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操作系统

用户态和内核态

        现代操作系统,为了保护系统的安全,都会划分出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或者我们经常说的内核态和用户态。简单来说,就是划分为内核态和用户态两个等 级,运行在用户态的进程大都是一些应用程序,能够访问的系统资源受到极大的限制。而运行在内核态的进程权限就非常大,可以"为所欲为”。
        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操作系统的底层资源,例如文件都要存在硬盘,但是如果用户编写的应用程序可以随意的操作硬盘的启动扇区,那就很容易把系统搞崩溃,分为内核态和用户态之后,用户态的应用程序就不能直接操作底层的硬件接口了,如果需要操作硬盘,比如存文件,那就必须经过内核态来协调。这样就可以对所有底层硬件的操作方式进行规范。
        有了用户态和内核态的划分后,应用程序就经常需要在用户态和内核态之间进行切换。例如程序要保存一个文件到硬盘,在程序执行的用户态,是不能直接操作磁盘的。只有切换到内核态才能真正去操作磁盘。
        内核态运行操作系统程序,操作硬件,用户态运行用户程序;当程序运行在 3 级特权级上时,可以称之为运行在用户态,当程序运行在 0 级特权级上时,称之为运行在内核态。
        特权级别
        R0、R1、R2 和 R3
        R0 相当于内核态,R3 相当于用户态;
        不同级别能够运行不同的指令集合;

IO

        IO,英文全称是 Input/Output,翻译过来就是输入/输出 。我们听得挺多,就是磁盘 IO,网络 IO 等。
        IO 即输入/输出,到底谁是输入?谁是输出?IO 如果脱离了主体,会让人疑惑。

计算机角度的 IO

        我们常说的输入输出,比较直观的意思就是计算机的输入输出 计算机就是主体
        计算机分成分为 5 个部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输入设备是向计算机输入数据和信息的设备,键盘,鼠标都属于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是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终端设备,用于接收计算机数据的输出显示,一般显示器、打印机属于输出设备。

操作系统角度的 IO

        我们要将内存中的数据写入到磁盘的话,那么主体就是一个程序. 操作系统 负责计算机的资源管理和进程的调度,我们电脑上跑着的应用程序,其实是需要经过操作系统 ,才能做一些特殊操作,如 磁盘文件读写、内存的读写 等等。
        真正的 IO 是在操作系统 执行的。即应用程序的 IO 操作分为两种动作: IO 调用 和 IO 执行 。IO 调用是由进程(应用程序的运行态)发起,而 IO 执行是 操作系 统内核 的工作。
        应用程序发起的一次 IO 操作包含两个阶段:
                IO 调用:应用程序进程向操作系统内核发起调用。
                IO 执行:操作系统内核完成 IO 操作。

IO 模型

阻塞 IO

        假设应用程序的进程发起 IO 调用 ,但是如果 内核的数据还没准备好 的话,那应用程序进程就一直在阻塞等待 ,一直等到内核数据准备好了,从内核拷贝到用户空间,才返回成功提示,此次 IO 操作,称之为阻塞 IO
        阻塞 IO 比较经典的应用就是阻塞 socket、Java BIO 。阻塞 IO 的缺点就是:如果内核数据一直没准备好,那用户进程将一直阻塞,浪费性能 ,可以使用 非阻塞IO 优化。

非阻塞 IO

        如果内核数据还没准备好,可以先返回错误信息给用户进程,让它不需要等待,而是通过轮询的方式再来请求。这就是非阻塞 IO。 

 

非阻塞 IO 的流程如下:
  • 应用进程向操作系统内核,发起 recvfrom( )读取数据。
  • 操作系统内核数据没有准备好,立即返回 EWOULDBLOCK 错误码。
  • 应用程序进程轮询调用,继续向操作系统内核发起 recvfrom 读取数据。
  • 操作系统内核数据准备好了,从内核缓冲区拷贝到用户空间。
  • 完成调用,返回成功提示。
        recvfrom()用来接收远程主机经指定的 socket 传来的数据,并把数据传到由参数buf 指向的内存空间.
        非阻塞 IO 模型,简称 NIO ,Non-Blocking IO。它相对于阻塞 IO,虽然大幅提升了性能,但是它依然存在性能问题 ,即 频繁的轮询 ,导致频繁的系统调用,同样会消耗大量的 CPU 资源。可以考虑 IO 复用模型 ,去解决这个问题。

IO 多路复用

概述

        既然 NIO 无效的轮询会导致 CPU 资源消耗,我们等到内核数据准备好了,主动通知应用进程再去进行系统调用。
        IO 复用模型核心思路:系统给我们提供一类函数(如 select、poll、epoll),它们可以同时监控多个 fd 的操作,任何一个返回内核数据就绪,应用进程再发起 recvfrom 系统调用。
        文件描述符 fd(File Descriptor),它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术语,形式上是一个非负整数。当程序打开一个现有文件或者创建一个新文件时,内核向进程返回一个文件描述符。

