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读书笔记分享

《讨好型人格》,为什么我们总是成全别人,委屈自己?本书由人际心理学关系专家、手绘师、工艺师——黄志坚所著。书中列举了讨好型人格的表现、思维逻辑、原因以及应对措施。读完之后,总会有章节会有共鸣,书中的理论、观点与自己的现实感受与总结不谋而合,也为自己认识人际关系、了解自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这本书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书中共有八章,每章差不多八节,行文结构是以“小节标题为观点,以正文论证观点”的形式。首先梳理一下本书的结构,掌握了本书的结构,书中的观点基本就都掌握了;然后,对阅读过程中的重要观点与认识进行书摘。

《讨好型人格》文章结构

书摘

“永远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做事以别人的期望为出发点”,这种讨好者做事甘愿迁就别人,事事以他人为本。也就是说,总是立足于他人的角度想问题,而非以自我的需求为出发点。为了帮助别人,为别人做事,宁肯牺牲自己的利益。

若偶尔出于某种隐衷,隐下自己的真实想法,随了别人说一句“对”、“对”,当然是无大碍的。可若终日、随处都是选择随声附和,迎合别人的意思说话,那就是典型的“好好”先生了。这种从不说“反对”的话的表现,本质问题就是,并不是他就真认为什么都好,天下大同,无是非对错、无丑俊善恶,没有反对的理由;也不是他没有思辨能力,没有自己的想法,而满心欢喜、心甘情愿地追随着别人。他的内心咆哮着千万个“不对”、“不好”、“不可以”,但出于“讨好”心理,说出口的话就成了“好好好”、“是是是”了。

“好好先生”骨子里对人际关系都缺乏应有的安全感,他们尽力迎合所有人,不发出与别人不同的声音,以获得看似融洽的人际氛围。可如此自我牺牲、自我压抑、自我伤害,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喜好和感受,其内心承受了多少负面情绪,想想都觉得可怕。【太宰治小说《人间失格》的主人公便是如此,最后惨淡谢世】

同样是被人否定,内心强大的人选择继续做自己,毫不客气地怼回去;而“讨好型人格”的人,则会觉得自己的确做错了,然后立即修正自己,按照别人的评判标准去做。他们缺乏自我认同感,自己是好是坏,做事是对是错,全看别人自己看。就是说,需要通过外界的肯定来获得认同感。【但是却没有自身的行事标准与原则,前段时间看到一句话,大概是这样说的:三十而立,立的不是业,立的是做人的准则,立的是自己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确实,世界在每个人的眼中都是自己的世界,在世界中,“盈亏自负”】

对外求认同,对内看缺点,很多人就这样远离真实的自我,将一颗心钉在了“讨好”的十字架上,精神上不得自由。事实是,没有人能获得所有人的认可,我们费尽心思迎合这个人,听到他说“你是对的”,身后可能随即飘来另一个人的声音:“你这样不对。”兜转之间,徒增烦忧,浪费生命。眼睛只盯着自己的缺点,自然而然降低自己的价值感,凡事无形中就觉得比人矮一头,想不“讨好”别人都难。对与不对,好与不好,站在不同的角度,评判标准也不一样。我们是怎样的人,我们该怎样做事,不由别人说了算,而由自己说了算。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才是自己灵魂的主人、人生的主宰。【也只有我们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我生命里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我不再对别人的看法而担忧。”但愿“讨好型人格”的人通过努力,也能实现这一突破,率真地去做自认为对的事,去做那个让自己喜欢的自我,而不必在意外因的肯定和认同。“我喜欢的,有你什么事?”、“我就这样,关你什么事?”

成人的世界里,我们若不表达,谁会主动来满足我们的内心的需求呢?

人的心理是很微妙、很复杂的:我们的第一次讨好会让对方受之不安,相着回报我们一下;但我们多次讨好之后,对方便习以为常,觉得理当如此;若我们停止讨好,反而会换来他的不满:你怎么不对好了呢?

