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收购GitHub花的75亿美元,到底值不值?

技术圈的人没人不知道,GitHub 是全球最大的开源技术社区,它崇尚开放、中立,因此才能吸引众多用户将自己的代码放心地托管在这个平台。

而反观微软,封闭、垄断的标签似乎是大家对这家科技巨头难以磨灭的印象。

图片

因此,收购的消息一出,很多人迫不及待搬家到了其他平台,其中 GitLab 更是一边恭喜微软、GitHub“喜结连理”,一边迅速推出快速迁移工具,抓紧时间挖墙脚。

微软为什么要收购 GitHub 呢?看起来天性截然相反,绝不相容的两家公司为什么会走到一起?

微软扭转封闭、垄断的形象

2014 年,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接替微软第二任 CEO 史蒂夫·鲍尔默以后,曾经那个封闭的微软正在变得越来越开放,被鲍尔默视为“癌症”、“毒瘤”的开源文化,也渐渐在微软内部扩散。据内部员工透露,纳德拉上任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变公司封闭的状态,以开放的文化取而代之。

在纳德拉上任之前,微软和 GitHub 因为微软自家的开源软件托管平台 CodePlex 被 GitHub 盖了风头而剑拔弩张,但两者的紧张关系因为纳德拉的加入而发生改变。早在 2014 年纳德拉加入微软之后,变化其实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微软在过去几十年给外界的刻板印象太过深刻,以至于大部分人仍然无法扭转对这家公司的看法。2014 年,微软将.NET 开源,并在 GitHub 上开设了账户;2018 年 Build 大会上,微软与 Github 达成进一步的合作,将 Azure 的能力开放出来。截至目前,微软在 GitHut 上贡献了超过 1800 个存储库,连续三年成为 GitHub 贡献代码最多的公司。

微软的开放不仅体现在与 GitHub 上的关系转变上。2014 年,运行在 Azure 上的操作系统中有 1/5,是微软不可小觑的竞品——Linux。事实上,早在 2011 年时,微软甚至一度跻身 Linux 3.0 五大公司贡献者之列,上溯到 2009 年时,微软就因为向 Linux 贡献了 20000 行设备驱动代码而震惊了整个开源社区。

微软收购 GitHub 除了实际需求(获取技术资源)之外,还有什么比将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全球最大技术社区收入麾下,并宣布独立运营,更能扭转微软封闭、垄断形象的契机呢?从此以后,大家再把这样的帽子扣在微软头上的时候,可能就没这么顺嘴了。花 75 亿美元打造一个拥抱开放的新形象,外加获得的开发者价值、战略价值,微软绝对不吃亏。

开发者的巨大价值

另一方面,微软起初也是一家为开发者提供工具的公司,但 43 年过去,微软已垂垂老矣,面对着来自谷歌、苹果等“后起之秀”的竞争。近年来,微软的主心骨业务 Windows 业绩下滑,直至换帅,新任总裁纳德拉上台后重新组建两大新部门,体验与设备部与云计算与人工智能平台, Windows 业务部门被肢解。

微软需要获得更多的开发资源和社区氛围。继收购人才平台领英之后,再入 GitHub 一城,微软就掌握了两个最大的职业网络。



微软在宣布收购 GitHub 的官方博客中,以《微软 +GitHub= 赋能开发者》为标题,很明确地表达出两者的结合,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更加强大的开发者社区。

“开发者是新时代的建造者,用代码构建世界。GitHub 就是他们的家。

开发者将会促进和影响商业进程和组织的功能——从市场、销售到服务、IT、HR。每个行业创造的价值和成长过程中,将更多地取决于开发者所做的决定。短期内,开发者将成为解决这个世界上最具挑战性难题的中心。但是,只有所有的开发者能够团结起来、合作、分享代码并互相辅助才能产生真正的力量。社区的力量我们有目共睹,软件开发和开发者也是这样。”

一句话,微软重视开发者,以及开发者社区。

开发者对一家科技公司的价值究竟有多大呢?

