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概论 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民俗与民俗学

一、民俗的定义与分类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

二、民俗学定义的分歧 

  1. 西方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大致可分为七类:
  2. 1.民俗是旧时的残余遗风,完整的阐述是民俗学标准辞典的两则定义:“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Entirebody),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3. 2.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及文明民族的传统创造,或专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造作人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那些东西。
  4. 3.民俗指含意广泛的传统现象。它们比其它的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更可表现出传统的任务,内容“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的谚语”。还包括一个民族传统的风俗、信仰、以及文学。
  5. 4.民俗是退化的宗教。认为民俗是还模模糊糊地残存在文盲和乡下人生活中的古代宗教仪式。一种民间宗教的残余物。
  6. 5.民俗仅指民间故事。一种范围界说不明确,而且和神话分别不明显的故事。同时,这些故事的内容和用意在原先传诵人心目中也不够严格和清晰.   
  7. 6.民俗是一种主要由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即口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谚语及其它文学方式的东西。
  8.  7.民俗是俗民文化。换言之,民俗是文明文化中庶民的文化表现,或者说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三、民俗学定义分歧的原因

  1. 一、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与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2. 二、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
  3. 三、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内涵与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四、分歧中所达成的共识

  1. 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
  2. 二、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
  3. 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五、民俗学定义

  1. 综上所述,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民俗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六、民俗的分类

  1. 民俗界对民俗的分类具有代表性的:
  2. 四分法:经济民俗(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信仰民俗)、语言民俗(游艺民俗)。
  3. 三分法:心理的民俗、行为的民俗和语言的民俗。

第二节 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民俗的集体性

  1.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人的根本属性就是社会性,民俗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群体活动,可见,民俗是一种群体智慧的结晶。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民俗的形成、发展是集体参与的结果,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丰富多彩的春节民俗文化。

二、民俗的传承性和传播性

  1. 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是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这也是人类的一种潜在能力,一切教化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使人们不知不觉地在民俗传承中获得知识与能力。
  2. 民俗的传播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是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
  3. 民俗的传承性与传播性相结合,形成民俗文化多元化的互相撞击与吸收,融合与发展,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三、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1. 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 民俗的变异性,是指在民俗传承过程中引起的自发与渐进的变化。它是民俗文化机能的自身调适,也是民俗文化生命力的所在。★中国的民俗文化特色。★中国的傩俗。

四、民俗的模式性

  1. 民俗的模式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这种标准既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不同于上层文化的个性化、独创性。
  2. ★中国著名四大传说

五、民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

  1. 民俗的规范性,是民俗社会中经常使用的不成文法或习惯法,它对民众的思想和生活产生强大的约束力量,迫使人们在一定的道德和习惯规范中行事,以得到心理和环境的协调和平衡。★图腾
  1. 民俗的服务性,是指民俗文化的创造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尊老爱幼习俗;春节时贴的门神、窗花、年画。

第三节 民俗的社会功能

  1. 一、教化功能   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须臾不可离开。

  1. 二、规范功能  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

★民俗是一种约束面最广的行为规范。

  1. 三、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1. 四、调节功能

民俗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少数民族的狂欢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民间游戏(斗鸡、斗蟋蟀、下棋)。

第四节 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

  1. 一、史前民俗,是指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以前的民俗。即原始社会的民俗。
  2. 二、古代民俗,指从夏王朝建立到鸦片战争之前这段时间的民俗。

★汉代《荆楚岁时记》,宋代《东京梦华录》

  1. 三、近现代民俗,指鸦片战争以来的民俗。

★梁启超提出“风俗革命”的口号。

第一章 思考与练习

1、名词解释:“遗留物”  Folklore  

 2、思考题:

(1)民俗与风俗两种称谓有什么区别?(2)为什么说民俗是属于特定群体的?

