

总之,七层模型将网络通信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并在每个层次上定义了相应的功能和协议,使得网络通信变得更加可靠和高效。

12.HTTP协议请求报文结构?

HTTP协议的请求报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请求行、消息报头和请求正文。

  1. 请求行

请求行包括三个字段,它们以空格分隔,格式如下:

Method Request-URI HTTP-Version

其中,Method表示请求方法,常用的方法有GET、POST、PUT等;Request-URI表示请求资源的URL;HTTP-Version表示HTTP协议版本号,通常为HTTP/1.1或HTTP/2.0。

例如:

GET /index.html HTTP/1.1
  1. 消息报头

消息报头位于请求行之后,用于描述请求的一些附加信息,格式如下:

Header-Name: Header-Value

其中,Header-Name表示报头字段名,Header-Value表示报头字段值。每个报头字段都是以冒号(:)分隔的键值对,不同的键值对之间使用换行符分隔。

例如:

Host: www.example.com
User-Agent: Mozilla/5.0 (Windows NT 10.0; Win64; x64)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hrome/58.0.3029.110 Safari/537.3
Accept: text/html,application/xhtml+xml,application/xml;q=0.9,image/webp,*/*;q=0.8
  1. 请求正文

请求正文是可选的,通常用于提交表单数据、上传文件等场景。请求正文的格式和内容取决于请求的具体类型和需求。

例如:

POST /submit.php HTTP/1.1
Host: www.example.com
Content-Type: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username=admin&password=123456

以上就是HTTP协议请求报文的基本结构,包括请求行、消息报头和请求正文三个部分。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或删除相应的报文字段,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13.TCP如何保证可靠传输,丢包怎么办?

TCP(传输控制协议)通过一系列的机制来保证可靠传输,其中包括:

  1. 应答确认(ACK):TCP会在接收到数据包后回复一个ACK报文段,告诉发送方数据已经接收成功。

  2. 数据重传:如果发送方没有收到ACK报文段,就会重新发送该数据包。

  3. 滑动窗口:TCP使用滑动窗口机制来控制发送和接收窗口的大小,以防止网络拥塞。

  4. 超时重传:如果发送方没有及时收到ACK报文段,会认为数据包丢失了,就会重新发送。

当然,即使TCP有这些机制,也无法完全避免丢包。当数据包丢失时,TCP会等待一定时间再次尝试发送,并且还会将其视为网络发生拥塞的信号。如果连续多次发送都失败了,TCP会放弃发送并关闭连接。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通常需要考虑如何处理丢失的数据包,例如采用FEC(前向纠错)技术或者是冗余传输。

14.具体讲一下滑动窗口?

滑动窗口是TCP协议中用于控制流量和实现可靠传输的一个重要机制。滑动窗口可以理解为发送缓冲区内一定数量(窗口大小)的数据包,这个窗口会在收到确认 ACK 报文后向前滑动,表示接收方已经成功接收了这个窗口大小的数据。

具体来说,通信双方各自维护一个滑动窗口,它们之间有一定的重叠区域。发送方在发送数据时,只能发送位于滑动窗口内的数据,而接收方只有在正确接收并处理完数据后才会发送对应的 ACK 应答报文,告诉发送方可以发送下一个窗口内的数据。

滑动窗口机制的好处是可以有效地控制网络拥塞和提高传输效率。通过调整窗口大小,可以根据网络情况更加灵活地控制数据传输速度。当网络拥塞时,可以减小窗口大小以降低数据传输速率;而当网络畅通时,可以增大窗口大小以提高传输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在 TCP 协议中,滑动窗口大小是动态变化的,由接收方指示。发送方需根据 ACK 报文的接收情况来判断是否需要调整窗口大小,以达到可靠传输和流量控制的目的。

15.TCP三次握手中SYN和ACK包有什么不同,包含什么?

在 TCP 三次握手的过程中,SYN 和 ACK 报文段分别表示建立连接请求和确认连接请求。

具体来讲:

  1. SYN包:表示主机 A 要向主机 B 发起连接请求。SYN 包中包含一个随机生成的序列号(Sequence Number)用于标识数据包的顺序,还包含一个 SYN 标志位,告诉接收方该报文是一个连接请求报文。

  2. ACK包:表示主机 B 收到了主机 A 的连接请求,并且回复一个确认连接请求的 ACK 报文段。ACK 包中也包含一个随机生成的序列号,用于确认接收到的数据包的顺序,同时也包含一个 ACK 标志位,告诉发送方该报文是一个确认报文段。

在 TCP 三次握手过程中,首先主机 A 发送一个带有 SYN 标志位的数据包给主机 B,表示要建立连接;接着主机 B 收到后回复一个带有 SYN 和 ACK 标志位的数据包给主机 A,表示已经收到了请求并准备好建立连接;最后主机 A 再回复一个带有 ACK 标志位的数据包给主机 B,表示已经成功建立连接。这样就完成了 TCP 连接的建立过程。

16.UDP想要可靠怎么实现 RUDP?

UDP是一种无连接的协议,不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如果想要实现可靠的UDP数据传输,可以采用RUDP协议。

RUDP(Reliable User Datagram Protocol)是一种基于UDP协议的可靠传输协议。它利用UDP协议的优势,同时又加入了一些可靠传输机制,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RUDP的实现方法有很多种,其中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超时重传机制:发送方在发送数据后设置一个超时时间,在这个时间内如果没有收到接收方的确认消息,就会重新发送该数据包。

  2. 窗口控制机制:发送方和接收方都维护一个窗口大小,发送方只能发送窗口内的数据包,接收方只能接收窗口内的数据包。

  3. 序列号和确认号机制:发送方和接收方都维护一个序列号和确认号,每次发送数据包时都会将当前的序列号加1,接收方收到数据包后会将确认号设置为已经接收到的序列号+1。

通过以上机制,RUDP能够实现可靠传输,但是由于增加了一些额外的开销,因此会降低网络传输的效率。

17.半连接攻击?

