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_ 新入职一家公司,怎么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经过前面几个模块的学习,我们分别领略了各个原则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相信你对于这些原则的理解也上了一个台阶。但实际工作并不会清晰地告诉你,到底该运用哪个原则来解决问题。

所以,在接下来的三讲中,我挑选了程序员职业生涯中三个非常经典的场景,与你一起看看怎么在实际的工作中运用好已经学习到的这些原则。

在综合运用这个模块的第一讲,我们就来谈谈,当你加入一家新公司时,应该怎么做。

IT 行业快速发展,无数的机会涌现了出来,程序员频繁流动是这个行业的一个典型特征。频繁换工作,无论是对公司,还是对个人都是成本很高的一件事。所以,在加入一个新公司时,怎么让自己快速融入,尽快发挥价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以行业标准来看,我换工作的速度是很低的,但因为之前工作的原因,我需要到不同的公司与不同的人合作,每到一个新公司,工作的内容就是全新的,就如同换了一个新工作一般。因为合作周期有限,我不可能像普通员工入职新公司一样,花几个月时间慢慢熟悉,只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快速上手,而且还要提出自己的新想法。

那我是怎么做的呢?其实,我就是运用这个专栏里提到的各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就来分享一下具体的做法。

运用思考框架

还记得专栏之初我提出的思考框架吗?我们要问三个问题:

  • Where are we?(我们现在在哪?)
  • Where are we going?(我们要到哪儿去?)
  • How can we get there?(我们如何到达那里?)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如果刚刚加入一家公司,哪怕我们不是一脸懵,也只是对公司业务有一个简单地了解,这是我们的现状。

第二个问题来看看我们的目标。一般来说,我们都是打算在新公司大展身手,但这个答案太宽泛了,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在这个公司长远的发展是以后的事,我们还是把第一步的目标制定成能够达到上手工作的程度,比如,能够解决日常的项目问题。

那接下来,我们就需要回答第三个问题了,怎么才能够达到这个目标呢?我们需要做一个分解。

你可以回想一下过往的工作经验,要在一个项目上工作起来,先要了解什么呢?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技术,我是程序员嘛,当然就是技术优先了。估计大多数人进到项目里,都是一头奔进代码里,然后,从各种细节研究起来。技术肯定是你要了解的,但它不应该是第一位的。

技术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而我们第一个应该了解的问题是“做什么”。一个软件到底在做什么,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就是业务。所以,我们排在第一优先级的事情应该是业务。

了解业务和技术都只是让你扮演好你个人的角色,但我们通常都是在一个团队内工作的,所以,还要解决好与其他人协作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团队本身是如何运作的。

好,我们已经将大目标做了一个分解,得到了三个小目标:

  • 业务;
  • 技术;
  • 团队运作。

从大图景入手

接下来,我们来针对每一个目标,进一步看看需要了解哪些内容。

业务

首先是业务。这是程序员入手新项目时最容易忽略的点。在这个专栏中,我在不同的模块中都说到了知识结构的重要性,没有结构的知识是零散的。所以,不管做任何项目,都要先从大图景入手。只有了解了大图景,各种知识才能各归其位。

对于一个普通的程序员来说,业务就是这个大图景。

如果你了解了业务,你自己就可以推演出基本的代码结构。但反过来,如果让你看了代码,从中推演出业务,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每次了解到一个业务,我都会在脑子中过一下,如果是我做这个业务,我会怎么做。这样一来,我就会先在整体上有一个预判,后面再对应到实际的代码上,就不会那么陌生了。

要了解业务,我一般都会请人给我讲一下,这个业务是做什么的,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具体的业务流程是什么样子的,等等。

在初期的了解中,我并不会试图弄懂所有的细节,因为我的目标只是建立起一个基本的框架,有了这个初步的了解,后续再有问题,我就知道该从哪里问起了。

理论上,了解业务是每个程序员都该做的事,但事实上,这也常常是出问题的地方。在请别人给我讲解业务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是分不清业务和技术的,经常把二者混在一起讲。如果你跟着他的思路走,很容易就会陷入到对细节的讨论中。

所以,了解业务时,一定要打起精神,告诉自己,这个阶段,我要了解的只是业务,千万别给我讲技术。

技术

了解完业务,就该到技术了。这是程序员最喜欢的话题。但即便是了解技术,也要有个顺序,所以,我们先从宏观内容开始。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系统的技术栈:Java、JavaScript 还是.NET,这样,我就可以对用到的工具和框架有个大致的预期。