(3)民俗传承的主要载体有哪些?(4)叙述民俗传播的主要方式。

(5)为何民俗的形成是群体心愿的认同?(6)叙述某一民俗象形成的具体过程。

  1. 阅读书目:(美国)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

★民俗事象的学习内容与重点

  1. 掌握并正确评价诸如物质生产、物质生活、社会组织、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民间信仰、民间科技、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等长期传承的民俗事象,能够发现这些民俗事象背后的文化积淀,并通过调查实践,学习有关田野作业的本领。

★实践活动与方法步骤

  1. 实践活动:
      调查当地某一生产活动,描述具体的生产过程。
    实践步骤:
    1、选择你熟悉的一项生产活动(或物质生产,或工艺品的生产);
    2、观察生产的全过程;
    3、集中考虑某一生产环节,对生产的程序、用具、环境等进行描述,同时提供图像文本。

第二章  民俗事象一: 物质民俗

  1. 第一类  物质生产民俗
  2. 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与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第一节 农业民俗

  1. 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农民在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农业民俗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和传承性特点。
  2. 一、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庄稼不等人”、“季节不饶人”
  1. 二、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
  2. ☆河南农谚“立春晴一日,农夫不费力”;江苏农民“岁朝看风云,以卜田事”
  1. 三、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  ☆正月十九(或二十五)“填仓节”
  1. 四、农业禁忌、祭祀习俗
  2. 农业禁忌习俗,一方面是农民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另一方面是农民对农业生产实践规律的经验性认识的一种总结。
  3. 五、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   ☆李冰“川主之神”;“扫晴娘”;祭腊八神仪式
  1. 六、农业生产过程习俗
  2. 七、农业娱乐风习。
  3. 这种民俗文化,有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创作;有的是在丰收以后庆节时表演;有的在元宵等节日民间业余文娱活动中,或歌或舞,丰富多彩。 ☆“九曲莲灯”;《采茶歌》、《数九歌》

第二节 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

  1. 一、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条件,是产生同类民俗的自然因素。☆鄂伦春族以狩猎为业。
  1. 二、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反映了猎户、牧民寄托丰收和防止灾害的希望。

☆正月初五“牛日”;为牲畜招魂的习俗。

  1. 三、狩猎、畜牧生产过程的民俗    ☆牧民谚语“水膘,草力,都精神”。
  1. 四、渔业民俗
  2. 1、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
  3. 渔业生产多分布在江、河、湖、海之滨。这些地区的渔民“饭稻羹鱼”,大多依赖渔盐业为主。
  4. 2、渔业海上占验习俗。  ☆“占风”看潮汛;“占潮”看水势。
  1. 3、渔业生产操作习俗。
  2. 4、渔业禁忌及祭祀习俗。☆渔民崇信龙王、水神、马祖、海神、河伯,认为他们可以使自己得福免祸。

第三节 工匠民俗

  1. 一、工匠的技艺传承。
  2. 在工匠生产民俗中,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技艺传承。☆“百工五法”,矩、规、绳、水、悬。

☆斗拱与飞檐 。

☆“文房四宝” ☆俗谚“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

  1. 二、工匠的行业习俗
  2. 师承制度:选徒—拜师—传艺—出师
  3. “行业语”:是各行工匠为了本行业的技术保密、内部交换想法或其他特殊需要而创造、传承的一种同行用语,外行人很难明白其中含义。☆“南老上调”、“南老故老”
  1. 行业禁忌。☆“姜太公在此”
  2. 祖师崇拜:每逢祖师生日、重要节日或重要工程开工之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祀典。

☆木匠、石匠、泥瓦匠祀鲁班;画匠祀吴道子;酿酒匠祀杜康。

  1. 三、工匠民俗的三个重要特点:
  2. 1、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3. 师徒关系的亲缘化,是这种系谱性的典型表现,与此相关的是工匠来源的地域性。
  4. 2、技术传授的封锁性。

☆“祖传秘方”、“传男不传女”、“真正老王麻子”

  1. 3、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第四节  商业与交通民俗

  1. 一、各类商业及其民俗特点
  2. 1、集市,是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集”、“市”、“墟”、“街子”与“场”。
  1. 2、行商,是一种流动性的交易方式,是集市贸易的补充和发展。

