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程序员响马:年轻时我想写代码到60岁,现在我想写到65岁

他最为世人所知的身份是西祠胡同的创办者。

他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始终是一位程序员,至今不变。

他自称响马,英文 ID 名 Xicilion。今天的二叉树,记录了他的故事——


 嘉宾简介响马(Xicilion),本名刘琥,70 后程序员,南京第三极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1992 年毕业于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后留校教授计算机课程,1998 年创办西祠胡同,2012 年创办孢子社区,目前专注于 fibjs 项目的开发。1994、1995 年开始接触到互联网这个东西。

早期的互联网是技术玩家们、媒体尝鲜者与公共知识分子们的天堂,是一个非常小众的玩意儿。

那时候,“创业”这个词还没有被赋予今天它所被赋予的意义,那时候在互联网建造网站的人们很多是为了“好玩儿”。

那时候,“极客”这个词也还没有被赋予它今天所被赋予的意义,那时的技术玩家们向往的名字是“hacker”——在那个圈子里,这个词语是勇于探索、勇于挑战、勇于折腾的象征。

在中文里,“响马”是土匪的别称。对响马本人而言,“响马”就是“hacker”——是匪,更是绿林豪杰。


在那一段初涉互联网的岁月里,响马认识了各种不同的有趣灵魂,以侠会友。

不是为了说我要去创业或者说我要去创新,或者说我要去做一番伟大的事业。并没有这样的想法。当时只是想做一个论坛,大家在一起玩。

1998 年,网络论坛作为 Web 2.0 的代表作开始流行,互联网玩家们发现这要比单纯的静态网站 / 个人主页更好玩。

BBS 这个词的全称是 bulletin board system,在英文互联网界专指一种通过终端(Terminal)来访问、交互的信息发布系统,最早出现在拨号上网的年代。该系统首先在各大院校流行,并从单纯的信息发布系统自然而然的变成了聊天平台。后来,此种模式被移植到浏览器的 Web 界面当中,用 HTTP 协议取代了 Telnet 协议。在英文互联网界,这样的平台一般被叫做 online forum——在线论坛,而在中文互联网界,此类平台却继承了 BBS 这个名字。

西祠胡同可能是中国最早一批 BBS 当中的一个(甚至可能是全世界最早一批在线论坛当中的一个),并且在之后的很多年内,一直是中文 BBS 圈子当中最耀眼的存在之一。

在 1998 年 4 月建站时,响马没想过那么多。他想得最多的事情是:如何把这个东西做得更好玩,让大家无论是什么背景、什么爱好,都能在这里玩得尽兴,聊得 happy。

至少,响马自己在西祠上面聊软件开发,似乎聊得很 happy——作为一枚不喜欢跟人说话的万年宅男,他忽然体验到了社交的乐趣。

在那时,个人站长们大都是自掏腰包补贴服务器,没想过拿用户来赚钱养站,更没想过一个网站有朝一日可以承载百万、千万乃至上亿的用户量。

随着西祠胡同越来越受欢迎,用户数量越来越多,响马的荷包也越来越瘪。为了让服务器过得更好一些,他一度靠吃泡面维生。但即使如此,西祠胡同仍然难以正常运转下去,无法访问成了家常便饭。


作为一名普通老师,他完全可以扔掉这个烧钱的爱好,关站不玩了。

作为一名个人站长,他想让西祠继续存在下去。

互联网可能是在 2000 年以后,从前面的技术创新阶段一直到产品创新阶段,跨了这两个阶段开始第三个阶段,就是运营创新。

1998 年到 2000 年,现在看起来离得很近。一个网站是在 1998 年建立还是在 2000 年建立,在 2018 年的局外人看来似乎差不多。

对于响马而言,1998 年与 2000 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时代。

图片

在 2000 年,响马将发展到百万用户的西祠卖给了 e 龙,自己则告别了学校,告别了南京,来到了北京。

一时之间,不理解的用户们觉得自己被卖了,怒火直指响马。

在那段时间,他几乎连代码都不想碰了。

我一直在坚持做我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响马在北京没有待很久,而是很快又“回到”了南京。

响马尝试过做一个好的管理者。但是相比做运营和做生意,他还是更爱写代码。

在创建西祠的时候,他自己运营了不到半年就不想运营了,把管理员职位甩手给了别人,并且制定出一整套的“民主自治”制度,自己好去专心写他的程序。而这套“民主自治”的 BBS 管理制度,却“意外”变成了西祠成功的核心原因之一,更是西祠最显著的灵魂——它吸引了一批有活力、有热情、有承担精神的“版主”们聚集到了一起。

图片

后来,西祠逐渐冷掉了,正如同无数其他的 BBS 一样。

有人说,西祠是因为响马的离开而冷掉的。

但是,BBS 们纷纷被用户抛弃,或许原本就是历史的大潮流。

2011 年,响马看到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来了。似乎是下意识的,他又想将当年的 BBS 精神“移植”到移动互联网的世界上。

图片

这一次,他的“孢子”社区,很多人看不懂,似乎也没有很多人觉得那很好玩。

他说这可能是因为自己涉入移动互联网的时机太晚了。

响马仍然是那个程序员。

开发这个行业是足够支撑我们去一生从事的行业,他有足够多的宽度让你去学习,有足够的深度可以让你把一个方向做的更专。


Fibjs 是响马在 2012 年发起的项目。这个项目开发的初衷是因为孢子社区需要一个基础开发框架,而响马对于当时已经在抬头的 nodejs 项目有些不置可否。

一些 Node 的支持者们看到有人说 Node 不好使,于是掐了起来。响马不是个怕掐的主,于是互掐之,但是互掐之余也不忘丢上一句:

“我坚持认为异步不是一个适合大规模部署的开发模式。我不打算说服任何人,也不打算让任何人说服。”

不是因为我一定要坚持去做它,而是因为我做那件事情会觉得很舒服。

如果从 1998 年西祠胡同上线算起,到今年已经是 20 年。

如果从 1992 年响马开始从业算起,到今年已经是 26 年。

无论在互联网圈还是在程序员圈,他都已经是一枚不折不扣的“老炮”了。

对于未来,他却如何打算?

图片

“年轻的时候我定的目标是(写代码到) 60 岁。”

不过现在,他的目标已经不同了——

“现在退休年龄延长了,我估计会写到 65 岁。”

响马似乎仍然是创建西祠胡同之前的那个响马,似乎从未高调过——不讲创业创新,不讲伟大的事业,不讲美丽的商业故事。他已经学到了很多写代码之外的知识,他明明知道今天的互联网已经远不是 20 年前的那个互联网,却仿佛仍然在他自己的世界里玩耍,不肯去迎合主流,不愿变得跟别人一样。

他有一个从 1997 年开始就有的理想,现在正贴在他公司的墙上——

“软件无所不在。”

因为他的存在,这个世界至少变得更有趣了一些吧?

感谢响马!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51cto.com/15057858/2686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