自己才是自己真正的救世主。【世界上哪有什么救世主啊!想要学到知识,非自己静心专研不可得到;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非提升自己的能力不可得到……。自身的强大、自身的实力才是立身之本。非自救无以得救。这同样也联系到了豆豆的小说《遥远的救世主》(天道)关于得救之道的论述了,文化属性、强势文化、弱势文化,害】

讨好者把讨好当作生存之道,以示好的心奉上和善、忍让、顺从,来换取生存资源,换取内心的安全感。现实却是,不是你奉上讨好,对方就一定不会掠夺你的生存资源,不侵犯你的利益。很多时候恰恰相反,你越是贬低自己,别人越是觉得你软弱可欺、好说话,从而毫无忌惮地扩大他的领地,侵犯你的既得利益。这是人的劣根性所致。你怕得越多,欺负你的人越多。你退缩得越多,能让你容身的空间就越狭小。

谁愿意跟一个只知道附和,从不提有建设性建议和意见的人进行尝试的沟通呢?没有碰撞,没有争论,就好像自己在跟自己说话,这样的交流除了浪费时间,别无所获。

人生很短,何不真实做自己。

对于讨好型人格来说,不要把有同理心、善良看作是美好的品德而任意放大它。善良不等于没有原则,同理心不等于要被利用、被胁迫而毫不反抗。请给自己的善良与同理以设限。善良不等于毫无原则地对所有人和善,不等于无底线地软弱、妥协、退让;无私不等于一味地牺牲自我,压榨消耗自己的能量。我们不是太阳,也不是圣人,我们的善良应有边界,我们的付出要有所节制。先好好爱自己,再理智、智慧地去爱别人。

人性的劣根:你帮人十次,一次没帮,你就是坏人;你拒绝人十次,帮人一次,你就是好人。

也不必谈讨好型人格色变,有一个核心的衡量标准:如果我们在做讨好别人的事情时,内心没有无奈、焦虑、恐慌、沮丧等负面情绪,换句话说,我们是很开心地做这些事的时候,那就大可不必在意。真正伤害我们的是,一味地“悦他”,并不“悦己”。也就是说,过度关注别人,为了讨好别人,而不惜牺牲自己、委屈自己。那么讨好之后的心理内耗,诸如失去自我的焦虑和不安,害怕被拒绝、被忽略的恐惧和孤独,付出之后没有回报的失望和怨恨等,便会如慢性毒药,一点点侵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人生幸福。

趁早放弃“无害”的友善吧,打开自己心灵的枷锁,释放自己的真性情。对人友善没错,但该说“不”的时候就大声说“不”;赞同别人也没错,但该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就畅快地表达;敬重领导,团结同级同事,友爱下属更没错,但在看到他们的不足,或者他们需要我们提出不同意见的时候,就坦诚地,开诚布公地,甚至严肃地为他们指出来;待人热情、乐于助人当然更没错,但是我们不欠任何人的,不要带着讨好的心,没有边界地,把自己当成太阳一样,无私地去散发光和热……让我们放下“让每个人满意”“让每个人喜欢”的执念,改变过于看重他人需求和感受的思维,对自己说一句:“你不满意我,我还是我;你讨厌我,那是你的事”。我们不高兴了,也甩脸子,对谁有意见了就直抒胸臆找他理论,我们会发现,内心世界一片豁然,人生可以如此快意。我们也会发现,别人并没有因为我们展露真实就远离我们, 我们的人际关系也没有因此崩塌。生活很多彩,因为每个人都在做那个不同于众人的自己,我们也在其中。【世界是足够大的,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生活理念、有不同的个性、过着不同的生活、采取不同的处世策略……每个人都可以以他选择的方式活着,还都可以活得很好。这是世界给我们的权利。一生只有一次,懦弱、弱小、卑微、讨好着过完一生也是一生,自强、自立、自信、昂首挺胸着过完一生也是一生,何不按自己的真性情去过完这一生呢?】

无节制的付出,会培养出无节制的索要;无底线的善良,会培育出无底线的怨恨。

越是讨好,是越被看不起。

没有人能让全世界都喜欢自己,接纳自己。我们也不能让身边每个人都对自己满意。好吧,你不喜欢我,那是你的事。我只做我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只要没妨碍到你。也就是说,别太在意别人看自己的眼光、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别人说你好,你是你;别人说你不好,你依旧是你。

事实证明,这世上所有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不是靠的讨好别人,而靠的是实力。自身的实力,才是立世的根本,才是赢得别人认可的资本。