  它可分为两大类:(一)资金雄厚,长途跋涉,进行大宗交易的商队;如丝绸之路上骆驼商队。

  (二)小本经营,挑担背筐,上山下乡,走街串巷的货郎小贩。

  1. 3、坐商,有固定的摊位和店铺,并有规定的营业时间和专营商品,以大城镇的商业街最为集中。

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在幌子、字号牌匾、商标、广告以及商品的包装形式等。

☆旗帘;☆“同仁堂”药店、“荣宝斋”书画文具店;☆北京的“独一处”,天津的“狗不理

☆茅台酒瓶。

  1. 二、交通运输及其民俗特点
  2. 1、我国传统的交通设施及运输工具 ☆栈道;索桥;石拱桥;轿子;马车;雪橇。
  1. 2、传统交通运输业的民俗特点
  2. 因经济不断的发展和日趋繁荣,我国传统交通运输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在业务方面都有各自的活动领域和技艺传承,并形成了各自的操作规范、旅途规矩、行话、信仰、禁忌等一系列行业习俗。

第二类   物质生活民俗

  1.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
  2. 物质生活民俗最先以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复杂化,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社会心理的差异等,它所满足的已不仅是生理需要,同时也包括安全、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等较高层次的需要。
  3. 物质生活民俗在各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占居重要地位。

第一节 饮食民俗

  1. 一、日常食俗
  2. 我国是个农业国,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北方以种植麦稷为主。
  3. 主食:水稻、麦子、小米、玉米、高粱、豆类等。☆藏族“糌粑”

       副食:蔬菜、肉类、奶类和饮料等。☆八大菜系。

  1. 二、节日食俗  ☆除夕“年夜饭”;元宵节“汤圆”;端午“粽子”;中秋“月饼”。
  1. 三、祭祀食俗
  2. 祭祀食俗来源于人们的灵魂不灭观念。人们把祭品当作神人相通的中介,认为食用祭品就可以得到神灵祖先的福佑。☆清明扫墓。
  1. 四、待客食俗 ☆蒙古族“全羊席”;祝酒歌。
  1. 五、特殊食俗  ☆傣族“酸蚂蚁、竹虫、花蜘蛛”等昆虫美味。

第二节 服饰民俗

一、服饰的产生和发展。

  1. 民间服饰主要包括下述四类:

(一)衣着。

(二)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如头饰:簪、钗;耳饰:耳环、耳坠;颈饰:项链、项圈;手饰:手镯、戒指;脚饰:脚铃等。

(三)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如发式、描眉、染指、束胸、缠足、文身等。

(四)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如佩刀、腰刀;挎包、手提袋、荷包等。

二、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变化的关系。

  1. 我国各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
  2. (一)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在人生重大礼仪中如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产生四次换装,每次换装都有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内容,体现上述观念。

☆诞生礼,婴儿挂银圈、玉锁之类配物;

☆成年礼,汉族男子“加冠”,女子“加笄”;“穿裙”仪式。 ☆婚礼,红色。

☆丧礼,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等五种服制。

(二)求吉心理。☆小孩戴虎头帽、穿虎头鞋,“五毒衣”;

☆维吾尔族戴“小花帽”,彝族女子戴鸡冠帽。

(三)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同一种服饰,同一种民族

(四)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中山服、列宁装;草绿色军装。

三、服饰变化的特殊轨迹

等级森严——消弱或消失;  繁复多样——简便大方。

第三节   居住建筑民俗

  1. 获取居住空间,是人类解决生存条件和安全条件的必然结果。

一、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

  1. 第一阶段,利用天然空间,如巢居、穴居
  2. 第二阶段,人造居住空间,如石室、干栏式和竹木结构的草屋。

二、我国人文精神与居住建筑的关系

☆四合院是中国最典型的民居建筑,它比较充分地体现着中国的传统观念。

(一)院落四面均有墙壁,墙壁没有窗子,仅有大门与外面相通,即是封闭观念的符号。

(二)房屋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有严格的规定,即是家长制的符号。

(三)专门设有堂屋,堂屋中有“天地君亲师”之神位,即是中国人伦理的符号。

(四)四方房屋之下皆有檐下回廊,檐下回廊和天井成为各房成员交融感情的场所,即是融汇亲情的符号。

干栏式是南方地区的民族多采用的建筑形式。

干栏式建筑的共同特点是用充足的通风条件保持房屋的干燥。

干栏式住房的共同习俗:

