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提升认知销量秘籍】

本文结构

1.学习知识(输入,关键在提高认知效率)

2.知识管理(提取输出,关键在提高知识的利用率)

3.独立思考(创造输出,关键在能够独立输出知识或者辨析知识)

学习知识—>提高认知效率

这个模块主要讲述如何高速地获取学习知识,功利读书法(如何找你应该读的数书);一二三四手知识(如何区分知识);学习金字塔(如何才能学进去,记住)。

1)功利读书法

基于某个问题,某个主题地读书,并且读的东西能够马上应用,可以实践,而且对你来说难度适中,这种时候是认知效率最高的。

解读:的确,这点我深有感触,很多时候当某个东西需要在工作中去应用的时候,这个时候自己去收集相关资料,阅读相关书籍效用是最高的;一来很急切,二来能够马上应用实践,三来还能解决工作上的问题,这个不就是上面这点的体现。

2)一二三四手知识

一手:最新研究发表出来的,刚刚被创造出来,通过访谈,论文获得,相对比较原始,相对比较生涩

二手:基本忠于一手,中正忠实地转达

三手:基于二手,加入更多个人理解,可读性较强

四手:基于三手,加入大量个人体验,不确定性

解读:

  • 古典建议说我们要读2.5手知识,这样既没有被过分解读,可读性又较强,并且还说当无法确定到底属于几手知识时,就在每个领域找到这个领域相对比较优秀的深度思考传播者,这些人往往在传授一手到二手知识;
  • 当我们的汲取知识的时候,要善于发现关键点,并针对关键点要追溯其最本源的一手知识,从而能够了解知识出处,进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这个知识被创造出来所适用的场景,从而能够理解本质以及局限,当然随着我们的理解和独立思考,我们也可以把这些本质的关键点,去应用到别的地方,这就是我们经过独立思考带来的扩展。

3)学习金字塔

听——看——边听变看——看别人演示——和别人讨论——亲自实践——教别人(教的关键在于能够提取你所 教的东西的底层概念和核心逻辑,如此说明你理解透彻了)。

解读:上面是一层一层逐步加深的,教别人是最高层次,因为这是建立在你自己已经理解透彻的基础上,并且还能够清晰表达,如此知识当然会比较印象深刻地留在脑海中。

知识管理—>提高知识利用率

知识管理概念:收集和整理知识,有效率地产出结果,解决问题;

这个模块主要讲述如何提高知识利用率,知识管理步骤(从收集到输出);提取知识(怎么样梳理整合知识才能高效提取);变现知识(让知识产生价值,学以致用)。

1)知识管理两步半

流程:收集——整合管理——输出

2)提取知识

关键在知识结构的紧密,排列有逻辑,才能方便提取,因此提到知识晶体概念。

知识晶体:关联(体现相互关系),树状(体现层级结构,包含关系),序列(体现先后,因果关系),数据(体现数量差异关系)

知识体系如何构建:知识晶体——知识结构——知识体系

解读:

  • 知识晶体这里提到的一些理念和《金字塔原理》提到的概念将知识点结构化这个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讲如何把零散的知识点组织起来,才让人更利于记忆和提取
  • 我在这里学知识晶体时,联系到曾经看过的书《金字塔原理》里的知识点,这个表明要善于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进行连接,一来巩固旧知识,二来通过旧知识也让我们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三来也告诉我们,其实很多知识其背后对应的本源和底层逻辑是一致的,只不过不同的学者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和应用,自己对这类理解的多了,也能通过你自己的独立逻辑和推理逻辑,创造出属于你的基于底层逻辑的应用,那便是到达独立思考,创造知识的境界了

3)变现(产出)知识

三种变现方式:

  • 利用自己头部资源(强势资源):利用非常强有力的,可以直接有效迅速变现(但一般人这块较弱)
  • 黑马战略:快速稳定大量输出知识,从而获取名声
  • 日常工作积累:对工作中的经验进行工作总结沉淀,形成文档

解读:

  • 对于第三点而言,很多人都有机会做到,只不过有多少人真正去实践做了呢。于我自己而言,对第三点有涉猎,但是还是不够,没有定期总结沉淀,沉淀的框架也还不够系统,但却也是尝试在做;于我团队小伙伴而言,其实在有意无意的平时沟通,还是内部周会上,都会告诉他们要善总结归纳,如此才有积淀和成长,会让自己越来越值钱;
  • 不总结沉淀,就会在同一个坑里一直摔跟头,没有成长,收获的只是经历,而非经验。

核心:输出倒逼输入

独立思考—>独立输出创造知识或辨析知识

这个模块主要讲述如何独立输出创造知识或辨析知识,心智层级(只有到分析这个层级才有可能创造知识);外在障碍(影响独立思考的外在因素);内在障碍(影响独立思考的内在障碍)。

1)心智三层级

心智三层级:体验感受——解释(有合理化的解释)——分析

第一个层级是更多从主观感受角度出发的,主观觉得某个信息或者知识对,有道理;第二个层级是对于某些有合理解释的信息或知识,表示认同和相信;第三个层级,有个思辨和质疑过程,对于给出的解释会质疑其来源,会独立再收集资料进行拆解分析,基于自己分析结果,再去理解吸收。

解读:

  • 每个小朋友在很小的时候,都是一个好奇宝宝,对任何事物充满好奇,喜欢问为什么?渐渐地,在应试教育下,我们被告知正确答案,什么应该是什么样的,逐步失去好奇,失去探索精神,被动接受。
  • 很多人刚入职场时,工作热情饱满,学习劲头足,几年之后,变成老油条,能推脱的推脱,也不精进,靠着老本度日;很庆幸,在我的身边,有一些虽然在职场也打拼了几年,但仍然保持好奇心,保持精进学习精神的人,这样也使我觉得不能放松,也要努力着进步着。

2)外在障碍

强盗逻辑:底层逻辑:就是那种先有结论,通过结论再去往回寻找证据

有以下几种强盗逻辑的具体体现:

  • 循环论证:例如,心诚则灵,那么怎么样就表明心诚了呢,灵验了就心诚了嘛,没灵验就说明心还不够诚嘛
  • 诉诸无知:例如,对于不熟知某个领域的另外的人,随便说些专有名词之类
  • 以偏概全:例如,XX地方的人什么都吃,XX地方的人素质都很低等
  • 大家都:例如,这个东西大家都这么说,那么大面上肯定没啥问题了,不会过多去质疑
  • 诉诸权威:例如某些文章,冠以某某专家,基于某某统计学,生物统计学基础等等,会让人觉得很有道理,很科学,一般不会去质疑

解读:

  • 对于诉诸权威这件事,可能是因为我们基本都是在应试教育体系下长大的,所以这点对于我们来说尤其突出,当被冠以高大上,权威的名义,一般就不会去质疑;
  • 我自己这点也做的不好,不过既然学了这点,后续再碰到一些权威方面的东西的时候,可能我会尝试着去追本溯源,按照自己搜集的资料和自己的逻辑去推理一下,来确认是否可信。

3)内在障碍

  • 认知偏差:主观认识和实际的偏差(我自己的理解,百度百科解释太过生硬)
  • 内在心理防御:回避,否认,愤怒,陈词滥调(打太极),从众
  • 批判过度:不是每个问题或每个人的非理性行为都需要站出来反驳的,在批判性思维之外保留宽容性思考

解读:人对于自己创造的理论或者成果,是有自我防御的心理的;比如说,工作中你做出的一个方案,当别人提出质疑时,很多时候,第一反应往往是急着辩解,急着说自己这么设计的逻辑是什么,其实有时听完别人质疑点,可能真的别人提的点,是你之前没有考虑周全的,这个时候可以先听,再来分析解释。

核心:通过知识抵达思考,在大量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独立逻辑和推理方式,形成自己的思考,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知识。

总结

纸上得来终觉浅,自己实践了,并通过实践再有基于实践的提炼和总结,进而再教授给别人,这样才会印象深刻,才会更加饱满,并且可以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属于自己创造的见解和知识。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39997829/article/details/12736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