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系统设计的困惑和思考

日前,负责的两个电子政务系统的设计立项,经过内部评审,进入最后的提交评审阶段。这两个项目算是规模比较大的软件类开发项目,都涉及省市区的各种部署和协同,涉及到下一级使用上一级的能力基座,其中的困惑和麻烦,也是一言难尽。

一、流程繁琐。一系列的调研,内部论证。审批,内部评审,信息化主管部门评审。不停地修改,完全就是一种苦力活、体力活,IT人就是苦命的打工人。业主具体经办人员和实际编写方案立项人员苦不堪言。滋生的信息化咨询、信息化监理、招标、评审、软件评测、信息安全等保测评、符合性、各种内部外部验收评审、后面还有绩效,一堆的环节,多了一堆半懂不懂的参与者。现在还多了个商用密码评估和测评费用,这一系列的第三方,一方面环节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另一方面费用占比越来越多,实际帮助却着实有限。一些合理的集成费用反而不让公开体现,这个真是个大问题。

二、技术要求繁复。一系列的能力基座、国产化改造要求、项目管理要求,滋生的一系列合理不合理的管理要求。以广州市某项目为例:要征求上级部门的统建项目的能力基座要求,还在规划中的要避免重复建设;同级单位不同部门的设计需求,统筹规划和避免重复建设;要全面调研下级单位的现状需求,已经建设的要全面接入,尽量利旧。递交上级科信部门审查,要求符合本部门的各种十四五规划、内部平台建设规划、信创要求,但具体要求还在规划,不知道何时能够明确。

三、太多专家只砍费用。好容易内部论证,专家看都没看,直接就是预算不合理,看字眼就先砍掉一半。这个要是交到市信息化部门,一帮专家再来一刀,到时候留下1/3的经费,这项目是做了,还是不做了?一开始经费注水到底多少合适,不注水砍了干不下去,注水太多也确实有问题。真是个艺术活。

四、项目前期工作。业主和厂家如何合作,是个大问题,牵涉过多,需求是实在了,也确实好落地,但是难免存在廉-政-风险;但是不和厂家合作,想法提不出来,咨询设计胡乱画框,到时候不能落地也是个大麻烦。最后一般也就是拉上咨询设计公司,把厂家产品方案拼凑起来了。

总结:总体趋势是越来越严格规范,但不好地就是搞得看起来越来越专业,实际环节中很多是为了推责,而不是各自承担起一块责任。应该加强最终的绩效考核环节,对最终绩效负责的,有最大话事权。减少各种专家和管理环节,加大追责力度才是正道。另外,信息化项目要考虑时间成本,对于环节拉长的要充分考虑时间成本,允许一定程度的资金浪费换取时间效益。

       绩效考核结果要见真章,例如,通过单位上个年度项目建设考核结果,来控制单位下个年度的实际预算。找一帮不负责任的所谓专家来评估,一帮只顾做生意的第三方服务公司来水一堆报告,其实效果如何真是不好说。这些责任应该交到具体业主单位自己去承担,业主觉得有必要的自己从项目出钱去采购服务,反正最终结果负责的,是你业主。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hgstclyh/article/details/117884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