半连接攻击(Half-open SYN Flood Attack)是一种拒绝服务(DoS)攻击的形式,它利用了TCP/IP协议栈中的漏洞,通过向目标主机发送大量半连接状态的SYN报文来使其资源耗尽。

在一个正常的TCP连接建立过程中,首先客户端会向服务器发送一个SYN报文,服务器接收到该报文后会回复一个SYN+ACK报文,最后客户端再回复一个ACK报文,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TCP连接。而半连接攻击则是在第一步中即向服务器发送SYN报文,但不回复SYN+ACK报文,从而让服务器处于一种半连接状态,等待客户端回复ACK报文,但由于客户端并没有回复,导致服务器一直处于等待状态,最终耗尽资源,无法继续为其他请求提供服务。

半连接攻击具有以下特点:

  1. 攻击者可以通过伪造源IP地址来隐藏自己的身份;
  2. 攻击者只需要发送少量的数据包就可以占用目标服务器的大量资源;
  3. 半连接攻击对目标服务器的网络带宽和CPU资源均会产生较大的负荷。

为了防止半连接攻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防火墙过滤:通过过滤器阻止所有的半连接请求;
  2. 限制连接数:为每个IP地址或用户限制同时打开的连接数;
  3. 启用SYNcookies:在服务器端启用SYNcookie机制,避免占用过多资源;
  4. 抗DDoS工具:使用专业的反DDoS设备或软件来进行防御。

18.TCP粘包和拆包?

在 TCP 通信中,由于底层的数据传输是以字节流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在应用层读取数据时可能会遇到粘包和拆包的问题。

TCP粘包指的是发送方在一次发送操作中发送了多个数据包,而接收方只收到了一个数据包的情况。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发送方连续发送多个小数据包的情况下,由于 TCP 的优化机制(Nagle 算法),系统将这些小数据包合并成了一个大的数据包进行发送,而接收方却无法区分每个小数据包的边界,导致接收到的数据包与期望不符。

TCP拆包则是指发送方将一个大的数据包拆成多个小的数据包进行发送,而接收方接收到的数据包只包含了部分完整的消息或多条消息。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发送方发送的数据比接收方处理速度快,导致接收方无法及时接收全部数据,从而形成拆包现象。

为了解决 TCP 粘包和拆包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固定长度协议:发送方将每个数据包填充到固定长度,接收方根据固定长度进行分割。

  2. 分隔符协议:发送方在数据包尾部添加特殊的标识符作为分隔符,接收方根据分隔符进行分割。

  3. 消息长度+消息体协议:发送方先发送一个固定长度的头部信息,包含实际数据的长度,接收方先读取头部信息,再根据长度读取数据,这样可以保证每个数据包独立且不会被拆分或合并。

19.cookie和session是什么,为什么要用cookie和session?它们有什么区别?

Cookie和Session都是Web应用中常用的状态管理机制,用于记录用户的状态信息。其中Cookie是在客户端(浏览器)保存状态信息,而Session是在服务器端保存状态信息。

Cookie是一种客户端技术,它是由服务器产生,发送到客户端,并保存在客户端的本地文件中。当客户端再次访问该网站时,会自动将Cookie发送给服务器,从而实现跟踪、识别用户身份等功能。Cookie通常包括名称、值、过期时间、路径等属性,可以通过设置这些属性来控制Cookie的有效期、作用范围等。

Session是一种服务端技术,它是通过在服务器端创建一个会话对象来保存用户的状态信息。当用户首次访问网站时,服务器会为其创建一个唯一的Session ID,并将该ID存储在Cookie中发送给客户端。之后客户端每次访问网站时,都会将该Session ID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根据该ID找到之前创建的会话对象,从而获取相应的用户状态信息。

需要使用Cookie和Session的原因是,HTTP协议是一种无状态的协议,也就是说每个HTTP请求与响应之间都是独立的,无法直接跟踪用户的身份信息。Cookie和Session则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通过在客户端或服务器端保存状态信息,从而实现跟踪用户身份、保存用户偏好等功能。

它们的区别在于:

  1. 存储位置不同:Cookie是保存在客户端浏览器中,Session是保存在服务器端内存或文件中。

  2. 安全性不同:Cookie中保存的信息可以被客户端修改或伪造,因此不适用于保存敏感信息;而Session保存在服务器端,相对安全一些。

  3. 大小限制不同:Cookie大小有限制,一般不应超过4KB,而Session则没有明确的大小限制。

  4. 生命周期不同:Cookie可以设置过期时间,长期有效;而Session的有效期通常由服务器控制,在一定时间内用户无操作会被清除。

20.DNS协议和作用?

DNS(Domain Name System)是一种用于将域名解析为IP地址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和协议。它充当了互联网的“电话号码本”的角色,用户可以通过输入域名来访问对应的网络资源,而不必记住复杂的IP地址。

DNS协议是一种应用层协议,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型,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作用:

  1. 域名解析:DNS协议将用户输入的域名解析为对应的IP地址。当用户在浏览器中输入一个URL时,浏览器会首先向本地DNS服务器请求解析该域名。如果本地DNS服务器中没有缓存该域名的IP地址,则会向根DNS服务器发送查询请求,接着向顶级DNS服务器、权威DNS服务器进行查询,直到找到对应的IP地址返回给浏览器。

  2. 负载均衡:DNS协议还可以实现负载均衡的功能。比如,在大型网站上,为了降低单个服务器的负载,通常会将同一个域名映射到多个IP地址中,并且这些IP地址对应的服务器会共同处理该域名的请求。DNS服务器可以根据某种负载均衡算法,将不同的请求分配给不同的服务器,从而实现负载均衡。

总之,DNS协议是互联网基础设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域名解析服务,同时也为网站运营者实现了负载均衡和故障切换等功能。

21.DNS的查询方式?