小小回击一下,让别人知道自己不是懦弱,让着他只是不想跟他计较,他就知道收敛了。

人际交往的身体距离可以分为四个等级:一种是可以肌肤相触、耳鬓厮磨的亲密距离,限于恋人、夫妻、父母和孩子,以及特别贴心的同性朋友之间;一种是身体接触不多但可以握手及友好交谈的个人距离,限于熟人、一般朋友之间;一种是又远了一步的社交性、礼节性的社交距离,工作场所和社交聚会中通常保持着这种距离;最后一种是公众距离,适用于演讲者与观众、领导者面对下属讲话等公开场合。

我们没有义务为了别人的快乐而活,没有义务为所有人服务。感觉到不舒服,感觉到被侵犯,就要清晰表达自己的不满,就要干脆利落地回击。

不要因为对方是自己亲密的人就不忍心,不好意思,想一下他们能够如此不尊重我们,不顾及我们的隐痛,来一次次伤害我们,我们又何必念及情分?所谓骂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他们却是什么禁忌什么就提什么,这是对我们自尊何等的漠视和欺辱。

因为不敢拒绝,所以对别人的要求有求必应;因为不敢反对,所以对别人的言论一概顺应;因为不敢抗争,所以对别人的侵犯一味忍让……为什么不敢?害怕别人生气,害怕别人不理自己、冷落自己、孤立自己,害怕别人说自己不善良、不好说话、不乐于助人,害怕得罪别人,使得两关系变僵……可是,纵然这些害怕的事情都发生了,那又怎样?!天会塌吗?会世界末日吗?当然不会。所有的“不敢”“害怕”都是因为缺乏心理边界,自己无限放大畏惧情绪之后,臆造出来的。

你完全有能力捍卫自己的权益,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在拒绝后内疚、自责,拒绝没有错,不该我们做的事情,我们就是有拒绝的权利;超出能力范围的忙,我们就是可以不帮。

是自己的,要积极争取,不是自己的,强塞给我们,也不接受。实事求是、开诚布公,和领导交流起来,并不可怕。事实本是如此,一切可怕都是自己臆想出来的。还没等跟领导交流,先就把自己放在一个较低的位置,用仰视的目光看向领导,心理气场就先弱下来,有想法也不敢说,有意见也不敢提。如此讨好,苦了自己,累了自己,领导也并不说好,何苦?无论面对的是什么样子的领导,真实做自己,都是一条铁律。

别再硬着头皮去参加一个又一个毫无意义的应酬,应酬换不来真朋友,换不来真正的事业有成。

为什么一定要和那些和自己谈不来的人合群呢?为什么一定要改变自己,去强求和自己价值观完全不同的人接纳?在这个世界上,注定会有很多人,无论我们怎么靠近和讨好,也无法成为我们的朋友,因为压根不是一类人。也注定会有很多时候,无论我们怎么表现自己,也总会有人不喜欢我们,因为我们不是万人迷,不是人民币,能够让所有人喜欢。所以,远离不适合自己的圈子,远离那些注定跟我们走不到一起、做不了朋友的人。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努力合群上,不如把时间花在自己身上。

孤独会上我们更高效的工作,更投入地学习,更专注地读书,孤独会让我们更清醒地面对我们自己。

讨好者们在取悦他人、努力合群的路上,迷失了自己,越来越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他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自己才是主体,才是掌控自己生活、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规划,都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处事方式、思维方式,都有自己的喜好……概括了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不依附于别人而独立存在的个体。为什么要让别人左右我们,把自己生活和人生交给别人操控呢?要知道外人是不会站在我们的角度来思考我们自己的问题,再亲密的亲人在帮你拿主意、做决定的时候,都会掺杂着他自己的意念,根本做不到抛却那个“我”,彻彻底底为我们着想。【盈亏自负】

我们的生活不是给别人过的,我们的幸福也不是别人能够给予的。当我们由关注别人的内心转而更多地关注自己,由看重别人的目光转而更重视自己的感受时,我们便懂得了如何尊重自己的内心所想,懂得了听从自己的内心做出取舍,懂得了顺从自己的生命诉求,顺应自己的内心,才是王道。

干吗要逼着自己去和跟自己聊不来的同学假意亲密无间?吃个饭遛个弯干吗一定要人陪?干吗非得要别人接受自己的生活方式?干吗那么在意别人看自己的眼光?一概没必要。聊不来咱就不聊,看不惯我你大可不看,一个人独来独往不是清高,不合群说明我们本就不属于一个群体。为了合群,磨灭自己的个性,牺牲自己的快乐,是真正的不快乐。

