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最底层的人,如何突破人生圈层,改变命运?

令人不堪的春运记忆,如果可以选择,他们不会只在春节回家!《归途列车》

前领导在朋友圈分享了该视频,他已定居米国。
视频是2019年上映的《归途列车》,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的一些社会现实:

  • 农村进城务农
  • 留守孩子教育
  • 孩子与父母的沟通
  • 农二代的生存与前途

仔细看完这段视频,百感交集,个人也经历了这样的环境。
与视频中相同的是:

  • 家在四川一个交通不便、偏远贫困的山区
  • 家中三兄妹、父母的收入难以维持生计
  • 十岁前,都靠拾捡乡亲的旧衣物过日子
  • 常见的粥是红薯+可以数清楚的米

与视频中不同的是:

  • 尽管周围的同辈都远行沿海务工,每年春节回来都"风光体面",父母都坚持陪伴在着三兄妹
  • 尽管周围的同辈都远行沿海务工,眼见破屋换新楼,父母都坚持在家,农时多种地,闲时小生意,依靠木工手艺维持生计

曾经,每当父母不能满足自己诉求的时候,就会流着泪水、扯着嗓子质问父母:

为什么,我干活休息的时候,去张三娃家看一小会儿《灌篮高手》你们都要说,他们天天看,都没有人管?

为什么,我看陈二狗用“雷管”炸鱼,人家骂起来了,你不去和人家理论,还批评我,打我。陈二狗的家人都帮陈二狗和对方对骂?我只是站在岸边看呢。

为什么,别人的爷爷奶奶都是在供销社当官,爸爸妈妈都有钱,你们就没有呢?

为什么,我用自己攒的钱买本故事书都不行?隔壁赵一包买吃得、买玩具、买自行车都没人说?
为什么,你们不去浙江、广州打工?为什么狗大娃、王二娃,就可以自由游玩、每天看电视、可以穿新衣服,可以有很多零花钱,可以有很多朋友?我就只能老老实实做作业,还要去农田插秧、收谷,去土里割麦、掰玉米,去山上背红薯、扛花生,去河边洗衣服、洗被子?

曾经,每当我质问父母时,不是沉默,就是"等你长大就晓得咯"。

曾经,每当干活辛苦忙活完,腰酸背痛时,父母总是不顾自己的疲累与辛劳,给我们做好吃得、准备好泡脚、洗澡、睡觉的东西。

曾经,每当打牙祭或者逢年过节时,父母总是说自己不喜欢吃这吃那,留给我们吃。

曾经,偶尔忙至夜深人静,一家人围着在吃饭时,父亲是不是,说一两句古语:

  • 父母有,不远游,游必有方
  • 万般无奈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 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
  •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曾经,偶尔有一些没有吃过的东西,母亲都会"千里带回"或者"千里送去":

  • 还记得人生第一块雪糕,是某个夏天的下午13时左右,我在池塘边钓鱼时,母亲从十公里镇上带回的,撕开带子都融成渣了,一滴一滴吃完、一口一口舔完的。那真是最美味的雪糕。
  • 还记得人生吃咸鸭蛋最多的一次,是第一次去县城上高中,拿完衣服后,发现母亲悄悄塞在箱子底下的20多个咸鸭蛋,长途颠簸都压成饼了,直接一顿当饭吃了。

就像视频中的父母所言,那时候的农村,读书似乎是唯一一条可以看见的、看似确定的突破人生圈层、改变命运的路。
然而,这条漫长而持久的路,应该不是孩子从一开始就能独立走并走完的。路的前半程,需要父母一路示范、一路搀扶、一路叮嘱、一路呵护、一路关心、一路陪伴。

凡事用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只有用心才能解决的问题,才是问题。

如何突破人生圈层,改变命运呢?
我想,大概就是用心,有爱吧。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zdsx1104/article/details/128767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