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的8000倍浓缩

“无明”,“烦恼”。1

大人之学,在“明明德”。2

“人性本明,如宝珠沉溷水中,明不可见。”3

“所谓明明德者,是就浊水中揩拭此珠也。”4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5

“格物而后知至。”6

“虽远,积学能至。”7

“一念相应,便成正觉。”8

“顿悟成佛”。9

“明心见性”。10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11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15247941 查看本文章

“因其恻隐,知其有仁;因其羞恶,知其有义。”12

仁,“爱人。”13“忠恕而已矣。”14

忠,“尽己为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5

“义,宜也。”16

“弃知去己”17,勿“自私”,勿“用智”。18

心如明镜,“静虚动直”。19

“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20

“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21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22,“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23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24

“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25,“满街都是圣人”。26

“内圣外王”。27

“非圣人莫之能王”。28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29

“人生而有欲”,“争则乱,乱则穷”30,“无礼则不宁”。31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32

“明明德于天下”,“止于至善”。33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34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35

“反者道之动”。36

“中”37,“毋太过”,恰到好处。

“无为”38,自然而然。

“知足”、“知止”。39

“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游一也。”40

“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41

“生无所得”,“死无所丧”。42

“生,吾顺事;没,吾宁也。”43

文|卫剑钒

注:看不懂没关系,下次我写篇文章解释。


  1. 玄奘.《成唯识论》 

  2. 《大学》 

  3. 朱熹.《语类》卷十二 

  4. 朱熹.《语类》卷四 

  5.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6. 《大学》 

  7. 谢灵运.《辩宗论》 

  8. 神会 

  9. 道生 

  10. 《元史·仁宗纪三》 

  11. 孟子.《告子上》 

  12. 朱熹.《语类》卷六 

  13. 《论语·颜渊》 

  14. 《论语·里仁》 

  15. 《论语·卫灵公》 

  16. 刘熙.《释名》 

  17. 庄子.《天下篇》 

  18. 程颢.《定性书》 

  19. 周敦颐.《通书·圣学第二十》 

  20. 程颢.《答张横渠书》 

  21. 陆九渊.《象山全集》卷三十三 

  22. 程颢 

  23. 程颢.《明道文集》 

  24. 王阳明.《传习录》 

  25. 程颢.《遗书》 

  26. 王阳明.《传习录》 

  27. 《庄子·天下》 

  28. 荀子.《正论篇》 

  29. 董仲舒.《深察名号》 

  30. 荀子.《礼论篇》 

  31. 荀子.《修身篇》 

  32. 《论语·颜渊》 

  33. 《大学》 

  34. 朱熹.《语类》 卷九十四 

  35. 《易经·泰》 

  36.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 

  37. 《中庸》 

  38. 郭象.《庄子注疏》 

  39.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40. 郭象注《庄子》卷一 

  41. 义玄.《古尊宿语录》卷四 

  42. 张载.《正蒙·诚明篇》 

  43. 张载.《西铭》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vigor2323/article/details/13069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