第一句话:“有喜欢我的人,自然就有讨厌我的人。要允许有人讨厌我。”第二句话:“你不喜欢我,那是你的事,我喜欢我自己,就可以了。”

本着从“我”的角度出发,以自我为轴心,而非心他人,以外界为轴心,以此重塑自我的心理边界。

若没主见,做事情总会瞻前顾后,还要顾虑别人的想法,或者本着讨好别人的心,相关如何顺应、迎合别人的意见,那可真是浪费时间,又累人累心。更悲催的是,凡事要别人拿主意,按照别人的意思去做,那只能是走着别人指的路,按照别人的想法去生活。生命于我们只有一次,到头来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活,岂不是白来这世上走一遭。

为了我好,我就要听他的,我岂不是活成了他们的影子?

在试着抛掉弱者思维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畏惧、害怕的负面情绪纠扰,干扰我们重新用弱者的思维来面对现实。比如,当我们刚要强硬一点,对侵犯我们利益的人说不可以的时候,旧思维会蹦出来对我们说:“他万一生气了怎么办?他要是步步紧逼怎么办?”这么一想,我们会陡增畏惧,会打消勇气。这时候,可试着把事情想到最糟,他生气了又怎么样?天会塌吗?我会死吗?当然不会。既然不会,那又何惧?当我们鼓起勇气按着强者思维去做了,发现结果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我们的勇气和信息就会倍增,我们在强大的路上就会迈出更大的步子、走得更快。

 

一个故事

朋友策划了一个方案,准备送给组长审阅。可和他搭档的同事对他的策划方案十分不满意,提了一大堆修改意义。朋友同样下班后带回住处,准备按照同事的意见好好修改一下方案。

朋友的好朋友——小伙子跟他说:“这是你的方案,还是他的方案?如果是你的,又何必听他的意见?他的意见就一定比你的高明吗?”

朋友说:“他毕竟比我早工作几年。”

小伙子说:“他比组长也早工作几年,他怎么不去当组长的领导呢?”

朋友还是犹疑:“可他毕竟说了那么多,我一点不做修改,讲不过去吧?”

小伙子笑了:“我送你四个字,你要有胆量,明天可以对他说,那就是:‘关你屁事!’”

后来,朋友了解到,那个同事提出的修改意见中的点,之前也以方案的方式给组合呈交过,被组长否定了,结论是:保守,没有新鲜感。而自己的方案受到了组长的肯定,组长说:“新人就如新鲜血液,给我们注入新鲜的灵感和思维。”

 

另一个故事

一所幼儿园里可爱的孩子们在舞蹈室排列各种队形,做着各种舞蹈动作,家长们在窗外面带慈爱地欣赏着自家宝贝的表演。

突然,一个胖嘟嘟的小女孩在转身的时候,恶狠狠地撞向身边的柔弱小姑娘,被撞的小姑娘应声倒下,委屈地扭头看向撞自己的胖女孩。而对方挑衅地迎着她的目光,一副“你能把我怎样”的强横表情。只看到小姑娘摔倒,没看到为什么摔倒的原因,面带责怪地对趴在地上的小姑娘说:“转身的时候,要站稳。”小娘娘没有争辩,是别人把自己撞倒的,而是强忍着眼泪,站起来,继续排练。

但站在窗外的小姑娘的父亲把一切看在眼里。接孩子回家的路上,父亲问她:“那个女孩子为什么撞你?”小姑娘柔弱地说:“她经常撞我。”父亲问:“你为什么不反击。”孩子说:“你不是说不要和小朋友打架吗?有什么事情 要和平解决。”

父亲惊愕,看来是自己的教育培育出女儿的软弱。他沉思了一下说:“听我说孩子,当有人觉得你好欺负,而一再冒犯你的时候,你要狠狠地反击回去。要用同样的反击手段告诉他:你其实并不好惹。哪怕,你只是一时假装不好惹!”

小姑娘得到爸爸的鼓励,当再次舞蹈排练,相同的情景再现时,小姑娘从地上一跃而起,狠狠地把对方推倒在地,然后像个英雄一样望着窗外的父亲。而父亲朝她竖起大拇指,对她说:“好样的!”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PAN_Andy/article/details/11464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