 IO 多路复用之 select

        应用进程通过调用 select 函数,可以同时监控多个 fd,在 select 函数监控的 fd中,只要有任何一个数据状态准备就绪了,select 函数就会返回可读状态,这时应用进程再发起 recvfrom( )请求去读取数据。
        非阻塞 IO 模型(NIO)中,需要 N(N>=1)次轮询系统调用,然而借助select 的 IO 多路复用模型,只需要发起一次询问就够了,大大优化了性能。
        但是呢,select 有几个缺点:
                监听的 IO 最大连接数有限,在 Linux 系统上一般为 1024。select 函数返回后,是通过遍历 fdset,找到就绪的描述符 fd。(仅知道有 I/O 事件发生,却不知是哪几个流,所以遍历所有流 ). 因为 存在连接数限制 ,所以后来又提出了 poll 。与 select 相比, poll 解决了 连接数限制问题 。但是,select 和 poll 一样,还是需要通过遍历文件描述符来获取已经就绪的 socket。如果同时连接的大量客户端,在一时刻可能只有极少处于就绪状态,伴随着监视的描述符数量的增长,
效率也会线性下降
        因此经典的多路复用模型 epoll 诞生。

IO 多路复用之 epoll

        为了解决 select/poll 存在的问题,多路复用模型 epoll 诞生,它采用事件驱动来实现,流程图如下:
        epoll 先通过 epoll_ctl()来注册一个 fd(文件描述符),一旦基于某个 fd 就绪时,内核会采用回调机制,迅速激活这个 fd,当进程调用 epoll_wait()时便得到通知。这里去掉了 遍历文件描述符 的坑爹操作,而是采用 监听事件回调 的机制。
        这就是 epoll 的亮点。
总结一下 select、poll、epoll 的区别
        epoll 明显优化了 IO 的执行效率,但在进程调用 epoll_wait()时,仍然可能被阻塞。能不能不用我老是去问你数据是否准备就绪,等我发出请求后,你数据准备好了通知我就行了,这就诞生了信号驱动 IO 模型

IO 模型之信号驱动模型

        信号驱动不再用主动询问的方式去确认数据是否就绪,而是向内核发送一个信号,然后应用用户进程可以去做别的事,不用阻塞。当内核数据准备好后,再通过信号通知应用进程,数据准备好后的可读状态。应用用户进程收到信号之后,立即调用 recvfrom,去读取数据。
        信号驱动 IO 模型,在应用进程发出信号后,是立即返回的,不会阻塞进程。它已经有异步操作的感觉了。但是上面的流程图,发现数据复制到应用缓冲的时候 ,应用进程还是阻塞的。回过头来看下,不管是 BIO,还是 NIO,还是信号驱动,在数据从内核复制到应用缓冲的时候,都是阻塞的。

         还有没有优化方案呢?AIO(真正的异步 IO)!

异步 IO(AIO asynchronous IO)

        前面讲的 BIO,NIO 和信号驱动,在数据从内核复制到应用缓冲的时候,都是阻塞 的,因此都不算是真正的异步。AIO 实现了 IO 全流程的非阻塞,就是应用进程发出系统调用后,是立即返回的,但是立即返回的不是处理结果,而是 表示提交成功类似的意思 。等内核数据准备好,将数据拷贝到用户进程缓冲区,发送信号通知用户进程 IO 操作执行完毕。
        流程如下:
        异步 IO 的优化思路很简单,只需要向内核发送一次请求,就可以完成数据状态询问和数据拷贝的所有操作,并且不用阻塞等待结果。日常开发中,有类似思想的业务场景:
        比如发起一笔批量转账,但是批量转账处理比较耗时,这时候后端可以先告知前端转账提交成功,等到结果处理完,再通知前端结果即可。
阻塞、非阻塞、同步、异步 IO 划分:

 

        一个通俗例子读懂 BIO、NIO、AIO
        同步阻塞(blocking-IO)简称 BIO
        同步非阻塞(non-blocking-IO)简称 NIO
        异步非阻塞(asynchronous-non-blocking-IO)简称 AIO
一个经典生活的例子:
BIO
        小明去吃同仁四季的椰子鸡,就这样在那里排队,等了一小时 ,轮到她了,然后才开始吃椰子鸡。
NIO
        小红也去同仁四季的椰子鸡,她一看要等挺久的,于是去逛会商场,每次逛一下, 就跑回来看看,是不是轮到她了 。于是最后她既购了物,又吃上椰子鸡了。
AIO
        小华一样,去吃椰子鸡,由于他是高级会员,所以店长说,你去商场随便逛会吧, 等下有位置,我立马打电话给你 。于是小华不用干巴巴坐着等,也不用每过一会儿就跑回来看有没有等到,最后也吃上了美味的椰子鸡
Java NIO 概述
        Java NIO(Non Blocking IO)是从 Java 1.4 版本开始引入的一个新的 IO API,可以替代标准的 Java IO API,NIO 支持面向缓冲区的、基于通道的 IO 操作。NIO 将以更加高效的方式进行文件的读写操作。