DNS查询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 递归查询:当客户端向本地DNS服务器发送一个域名解析请求时,如果本地DNS服务器不具备相应的缓存或者数据,那么本地DNS就会向根DNS服务器进行查询。接着根DNS服务器将该请求转发到顶级DNS服务器,再由顶级DNS服务器转发到权威DNS服务器,最后从权威DNS服务器中获取到对应的IP地址,并返回给客户端。

  2. 迭代查询:当本地DNS服务器向某级DNS服务器进行域名解析请求时,如果该级DNS服务器没有缓存或数据,但它可以直接向下一级DNS服务器发出请求,那么它就会通过迭代查询的方式向下一级DNS服务器发送请求,以此类推,直到找到对应的IP地址并返回给本地DNS服务器。

在实际网络通信中,大多数DNS查询都是递归查询。因为递归查询可以减少客户端与DNS服务器之间的交互次数,从而提高查询效率,同时也能够利用DNS缓存机制,避免频繁地向更高级别的DNS服务器发送查询请求。而迭代查询则较少使用,因为它需要涉及多个DNS服务器之间的协作和交互,需要消耗大量的网络资源和时间。

客户端直接与DNS服务器交互确实可以减少一次向本地DNS服务器发出请求的时间,但这种方式并不利于DNS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如果所有的客户端都直接向DNS服务器发送查询请求,那么DNS服务器的负载将会非常高。而如果采用递归查询的方式,由本地DNS服务器代为查询,就可以将大部分查询请求缓存起来,从而减轻了DNS服务器的压力,同时也更容易对DNS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

此外,递归查询还具有以下优点:

  1. 缓存机制:本地DNS服务器可以通过缓存机制,存储已经查询过的域名和对应的IP地址,避免重复查询。

  2. 带宽节约:递归查询可以利用本地DNS服务器的缓存,避免向远程DNS服务器发送大量的查询请求,从而减少网络带宽的占用。

  3. 安全性:本地DNS服务器可以拦截恶意的DNS查询请求或者防止DNS欺骗攻击,提高DNS查询的安全性。

因此,虽然客户端直接与DNS服务器交互可能会在查询速度上稍快一些,但建议仍然使用递归查询方式,并通过本地DNS服务器进行查询,以保证DNS系统的稳定和安全

22.ARP协议作用、工作方式?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是一种用于将IP地址解析为MAC地址的协议。它主要作用是根据目标设备的IP地址,获取该设备的物理地址(MAC地址),从而实现数据在局域网中的传输。

ARP协议的工作方式如下:

  1. 发送ARP请求:当一个主机需要向另一个主机进行通信时,会先检查目标IP地址是否在同一局域网内,如果是,则主机会发送一个ARP请求广播给本地网络上所有设备。该ARP请求包含了源主机的MAC地址、IP地址和目标IP地址等信息。

  2. 接收ARP请求:当接收到ARP请求时,目标主机会通过比较请求包中的目标IP地址和自己的IP地址来判断是否应该响应该请求。

  3. 发送ARP响应:如果目标主机发现自己的IP地址与ARP请求包中的目标IP地址相同,那么就会向源主机发送一个ARP响应消息。该响应包含了目标主机的MAC地址和IP地址等信息。

  4. 缓存ARP表:源主机接收到ARP响应后,会将目标主机的IP地址和MAC地址缓存到本地ARP表中。以后再向该主机发送数据时,就可以直接使用其MAC地址进行通信,避免重复的ARP请求。

需要注意的是,ARP协议只能在同一局域网中进行数据传输。如果源主机和目标主机不在同一局域网内,则需要使用路由器进行数据传输,而ARP协议只能用于解析本地局域网内的IP地址和MAC地址的映射关系。

总之,ARP协议是保证网络通信正常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获取目标设备的MAC地址来实现数据在局域网中的传输。

23.以太网数据包的大小最大为多少?

以太网数据包大小的最大值取决于其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最大传输单元),通常情况下以太网的MTU为1500字节。也就是说,以太网数据包的大小最大为1500字节。

当数据包超过MTU时,会发生分片,即将数据包分成若干个较小的分组进行传输。分片会增加网络流量和带宽占用,并可能导致传输延迟。因此,在设计网络应用时,需要考虑数据包大小以及MTU的限制,尽量减少分片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网络设备可能具有不同的MTU,因此在连接不同类型设备的网络中,需要根据所有设备的MTU来确定最大合适的数据包大小。

24.三次握手过程中是否存在安全问题?描述一下存在什么样的安全问题?针对这样的安全问题如何防御?

三次握手是TCP协议建立连接的过程,其本身并不存在明显的安全问题。但在实际网络环境中,三次握手可能会受到以下几种安全攻击:

  1. SYN Flood攻击:攻击者发送大量伪造源IP地址的TCP SYN报文给服务器,在服务器接收到SYN报文后,为该连接分配资源并等待客户端的确认应答,从而耗尽服务器的资源,导致服务瘫痪。

  2. TCP连接劫持:攻击者监听网络流量,截获双方的SYN报文,并向服务器发送伪造的SYN报文,以此建立自己与服务器之间的连接,从而进行非法操作。

  3. 端口扫描:攻击者通过伪造源IP地址和随机端口号的SYN包向目标主机发起TCP连接请求,探测目标主机响应的端口号,以便进行后续的攻击。

为了防御这些攻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SYN Flood攻击:可以设置TCP SYN Cookie或SYN Proxy等技术,对网络流量进行动态分析和处理,防止恶意的SYN报文进入网络,并限制每个IP地址的连接数量。

  2. TCP连接劫持:可以使用加密技术保护TCP连接,比如SSL/TLS协议,避免TCP连接被劫持。

  3. 端口扫描:可以使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技术,对网络流量进行过滤和监控,及时发现并拦截非法的端口扫描行为。

总之,在实际网络应用中,需要注意三次握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以保证网络的安全和稳定。

25.web攻击,CSRF攻击?

Web攻击是指利用Web应用程序中的漏洞或弱点,对目标系统进行攻击的一种方式。而CSRF攻击(Cross-site request forgery),也称为“跨站请求伪造”,是一种利用用户已经登录的身份,向Web应用程序发送恶意请求,以达到攻击者的目的的攻击方式。攻击者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来窃取用户的个人信息、银行账号等敏感数据,或者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执行某些操作(例如转账、发消息等)。防范CSRF攻击需要在Web应用程序中使用防护措施,如随机令牌、验证码等。

26.TCP如何进行拥塞控制?拥塞控制如何判断发生拥塞?

