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数据库工程师的远虑和近忧

 我是一个在数据库领域干了十几年的工程师。最近一个月,接连几件大事的发生,让我这个搞研发的头一回感受到,渺小的个体在历史进程中会有多么的身不由己。从OPPO的ZEKU到制裁美光后大洋对岸的一系列激烈反应,想到在美国的高科技领域打压下,中国科技企业举步维艰等事,真的让人在凌晨辗转反侧——一旦美国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制裁中国科技企业,数据库领域无疑是重灾区之一

一、近忧:人才流失

无疑,OPPO 关闭自研芯片团队实乃无奈之举,没人不为此感到惋惜。不过,经此一事,也让大家看到无论是长期的资金投入还是技术压制,对于中国科技企业而言,开展长久战略都有心无力。

伴随着造芯的戛然而止,往往是人才的大量流失。国内互联网大厂褪去往日光环后,海外的科技公司成了香饽饽。最近半年,陆陆续续有曾经的同事拖家带口前往北欧、北美工作,甚至有人远赴以色列的创业公司。他们中不乏资历很深的技术大牛,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同学,则是重新换了赛道,短期内离开了科技行业。

上周刚给一个好哥们临别送行,他嘴上说“哪里都是糊口”,其实我非常清楚,他内心有多么不甘!但凡国内有平台能施展才华,谁愿意背井离乡?如果不是科技行业弱势,谁愿意向现实低头丢掉梦想?

我感慨地和他说,时代的一个响指,就会轻易将你我的命运震碎假设,中国的金融行业和俄罗斯一般遭到Oracle的极限制裁,短时间内,成千千上万的一线科技从业者又该如何扭转被美国卡脖子的局面?

直到今年,我开始逐渐相信,个体命运与时代背景终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潮水来时,谁也无法独自逃生。

二、远虑:科技封锁

关于逆全球化,台积电张忠谋已经讲得很清晰了,他说全球化几乎已死,自由贸易也几乎已死。很多人仍希望它们回来,但他认为不会回来了。

我的观点也是如此,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在全球化退潮这个时代大背景下,科技国界之争只会愈演愈烈。

大多数人对科技脱钩、科技封堵是完全没有概念的,或者还天真的以为美国卡脖子并不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影响。此前Oracle 等科技巨头对俄罗斯祭出“极限制裁”,我们这些处于技术圈的从业者真是从心里升起一股寒意,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还是希望能把这股寒意传递出去,让大家打个哆嗦,醒过来

以我所在的数据库领域为例,中国数据库国产化替代进程中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就是甲骨文,这家公司的实力有多么可怕,相信了解企业级大型数据库运营的朋友应该都有所耳闻。

今天的甲骨文可谓是左手“垄断”、右手“赚钱”,成立仅40年,已经是与IBM、微软并肩的全球最大数据库公司,在该领域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上世纪70年代,甲骨文发布了第一个商业化版本Oracle V2到今天,光靠核心关键技术,它就能轻松地躺在功劳簿上收钱。2022年,在净资产收益率(ROE)榜上,甲骨文超越苹果排名全球第二,即便在哀鸿遍野的经济衰退期,盈利能力依旧惊人。

说到这里,就必须插一句,在ICT领域,2022年美国公司的平均利润是中国的三倍,什么原因?大家不妨自己琢磨。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数据库市场主要被Oracle、IBM、Microsoft和SAP等海外企业长期垄断。没记错的话,甲骨文Oracle商业数据库在我国的线下市场占比仍高达30%,在金融、电信等关键行业占比更在45%以上。在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下,数据库国产化替代成了近几年的主旋律。

懂技术的人都明白,中国科技领域与欧美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想要达到真正的“自主可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目前国内市面上大多数国产数据库,自身不具备自主演进能力,并非是真正的“自主可控”。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Oracle的背景了。2009年,Oracle收购了SUN公司之后,同时主导了Oracle商业数据库(闭源)和MySQL (开源)两条技术路线。

重点来了,这到底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要知道,MySQL今天已经是全世界应用最广泛的开源数据库。由于国内数据库大多都是基于MySQL进行二次开发,也就是“伪自主可控”,所以一旦发生像俄罗斯那样的极端情况,整个国家的数字经济,尤其是国计民生行业都将会遭到毁灭性打击。

所以一旦美国启动对华数据库制裁,我们和俄罗斯一样,将会面临巨大风险

三、破局之路

国内科技企业在数据库领域的表现也并非乏善可陈。近几年,资金雄厚的互联网企业确实做了很多的尝试,但中长期来看,国产自研之路和芯片自研一样充满着艰辛。不是我悲观,而是现实如此,中国科技企业的技术、人才、资金、环境、坚韧度,在我看来都是问题。

技术不进步就永远无法形成良性循环。只要一天不掌握核心技术,中美差距就一天天的拉大。结果也就是表现为我前面提到的人才流失和盈利差距进一步拉大。

大环境恶化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阻碍。在过去全球化年代,国与国之间守望相助,中国科技企业或许能很快缩小与美国科技企业差距。现在,全球化已退潮,中国只能靠自己来解决自研难题,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更大的挑战还在于,国内像华为这样始终坚持向上游领域探索的科技企业实在是太少了。别的不说,光说研发经费,每年能拿出20%的营收投入到研发上的科技企业,在中国又有几家?

我和同事领导常常感叹,但凡咱们的企业拧成一股绳,抱着必胜的心态,像荷兰ASML那样死磕光刻机,国内优秀的人才也不至于撂下担子走人或沦落到离开行业。

越是经济衰退,越是要坚定无畏地做正确的事。直到今天,我们也依然抱着一线希望为中国打开另一扇窗,让我们有机会全力以赴逆打败Oracle这只庞然大物。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u011068702/article/details/13101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