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改善模型:彼此同频自我改变才是出路

 这周在微博上读到张德芬老师所写的“按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不叫自私,要求别人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才叫自私”,我停下来思考了片刻。这话乍一听是对的,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没有人可以改变别人,且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但就自己在工作与生活中的经历来看,似乎又不是那么回事。后来我以评论“取决于你想获得怎样的关系”对那话进行了转发。这篇文章就来聊一聊我在改善关系方面的一点成长和总结。

每个人都曾或仍困在关系中

人是社会性动物,是活在关系当中的,自然免不了被关系所困。无论是工作中的同事关系,还是生活中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都会给人带来麻烦甚至是痛苦。尴尬的是,解决关系问题很容易陷入对错之争、你变还是我变的零和博弈困境,让人越是想解决问题却越陷越深,乃至绝望地让人看不到希望。

工作中,同事间让人感受不到融洽的关系会让人觉得累且不出活,个体因为没有充分发展自我而在言行举止上过于在意别人的感受而憋屈了自己,甚至将自己摆到关系中的受害方。当然,我也见过个别极端的例子是,个体的自我认知出现了巨大偏差而搞得与团队中其他每个人的关系都很紧张。

生活上,夫妻最开始因为相爱而选择了与对方牵手相伴,但因为无法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而可能“相杀互害”,大有印证“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之势。生活中的很多矛盾不在于大事大非上,而在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中,以及“布朗运动式”的沟通模式内。后者典型的范式是:本来要讨论的是事情A,但一方“漂移”到了事情B,另一方又“滑”到了事情C,最后结束于“你不爱我”。

与同事关系可以选择不维系或疏远而避免对方给自己带来不适所不同的是,夫妻关系没那么容易放弃。当夫妻关系无法相互滋养时,相互伤害很可能是主旋律,最好的结局就是彼此保持冷漠,如此这般的关系多少会令人心有不甘。

当困于关系中时,我会求助于阅读去寻找解药。一开始很自然地想到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去改善关系。比如,读过《非暴力沟通》、《关键对话》和《沟通的方法》。通读下来会发现,这三本书的核心思想其实是相通的,分别简单归纳如下:

  • 《非暴力沟通》:一方,陈述观察 -> 表达感受 -> 是自己的什么需要导致了那感受 -> 提出请求;另一方,倾听 -> 共情 -> 响应请求。

  • 《关键对话》:注意观察 -> 确保安全 -> 控制情绪 -> 陈述观点 -> 了解观点背后的动机 -> 用行动响应。

  • 《沟通的方法》:识别情绪、事实和期待,分别加以响应、确认和行动。

沟通的过程需要特别注意区分事实与观点,后者很可能是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事实。比如,“这个电影很好看”表达的是观点,而“这个电影的得分是9.2分(总分10分)”表达的是事实。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14047604 查看本文章

然而,当我在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内读完这三本书并加以实践后,发现对于想改善的关系并不能带来质的变化。过去一年因为在夫妻关系上所收获的质的变化,我和老婆讨论后总结出了“∞关系改善模型”。

∞关系改善模型

这个模型有两个环组成,分别以关系中的“我”和“对方”加以展开。先从“我”的视角来看会经历哪些关键步骤,分别是:

  • 感受。对关系的不良感受是起点,引起了自己的持续关注则说明很在意这一关系。

  • 觉察。一旦有了对关系的不良感受后,需静下心来内观自己,是自己的单方面情绪导致的,还是基于什么假设而带来的,抑或自己的某种不恰当诉求而招致的。觉察考验的是个体对自己是否诚实、是否有正视自己不足的勇气,能很好地表征个体的自我发展是否相对成熟。不用惊讶的是,大部分人在这块的能力一开始都是不足的,会用非理性的情绪加以替代。

  • 学习。学习的目的是打开自己的心灵空间,构建起自己的上帝之眼,能在各种场景下将自己抽离出来去观察和审视自我,体现良好的自我觉察力。这话说得有点抽象,但正因为这事有点困难,所以需要个体去实践和领悟。除了通过阅读进行学习,人生经历是学习的另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两者的区别在于,阅读收获的是知识,经历则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智慧是个体在痛苦中运用所学知识找到解决方案、疗愈自己并持续探索和发展自我的产物。在自我发展这条路上,我不认为通过短时间内的大量阅读可以让人速成,没有时间所沉淀的人生经历是很难形成属于自己的智慧的。

  • 改变。在我看来,这是所有步骤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如果没有改变,无论有怎样的感受、觉察到了什么或是学习了哪些,我们只会停留于原地。改变不在于一次性到位,而在于一定要前进一步,哪怕只有一小步。

当导致关系问题的主要责任在于“我”这一侧时,以“我”为中心的环每迭代完一次,理论上就会让关系有所改善。曾经我深信于“不要想着改变别人”,所以一味地将精力放在自我改变上,只关注于让“我”这个环不断地转起来,但持续的自我成长发现并不能从质上改善关系。很显然,当关系问题的主要责任在于“对方”时,“我”再如何改善也不会起到帮助,因为健康、可持续的关系一定不能一味地让一方成长而另一方泰然停留于原地,否则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而恐恶化了关系。