TCP进行拥塞控制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动态调整发送窗口大小来减少数据包的数量,从而避免在网络中出现拥塞。当网络中出现拥塞时,TCP会自动进行拥塞控制,并相应地降低发送速率,从而避免继续加重网络拥塞情况。

网络拥塞控制是保证网络传输有效性的重要机制。慢启动和拥塞避免是两种最基本的拥塞控制算法,快速重传和快速恢复则是在TCP协议中用来快速恢复数据流的算法。

  1. 慢启动

慢启动是一种拥塞控制算法,其核心思想是在数据传输开始时,逐渐增加发送数据的数量,直到达到一个可接受的水平。具体实现方式为,在数据传输开始时,先将发送窗口大小(即允许发送的数据量)设置为一个较小的值,然后每经过一个往返时间(RTT),就将发送窗口大小翻倍,直到达到一个预设的上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在网络刚开始使用时出现大量的数据流入,导致网络拥塞的情况。

  1. 拥塞避免

拥塞避免是一种拥塞控制算法,其主要思想是在网络负载逐步增加的情况下,限制发送端的数据发送速率。具体实现方式为,在慢启动阶段中,当发送窗口大小达到一定值之后,就进入拥塞避免状态。此时,每经过一个RTT,就将发送窗口大小增加1个MSS(最大报文段长度),避免网络出现拥塞。

  1. 快速重传

快速重传是一种TCP协议中的算法,其主要思想是当接收端发现数据包丢失时,不等待超时再进行重传,而是立即发送对数据包的重复确认。如果发送端连续收到3次重复确认,就认为数据包丢失,并立即进行重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因等待超时而导致的时间浪费和网络拥塞的情况。

  1. 快速恢复

快速恢复是一种TCP协议中的算法,目的是在发生数据包丢失后,尽快地恢复数据流。具体实现方式为,在接收到3个重复确认之后,将发送窗口大小设置为原来的一半,然后进入快速恢复状态。此时,发送端不再执行慢启动算法,而是通过拥塞避免算法来控制发送速率,避免网络出现拥塞的情况。

网络拥塞是指网络中的流量过大,导致网络出现阻塞和延迟等问题。为了判断是否发生了拥塞,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丢包率检测:当网络中的传输数据包数量超过网络承载能力时,就会出现数据包丢失的现象。因此,可以通过检测丢包率来判断网络是否发生拥塞。

  2. 延迟检测:当网络中的流量过大时,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需要经过多个路由器或交换机,这样就会导致传输延迟增加。因此,可以通过检测传输延迟来判断网络是否发生拥塞。

  3. 吞吐量检测:当网络中的流量过大时,网络的可用带宽将被消耗殆尽,导致数据传输速度下降。因此,可以通过检测网络的吞吐量来判断网络是否发生拥塞。

综上所述,判断网络是否发生拥塞需要通过监测网络的丢包率、传输延迟和吞吐量等指标来进行。

27.TCP快重传如何判断丢失?

TCP 快速重传机制是为了解决网络丢包问题而设计的,在 TCP 发送数据时,接收端一旦接收到乱序的数据就会向发送方发送一个确认消息(ACK),告诉发送方已经接收到了这些数据。如果发送方在等待 ACK 的期间没有收到任何 ACK 消息,那么它就会认为某个数据包丢失了。

具体来说,TCP 快速重传算法是通过检测重复 ACK 来判断丢失的数据包的。当发送方发送一个数据包后,如果接收方正确接收到该数据包,则接收方会发送一个 ACK 报文给发送方,通知其已经接收到该数据包。如果接收方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200ms)没有收到数据包,就会向发送方发出一个重复 ACK 报文,表示它还在等待之前的数据包。如果发送方接收到 3 个连续的重复 ACK 报文(也就是接收方已经成功接收了后面的数据包并发送了对应的 ACK 报文),那么发送方就认为中间的某个数据包被丢失了,立即进行重传。

因此,TCP 快速重传机制通过检测重复 ACK 来判断丢失的数据包,并且尽可能快地将该数据包重新发送出去,以便提高网络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

28.https证书在哪存放?

HTTPS 证书通常存储在 Web 服务器上。具体来说,在 Web 服务器的硬盘中有一个特殊的目录,称为“证书存储区”(Certificate Store),用于存储 HTTPS 证书。

一般情况下,HTTPS 证书以 PEM 格式存储在证书存储区中。PEM 格式是一种基于文本的格式,可以使用任何文本编辑器查看和编辑。PEM 格式的 HTTPS 证书通常包括公钥、私钥和证书签名等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用于验证 SSL/TLS 握手过程中的身份认证和密钥协商等步骤。

需要注意的是,HTTPS 证书的存储位置可能因不同的 Web 服务器而异。例如,在 Apache Web 服务器上,证书存储区通常位于 /etc/httpd/conf.d/ssl.conf 文件中指定的 SSLCertificateFile 和 SSLCertificateKeyFile 参数所指定的目录中。而在 Nginx Web 服务器上,证书存储区通常位于 /etc/nginx/conf.d/ 目录下的 *.conf 文件中指定的 ssl_certificate 和 ssl_certificate_key 参数所指定的目录中。

实际上 HTTPS 证书是由 Certificate Authority (CA) 颁发和签名的,因此 CA 在证书的颁发和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在使用 HTTPS 证书时,证书通常需要存储在 Web 服务器上,以便在 SSL/TLS 握手期间进行身份验证和密钥协商。

在实际应用中,HTTPS 证书通常包括公钥、私钥和证书签名等信息,其中只有公钥会被传输给客户端浏览器。因此,为了保护私钥不被恶意获取,Web 服务器通常会将私钥存储在本地,而不是提交给 CA 进行集中存储。同时,为了提高服务器的性能和安全性,HTTPS 证书也可以存储在专门的硬件设备(如 HSM 或加密卡)中,以确保私钥不会泄露。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 HTTPS 证书时,如果证书存储在 Web 服务器上,那么就需要确保证书文件的权限设置正确,避免私钥泄露或非法访问。另外,为了保证证书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建议定期更新 HTTPS 证书,并使用 CA 的在线工具检查证书是否存在吊销、过期等问题。

29.长连接和短连接以及他们分别适用的场景?

