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盛氏来源

合肥盛氏来源
如今人类有自己的祖先,就像水有源头、木有根本,人们没有不追本穷源来追溯他们始祖的。只是我盛氏自文质公于元末再度迁居于庐江,到现在经过十几代没有能向上追溯探明,而详细记入宗谱。我(朝政)私下曾经翻看谱系,每想到这些,常常感到遗憾。大概我同族的人,只知道宝一公明朝初年迁到合肥,可是对宝一公的生卒年月还不能弄清楚,又怎么能向上追溯呢?宝一公同他的儿子居住在肥南老鹳塘,传到本泰公手写草谱一册,仅记录老鹳塘一支,等到我的高祖广士公续修家谱,到庐江盛家桥采访,也没有能全面考证,正要待后世子孙深入考查。可是广士公接本泰公遗稿续修,也最终没有坚持完成。后来,到我的伯父酉书公实现了先人的遗愿,与守初公、化龙公齐心协力,接续广士公誊清的谱稿,带领族人编修,然后长幼排行清楚,尊卑上下分明,大宗小宗各得其所,删繁就简体例恰当。哪知宝一公出自文质公,却竟然不知道。尽管这以后续修几次,也只是轻易的遵循旧谱,没有来得及向前追溯。所以,我于光绪三年(一八七七年),几次去盛家桥寻访,最终也未能弄清,于是就进关圣庙拜谒,无意中遇到一人,与他交谈,他告诉我姓盛,名叫有璋,我心中暗暗感到惊奇。我详细的询问他的家世,得知有璋的一世祖是文质公,就是我们迁肥宝一公的父亲。于是,就同有璋一起去他家查看他的谱牒世系,看到出自文质公的有兄弟三人,即长子宝一公,次子宝二公,三子宝三公,宝一公的生卒年月都记与谱牒,坟墓就附葬于文质公的墓穴内,记载确切,可以查考。文质公一支发源于徽州新安婺源,在元朝末年,全家随父亲爵生公及母亲汪太孺人逃避战乱到江宁(南京),过了三年,父母都去世了。等到朱洪武建立明朝,文质公才同邹太君带着儿子宝一、宝二、宝三和侄儿宗三,再次迁居到庐江县北乡齐头嘴盛家桥,那里只有八十三户,见文质公为人忠厚,而且能为人排忧解难,平息纠纷,被推选为里长,于是留文质公在此居住,文质公就遵从大家的意见居住下来。以后,宝一公迁居肥南老鹳塘,宝二公迁居桐城东乡狮子口,宝三公仍居住在盛家桥,宗三公迁居肥东长宁河,到后来宝一公、宝二公又回到庐江生活、赡养老人。我全面进行考证,对其中的情况非常清楚,知道自己本源出自文质公,住在合肥的、住在桐城的以及住在庐江的盛氏,都是同一祖先。一根血脉传下来的,能因此可以向上追溯了。

哎!人的相逢相聚,竟是这样的出人意料啊。因此,把有璋的家谱拜请带回,于是,精神振奋有重修家谱的想法,因为考虑到文质公父亲以上的世系未考证,我想去徽州追寻没有机会,藏在心中的愿望一下子难以实现了。唯独很幸运长孙永馨到徽州,寻访到盛邦家,叙述祖籍同出于婺源,请求看看其家谱,发现爵生公记载在谱系里。于是,把祖居合肥三河、曾祖是藜书公、伯曾祖是酉书公全部告诉了盛邦,盛邦于是肃然起敬,称赞道:『你的先人有『善人』的好名声,名声传得很远,即使我们在徽州的人也知道。』居然把家谱用匣子装好交给永馨带了回来。我(朝政)得到徽州谱后,仔细阅读各支派,更知道我们的家族源头可以追溯的更远。自汉代兵部尚书盛承赞居住广陵郡为盛氏始祖,到唐代葛国公盛彦师为第十六代在唐武德年间(公元六一八至六二六)从广陵迁到徽州,为盛氏迁徽州一世祖,经过二十五代到爵生公,都住在徽州新安婺源,不曾迁居到其他地方。爵生公之子文质公于明朝初年再次迁居庐州,成为盛氏迁庐州的一世祖。我从这里将这些情况追溯考证清楚了,所有上至祖宗下至子孙,像网在纲上,纲举目张,有条不紊,本支百代绵延不断,子孙后代享受着承赞公、彦师公乃至文质公历代先辈厚德的报偿,更能看出我盛氏家族源远流长啊。尽管如此,我追本穷源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样的想法并没有停止,于是就在族人中间收钱集资,开始雕板编印,谁知道仓促之间,产生了矛盾,突然发生变故,中止了三年,但我的心中终究不能淡然忘却。因为想到文质公是宝一公的父亲,没有记录在宗谱中,而我已是耄耋之年,断难久留人世,又召集族中有孝心的各位侄孙永畅、永贞、永志、永泽、永长等,竭诚报本,齐心协力,遵从大家的意见确定管事的人员,清查户口,校对先辈字讳以及后世支系,条理清楚,线索分明,在规定的时间内,大家各负其责,家谱终于修成。其中最让人惊奇的是,开始得到庐江的宗谱,继而又得到徽州的宗谱,从汉唐以至元明,追溯盛氏的起源如愿以偿。报本追远的真心,大概不是人力所为,一定是有先人的灵魂从中相助。我二十多年苦心寻访,白天黑夜无暇享受安逸,有迫不及待的感觉,好像有天大的福份,却果然使自己的宿愿得以实现。所有我族具有仁孝之心的人,也将对此有所感慨吧。

猜你喜欢

转载自sheng.iteye.com/blog/1396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