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常见中间件-redis(一)

  Redis 是一种基于内存的数据库,对数据的读写操作都是在内存中完成,因此读写速度非常快,常用于缓存,消息队列、分布式锁等场景。

  Redis 提供了多种数据类型来支持不同的业务场景,比如 String(字符串)、Hash(哈希)、 List (列表)、Set(集合)、Zset(有序集合)、Bitmaps(位图)、HyperLogLog(基数统计)、GEO(地理信息)、Stream(流),并且对数据类型的操作都是原子性的,因为执行命令由单线程负责的,不存在并发竞争的问题

和Memcached的区别

  Redis 支持的数据类型更丰富(String、Hash、List、Set、ZSet),而 Memcached 只支持最简单的 key-value 数据类型;

  Redis 支持数据的持久化,可以将内存中的数据保持在磁盘中,重启的时候可以再次加载进行使用,而 Memcached 没有持久化功能,数据全部存在内存之中,Memcached 重启或者挂掉后,数据就没了;

  Redis 原生支持集群模式,Memcached 没有原生的集群模式,需要依靠客户端来实现往集群中分片写入数据;

  Redis 支持发布订阅模型、Lua 脚本、事务等功能,而 Memcached 不支持;

为什么可以作为mysql的缓存

高性能

  假如用户第一次访问 MySQL 中的某些数据。这个过程会比较慢,因为是从硬盘上读取的。将该用户访问的数据缓存在 Redis 中,这样下一次再访问这些数据的时候就可以直接从缓存中获取了,操作 Redis 缓存就是直接操作内存,所以速度相当快。

高并发

  单台设备的 Redis 的 QPS(Query Per Second,每秒钟处理完请求的次数) 是 MySQL 的 10 倍,Redis 单机的 QPS 能轻松破 10w,而 MySQL 单机的 QPS 很难破 1w。

  所以,直接访问 Redis 能够承受的请求是远远大于直接访问 MySQL 的,所以我们可以考虑把数据库中的部分数据转移到缓存中去,这样用户的一部分请求会直接到缓存这里而不用经过数据库。

线程模型

  通常我们说redis是单线程的,接收客户端请求->解析请求 ->进行数据读写等操作->发送数据给客户端这个过程是由一个线程(主线程)来完成的。但是Redis程序不是单线程的,redis4.0版本之后关闭文件、AOF 刷盘、释放内存这些比较耗时的操作都是由单独的线程完成的,而不是放在主线程。这些耗时任务会被放到队列中,关闭文件、AOF 刷盘、释放内存这三个任务都有各自的任务队列,通过不断轮询队列,取出后交由对应的后台线程处理。

Redis 采用单线程为什么还这么快

  Redis 的大部分操作都在内存中完成,并且采用了高效的数据结构,因此 Redis 瓶颈可能是机器的内存或者网络带宽,而并非 CPU,既然 CPU 不是瓶颈,那么自然就采用单线程的解决方案了;

  Redis 采用单线程模型可以避免了多线程之间的竞争,省去了多线程切换带来的时间和性能上的开销,而且也不会导致死锁问题。

  Redis 采用了 I/O 多路复用机制处理大量的客户端 Socket 请求,IO 多路复用机制是指一个线程处理多个 IO 流,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 select/epoll 机制。简单来说,在 Redis 只运行单线程的情况下,该机制允许内核中,同时存在多个监听 Socket 和已连接 Socket。内核会一直监听这些 Socket 上的连接请求或数据请求。一旦有请求到达,就会交给 Redis 线程处理,这就实现了一个 Redis 线程处理多个 IO 流的效果。

Redis 6.0 之后为什么引入了多线程?

  虽然 Redis 的主要工作(网络 I/O 和执行命令)一直是单线程模型,但是在 Redis 6.0 版本之后,也采用了多个 I/O 线程来处理网络请求,这是因为随着网络硬件的性能提升,Redis 的性能瓶颈有时会出现在网络 I/O 的处理上。所以为了提高网络 I/O 的并行度,Redis 6.0 对于网络 I/O 采用多线程来处理。但是对于命令的执行,Redis 仍然使用单线程来处理。Redis 官方表示,Redis 6.0 版本引入的多线程 I/O 特性对性能提升至少是一倍以上。