长连接(Keep-Alive)和短连接是 HTTP 协议中常用的两种不同连接方式,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场景。

长连接(Keep-Alive)指的是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建立一条持久的 TCP 连接,使得在一次 TCP 连接中可以发送多个 HTTP 请求和响应数据。当一个 HTTP 请求完成后,TCP 连接并不会立即关闭,而是继续保持打开状态,等待客户端发出下一个 HTTP 请求。长连接的好处是可以减少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的 TCP 连接次数,降低网络负载和资源消耗,从而提高 Web 应用的性能和用户体验。长连接通常用于要求频繁连接处理的场景,如 Web 聊天室、在线游戏、即时通讯等。

短连接则是指每次客户端请求和服务器响应完毕后,立即关闭 TCP 连接。这样的连接方式适用于服务器承受不了过多的并发连接或者需要防止恶意攻击的情况。由于每次请求都需要重新建立 TCP 连接,因此短连接的缺点是增加了网络负载和资源消耗,降低了 Web 应用的性能和用户体验。短连接通常用于请求处理时间较短、资源消耗较小的场景,如静态资源的请求、简单的 Web API 等。

需要注意的是,长连接和短连接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如果服务器能够承受较大的并发连接,并且需要频繁地与客户端进行通信,那么建议使用长连接;如果服务器资源有限或者需要防止恶意攻击,那么建议使用短连接。另外,为了保证网络安全和性能,建议在 Web 应用中合理使用长连接和短连接,并对其进行管理和优化。

30.怎么计算IP地址的范围?

计算 IP 地址范围是指确定一个 IP 地址段的起始地址和结束地址,通常用于网络设计、IP 地址规划等场景。计算 IP 地址的范围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

  1. 确定 IP 地址和子网掩码:例如,假设我们需要计算 192.168.1.0/24 子网的地址范围,其中 192.168.1.0 是 IP 地址,/24 是子网掩码。

  2. 将子网掩码转换为二进制格式:将子网掩码 255.255.255.0 转换为二进制格式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

  3. 将 IP 地址转换为二进制格式:将 IP 地址 192.168.1.0 转换为二进制格式 11000000.10101000.00000001.00000000。

  4. 对于每个二进制位,如果子网掩码对应的二进制位为 1,则该位表示网络地址;否则,该位表示主机地址。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子网掩码计算出网络部分和主机部分:

    • 网络部分:11000000.10101000.00000001
    • 主机部分:00000000
  5. 计算地址范围:

    • 网络地址:将网络部分转换回十进制格式,得到 192.168.1.0。
    • 广播地址:将主机部分全部设置为 1,再将整个 IP 地址转换回十进制格式,得到 192.168.1.255。
    • 可用 IP 地址范围:在该子网中,第一个 IP 地址是网络地址(即 192.168.1.0),最后一个 IP 地址是广播地址(即 192.168.1.255)。因此,可用的 IP 地址范围是从 192.168.1.1 到 192.168.1.254。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IP 地址的范围计算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 DHCP 分配、路由器配置、子网划分等。因此,在进行 IP 地址的规划和管理时,建议理解并遵循相关的网络协议和标准,同时考虑到实际应用场景和需求。

31.IP地址的分类?

IP 地址是互联网中用于标识设备或主机的一种地址,通常由四个十进制数(0~255)组成,每个数之间以点分隔符连接。根据 IP 地址的分配方式和使用规则,IP 地址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A 类地址:第一个字节范围在 1~126 之间,用于大型网络。A 类地址的第一个字节用于表示网络地址,后面三个字节用于表示主机地址。
  2. B 类地址:第一个字节范围在 128~191 之间,用于中型网络。B 类地址的前两个字节用于表示网络地址,后面两个字节用于表示主机地址。
  3. C 类地址:第一个字节范围在 192~223 之间,用于小型网络。C 类地址的前三个字节用于表示网络地址,最后一个字节用于表示主机地址。
  4. D 类地址:第一个字节范围在 224~239 之间,用于多播地址。
  5. E 类地址:第一个字节范围在 240~255 之间,保留给未来使用。


 

五、数据库

1.数据库引擎及他们之间的区别 InnoDB MyISAM MEMORY?

数据库引擎是数据库管理系统中负责数据存储和读写的核心组件。在 MySQL 中,常用的数据库引擎包括 InnoDB、MyISAM 和 MEMORY 等。这些数据库引擎各有特点和优缺点,应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

  1. InnoDB 引擎:InnoDB 是 MySQL 官方推荐使用的事务型数据库引擎,支持行级锁定和外键约束等功能,适合处理大量并发访问、高性能需求和数据完整性要求较高的场景。InnoDB 对于 CPU 的利用率比 MyISAM 更高,同时 InnoDB 对于事务的支持也更加完善。

  2. MyISAM 引擎:MyISAM 是 MySQL 自带的非事务型数据库引擎,适用于读多写少的场景,如博客、论坛等 Web 应用。MyISAM 引擎对于大表的查询速度较快,但不支持事务和外键等高级特性。

  3. MEMORY 引擎:MEMORY 是 MySQL 内置的一种内存型数据库引擎,数据存储在内存中而不是磁盘上,因此可以提供很高的读写性能。MEMORY 适用于需要高速读取数据的场景,但由于数据存在内存中,因此存在数据丢失的风险。

除了上述引擎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数据库引擎,如CSV、ARCHIVE、BLACKHOLE等。在选择数据库引擎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来评估各个引擎的优缺点,以确定最适合自己应用场景的数据库引擎.

2.mysql的日志怎么查询?

MySQL 提供了多种日志类型,其中常用的包括错误日志、慢查询日志、二进制日志和查询日志等,在linux系统上通过相应的命令就可以查询。

3.MySQL(多次)查询速度慢的原因,如何解决?