从“对方”的视角来看会经历以下关键步骤:

  • 沟通。当“我”对关系感受到了不舒服且自我觉察到不是自我在作怪时,需要通过沟通去告诉“对方”。这时前面提到的关于沟通的三本书中的内容就可以派上用场了。沟通的目的是基于事实展开讨论,明确告诉对方“我”的感受是什么,目的不是为了指责对方,这一点“我”在方式方法上要特别注意。“对方”收到“我”的沟通时,需要注意不要进入防御的心态,用好奇心取代则更佳。

  • 看见。沟通的最大目的,一开始不是“我”为了让“对方”改变,而是为了让“对方”看见。当对方真的看见了“我”时,很可能关系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看见有助于“我”放下委屈,而看见的过程其实就是共情、被理解的过程,是“对方”对“我”的感受做出响应的过程。

  • 改变。即便“对方”看见了,但最终还是需要“对方”做出改变才行。如果关系问题没有大到需要“对方”做出改变,那其实也不用动用这个模型去分析了,估计也不是什么大事,而一旦要用到这个模型,那么“对方”的改变就是一种必然。“对方”的改变会让“我”感受到而形成正向的反馈,这是从质上改变关系的关键落脚点。如果这个改变不发生,长期积累“我”就很可能对“对方”形成固有成见,成见一旦形成就会给未来的沟通带去障碍。

模型是有层次关系的,其中“我”环在前强调的是自我学习与改变应当在先,“对方”环在后则强调关系的改善离不开另一方的看见和(或)改变。模型中的“我”和“对方”是可以互换的,取决于使用这个模型的人在关系中处于什么角色,这两个角色每个人在关系中都同时扮演着。

运用模型的一点建议

这个关系改善模型应当足够的简单,但我和老婆在一起27年才领悟到。有些建议或许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运用这一模型。

  • 关系中的双方都得持续学习。当下中国的育儿现状仍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不难想到如今已长大成年的好些人在自我发展上谈不上充分。唯有不断学习才能完善自我,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觉察能力,进而让这一能力在关系处理上发挥作用。当然,不要执着于双方的学习同步发生,更可能的情形是一方在先去带动另一方。

  •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主动学习为了自我改变这个通常不是问题,但不要排斥因被动学习而做出改变。每一位都有权利不改变而停留于原地,如果那样就得坦然接受让关系的质量水平也维持原状。

  • 小心原生家庭对沟通双方的潜在影响。我是通过《原生家庭》这本书了解原生家庭的,这本书的名字翻译得并不好,其英文原名是 Toxic Parents,直译就是“有毒的父母”,讲的是父母不恰当的养育方式而给我们塑造的不良潜意识。有些潜意识会在我们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很本能地出现而让人不自觉地做出过激的应急反应(比如,听到不同的声音就进入防御状态),从而使得理性的沟通无法展开。然而,关系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良性的沟通。了解原生家庭的目的不是责备父母,而是知道“我”或“对方”为何会是那样的行为模式,目的是激发彼此的理解和怜悯,当我们知道背后隐含的这个原因后就能更好地接纳自己和他人,也会更懂得学习正确的养育方法给后代创建更好的原生家庭,将父辈养育我们的不良方式在自己这一代终结。

  • 保持耐心等待时机。我和老婆是大学同学,走到今天的27年感情基础一直很好,但一路走下来总因为一些槛而没法让关系进入相互深层次的滋养状态,更多是以“搁置争议”的思路过日子。当大娃2017年进入杭州云谷学校学习后,学校因为有面向家长群体的“云谷学堂”而让我们共同有机会通过家长必修课、读书会等方式学习,最终迎来了我们在关系上的质的进步。年轻时彼此之间的一些槛因为生活的激情而不会被放大,但随着长年的累积很可能会变得突出,等到值得双方重视时,需要保持耐心共同学习去找到解决方案。

  • 照顾好自己在先。从这个模型来看,关系的改善是需要双方的互动与自我改变的,当瓶颈不在自己这边时只能等待,果真那样则先照顾好自己。

  • 关系双方有不同的要求很正常,但常识层面的更高的要求应当被采纳更好。采纳不代表弱的一方一定要百分百做到,哪怕是真诚认可也是一种采纳。最怕的是,以要求低的为底线,那并不利于构建积极向上的关系。

  • 这个模型同样适用于同事关系。我担心读者因为文中后面讲的只是夫妻关系而特意强调。

最后,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按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不叫自私,要求别人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才叫自私”这话,其中的“要求”可以理解为是别人的“诉求”或“请求”,自己的心灵空间和格局会决定对“要求”的诠释。那不一定代表的是自私。相反,很可能代表的是在意和爱。

变或不变都是每个人的权利,想清楚希望与别人建立何等质量水准的关系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hzliyun/article/details/124039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