接下来是系统的业务架构,这个系统包含了哪些模块,与哪些外部系统有交互等等。最好能够有一张或几张图将架构展现出来。现实情况是,不少项目并没有现成的图,那就大家一起讨论,在白板上一起画一张出来,之后再来慢慢整理。

有了一个初步的体系,接下来,就可以稍微深入一些。

我会选择从外向内的顺序了解起。首先是外部,这里的外部包括两个部分:

  • 这个系统对外提供哪些接口,这对应着系统提供的能力;
  • 这个系统需要集成哪些外部系统,对应着它需要哪些支持。

一旦涉及到与外部打交道,就涉及到外部接口是什么样子的,比如,是用 REST 接口还是 RPC(Remote Procedure Call,远程方法调用) 调用,抑或是通过 MQ(Message queue,消息队列)传递消息。

不要简单地认为所有接口都是你熟悉的,总有一些项目会采用不常见的方式,比如,我曾见过有系统用 FTP 做接口的。

所有这些都相当于信息承载方式,再进一步就是了解具体的信息是什么格式,也就是协议。

今天常见的协议是 JSON 格式,或者是基于某个开源项目的二进制编码,比如:Protocol BuffersThrift 等等。一些有年头的系统可能会采用那时候流行的协议,比如:XML;有一些系统则采用自己特定领域的协议,比如,通信领域有大量3GPP 定义的协议。

一般来说,从外部接口这件事就能看出一个项目所处的年代,至少是技术负责人对技术理解的年代。

了解完外部,就该了解内部了。了解内部系统也要从业务入手,对应起来就是,这个系统由哪些模块组成,每个模块承担怎样的职责。如果系统已经是微服务,每个服务就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模块。

通常这也是一个发现问题的点,很多系统的模块划分常常是职责不清的,因此会产生严重的依赖问题。在前面的内容中,我多次提到限界上下文,用限界上下文的视角衡量这些模块,通常会发现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成为后续工作改进的出发点。

业务之后是技术,对应着我需要了解分层。前面说过,分层结构反映着系统的抽象。我希望了解一个模块内部分了多少个层,每个层的职责是什么。了解了这些对系统的设计,也就对系统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设计之后,就到了动手的环节,但还不到写代码的时候。我会先从构建脚本开始,了解项目的常用命令。我预期从版本控制里得到的是一个可以构建成功的脚本,如果不是这样,我就知道哪里需要改进了。

最后才是代码,比如,代码的目录结构、配置文件的位置、模块在源码上的体现等等,这是程序员最熟悉的东西,我就不多说了。作为初步的接触,了解基本的东西就够了,代码是我们后期会投入大量精力的地方,不用太着急。

团队运作

最后,我们还要了解一下团队运作。同样从外部开始,这个团队有哪些外部接口,比如,需求是从哪来的,产品最终会由谁使用,团队需要向谁汇报。如果有外部客户,日常沟通是怎么安排的。

再来就是内部的活动,一方面是定期的活动,比如,站会、回顾会议、周会,这些不同活动的时间安排是怎样的;另一方面是团队的日常活动,比如,是否有每天的代码评审、是否有内部的分享机制等等。

通过了解这些内容,基本上可以大致判断出一个团队的专业程度,也可以知道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找谁帮忙,为自己更好地融入团队打下基础。

你也许会问,了解这么多东西需要很长时间吧?其实不然,因为只需要从整体上有认知,如果有人很清楚团队现状的话,你可以去请教,也许一天就够了,这也是我往往能够快速上手的原因。接下来,就该卷起袖子干活了!

总结时刻

我给你介绍了怎么把前面学到的知识运用在了解一个项目上,按照业务、技术和团队运作三个方面去了解。

大多数程序员习惯的工作方式,往往是从细节入手,很难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图景,常常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我的方式则是从大到小、由外而内,将要了解的内容层层分解,有了大图景之后,很容易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到底在整体上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我把上面的内容总结了成一份供你参考。

附赠一点小技巧:使用“行话”。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一点”行话“。这会让人觉得你懂行,让你很快得到信任,尽早融入团队。

如果今天的内容你只能记住一件事,那请记住:了解一个项目,从大图景开始。

最后,我想请你分享一下,你在入职一个新公司遇到过哪些困难呢?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想法。

感谢阅读,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也欢迎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fujuacm/article/details/121050870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