(一)重视中柱;(二)必有火塘。

三、中国民居建筑的共同民俗特点:

(一)聚族而居。

1、全族聚居于房屋互相通连的村落之中。2、全族居于一村,但房屋并不通连。

(二)房屋式样大体相同。(三)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许多描绘亲友分离悲痛的故事多发生于长亭。

(四)民房低于官府。(五)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随处可见。

  ☆ “太极”、“八卦”☆坐北朝南 ☆讲究“风水”,又“堪舆”

第三章  民俗事象二:社会民俗

  1. 第一类 社会组织民俗
  2. 社会组织民俗,是人们在建立并沿袭群体内的互动关系,以推动群体事件的时候所形成的习俗惯制。

第一节  宗族组织民俗

  1. 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
  2.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同时,其组织原则和伦常为其他社会组织提供了典范。

一、有关宗族组织要素的民俗。

☆完整的宗族组织包括:

1、有血缘关系的丁口;2、显示这种血缘关系的族谱、祠堂、祖坟;

3、资助这一组织及其活动的族产;4、协调关系的族规和族房长。

二、有关宗族组织结构的民俗。

  1. 家族组织结构的建立与调整遵循着一定的习俗惯制。它们主要涉及:

(一)分家。包括分灶、分居、析产、划分养老送终的义务、设立单独的祭祀。

☆兄弟分家。

(二)立族。立族的方式是按血缘序列用树状结构把各个家庭归属于一层层的“房”或“支”,由房或支构成族。

(三)入族。主要涉及确认因婚姻和生育而新增人口的宗族成员身分的程序。☆婚礼仪式;“报丁”、“入谱”

(四)合谱。两个宗族的族谱上所载的祖先相同,证明他们是同源分流,协议合并成一个宗族组织。合谱要举行盛大的庆典,设立共同的祠堂,祭产,编写新的族谱。☆“篡宗”、“归宗”

三、宗族成员参与的民俗活动

(一)按节侯(年历)举行的;如:拜年、清明会、寿庆

(二)择吉日举行的;如:婚嫁、建房

(三)随机发生而成员闻讯前往的;如:生诞、丧葬、家族救助。

第三节 社团和社区组织民俗

  1. 除宗族以外,还有两类民间组织:

一类:按个人意愿结成社团,

大型的:行会、秘密宗教组织、帮会;

小型的:钱会、结拜兄弟、十姊妹、老会等。

一类:按地缘形成社区组织,村落组织、村落联盟、庙会等。

  1. 一、行会

行业组织的构成要素主要有:

行首,值年(司年)、行业神、神庙、业务场所、成员入行,出行、拜师以及同业的重大活动,都有一定的习俗惯制。

☆行首代表本行处理同行业人员的共同活动、相互关系以及对官府和行外的一切接洽交涉。

☆值年负责行会一年的会务。

☆各行各业都供奉行业神:“百作手艺供鲁班”。

☆行会常规的重大活动是祭祀行业神。

☆学徒拜师入门的礼仪。

  1. 二、民间秘密宗教组织。

民间秘密组织有两大类型:

一类采用宗教形式收徒传教,以宗教信仰为精神纽带,以师徒关系为组织保证,称为“秘密宗教”;

一类以歃血结盟的形式聚义结拜,依据忠义信条和生死兄弟关系把人员团结起来,称为“秘密结社”。

☆天地会、青帮、白莲教。

  1. 三、民间秘密结社

☆天地会是朋友加兄弟的异姓联盟,它的成员大都从农业、手工业中分解或半分解而来,与士农工商都有联系却不属于四业中的任何一业,因而与行会有别。

☆天地会始终被官府明令禁止,一直是地下组织。

☆青帮是一个家族式的秘密会党,组织严谨,有家庙、家谱和严格的帮规、帮俗。新中国成立后,青帮被取缔。

  1. 四、社区组织

为了通婚、进行物资交易、祭祀保佑一方水土的神灵,人们走出宗族,超越行会,建立更广泛的互助关系,开展公益活动。这些关系的确立形成了地域性的社区组织,并相应地存在着一定的习俗惯制。