MySQL 查询速度慢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常见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索引不合理:索引是优化 MySQL 查询性能的重要手段。如果表没有建立合适的索引,或者使用了不当的索引,都会影响查询效率。可以通过使用 EXPLAIN 命令来查看 SQL 查询语句的执行计划,并根据查询条件和数据分布情况来优化索引设计。

  2. 大量数据的查询:在处理大量数据时,MySQL 查询速度可能会变慢。可以通过修改 MySQL 配置文件中的缓存参数(如 query_cache_size、innodb_buffer_pool_size 等)来提高数据库的读取速度。

  3. 子查询过多:MySQL 的子查询语句可能会降低查询效率,特别是在数据量较大时。如果查询中包含多个子查询,可以考虑使用 JOIN 或 UNION 操作来替代。

  4. 数据库服务器配置不足:如果 MySQL 数据库所在的服务器CPU、内存等硬件配置不足,也会影响查询速度。可以通过升级硬件或者增加集群节点来缓解这种情况。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一些优化措施来加快 MySQL 查询速度:

  1. 优化数据库表结构和索引设计,避免全表扫描和无效索引的存在。

  2. 使用 LIMIT、ORDER BY 等查询优化语句来避免不必要的数据扫描。

  3. 避免使用 SELECT *,尽可能地指定需要查询的列。

  4. 将频繁使用的 SQL 查询语句进行缓存,减少数据库的压力和查询时间。

  5. 对于复杂查询,可以采用分布式查询或者数据分片等方式来提高查询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 MySQL 查询性能优化时,应根据实际需求和应用场景来综合考虑,并遵循相关的 MySQL 最佳实践和标准.

4.数据库的事务是什么?怎么使用?

数据库的事务是指一组数据库操作,这些操作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败,它们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元被执行。在事务中,如果任何一个操作发生错误,整个事务都将回滚到最初状态,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使用事务可以避免在数据库操作时出现异常情况导致数据不一致的问题。一般来说,可以通过控制语句(如BEGIN、COMMIT、ROLLBACK等)来开启、提交或回滚事务,具体使用方法取决于所使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在编写应用程序时,需要考虑如何正确地处理事务,以确保每次操作都是安全可靠的.

5.主键、外键、索引的各自的含义以及区别?

主键(Primary Key):一张表中的主键是一个用来唯一标识该表中记录的字段或字段组合。它保证了表中每行数据的唯一性,不允许为空值。在关系型数据库中,主键是用来建立表之间关系的基础。在创建主键时,通常会自动创建对应的索引。

外键(Foreign Key):外键是指在一个表中存储的另一个表的主键。通过使用外键,可以建立两个表之间的联系。外键约束用于维护表之间的数据完整性,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正确性。

索引(Index):索引是一个特殊的数据结构,用于提高数据库中表的查询速度。索引可以根据指定的列存储表中的信息,以便更快地查找和检索数据。在查询时,数据库可以使用索引来避免全表扫描,从而提高查询效率。

区别:

  1. 主键和外键都是用来建立表之间的联系,但主键用来唯一标识一张表中的记录,而外键则是指向另一张表的主键。
  2. 索引是用来提高表的查询速度,它可以根据指定的列存储表中的信息,以便更快地查找和检索数据。主键和外键通常会自动创建对应的索引,但它们本身不是索引。
  3. 主键和外键都可以用来维护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确保表之间的关系正确.

6.事务的特性(ACID),讲一下每个特性的意思?

ACID是指数据库事务应该满足的四个特性:

  1. 原子性(Atomicity):一个事务被视为一个原子操作,要么全部执行成功,要么全部失败回滚,不会只执行部分操作。

  2. 一致性(Consistency):事务执行前后,数据库都必须保持一致状态。例如,在转账时,不管操作是否成功,两个账户中的总余额应该始终保持不变。

  3. 隔离性(Isolation):并发执行的多个事务之间应该相互隔离,每个事务对数据的修改在提交之前对其他事务不可见。这样能够避免因并发访问而引发的数据一致性问题。

  4. 持久性(Durability):一旦事务被提交,其结果就应该永久保存在数据库中,即使出现系统崩溃或其他故障也不应该丢失。

这些特性确保了数据库事务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因此ACID是数据库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7.索引的类型?

在数据库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索引类型:

  1. B树索引:B树是一种多路平衡查找树,它能够保持数据有序,并支持快速的插入、删除和查找操作。在大多数关系型数据库中,B树索引被广泛应用于常规查询。

  2. B+树索引:B+树也是一种多路平衡查找树,相比于B树,它在非叶子节点上只存储键值信息,而将所有数据都存储在叶子节点中,从而提高了查询效率。B+树索引通常用于范围查询和排序等操作。

  3. 哈希索引:哈希索引通过使用哈希函数将索引列的值映射为哈希值,再将哈希值作为索引进行存储和查找。哈希索引适用于等值查询,但不支持范围查询和排序。

  4. 全文索引:全文索引能够对文本内容进行分词和提取,从而实现基于关键字的模糊搜索。全文索引一般用于文本搜索和分析场景。

  5. 空间索引:空间索引是针对地理位置等二维或三维数据的索引,通常使用R树等数据结构进行实现。空间索引可以支持基于地理位置的查询和分析。

不同类型的索引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查询需求,数据库管理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索引类型来优化查询性能。

8.什么是聚簇索引、什么是非聚簇索引?

聚簇索引(Clustered Index)和非聚簇索引(Non-clustered Index)是关系型数据库中常见的两种索引类型。

聚簇索引:将数据存储与索引放到了一块,索引结构的叶子节点保存了行数据。

非聚簇索引:将数据与索引分开存储,索引结构的叶子节点指向了数据对应的位置。

聚簇索引是物理有序的;非聚簇索引是逻辑有序,物理无序,在mysql中数据存储顺序就是聚簇索引的顺序,所以一个表只有一个聚簇索引,其他索引都是非聚簇的。

 非聚簇索引的叶子结点存储的是索引列的值,它的数据域是聚簇索引即ID,聚簇索引叶子结点存储的是对应的数据。聚簇索引默认是主键,如果表中没有定义主键,InnoDB 会选择一个唯一且非空的索引代替。如果没有这样的索引,InnoDB 会隐式定义一个主键(类似oracle中的RowId)来作为聚簇索引。如果已经设置了主键为聚簇索引又希望再单独设置聚簇索引,必须先删除主键,然后添加我们想要的聚簇索引,最后恢复设置主键即可。

在数据库中,聚簇索引和非聚簇索引是两种常见的索引类型,它们都有不同的优缺点。

聚簇索引是一种将数据行存储在表中相邻位置的索引方式,通常使用主键作为聚簇索引。聚簇索引可以快速地定位到需要查找的数据行,因为查询时只需要访问少量的数据块就能够获取全部数据。但是如果表经常进行插入或删除操作,会导致数据行的移动,从而增加维护聚簇索引的成本,并可能导致表的碎片化。