开发者的价值并不完全体现在他们每个月可以从公司拿走多少薪资,从一家科技企业的角度来看,开发者开发的产品为公司带来多少收益,他们本身的存在对开发人才的吸引力有多大,都是他们价值的体现。

作为科技企业的基石,开发者是一切产品和服务存在的必要前提,没有开发者,一切都是零。所谓得开发者者得天下,就是开发者对内形成企业存在的基石,创造产品,对外帮助企业获得用户、招揽人才、铸造防止外敌***的护城河,以及创造价值,俗称挣钱。这么看来,一家拥有顶级开发者的企业就是得到了天下并不夸张。



这是 2017 年 12 月阿里云栖社区发布的一份中国开发者现状调查报告中关于薪资的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收入在 1-2 万元的开发者占比最大,为 32.2%,少数人还能达到 10 万元及以上。相比于其他工种,开发者的收入不能算低。但这与他们带给企业的价值是成正比的。

以苹果公司为例,在今年的 WWDC 上,苹果宣布 App Store 上的 200 多万个应用,已经累计带来超过 1000 亿美元的收入,平均每个应用收入 5 万美元。苹果与开发者是按 3-7 分账的,来自 77 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 2200 万开发者分到 700 亿美元,按照这个数据来算,平均每名开发者创造了约 3500 万美元的价值。

开发者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创造价值的具体数字上。

一个优秀的开发者,就是大牛,会成为企业的无形财富,就是不干活摆在那里,他(她)也会发光发热——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

从古至今,任何脱颖而出的企业、机构、组织,都是在人才争夺战中的胜利者。

以 AI 为例,正如李开复所言,在 AI 发展的前期,企业的 AI 人才需要去高校里挖,Facebook、Google、亚马逊都在挖高校的 AI 教授和研究员,然而,中国的状况是,高校没有这么多人才积累、BAT 的 AI 顶尖人才需要从 Facebook、Google、亚马逊这些国外公司挖。

百度就是较早一批意识到人才重要性,并先下手挖人的企业之一,曾拥有陆奇、张亚勤、景鲲、倪凯、顾维嘉、亓超、王海峰、杨涛,从谷歌到百度的吴恩达、朱凯华、王劲、彭军、楼天成、衡量等一众让人眩晕的强大卡司,这才有了百度人工智能最鼎盛的时刻。但随着百度高管不断出走,百度 AI 的现状如何不禁引起人们的质疑。比如最近离开的百度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陆奇,工程师出身的陆奇将去哪里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虽然目前还没有消息传出,但无论最终他择何木以栖,相信都会有他的铁粉追随而来吧。这就是大牛的力量。

那为什么微软选择 GitHub 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GitHub 是全球最大的开发者社区,而微软需要和开发者交流更便利的通道。以 Windows 为例,微软无需花费太多精力说服开发者来到入驻这个平台,即使微软有着违反用户信赖的天性,用户对这个平台的偏爱仍然是压倒性的,原因很明显:用户都在这里。一句话,对于 Windows 来说,用户成本很廉价。

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虽然 Windows 仍然是企业和游戏很重要的平台,但是却没有移动平台,而且云业务也只排在第二,还有很多平台可供选择,开发者没必要非选 Windows 不可。

这是微软收购 GitHub 的大环境:微软缺乏一个拥有足够多用户的平台吸引开发者,它必须通过收购拥有这些资源的方法来获得,而 GitHub 拥有更好的云服务金和巨大的开发者网络影响力。问题是,用这样的方法获得开发者(无法利用用户)成本是极其昂贵的,我们无法想象 GitHub 要是没被微软收购,何年何月营收才会值回这么庞大的收购价。

但微软在乎的并不是钱,微软有的是钱。微软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它没有一个以用户为基础的杠杆效应。因此,微软是在赌,赌开源和依赖于平台的云应用将会成为未来带来丰厚回报、迅速增长的业务,而给开发者用户更好的体验,而不是利用他们,会为微软赢得更多胜利的机会。

这也是为什么微软可能是 GitHub 最理想的收购者的原因,一家融资 3.5 亿美元的公司不太可能独立运营。任何一家拥有大量用户的公司都难以拒绝把 GitHub 当作杠杆的诱惑,而以企业为中心的公司,如 IBM 或 Oracle 恐怕只会用尽全力从其他公司榨干油水而已。