☆村落组织 ☆联村组织 ☆庙会

第二类  岁时节日民俗

  1. 第一节 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
  2. 一、岁时节日的由来
  3. 岁时节日的形成,具有两项必不可少的要素

一是有相对固定的节期;二是节期中有特定的民俗活动。

(一)节期的最初选择与确立,是以天文、历法的知识为基础的。(二)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

1、自然崇拜。如日月星辰、土地等。2、灵魂崇拜。善灵、祖灵与驱傩。

3、与古人的迷信、禁忌、巫术观念密切相关

  1. 二、岁时节日的发展
  2. 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的过程。

(一)神话传说的嵌入  ☆七夕节、中秋节(二)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 ☆元宵节

(三)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沉淀  ☆端午节

(四)宗教节日的渗透  ☆四月八日“佛诞日”、“中元节”

(五)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

  1. 第二节 岁时节日的活动及特点
  2.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

一、主要传统节日的活动内容

  1. 1、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

☆年节是祭祝祈年的日子。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等,燃爆竹。

☆年节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团年饭”、“压岁钱”、“守岁”、拜年。

☆年节是民众娱乐狂欢的日子。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等娱乐,鞭牛迎春。

  1. 2、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堪称中国民间的狂欢节。
  2. 3、清明节。☆祭墓、禁火;☆戴柳、踏青、游春。
  1. 4、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
  1. 5、中秋节。☆拜月、赏月,吃月饼。
  1. 6、重阳节。☆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赋诗。
  1. 二、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

(一)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与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的生产性节律相应,民间节日中,也就有了春祈、秋报、夏伏、冬腊的岁时性节律。

(二)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

岁节祭祖,几乎是所有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

天伦之乐,表现得格外充分,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三)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节日风俗的缘起,与各种原始信仰有关,意在敬天、祈年、驱灾、辟邪。随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节日风俗也以极快的速度向娱乐方向发展,成为集信仰的、经济的、社交的、娱乐的等多种功能于一身。

  1. 三、现代节日,指的是近现代才产生的节日。从根本意义上来说,现代节日不能算传统岁时节日。

第三类  人生仪礼

  1. 第一节 人生仪礼的性质
  2. 人生仪礼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此外,标明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次的生日庆贺举动,亦可视为人生仪礼的内容。
  3. 人生仪礼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集中体现了生命周期观和生命价值观。

第二节  诞生仪礼

  1. 诞生仪礼是人一生的开端礼。
  2. 从我国重视子嗣的实际情况来看,大体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三个阶段的内容,而以庆贺生子为中心部分。
  3. 一、求子仪式。

我国民间的求子仪式纷繁多样,可分为:

(一)向神灵祈子。☆碧霞元君、送子观音、金花夫人、张仙等,“栓娃娃”

(二)由旁人送子。☆偷瓜送子、“麒麟送子图”

(三)性器崇拜与性行为模仿巫术。☆投石求子,摸城门铜钉。

  1. 二、孕期习俗

(一)孕妇禁忌。(二)孕期馈送。☆“吹笙”、“催生担”

  1. 三、庆贺生子。

(一)生命降生仪式:“洗三”。(二)进入人群仪式:“满月”、“百岁”。☆“抓周儿”、“爬门槛”

  1. 第三节 成年仪礼
  2. 成年仪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礼。
  3. 一、成年仪礼的习俗表现。

我国汉族为主的民间社会中,近世成年仪礼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与婚礼相结合的成年礼;☆“绞脸”、“上头”

(二)与幼子养育习俗相结合的成年礼;

