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杂谈】区块链的前世今生(前世)

区块链萌芽期

相信说起金融危机,你我都会谈虎色变。最近的一次世界级金融危机就在 2008 年,这次危机让很多先行者对现代金融体系逐渐失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比特币应运而生

比特币的发明者中本聪敏锐地意识到,大部分的互联网贸易结算都依赖可信任的第三方金融机构处理,尽管在大多数时候这些系统的运转是足够好的。可是一旦遇上极端信任危机,信任关系的失衡就会导致现代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塌陷。

常规的思路几乎失灵,但中本聪却另辟蹊径,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一个自由主义者拯救世界的故事就此拉开帷幕。这个方案最出彩的其实有两点:

  • 第一就是还原了支付原来的样子
  • 第二就是创新性地引入了支付脚本

支付本来的样子

什么是支付本来的样子呢?你可以这样理解,贸易支付的本质其实是买家与卖家的供需关系,只是由于买卖双方的不信任,才需要引入双方都信任的第三方进行担保,为双方的买卖行为背书。

在中本聪看来,这种由信任作为媒介的运行模式是有问题的。所以,中本聪想到了去掉第三方担保的可能性,设计了一套基于密码学、无需买卖双方彼此信任就可以完成支付的数字货币系统。

引入支付脚本

在剔除信任纽带之外,比特币还创新性地引入支付脚本用于货币的支付。

脚本实质是一段计算机程序代码,如果你可以输入正确的参数,脚本执行成功就意味着你拥有货币的使用权。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比特币通过程序脚本,实现了一个完全严格按照计算机逻辑运行的数字货币转移机制

但是,比特币的脚本功能并不完美,它只支持指令的顺序执行。而一般功能完善的计算机编程语言都支持顺序、分支以及循环。诚然,只基于顺序执行的脚本可以实现比特币的条件支付,但也仅限如此。

有人看到了这种局限,他就是以太坊的创始人,V 神。

区块链诞生期

在研究比特币的过程中,V 神逐渐认识到,比特币背后的区块链技术不光可以用在加密货币中,还有更多可能性,但比特币的架构却阻碍了技术的发展,因此他希望能够扩展比特币的脚本功能,使其更加智能。

如果直接在比特币上打补丁,其扩展能力也极为有限。因此,V 神将他的精力集中到如何创建一个替代比特币的解决方案中,不久就发表了以太坊白皮书《以太坊:一个下一代加密货币和去中心化应用平台》。

智能合约功能

在白皮书中,V 神阐述了以太坊构架愿景:在加密货币的基础上,增加智能合约功能,这样开发者就可通过智能合约编程把一切有价值的客观 / 主观事物锚定到以太坊进行交易,实现价值的传递。这也就是区块链发展的最终形态是价值网络这个论调的由来。

智能合约到底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我们以房屋产权登记的例子解释一下,有了相关部门的数字证明,业主就可以通过智能合约把房产证等信息转换成可交易的数字资产。当然这个过程是长期的,需要区块链在社会治理领域落地以后才可实施。

以太坊的核心我们可以认为就是智能合约的加持。而智能合约是软件工程师基于以太坊协议,自主编写的程序代码。不过我们都清楚,天底下几乎不存在没有 BUG 的软件系统,且以太坊智能合约是开源的,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查看部署在以太坊上的智能合约源码,这就给黑客钻漏洞留下了空子。

2015 年 7 月 30 日,以太坊主网正式启动,以太坊从此走上历史的舞台。

以太坊硬分叉

最著名的一次黑客攻击事件发生在 16 年 4 月,黑客将The DAO合约中锁定的价值约1.5 亿美元的以太币偷走约 6000 万美元,并立刻在交易所抛售,给整个加密货币市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黑客事件发生以后,以太坊社区发生了激烈的讨论。一部分人主张将以太坊主网回滚至黑客攻击之前;而另一部分人崇尚无为而治,主张不应该依靠外力干预已被认可的既定事实。可以说这是对区块链信仰的一次重大考验。