而微软的目的似乎模糊不清:它想成为开发者的朋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没有别的选择。长远来说,随着 Windows 进一步消亡,微软将寄希望于一个没有界限的世界,开发工具和云服务将依托提供更多的福利,而不是用户杠杆效应而赢得局面。

同样地,这也是微软必须要付出这么大代价的原因:通过收购需要的资源而非杠杆运作,会用更少的投资获得更高的回报。战略价值微软以 75 亿美元的高价收购 GitHub,完美地展示了硅谷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看待价值的不同角度。2018 年,微软以三倍溢价收购 GitHub;2016 年,微软以 7.2 倍溢价收购领英,成为科技公司数额最大的交易之一。

这与硅谷的运作方式有关。在硅谷,有两种创造股东价值的方法:财务战略和战略价值。前者就是纯商业和股票市场所谓的价值,包括收入、销售增长、利润等这些东西,比如 Exxon 的股价受原油产量、原油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而后者却与这些无关,它不是指某个业务可以赚多少钱,而是能够产生利润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一家只有 5 名员工、没有收入的公司可能估值 10 亿美元,但是另一家有 500 名员工和 1 亿美元收入的公司估值却不如前者的原因。尽管硅谷最著名的成名故事,如苹果、Facebook、谷歌等都是财务价值的体现,但大多数成功的创业公司的目标并不是要上市,而是为其他人带来价值。

换句话说,微软以 75 亿美元的价格买下的,不是 GitHub 赚钱的能力(财务价值),而是为接触到每天在 GitHub 上使用代码库的开发人员的渠道(战略价值)。开发者会被引导至微软开发和环境中,这才是赚大钱的开端。

一家公司的战略价值有很多例子可证。2016 年,谷歌以 16 亿美元的天价收购 YouTube,当时 YouTube 并不盈利,并不断被发布内容非法等问题纠缠。那谷歌为什么要做这门看似无价值的生意呢?因为谷歌看中的并不是 YouTube 将来能够赚多少钱,而是对其无法计量的战略意义,因为 YouTube 可以阻止竞争对手进入这个利润丰厚的领域。几年之后,这笔最划算的交易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案例之一。

GitHub

据知情人士透露,GitHub 在被微软收购之前,曾与多家对其感兴趣的公司,包括腾讯、谷歌、亚马逊、Atlassian 等磋商过收购事宜,但最终 GitHub 选择了微软。

商业模式受质疑

发展至今,GitHub 已经成为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 Hacker 社区,截至 6 月,其已拥有 2800 万注册用户,180 万家企业和组织用户,托管多达 8500 万代码,54% 财富 100 强企业使用 GitHub Enterprise 服务,全球共 800 多名员工(大部分远程办公)。

(2017 年 6 月,GitHub 员工的组成部分)

这些都是 GitHub 最大的财富。

GitHub 核心产品:

  • GitHub.com - 于 2008 年 4 月推出;世界上最大的开发平台

  • GitHub for Business(https://github.com/business) - 180 万企业和组织用户。

GitHub Enterprise - 于 2011 年 11 月推出;借助先进的审计和监控工具,团队可以在 GitHub 上协同办公,同时满足环境安全要求。

Hosted on GitHub.com - 2017 年 3 月发布;为数百万开发人员提供专为企业设计的其他高级安全和管理工具。

  • GitHub Marketplace(https://github.com/marketplace) - 2017 年 5 月推出;在 GitHub 上查找、共享和推广开发人员工具。

  • Atom(https://atom.io/) - 于 2014 年 5 月开放;GitHub 的可破解的文本编辑器,建立在 Electron 上。

  • Electron(https://electronjs.org/)- 最初为 Atom 文本编辑器而开发;GitHub 的开放源代码框架,使用 JavaScript、HTML 和 CSS 等 Web 技术创建本机应用程序。

  • Desktop(https://desktop.github.com/) - 基于 Electron 框架重新设计并于 2017 年 9 月公开发布。

但是在商业模式上,外界从未停止对 GitHub 的怀疑。

据了解,GitHub 目前的盈利方式主要有三种:

  • 代码托管服务盈利

  • 数据沉淀和云储存盈利

  • 企业猎头招聘盈利

GitHub 向个人和企业用户免费提供无限制的公共库,但是私有库要付费。之前,GitHub 的企业级客户有微软、VMware 和沃尔玛等大公司,年费通常能达到数百万美元。

那 GitHub 到底挣钱不挣钱?