非聚簇索引则是将索引结构和数据行分开存储,通过指向数据行的指针来实现查询。非聚簇索引可以支持更高的并发性,因为它不需要对整个表进行锁定。同时也能够减少维护索引的成本,因为非聚簇索引不会随着数据行的移动而改变。

回表查询是指在查询中需要多次读取表的数据,通常是在使用非聚簇索引时,先根据索引找到符合条件的数据行,再根据指针回到表中读取完整的数据行。这种查询方式会增加IO操作的次数,降低查询效率,因此在设计索引时需要考虑减少回表查询的情况。

综合来说,聚簇索引适用于查询次数较多、插入和删除操作较少的表,而非聚簇索引则适用于插入和删除操作频繁的表。当使用非聚簇索引时,需要尽量减少回表查询的次数,以提高查询效率。

InnoDB 存储引擎在使用索引时,会根据一些规则来选择使用聚簇索引还是非聚簇索引。

对于主键查询和使用某些唯一索引的查询,InnoDB 存储引擎会使用聚簇索引。因为聚簇索引的叶子节点存储了数据行,可以直接查找到需要的数据行,因此能够提高查询效率。如果没有定义主键或者唯一索引,则 InnoDB 存储引擎会隐式地创建一个隐藏的聚簇索引,其中包含所有列。

对于非唯一索引的查询,InnoDB 存储引擎会使用非聚簇索引。因为非聚簇索引的叶子节点只包含索引列和指向数据行的指针,查询时需要先根据索引找到符合条件的数据行,再回表查询获取完整的数据行,因此查询效率可能会较低。

但是,InnoDB 存储引擎在使用索引时,并不完全依赖上述规则。如果表中的大多数查询都通过某个特定的非唯一索引进行,那么该索引也可能会被选为聚簇索引。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将该索引设置为主键或唯一索引,或者使用 ALTER TABLE 命令显式地将其转换为聚簇索引来优化查询性能。

综上所述,InnoDB 存储引擎在使用索引时,会根据查询类型和表结构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使用聚簇索引还是非聚簇索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整,以提高查询性能。

9.索引的数据结构是什么?

在关系型数据库中,索引一般采用树形结构来进行存储和管理,特别是B+树和B树。它们都是多路平衡查找树的变种。

B+树是一种多路平衡查找树,其每个非叶子节点包含k个关键字和k+1个指针,其中k为树的阶数。每个叶子节点包含了对应索引列的值和指向数据记录的指针。B+树除了根节点外所有节点都是叶子节点,且叶子节点按照关键字大小从小到大连成一个链表,这使得范围查询和排序等操作更加高效。

B树也是一种多路平衡查找树,与B+树类似,其每个节点包含k个关键字和k+1个指针,但是B树的非叶子节点也可以同时存储数据记录,因此B树的高度比B+树更低,适用于随机读写和频繁更新的场景。

Hash表是另一种常见的索引数据结构,它通过哈希函数将关键字转换成哈希值,并将哈希值作为指针索引到对应的数据记录,从而实现快速查找。Hash表对于等值匹配查询具有优秀的性能表现,但是不支持范围查询和排序等操作。

除了以上常见的索引数据结构,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索引,如全文索引、空间索引等,它们使用不同的数据结构来适应各种场景的数据查询需求。

10.前缀索引?

前缀索引是指在数据库索引中只使用索引列的部分值作为键值来创建索引。例如,对于一个文本类型的列,可以只使用该列开头的几个字符来创建前缀索引。

前缀索引的优点是能够显著减小索引的大小,降低索引维护和查询的成本,尤其对于大数据量的表格尤为明显。同时,前缀索引也能够提高查询效率,并减少索引碎片化的问题。

但是,使用前缀索引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可能会导致信息损失和不准确性。因为前缀索引只使用了列的一部分进行索引,所以在索引列有重复值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索引冲突或者误判的情况,从而影响查询结果的正确性和精度。

因此,在使用前缀索引时需要仔细考虑具体的索引列和应用场景,权衡索引大小和查询效率之间的关系,以便为系统提供更好的性能和可靠性。

11.MySQL/MongoDb 端口号,redis端口号?

MySQL的默认端口号是3306,而MongoDB的默认端口号是27017。这些端口号都是数据库服务监听连接请求的网络接口,客户端在连接数据库时需要指定相应的端口号才能与数据库建立通信连接。当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和安全性要求来修改端口号并进行必要的防火墙设置,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Redis 默认的端口号是 6379。但是如果需要在同一台机器上运行多个 Redis 实例,就需要修改端口号。可以通过修改 Redis 的配置文件 redis.conf 来设置不同的端口号。

12.数据库有几种表之间的连接形式(左连接,右连接,内连接,完全连接)?

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常见的表之间连接形式有以下几种:

  1. 内连接(INNER JOIN):内连接是指将两个表中符合条件的记录进行配对,只返回其交集部分。如果某个表中没有对应的匹配记录,则不会返回该表的任何数据。

  2. 左连接(LEFT JOIN):左连接是指将左侧表中所有记录和右侧表中符合条件的记录进行匹配,如果右侧表中没有对应的匹配记录,则返回null值。左连接保留了左侧表中的所有记录。

  3. 右连接(RIGHT JOIN):右连接与左连接类似,只是将右侧表中所有的记录和左侧表中符合条件的记录进行匹配。如果左侧表中没有对应的匹配记录,则返回null值。右连接保留了右侧表中的所有记录。

  4. 全连接(FULL OUTER JOIN):全连接是一种比较少用的连接方式,它将左侧表和右侧表中的所有记录都进行匹配,并返回所有匹配的记录以及没有匹配的记录,如果没有匹配的记录则返回null值。

上述四种连接方式可以组合使用,例如在一个查询语句中同时使用左连接和右连接,或者使用内连接和左连接等,以满足复杂查询需求。需要注意的是,连接操作可能会引起数据冗余和性能问题,因此需要仔细规划和优化数据表结构和查询语句,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13.说说redis中的数据结构和应用场景?

