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库里的时空大数据,我该拿你怎么办?(一)

“时空大数据”是最近几年GIS界非常火的一个关键词,特别是在政府领域的项目—动辄XXX时空大数据项目!很多会议上很多专家的交流内容也会提到XXX时空大数据分析、XXX空间大数据服务,听多了以后,也行你会麻木,是不是又要回到换汤不换药的套路中去?笔者涉及空间数据分析领域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尝试去解读时空数据、空间大数据这些高大上的词语。
我们先对时空信息数据做一个简单的定义:时空信息数据应该具备的两个特征:时间和空间(坐标?)。在GIS领域,空间采用的是坐标来定义。那我们不禁要问:时间、空间这两个特征在数据产生的时候不是已经有了吗?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都已经处理了不知道多少这样的数据,能不能有点新噱头?不好意思,确实就是这样。之前很多的GIS系统都已经处理过这样带有时间和空间位置的数据,但是那会可能还没有时空数据这个词,或者说这个词还没有那么火爆,又或者对于GIS从业者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写这段的目的是:再高大上的词也有可能落得一地鸡毛!(欢迎拍砖)
我们再接着解读“时空大数据”里的这个“大”字。从字面上理解:1.数据量很大;2.数据类别非常多;3.产生的速度非常快;4.来源特别多;5.格式多种多样….终归一个字:大!
那为什么以前单位企业没有遇到这样大的数据问题呢?也许就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一样,越长大烦恼也多,我们也会更怀念童年的天真快乐时光。量大更多的时间的力量,日积月累之后,再小的数据随着岁月的年轮,也会折腾成一个胖子。类别多可能是业务范畴扩大了,服务的对象多了,需要对接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了,不再仅仅只是原来的一亩三分地。速度快可能是因为要求的效率高了,原来一天处理的一个事情,现在要求一个小时、一分钟甚至是一秒钟内完成。来源多、格式多也许是因为需要协同的工作越来越多,交叉工作、跨领域工作越多越多。总归一句话:数据越来越大,原来使用的方法工具还能解决吗?如果不能,要怎么办?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peckerzeng/article/details/8058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