据 Github CEO 克里斯·万斯特拉斯(Chris Wanstrath)透露,他们在 2011 年就已实现了盈利,2017 年 8 月收入达 2 亿美元,    而在 10 月份,该公司表示仅其企业服务年预订量就有望突破 1 亿美元。彭博社获得的 GitHub 内部文件显示,该公司在 2015 财年的营收为 9500 万美元,亏损则为 2700 万美元。在 2016 财年前三个季度,GitHub 的营收已经超过 9800 万美元,然而其亏损却增加到了 6600 万美元。2017 财年的工资和福利开支达 7100 万美元,2016 年 2 月至 10 月的开支更是达到 1.08 亿美元。2015 年,GitHub 估值达 50 亿美元。

可以看到,GitHub 虽然看起来挣得不少,但花钱的速度更快,GitHub 的商业模式遭到外界质疑。

内部动荡,群龙无首

2017 年 8 月份,CEO 万斯特拉斯宣布辞任。而在那之后,GitHub 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 CEO 继任者,直至被微软收购之前,GitHub 都是群龙无首的状态,亟需秩序和整顿。

独立运营的承诺

微软刚传出收购 GitHub 消息时,让不少人倒吸一口冷气:全世界最封闭的公司竟然要收购最开放的公司,把代码放在 GitHub 上的微软的竞争对手们惨了。但是,收购消息确认之后,GitHub 创始人兼 CEO Chris Wanstrath 在 GitHub Blog 发表了名为《GitHub 的光明未来》的博文,终于让人松了一口气:GitHub 仍保持独立运营,之后成为云业务的一部分。

纳德拉表示,微软已经将其 Azure 云服务与 GitHub 整合在一起,并将继续整合相关服务,他还鼓励其他云提供商也与开源平台集成。

图片

GitHub 新任 CEO 是 Nat Friedman,他的加入让开发者相信微软并不打算对 GitHub 做出不利行动很有说服力。Friedman6 岁就开始编程,他曾在 Linux 工作 15 年,创办了几家开源公司。两年前,在其与 Miguel de Icaza 创办的 Xamarin 被微软收购之后,他随着一起加入微软。为打消大家对这次收购的疑虑,他也在个人微博中做出承诺:GitHub 将作为社区、平台和商业组织继续运营下去;GitHub 将保持其产品哲学不变。“我们热爱 GitHub,因为它给开发者无微不至的用户体验。我理解并尊重这一点,我们将会继续创建开发者喜爱的,优雅、简洁、精致的开发工具,把 GitHub 打造成一个更好、对大家来说特殊的存在。“

在几天前的 Reddit AMA (https://www.reddit.com/r/AMA/comments/8pc8mf/im_nat_friedman_future_ceo_of_github_ama/)上,Friedman 也强调了微软收购 GitHub 是为了“让 GitHub 变得更好”,并表示微软和 GitHub 均有基于 Electron 的开源文本编辑器,GitHub 有 Atom,而微软有 Visual Studio Code,业务整合后两者均被保留,因为他们知道两者的固有用户不愿意放弃对他们“很特殊”的工具。

高价难拒绝

最后,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微软给 GitHub 开出的价格是 75 亿美元,这个价格对于处于动荡现状的 GitHub 来说还是挺划算的,按照现在 3 亿美元的年收入,微软对 GitHub 的收购较该平台年度营收溢价 25 倍。另外,GitHub 联合创始人 Chris Wanstrath 与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 (Satya Nadella) 非同一般的关系,也是促成 GitHub 选择微软的原因之一。

微软收购 GitHub 这个大新闻,展示了最成功的高科技创业公司创造价值最简单的事实,即你可能很幸运地创建了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但这不是最终的规则。战略性,而不是财务价值,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GitHub 与微软的结合,或许会不可避免地带来“大企业病”,但未必会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个彻头彻尾的灾难。当开放成为技术圈的主流思想时,GitHub 这股新鲜血液的注入,也许会让微软这家有些老朽味道的公司,焕发出不一样的面貌也不一定。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51cto.com/15060462/2682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