  关于线程数的设置,官方的建议是如果为 4 核的 CPU,建议线程数设置为 2 或 3,如果为 8 核 CPU 建议线程数设置为 6,线程数一定要小于机器核数,线程数并不是越大越好。因此, Redis 6.0 版本之后,Redis 在启动的时候,默认情况下会额外创建 6 个线程(这里的线程数不包括主线程):

  • Redis-server : Redis的主线程,主要负责执行命令;
  • bio_close_file、bio_aof_fsync、bio_lazy_free:三个后台线程,分别异步处理关闭文件任务、AOF刷盘任务、释放内存任务;
  • io_thd_1、io_thd_2、io_thd_3:三个 I/O 线程,io-threads 默认是 4 ,所以会启动 3(4-1)个 I/O 多线程,用来分担 Redis 网络 I/O 的压力。

持久化的方式

  Redis 共有三种数据持久化的方式:

  • AOF 日志:每执行一条写操作命令,就把该命令以追加的方式写入到一个文件里;
  • RDB 快照:将某一时刻的内存数据,以二进制的方式写入磁盘;
  • 混合持久化方式:Redis 4.0 新增的方式,集成了 AOF 和 RBD 的优点;

AOF方式

  Redis 在执行完一条写操作命令后,就会把该命令以追加的方式写入到一个文件里,然后 Redis 重启时,会读取该文件记录的命令,然后逐一执行命令的方式来进行数据恢复。

RDB 快照

  因为 AOF 日志记录的是操作命令,不是实际的数据,所以用 AOF 方法做故障恢复时,需要全量把日志都执行一遍,一旦 AOF 日志非常多,势必会造成 Redis 的恢复操作缓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Redis 增加了 RDB 快照。RDB 快照就是记录某一个瞬间的内存数据,记录的是实际数据,而 AOF 文件记录的是命令操作的日志,而不是实际的数据。

  因此在 Redis 恢复数据时, RDB 恢复数据的效率会比 AOF 高些,因为直接将 RDB 文件读入内存就可以,不需要像 AOF 那样还需要额外执行操作命令的步骤才能恢复数据。

  Redis 的快照是全量快照,也就是说每次执行快照,都是把内存中的所有数据都记录到磁盘中。所以执行快照是一个比较重的操作,如果频率太频繁,可能会对 Redis 性能产生影响。如果频率太低,服务器故障时,丢失的数据会更多。

混合持久化方式

  使用混合持久化,AOF 文件的前半部分是 RDB 格式的全量数据,后半部分是 AOF 格式的增量数据。

  混合持久化工作在 AOF 日志重写过程,当开启了混合持久化时,在 AOF 重写日志时,fork 出来的重写子进程会先将与主线程共享的内存数据以 RDB 方式写入到 AOF 文件,然后主线程处理的操作命令会被记录在重写缓冲区里,重写缓冲区里的增量命令会以 AOF 方式写入到 AOF 文件,写入完成后通知主进程将新的含有 RDB 格式和 AOF 格式的 AOF 文件替换旧的的 AOF 文件。

混合持久化优点

  混合持久化结合了 RDB 和 AOF 持久化的优点,开头为 RDB 的格式,使得 Redis 可以更快的启动,同时结合 AOF 的优点,有减低了大量数据丢失的风险。

混合持久化缺点

  AOF 文件中添加了 RDB 格式的内容,使得 AOF 文件的可读性变得很差;
  兼容性差,如果开启混合持久化,那么此混合持久化 AOF 文件,就不能用在 Redis 4.0 之前版本了。

Redis集群

主从复制

  主服务器可以进行读写操作,当发生写操作时自动将写操作同步给从服务器,而从服务器一般是只读,并接受主服务器同步过来写操作命令(主从服务器之间的命令复制是异步进行的),然后执行这条命令。

  主从复制无法保证强一致性,数据不一致难以避免。另外一个问题是当redis的主从服务器宕机时,需要手动恢复数据

哨兵模式

  哨兵模式做到了可以监控主从服务器,并且提供主从节点故障转移的功能。

切片集群模式

  当 Redis 缓存数据量大到一台服务器无法缓存时,就需要使用 Redis 切片集群(Redis Cluster )方案,它将数据分布在不同的服务器上,以此来降低系统对单主节点的依赖,从而提高 Redis 服务的读写性能。
Redis Cluster 方案采用哈希槽(Hash Slot),来处理数据和节点之间的映射关系。映射的时候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平均分配、手动分配。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3839871/article/details/130575269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