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小程序产品】你的小程序, 别做10亿用户的“阶段性偶像”。

伴随又一批“微信小程序(小游戏)”的陨落,小程序兴衰发展的议题重新回归大众视野。从2017年1月小程序正式上线起,负面猜想便层出不穷,关于“无市场、定位差、死得快”等言论甚嚣尘上,这也直接导致“谨慎”跟风的B端企业不敢奔赴一线,与小程序共同进退。


当然,正是经过“淘汰”和“筛选”,在小程序上线初始阶段,那些拥有敏捷商业嗅觉,一心探究新鲜渠道的企业,对现阶段的小程序已拥有较为完善的运营思维,并且在玩法上不断推陈出新,利用小程序自身优势,逐步向自运营盈利靠拢。


对于又一次的“迷之言论”,我们暂且不提偏导方向是否正确,单纯去看“从波动谈发展”的论点分析,着实太过片面。“跳一跳”等小游戏的遇冷死亡,更多是源于单一玩法游戏本身就拥有阶段性爆火的弊端,开发者利用极短的红利周期获取资源,收获流量,变卖价值。或许运营者有更宏观的目标:通过某几款爆品,将小程序推向风口,当他们的目标达成,也就是退位的最好时机。因此,对于阶段性产品的探讨价值不大,作为商家,想依托小程序获取更可维持的稳定收益,更应理清小程序运营思维,将自身产品通过这一渠道,高效的展现于受众。



  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小程序 


自马云“新零售”概念提出,更多商家不想再依靠统一平台共享用户,此时抓取有效线索搭建自身用户群成了核心问题。


微信作为社交平台拥有10亿+用户,庞大的流量基数,相对开放的搜索系统和更锁定的有效传播,都为商户提供开阔的推广渠道。同样注意到微信商业价值的“微商”,已然被冠以“不入流”的标签,商家明显更倾向于选择特性鲜明页面高级有操作但极其轻便的小程序。



产品不丰盛、资本微弱、或大企业某单一功能的运用,下载量和点开率不忍直视,更轻量级的产品对C端压力较小,接受程度大幅度提升。满足前者需求成本又相对低的小程序,几乎变成了唯一选择。随着小程序的不断赋能,功能类平台、娱乐性平台、竞品较多的APP(美食、旅行、相机、日历、笔记、天气、心理等等)也在向触手可及的小程序转型。


  现在是不是小程序的黄金时机 


据统计,2018年年初,微信已有58万+小程序入驻,这其中不乏测试与废弃主体,这个数字在面对微信10亿用户市场时还是相对低的。



小程序一年以来几十次的功能发布,逐渐会满足更多需求,但作为一个刚刚发展一年的互联网产品,它现在仍属于发展阶段。背靠微信平台,未来走向与限制难以估量,但平台免费开发成本不高传播直白有效仍是小程序不可替代的优势。


现阶段小程序价值产生主要依靠流量,未来随着参与者不断增加,流量获取成本和难度将持续走高,越早加入便能越“低廉”的瓜分红利成果。



  小程序,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小程序本身并不是阶段性产品,而是轻便作业的必然趋势。


早前媒体分析,小程序的用户忠诚度极低,一款小程序只会在需要时想起,日常唤醒极其困难,同时也会因同类产品的出现,不断替旧迎新。

回到最开始探讨的问题,更多企业不希望自己的小程序被快速遗忘,而是将其作为平台,成为长久与用户沟通的锁链。这对于真正想参与使用的企业,便有了更高的要求。


参与者本身需要对目标有明确的方向。(大致把小程序参与者分为三类:平台、电商、工具)

  • 平台类B端对用户活跃度要求极高,想搭建互动社区,沟通展示渠道,便要对目标人群进行锁定,在此基础上什么样的微信社群,什么样的公众号推广,根据自身属性传播渠道呼之欲出。根据对ugc分析得出的偏好属性形成更精准的B端内容,从而再次传播,维护更长久持续的稳定运营。
  • 电商类B端大多早有原型,或是实体商户,或是早年C2C的个体卖家,或是APP转型小程序。在搭建平台时,商户应考虑功能吸引力,其中包括展示分享会员特权增值服务等等,同时要对C端信息进行抓取,让其成为你真正可唤醒的用户。在运作初期最关键的就是从已有渠道向商家小程序引流,其中包括赠送、折扣、vip、差异服务等营销模式。
  • 工具类B端运营更为繁复,例如“相机、占卜、查询”等平台,对功能链接与开发利用有更高的技术要求,在初次搭建小程序时,应该考虑到更流畅的速度,更符合逻辑的视觉体验。前期宣传途径尤为重要,与公众号链接也应更加紧密。对于小程序本身的页面美化抓初次的能力要求极高,在此范畴内尽可能的做到与竞品差异化。当用户基数稳定,甚至有用户自发性传播时,再考虑盈利问题,利用公众平台推送与提醒功能进行多次唤醒,达到维护用户关系和高频次点击的目的。

小程序作为平台,更多还是考验主体本身对产品输出与运作的能力,从搭建、传播、维护等多维度思虑发展,才能摘掉“阶段性产品”的帽子,为企业提供不可估量的价值。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gear12345/article/details/80431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