(三)相对独立的成年礼   一般地说,成年礼的强制性和严格规范比其他人生仪礼表现得更为突出。

  1. 二、成年仪礼的规范与特征

(一)行成年礼的年龄规定。

自然年龄不是人成熟的唯一尺度,只有经过成年礼的承认,人才具有社会成熟的意义。

(二)成年仪礼的性别区分。(三)成年仪礼中的考验。(四)成熟标志。☆“冠礼”、“笄礼”,“换裙礼”

  1. 三、成年仪礼发生变化的原因

1、农业社会组织形式的制约;☆成年礼由独立而服从于婚礼。

2、对教养过程的日渐重视    ☆学校教育的意义。

  1. 第四节  婚姻仪礼
  2. 一、婚姻形态

(一)一般的婚姻形态:一夫一妻制(二)特殊的婚姻形态:

1、抢婚2、童养媳、指腹婚3、冥婚(“鬼夫妻”)4、入赘婚(“招女婿”)5、转房婚6、典妻

7、不落夫家8、表亲婚

☆上述种种婚姻形态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

  1. 二、结婚仪礼程式

(一)相亲、定婚阶段:媒、帖、聘的含义;☆媒人、“媒官”,“下帖”,“奠雁”

(二)迎娶阶段:祈求吉祥、多生贵子的祝愿;☆“添箱”礼、“上头”,花轿,“闹新房”

(三)婚礼后,姻亲关系的认可。

第五节  丧葬仪礼

  1. 一、死——人生旅途的转换

(一)初终(二)设床(三)沐浴、更衣(四)报丧(五)大殓,“做七”

(六)选择墓地及落葬日,“入土为安”。

  1. 二、葬——灵魂不灭的幻想

(一)让死者回归大自然。

1、土葬2、水葬3、天葬4、树葬

(二)保存尸体,以求灵魂不死。1、墓葬2、塔葬3、悬棺葬

(三)弃其朽肉,让灵魂脱离尸体而再生。1、火葬2、瓮葬

第四类   民间游戏娱乐

  1. 游戏娱乐,是一种以消遣休闲、调剂身心为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活动。
  2. 游戏娱乐是人类在具备起码的物质生存条件的基础上,为满足精神的需求而进行的文化创造。

第一节 民间游戏娱乐的起源、特征、功能与分类

一、民间游戏娱乐的起源:

(一)起源于宗教。☆“闹社火”    (二)起源于巫术。☆“划龙船”、放风筝

(三)起源于劳动。☆秧歌舞、采茶舞(四)起源于兵事。☆围棋、象棋、拔河。

二、民间游戏娱乐的特征

(一)娱乐性与竞技性,是民间游戏的基本特质,是游戏成立的前提。

1、娱乐性:游戏一旦作为调剂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化需要时,它就天生具有一种娱乐意义。☆放风筝

2、竞技性,主要是就游戏娱乐活动中所包含的竞技心理即争胜心理而言的。☆下跳棋、打瓦

(二)阶层性与对象性,是就民间游戏娱乐在社会不同层面与人生不同阶段的表现而言。

1、阶层性

其一,市民阶层的游戏娱乐。☆ 斗鸡、斗蟋蟀、踢球;飞刀、戏法

其二,农民阶层的游戏娱乐。☆踩高跷、耍龙灯;抛彩球、对歌

2、对象性,是就人的性别、年龄阶段而言的。

☆男子游戏:举石锁、跳马、飞镖;女子游戏:乞巧、斗百草。

☆儿童游戏:荡秋千、捉迷藏;成人游戏:围棋、角力、马上骑射。

(三)地域性与民族性:

1、地域性:民间游戏娱乐受地域条件的限制。☆“南方好傀儡,北方好秋千”

2、民族性  ☆蒙古族—“马背上的民族”;汉族多庭院游戏,如抽陀螺、放风筝、拍子儿

三、民间游戏娱乐的功能

(一)教育少年儿童,“寓教于乐”。
1、智能的培养:

(1)训练语言的表达能力:☆“绕口令”(2)增强计算能力:☆“数手指”、拍手歌

(3)丰富想象、提高人的反应能力:☆“石头、剪子、布”

 2、体能的锻炼:

