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家长会

关于子女教育的话题,真的是国人非常在意的话题。

前几天我女儿学校家长会,我去了一趟,有些心得,简单分享一下。

我女儿在新加坡 national jc,中文叫做国家初级学院,李显龙的母校,听上去很厉害对吧,曾经确实是新加坡第一初级学院,但是最近这些年其实每况愈下,录取分数和口碑不仅落后于来福士,华中,英华自主三大名校,最近几年更是被南洋初院和诺雅初院反超,目前每年的招生分数和维多利亚初院,圣若瑟书院基本相当,可以认为是新加坡中上游的初级学院。(新加坡的初级学院只有16所,而且top2招生是最多的)

这里介绍一下新加坡的学制,中学(secondary school)四年后分流,有些人会去读poly,也就是理工学院,三年制;还有一些人会读jc,也就是初级学院,两年制,然后考A level 读大学。此外,还有少数会去读ITE,所谓工艺教育学院,通常是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最终的去向。

那么我女儿在jc二年级,或者说,类似于中国的高三。他们是一月份新学年,所以我认为类似于高三开学的家长沟通会,2023年底的A level类似于中国的高考,当然,这个类似并不准确,可以参见我的旧文->说说海外的教育观

那么按照中国人的理解,高三家长动员会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希望家长和同学一起重视起来,强调时间的紧迫感,我瞎猜的啊,我觉得这符合一般中国家长的认知吧。

这边的家长会和我想象的很不一样,当然,受限于我的蹩脚英文水平,很多内容其实听的不是很明白,而且大量专用缩略语我现在都不太懂。但结合ppt的内容,大体还是知道对方主要谈论的是什么。

其一,支持学生的职业选择,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这里很强调的是,家长要支持学生的选择,特别强调不要追逐所谓热门,让孩子找到自己的特长和价值所在。

其二,强调终身学习,本科,研究生都不是终点,要鼓励孩子维系持续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这也是贯彻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愿意终身为之探索。

其三,强调家长与子女沟通的方法,每个家长还发了一张纸,介绍了美国某心理学家的一个实验心得,该心理学家指出,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发现,孩子对家庭了解越深入,家庭的归属感越强,出现隔阂和心理问题的危险越低。那么哪些属于所谓的家庭了解呢,比如孩子是否知道父母是如何认识的,是否知道父母曾经遭遇过的最大危机,是否知道父母在哪里读的中学和小学,是否知道爷爷奶奶当年工作和学习的经历等等。类似的20个问题,很经典。

这里和我们的一个认知又很不同,因为我们总是觉得孩子好好读书就行了,其他的事情一般不愿意让孩子了解,省的分心。家长会主动过滤所有可能影响和干扰孩子的信息,但久而久之,子女无法理解父母,也会越来越疏远自己的家庭。有时候,把家里的难处,困境告诉孩子,其实反而可以更好的加深彼此理解和尊重。

很惭愧,我们自己就没有做好这一点。很多时候,孩子只把父母当作提款机,是因为父母从来没有试图让孩子了解过父母谋生的艰辛。

那么会场上又找来一位去年毕业的同学做汇报,按照中国人的理解,这种场合,应该是一位学霸讲自己努力逆袭的故事吧。但不是,那个女孩自我介绍目前就读于NUS的nursing专业,那么恕我直言,nursing专业是NUS录取门槛最低的专业,对于新加坡本国人而言,可以说是最容易进的专业。虽然说国家初院最近几年不如当年风光,但每年还是稳定的有考去牛津剑桥的,每年还是有不少读名校医科,法律,商科的学霸,但校方为什么会找这样一个看上去成绩没有优势的孩子呢?

原来人家分享的不是刻苦学习的经历,而是如何寻找自己的兴趣,挖掘自己的爱好,以及家人如何支持自己的选择。在ppt里晒有大量大学生活,旅游,结交新朋友的照片,体现的是一种自我选择,自我释放的快乐情绪。

说到底,他们会议的目标并不是打鸡血让孩子考名校,而是协调子女父母关系,让父母给子女减压,尊重孩子的自主权,选择权,以及培养和塑造终身学习的热情。

那么会议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大会堂,所有家长在一起听校方宣讲。后一部分家长要回到孩子各自的班里,和每个班的PM沟通。很有意思,他们的班主任叫做PM,(personal mentor),那么孩子升学择业选择的话题,可以跟他沟通。这里有个很惭愧的事情,宣布分到班级沟通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居然一直不知道我女儿在哪个班,赶紧发消息问她,还好及时回复了。

这时我才注意到,他们一届学生不到500人,居然分了20个班,平均每个班差不多24个人左右。

班级教室很窄,扁平的,居然只有三排,每排4*2座位,侧面还有几个位置,大概最多不会超过30个人。

PM是物理老师,华人,可以中文提问,不过我是等基本上全结束了,其他家长都走了,才去咨询一些问题。我前面也是一个类似的中国家长,他提的两个问题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家长问题。第一个问题,孩子每天都没什么作业,闲的很,是不是真的没作业。感觉是不是来新加坡时间不长,这个问题我们早就麻木了。你看,高三了作业还很少,中国家长就会很慌。第二个问题,孩子是新加坡永居,报考本地大学会不会比公民吃亏,会不会门槛更高。老师觉得应该不会,其实报考本地大学公民多少会有一点优势,但这个优势面对新加坡永居非常小,不用过于担心。

那我最后提问的时候,老师也委婉的指出,他了解我们家孩子报了一些外面的辅导班,(其实是私教),老师觉得并没有太大必要,学校也不太鼓励这种行为,只要上课跟上就足够了。

回到最近几天的话题,其实新加坡的公立教育,很多中国家长觉得卷,关键是,中国家长自己会卷,这群精英家长到哪里都卷,而不是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在卷,实际上,完全可以轻松一些。

我旧文强调过,尊重子女选择,做好支持和建议的工作,不要培养巨婴,不要过多干预,其实和这边的教育思维是贴近的,但坦白说,在子女沟通这块,我们其实做的非常不到位,这也是这次家长会才意识到的。


kiasu parents是一句经典的singlish,甚至有专门的网站,确实有不少新加坡的家长,特别是新移民家长,为了孩子焦虑,寻找上升途径不遗余力,这是事实。但另一个事实,新加坡的教育体系从来没有鼓励过卷,追求过卷,而且对普通人的友好度非常高。就如我之前说的,就算孩子学习一般,只要肯学,只要不挑专业,澳洲八大几乎是随便进的,南洋理工和新国立对本国人的门槛也是非常的低。

如果你期望孩子进世界顶级名校,进最好的专业,请问你到哪里不卷,怎么会有躺平就进世界名校,医生律师职业随便挑的地方,你告诉我。(其实新加坡也可以啊,换了身份回国读大学,什么门槛你们懂的。但那么多新移民家庭,那么多名校二代在坡,极少这样选择的,你们猜猜为什么呢?)

所以华人精英家长到哪里都卷,硅谷那边卷的飞起,学霸+奥运冠军,是硅谷的成就,其次才是海淀,再往后很远,你才会看到新加坡。

最后,视频号里简单录了一下学校的模样,家长会的照片是我刚到的时候拍的,那时人还比较少,其实开始的时候基本上坐满了。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caoz/article/details/128928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