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生意的副作用

副作用,之所以为副作用,就是非目的性的一种结果;既然是非目的结果,就意味着,非主观能意识到,也就是说有些副作用,只有出现之后才能被发现!
产生副作用的东西包括:新产品,新模式,新方法,新代码,新的测试机制,世间存在的一切一切的事物,既包括虚拟的,也包括物理的。
所以当一种新药出现,需要大量的临床实验,使用各种方法手段,想要尽量把所有的副作用显现。但是就事物间的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各种联系的概率值变化而言这些临床实验可以达到覆盖范围,虽然可以达到基本的普通使用情况,但是还是不能覆盖所有的情况,或者主观臆想的完美结果。

又或者当手上长水泡,可能会想多用肥皂多洗手,想着应该有效果。却发现越来越严重,谁能想到水泡的原因是肥皂碱过敏。

又比如:儿童玩具,儿童食品,儿童短视频,儿童游戏,集卡,培训等等;这些类型的产品,换汤不换药的推陈出新的目的无非就是赚钱,而在儿童界存在着普遍真理就是:儿童的钱赚起来非常的容易。而生产厂家,为了利用的最大化,变着花样的吸引儿童,这种新花样,对于父母来说,不胜其烦;变来变去,不就是一颗糖,一个纸片。不就明显的害我孩,还赚我钱。
所以看副作用,还需要找对参照物;作为厂家,唯一的目的就是利益,其他一切(包括乐趣)相对于消费者来说,都是副作,你买了,高兴,就是一个好的副作用;没买到不高兴,就是一个坏的副作用;买了不好玩,也是一个坏的副作用;

排除儿童的认知,判断力的多少,强弱。其实儿童生意,是生产厂家与父母之间的一种博弈;你口袋里的钱我是要,看你给不给。而从父母的角度看,想抵抗这种普遍存在长此以往的伤害,其实不太容易。渠道是什么?
分析这种真理存在的原因,不外乎,就这么几个:

  • 首先利用的还是儿童知识,认知,判断力不足;
  • 对于引诱的无力抵抗;
  • 人作为群居动物,又无法脱离集体;
  • 父母对儿童的疼爱;
  • 儿童之间的比对,攀比;
  • 父母的不甘心;

儿童生意的副作用之一:异格的出现;
虽然我们常说,儿童食品里由很多都是垃圾食品;游戏容易上瘾;电子产品容易导致近视眼;但是我们从来就没从源头上想过办法。就像吸烟喝酒有害健康,但从来没人阻止烟酒行业的兴荣发展。

父母,经常这样劝诫自己的孩子,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说服力竟然敌不过孩子的一个疑问:为什么那个小孩有,而我没有?求求你了?

所以呢,从小孩子的心理出发,父母不给买,就代表着什么?大家可以想想。其实父母不给买的理由就是,有害健康,浪费钱财。但是有害健康,于浪费钱财,小孩子有时候就无法理解;或者不知如何,给孩子灌输正确的思想?导致儿童的偏见出现,不给我买,就是不疼爱我;为什么他有,我没有。

继而产生非预知的副作用:嫉妒心,对谁谁的恨意,等等等?
教育问题:对与错,善与恶!
反馈机制的延时问题;当我们说这个电子产品,游戏,对眼睛健康又很大危害,或者各种饮料对牙齿,身高有很大危害的时候;其实危害产生质的变化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怎么定义很长的时间?就是这个时间比一口气喝完一瓶饮料的时间长很多,但是又比几十年的人生相比,又短很多;
所以如果从危害这个角度教育,非常难;你说有害健康,他会想,我也没感受到哪里有害健康,没有哪个部位不舒服。

这里反馈机制有一个比较快显现的例子:说这个垃圾食品之一,辣条;同时小孩子要有痔疮,(十人九痔,九痔久不治),这个时候吃辣条和犯痔疮的间隔就非常短,也就是危害的反馈非常短。这个时候做教育,效果非常的明显。

儿童生意的另一个比较严重的副作用:就是非必要的习惯;就是由于各种各样,玲珑满目的新玩意,令儿童产生的各种习惯;举例:假如市面上,每出现一个新玩意,父母总是满足儿童,那势必产生追求各色各样的产品的习惯。还有比如攀比的习惯;假如不买,可能产生自卑的情绪,导致这种情绪的延续很长时间。
如果要矫正这些非必要的习惯;也是相当难!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36428903/article/details/126458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