阻塞 IO(Blocking I/O BIO)

        通常在进行同步 I/O 操作时,如果读取数据,代码会阻塞直至有可供读取的数据。同样,写入调用将会阻塞直至数据能够写入。
        传统的 Server/Client 模式服务器会为每个客户端请求建立一个线程,由该线程单独负责处理一个客户请求。
        这种模式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线程数量的剧增,大量的线程会增大服务器的开销。大多数的实现为了避免这个问题,都采用了线程池模型,并设置线程池线程的最大数量,这由带来了新的问题,如果线程池中有 100 个线程,而有 100 个用户都在进行大文件下载,会导致第 101 个用户的请求无法及时处理,即便第 101 个用户只想请求一个几 KB 大小的页面。传统的 Server/Client 模式如下图所示:

非阻塞( non-blocking IO NIO) 

核心思想
        NIO 中非阻塞 I/O 调用不会被阻塞,核心是注册感兴趣的特定 I/O 事件,如可读数据到达,新的套接字连接等等,在发生特定事件时,系统再通知我们。
        NIO 中实现非阻塞 I/O 的核心对象就是 Selector.
        Selector 就是注册各种 I/O 事件地方,而且当我们感兴趣的事件发生时,就是这个对象告诉我们所发生的事件,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有读或写等任何注册的事件发生时,可以从 Selector 中获得相应的 SelectionKey,同时从 SelectionKey 中可以找到发生的事件和该事件所发生的具体的 SelectableChannel,以获得客户端发送过来的数据。
        非阻塞指的是 IO 事件本身不阻塞,但是获取 IO 事件的 select()方法是需要阻塞等待的.
        区别是 BIO 会阻塞在 IO 操作上,NIO 阻塞在事件获取上,没有事件就没有IO,从高层次看 IO 就不阻塞了.

NIO

Java NIO 核心部分组成
        Channels
        Buffers
        Selectors
        虽然 Java NIO 中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类和组件,但 Channel,Buffer 和Selector 构成了核心的 API。其它组件,如 Pipe 和 FileLock,只不过是与三个核心组件共同使用的工具类。

Channel

        Channel,可以翻译成“通道”。Channel 和 IO 中的 Stream(流)是差不多一个等级的。只不过 Stream 是单向的,譬如:InputStream,OutputStream.
        而 Channel 是双向的,既可以用来进行读操作,又可以用来进行写操作。因为Channel 是全双工的,所以它可以比流更好地映射底层操作系统的 API。
        Channel 是一个对象,可以通过它读取和写入数据。所有数据都通过 Buffer对象来处理。你永远不会将字节直接写入通道中,相反,您是将数据写入包含一个或者多个字节的缓冲区。同样,您不会直接从通道中读取字节,而是将数据从通道读入缓冲区,再从缓冲区获取这个字节。
        NIO 中的 Channel 的主要实现有:
                FileChannel:从文件中读写数据
                DatagramChannel:通过 UDP 读写网络中的数据
                SocketChannel:通过 TCP 读写网络中的数据
                ServerSocketChannel:可以监听新进来的 TCP 连接

Buffer

        Java NIO 中的 Buffer 用于和 NIO 通道进行交互。数据是从通道读入缓冲区,从缓冲区写入到通道中的。
        缓冲区本质上是一块可以写入数据,然后可以从中读取数据的内存。这块内存被包装成 NIO Buffer 对象,并提供了一组方法,用来方便的访问该块内存。
        NIO 中的关键的 Buffer 实现有:
                ByteBuffer
                CharBuffer
                ShortBuffer
                IntBuffer
                LongBuffer
                FloatBuffer
                DoubleBuffer
        对数据的读取/写入需要使用 buffer,buffer 本质就是一个数组
        常用方法:
                ByteBuffer.allocate(1024); 创建字节数据
                byteBuffer.flip(); 翻转这个缓冲区,读操作前使用
                byteBuffer.clear(); 清除缓存,写操作前使用
一个基本的 NIO 案例
FileInputStream in = new FileInputStream("E:/source.txt");
FileOutputStream out = new FileOutputStream("E:/dest.txt");
FileChannel inchannel = in.getChannel();
FileChannel outchannel = out.getChannel();
ByteBuffer byte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1024);
    while(inchannel.read(byteBuffer)!=-1){
        byteBuffer.flip();
        outchannel.write(byteBuffer);
        byteBuffer.clear();
    }

Selector

        Selector 一般称为选择器。它是 Java NIO 核心组件中的一个,用于检查一个或多个 NIO Channel(通道)的状态是否处于可读、可写。如此可以实现单线程管理多个 channels,也就是可以管理多个网络链接。
        使用 Selector 的好处在于:使用更少的线程来就可以来处理通道了,相比使用多个线程,避免了线程上下文切换带来的开销。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m0_56492261/article/details/129815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