Redis是一种内存型的键值数据库,支持多种数据结构,可以用于缓存、消息队列、计数器等各种场景。以下是Redis中常见的数据结构及其应用场景:

  1. 字符串(String):字符串是Redis最基本的数据类型,用于存储单个字符串或二进制数据等,常用于缓存、计数器、分布式锁等场景。

  2. 列表(List):列表是一个有序的字符串序列,支持在头部和尾部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常用于实现消息队列、任务队列等场景。

  3. 哈希表(Hash):哈希表是一种键值对集合,可以看作是一个小的字典,通常用于存储对象属性、统计数据等信息。

  4. 集合(Set):集合是一组无序且唯一的元素,支持快速地新增、删除和判断元素是否存在等操作,常用于去重、好友关系等场景。

  5. 有序集合(Sorted Set):有序集合是一组唯一的元素,每个元素都关联着一个权重值,可以按照权重值进行排序,常用于排行榜、leaderboard等场景。

除了以上常用的数据结构之外,Redis还支持位图、HyperLogLog、Geo等特殊数据结构,这些数据结构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选择和使用。

总体来说,Redis的数据结构广泛应用于各种实时性要求高、读取频繁,且对数据结构支持有一定要求的场景,例如缓存、计数器、消息队列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Redis是一种内存型数据库,因此数据容易受到内存大小和并发访问等因素的影响,需要仔细规划和优化系统架构和应用代码,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14.三大范式?

三大范式是关系型数据库设计中的重要概念,主要为了确保数据库中的数据不会出现冗余、不一致和更新异常等问题。具体来说,三大范式包括:

  1. 第一范式(1NF):第一范式要求每个属性都具有原子性,也就是不能再分解成更小的数据项。如果存在复合属性,则需要将其拆分为单一属性。

  2. 第二范式(2NF):第二范式要求每个非主键属性完全函数依赖于主键,也就是说,每个非主键属性都必须与主键相关,并且不能只依赖于部分主键。

  3. 第三范式(3NF):第三范式要求每个非主键属性不传递依赖于主键,也就是说,一个非主键属性不能依赖于另一个非主键属性。

这些范式的目标是减少数据冗余和不一致,降低数据处理的复杂度。但是范式过度使用也可能导致查询复杂度增加,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例如,在某些查询场景下,为了提高查询性能可以选择适当的冗余或者反规范化操作。

15.数据库隔离等级,分别解决了哪些问题?

数据库隔离等级是指在多个并发事务同时访问数据库时,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所采用的隔离策略。常见的隔离级别有四种:读未提交(Read Uncommitted)、读已提交(Read Committed)、可重复读(Repeatable Read)和序列化(Serializable),它们分别解决了以下问题:

  1. 读未提交(Read Uncommitted):该隔离级别下事务可以读取其他事务未提交的数据,因此可能会出现脏读问题,即读取到还未提交的数据。但是,由于该级别下锁的粒度较低,因此并发性能比较高。

  2. 读已提交(Read Committed):该隔离级别下事务只能读取其他事务已经提交的数据,因此可以避免脏读问题。但是,由于该级别下只对行级数据加锁,因此可能会出现不可重复读和幻读的问题。

  3. 可重复读(Repeatable Read):该隔离级别下事务在读取数据时会对所有查询结果集进行快照,并且在事务结束之前都不允许其他事务修改这些数据,因此可以避免不可重复读的问题。但是,由于该级别下只对行级数据加锁,因此可能会出现幻读的问题。

  4. 序列化(Serializable):该隔离级别下事务是串行执行的,可以避免脏读、不可重复读和幻读的问题。但是,由于该级别下锁的粒度最高,因此并发性能最低。

要选择适当的隔离级别需要综合考虑数据的一致性、并发性能和应用场景等多个因素,并在实际应用中进行灵活调整。

16.为什么要用b+树索引而不用hash?

在关系型数据库中,我们通常使用B+树索引来提高查询效率,而不是使用哈希(Hash)索引。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范围查询:B+树支持范围查询,可以通过遍历数据结构中的节点来实现范围查询操作。而哈希索引只支持等值查询,不能满足范围查询的需求。

  2. 排序:B+树是有序的数据结构,可以很方便地支持排序和分页等操作。而哈希索引没有排序功能,无法进行排序和分页等操作。

  3. 内存限制:哈希索引需要一次性将所有索引数据加载到内存中,对于大数据量的表格并不适用。而B+树索引可以将数据划分为多个块,并且每个块都可以单独加载或者卸载,因此对于大数据量的表格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和性能表现。

  4. 索引重建:当哈希索引的存储桶数量不足时,需要重新计算哈希函数并将数据全部重新插入到新的存储桶中,这个过程比较耗时。而B+树索引的重建过程相对简单,并且可以在后台进行,不会对正常查询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B+树索引具有更好的范围查询、排序和内存限制能力,同时也可以实现高性能的数据扩展和索引重建,因此在关系型数据库中通常使用B+树索引。而哈希索引则主要适用于等值查询场景,例如缓存和哈希表等应用中。

17.MySQL解决不可重复读的原理?具体怎么实现的?

参照这个:服务端开发之Java秋招面试11_nuist__NJUPT的博客-CSDN博客

18.Linux如何防止新人误操作rm -rf?

Linux系统中,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式来防止新手误操作rm -rf命令:

  1. 利用rm命令的-i选项。该选项会在执行删除前提示用户确认是否删除,可以有效避免误操作。但是这种方式使用起来不太方便,每次都需要手动输入命令。

  2. 利用alias命令将rm命令替换为带有-i选项的rm命令。即在用户的bash配置文件(如~/.bashrc)中添加一行类似于alias rm='rm -i'的命令。这样,每次执行rm命令时,都会自动加上-i选项,防止误操作。

  3. 利用chattr命令设置文件或目录的不可删除属性。可以通过执行类似于sudo chattr +i /path/to/file的命令,将文件或目录设置为只读、不可修改和不可删除的,这样就可以避免误删除文件或目录。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三种方法都不是绝对可靠的,因此还需结合其他措施来确保系统安全。例如,限制普通用户的权限,设置文件和目录的访问控制权限(如chmod和chown命令),备份重要数据等等。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nuist_NJUPT/article/details/130226725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