然而,经过社区讨论,16 年 7 月 20 日进行以太坊硬分叉,将以太坊主网分裂成两个网络,ETH 以及 ETC。ETH 删除了黑客攻击的一切痕迹,并将被盗走的以太币归还给原始拥有者,现在我们所说的以太坊指的就是回滚的这一分支。而 ETC 则保留了黑客攻击在内的全部交易,以保持区块链赖以生存的去中心化以及不可篡改的基本原则。

正是因为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后续区块链的野蛮生长。

野蛮生长期

所有的软件系统都会有 BUG。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在之前软件版本的基础上修改源码,新版本相比旧版本只有部分逻辑的不同,程序基本规则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两个版本的程序之间简单做些适配,就可以互相认知,可以说是无缝兼容的。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之为迭代

而另一些时候,因为架构的调整、规则的变更,两个版本的程序之间已经无法兼容。这时我们就无法称之为迭代了,而是用重构指代这种变化。通常情况下,多次迭代叠加的结果就是重构,可以理解为量变引起质变。

软分叉(迭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而在区块链中,网络是由多个节点彼此相连组成的,节点间必须可以互相通信。几个小版本的软件迭代不影响区块链网络的运行,一些节点升级,而另一些节点继续使用原始版本,是不会引起区块链网络的割裂。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的软分叉,其本质就是可兼容的程序版本更新

硬分叉(重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而一旦社区决定对区块链协议进行了重构,则必须协调整个网络节点都进行升级。你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半节点继续使用原来的版本,而另一部分节点升级了新版本的程序,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区块链网络就被割裂成了两个。虽然他们的数据从属于共同的祖先,但是在某一时刻,他们独自派生出不同的数据走向。这就是硬分叉的逻辑,其本质是不可兼容的程序版本更新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每一次区块链网络的升级都是一件大事,需要社区去协调从哪一个区块启用新版本,废弃老版本。

潘多拉的盒子

回到 The DAO 事件本身,以太坊通过硬分叉分裂成 ETH 跟 ETC,两个网络都保持独立运营。从逻辑上讲,并没有什么问题,是可以说得通的,但坏就坏在其凭证是有价值的。

在硬分叉前,我拥有 1 枚 ETH,而硬分叉以后,我既有 1 枚 ETH,同时我又拥有了 1 枚 ETC。相当于我在什么都没有操作的情况下,凭空多了一枚有价值的凭证,虽然其价值可能相较原始的 ETH 来说相对较低。

一些人的心思被解放了。如果我有理由述说比特币 / 以太坊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方案,写一个白皮书,阐述我的观点及实现路径。我是不是也可以通过硬分叉的方式,创造属于我的区块链呢?

同时,如果我能拉人站台,让他们为我拉票,是不是也会有更多的人认同我的观点?通过这样的操作,是不是也逐渐有人会为我的理想买单,而一旦有人为我买单,我就凭空创造了“财富”泡沫。

造链行动

一场轰轰烈烈的造链行动就开始了,各类基于硬分叉的旁系网络开枝散叶。最高兴也是最能推动这场行动的人,其实还并不是其创造者,而是在硬分叉前持有 BTC/ETH 的散户,他们得到了数不清的旁系凭证,当然希望其价值更高。所以他们就不断鼓动身边的人进场,进而不断推动这虚假的繁荣。

不可描述的推手

除硬分叉外,野蛮的背后还有不可描述的推手,因为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宜多说。

自有了这不可描述的推手之后,就像鱼遇到了水,一切都那么的自然。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疯狂。任何人只要有一些跟区块链沾点边的点子,都可以立马写一篇白皮书,找一群人运营社区,宣传自己的理想,换取投资人的赏识,蛊惑他们用真金白银为自己的“理想”买单。

不可否认,最初确实有很多团队真正在依靠这种融资的方式认认真真做事,但市场并不会因为你的认真给予你等比例的回报,反而是那些牛皮吹上天的赚到了大钱,且扰乱了市场。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

疯狂并没有持续太久,泡沫被无情刺穿。自此,市场逐渐冷清。时间就来到了区块链发展的新阶段,也就是现在。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m0_46521785/article/details/130022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