(1)增强体力: ☆拔河、爬杆、投掷(2)发展技巧: ☆剪纸、编织、跳猴皮筋儿、踢毽子

3、人格的塑造:

(1)培养勇敢坚强的心理素质。(2)树立诚实公正的处世态度。(3)加强群体互助的合作意识。

(二)调剂大众生活。

(三)增强群体意识,培养集体精神。☆蒙古的那达慕大会,西北的花儿会

四、民间游戏娱乐的分类:

  1.  民间游戏 民间竞技 民间杂艺

第二节  民间游戏

  1. 一、民间游戏的定义与范围
  2. 民间游戏是指流传于民间,以嬉戏、消遣为主的娱乐活动。
  3. 民间游戏包括儿童的庭院嬉戏,成人的助兴游戏,以及少年、成人共享的斗智游戏等。
  4. 二、民间游戏的类别
  5. 民间游戏种类众多,从游戏性质上分类:

(一)智能游戏的形式最多,它主要是以培养少年儿童智力为目的的游戏。它具有小型、灵活、富有趣味性的特点。

一般说来,智力游戏有如下三方面的内容:

1、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游戏。☆绕口令、歌谣

2、数字计算能力的游戏。☆数鸡兔、巧栽树

3、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的游戏。☆猜谜语、拼图、剪纸、拼七巧板。

(二)体能游戏,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和固定规则,注重的是游戏中的娱乐,它以动作见长。

☆捉迷藏、老鹰抓小鸡、丢手绢、跳房子等

体能游戏还因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及文化传统的差异,表现得各具特色。

☆北方的冰嬉,南方的水戏

(三)智能与体能结合的游戏。☆猜拳行令

第三节  民间竞技

  1. 一、民间竞技的定义与范围
  2. 民间竞技是一种以竞赛体力、技巧、技艺为内容的娱乐活动。
  3. 争强斗胜是民间竞技的根本特性。
  4. 民间竞技项目数量众多,范围广泛。
  5. 二、民间竞技的类别

民间竞技从性质表现和形态划分,分为:

(一)力量型

力量型竞技是指以赛力为主的对抗性活动。它是传统的竞技项目,既有单个的力量竞技,也有团体性对抗竞技。

☆以个体为主的竞技:摔跤、投掷、举重、爬竿等;

第四章  民俗事象三:精神民俗

  1. 第一类 民俗信仰

第一节 信仰对象

一、灵魂 二、自然神 三、图腾 四、祖先神  五、生育神  

六、行业神

第二节 信仰媒介

一、灵媒   二、巫的种类:

1、巫觋2、祭司3、术士

  1. 三、巫的职能
  2. 第一,预测人的命运的好坏。
  3. 第二,主持祭祀活动。
  4. 第三,驱疫求吉巫术。第四,主持人生礼仪。
  5. 第五,主持神判,处理纠纷。

第三节 信仰表现方式

  1. 一、预知  二、祭祀   三、巫术

第四节  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1. 第一,民俗信仰有突出的功利性。第二,民俗信仰具有强烈的神秘性、保守性、封闭性
  2. 第三,民俗信仰有较强的包容性。第四,民间信仰有较大的渗透性。
  3. 第五节,民俗信仰的俗信化趋势。

第二类  民间科学技术

  1. 第一节 民间科学知识

一、算学知识  

二、物理学知识  三、天文学知识  四、地学知识  五、生物学知识

第二节 民间工艺技术

  1. 一、民间工艺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2. 二、民间工艺技术的门类
  3. (一)织绣(二)雕塑(三)陶瓷(四)金属工艺

第三节 民间医学

  1. 一、传统医学的基本特征   二、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
  2. 三、独特的针灸疗法     四、本草学的成立   五、咒禁疗法

第三大类 民间艺术

  1. 第一节 民间音乐
  2. 一、民间歌曲   二、民间歌舞  三、民间器乐  四、民间说唱音乐 五、民间戏曲音乐

第二节 民间舞蹈

  1. 一、民间舞蹈的产生背景 二、民间舞蹈的分布 三、民间舞蹈的表演特征
  2. 四、民间舞蹈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 民间戏曲

