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采访Vue作者随想

2021年12月3日,CSDN 写作班微信群,刘韧说:下周采访 Vue 作者尤雨溪,定在北京时间12月6日下午2点(美西时间12月5日晚上10点),计划2小时,通过视频采访,有谁想参加?我报名了,我说我准备一些略微挑刺的问题,Vue 现在虽然很流行,但似乎把前端搞复杂了,因此我整理了大大小小差不多15个问题。

这是刘韧第一次非面对面的正式采访,这种网络远程采访和写作、协作方式,我们是第一次尝试。19个人在一个网络虚拟房间里,由刘韧带着大家采访尤雨溪。整个采访过程非常紧凑,最后还是超时1小时,好在尤雨溪有耐心坚持到最后。采访结束时我在硅谷已经凌晨1点,和大家讨论完录音整理分工已经凌晨3点。

对着尤雨溪的简历,刘韧开始刨根问底,试图从他的成长经历中,找到些什么不一样的亮点。我们认真的听着、记着。事实上,还真是发现有些情节值得人们学习,比如中学时期在父亲的督促下背《新概念英语》,为他后来的发展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又比如他很早就有了自己的作品集(Portfolio),甚至在小升初阶段就有了30张用 Windows 自带的画笔涂鸦的作品集。本科期间为了从金融转艺术专业,他又开始整理新的作品集,得到了第一次在北京的实习机会。毕业时,因着用 HTML 5 技术临摹 Clear Todos App 作品,被 Facebook 和 Google Creative Lab Five 先后相中。由于他很早就意识到 GitHub 是程序员的作品集的意义,从而轻松得到了 Google 的工作和获得美国绿卡的机会。

我准备的问题,在刘韧采访尤雨溪的过程中逐步得到了答案,因此在最后刘韧把采访权交到我手上的时候,我略过了很多问题,只挑了其中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由于前端越来越重,导致 Web 这种即使是10年前的计算机都应该可以正常访问的服务,使用落后2、3年的电脑,就会卡顿。因为电脑还是那个电脑,但是网站却不是那个网站了。

尤雨溪的回答很有诚意,他说作为作者其实也很难阻止用户的滥用。没错,程序员总是会物尽其用,1969年 NASA 把人送到月球又折返回来仅用了 4 KB 内存,今天的 Chrome 浏览器连 8 GB 内存都嫌小。1981年比尔盖茨说:没有人需要超过 640 KB 内存,假如放在今天你一定会认为这是个天大的笑话。

Web 技术之所以流行是因为足够简单,早期并没有明显的前后端之分,前端工程师通常指美术设计师或者网页设计师。我和刘韧有个共同的朋友叫 dodo,他也是 DoNews 的网页设计师,早期他是个典型的网页设计师,做过20多年的 Web 设计,以前稍微懂点 JavaScript 使用技巧就可以,但今天作为创业者的他,不得不雇专门的前端工程师。

我的第二个问题:前端和后端的分工,是否创造了一种新职位?尤雨溪认为把业务逻辑放在前端还是后端是一种选择,重后端这种形态目前依然适用,只是有他的局限性。今天的用户预期已经被我们拔高了,例如想对标 Twitter 的用户体验,你不得不去雇佣一个前端工程师。

前端和后端偶有扯皮的事,比如某个功能到底应该由前端做还是后端做,业务逻辑似乎放在前端也行,放在后端也行,特别是在不涉及数据库写操作的情况下。对于后端工程师的来说,以前其实要干很多活,如今惬意喝着咖啡,把责任推到了前端。

我本来还想问:Meteor 支持的前端除了自己的 Blaze,还有 Angular 和 React 却没有 Vue 为什么?除了对前端和框架的理念不同,难道没有合作空间?那些严重依赖 SEO 的网站,服务器端渲染在跨语言方面的兼容性如何?采访到最后,我发现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已经不重要。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linxinglu/article/details/123649968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