  1. 一、民间戏曲的发生与流变 二、民间小戏的类型 三、民间戏曲与岁节礼俗

第四节 民间工艺美术

  1. 一、民间工艺美术源于民众的物质生活需要
  2. 二、民间工艺美术是民众精神需求的产物

第五章  民俗事象四:语言民俗

  1. 第一类 民间口头文学
  2. 第一节 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体裁和分类
  3. 一、神话的种类分析
  4. 二、传说的种类分析
  5. 三、民间故事及笑话的种类分析

第二节 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流传与演变

  1. 一、口头散文叙事文学传播的方式及途径
  2. 二、口头散文叙事文学变异的成因及样式

第三节 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讲述和功能

  1. 一、口头散文叙事文学讲述的特点及主体
  2. 二、口头散文叙事文学讲述的作用和意义

第四节 民间诗歌的起源与传播

  1. 一、民间诗歌的起源、产生
  2. 二、民间诗歌的传播

第四节 民间诗歌的起源与传播

  1. 一、民间诗歌的起源、产生
  2. 二、民间诗歌的传播

第五节 民间诗歌的类别与特征

  1. 一、民间诗歌的类别与特征
  2. 1、劳动歌
  3. 2、仪礼歌
  4. 3、生活歌
  5. 4、时政歌
  6. 5、情歌
  7. 6、儿歌
  8. 二、民间长诗的特征与类别
  9. (一)民间叙事诗的特征与分类
  10. (二)民间抒情诗的特征与分类
  11. 三、民间长诗的产生形成与传播

第六节 民间诗歌的体式、表现手法与功能

  1. 一、民间诗歌的体式
  2. 二、民间诗歌的表现手法
  3. 三、民间诗歌的功能

第七节 歌节、歌俗、歌手

  1. 一、歌节、歌俗的类型与演变过程
  2. 二、歌手的形成及表演

第二类  民间语言

  1. 第一节 民间语言的性质
  2. 一、民间语言的概念
  3. 二、民间语言是一种民俗现象
  4. 三、民间语言是民俗的重要载体
  5. 四、民间语言与其他民俗需要交叉研究

第二节 常用型民间熟语

  1. 一、俗语
  2. 二、谚语
  3. 三、歇后语
  4. 四、称谓语
  5. 五、流行语

第三节 特用型民间熟语

  1. 一、行话
  2. 二、黑话与暗语
  3. 三、吉祥语
  4. 四、忌讳语
  5. 五、咒语
  6. 六、绕口令

第六章 民俗学研究方法

  1. 第一节 主要民俗学流派及其方法
  2. 一、神话学派
  3. 二、语言学派
  4. 三、人类学派
  5. 四、心理学派
  6. 五、社会学派
  7. 六、历史地理学派
  8. 七、结构学派

第二节 民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1. 一、田野作业方法
  2. 二、文献学方法

第三节 民俗研究的一般方法

  1. 一、分类法
  2. 二、分析及综合的方法
  3. 三、比较方法
  4. 四、统计

☆课后阅读方向及其作品导读

  1. 一、家乡素描  
  2. 二、认识方言    
  3. 三、乡土发现
  4. 四、节日探源

一、家乡素描:
《俗世奇人》(小小说)冯骥才

  1. 1.了解刷子李泥人张之奇,感受刷子李泥人张个性魅力。
  2. 2.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初步培养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认识方言:
《吆喝》(散文) 萧乾 

  1. 1.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2. 2.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积极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动人底蕴。

三、乡土发现:
《春酒》(散文)   琦君

  1. 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理解通过生动展示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情怀。
  2. 2.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的热情,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四、节日探源:
《端午的鸭蛋》(散文)汪曾祺

  1. 1.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之情,感受对传统文化的怀念;
  2. 2.珍视民俗,激发民族自豪感。
  3. 参考书目:
  4. [1]王娟.《民俗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5. [2]曲晓釉《中国民俗学概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
  6.  [3]陶立璠.《民俗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3110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