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JavaSE【泛型,数据结构,List接口,Set接口,Collections工具类】

一、泛型

// 泛型是什么?
泛型就是参数,专门用来保存引用数据类型

// 泛型有什么好处?
在编译时期会做类型的检查,可以有效避免在运行时类型强转的异常,对于程序员来讲不用额外的类型强转操作,简化代码。

// 泛型在运行时有什么特点?
泛型在运行的时候,就会被擦除。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代码演示:

//类:Student

ArrayList list = new ArrayList();
list.add(new Student("熊大",20));
list.add(new Student("熊二",19));

//以上程序中,集合中只存储Student类型对象 (已经明确了要存储元素的类型)
//可以考虑使用带有泛型的集合:ArrayList<Student> list
//好处:规范了集合中元素的类型,让程序的严谨性更好

不使用泛型:

ArrayList list = new ArrayList();
list.add(new Student("熊大",20));//Student => Object
list.add(new Student("熊二",19));

//获取集合中的元素
Object obj = list.get(0);
//要访问Student中的name、age
Student stu = (Student)obj;
String name = stu.getName();

使用泛型:

//ArrayList<Student> list = new ArrayList<Student>();//标准写法
ArrayList<Student> list = new ArrayList<>();//JKD1.7开始的新写法
list.add(new Student("熊大",20));
list.add(new Student("熊二",19));

//获取集合中的元素
Student stu = list.get(0); //省略了强制类型转换

01、自定义泛型类

定义一个人类,定义一个属性表示爱好,但是具体爱好是什么不清楚,可能是游泳,乒乓,篮球

//在定义类时,使用泛型
class 人类<L>{
    
    
    //属性
    L 爱好;
}

//泛型类的使用
人类<篮球>  对象 = new 人类<>();
篮球  变量  =对象.爱好

02、自定义泛型接口

模拟一个Collection接口,表示集合,集合操作的数据不确定。定义一个接口MyCollection具体表示

//带有泛型的接口
interface MyCollection<T>{
    
    
    public abstract void add(T s);
}
//使用泛型接口
//子类在实现接口时,明确了接口中的泛型类型
class MyCollectionImpl implements MyCollection<String>{
    
    
    //重写方法
    public void add(String s){
    
    
        
    }
}


//子类在实现接口时,不明确接口中泛型的类型
class MyCollectionImpl2<T> implements MyCollection<T>{
    
    
    //因为子类要继承延用接口中的泛型 , 子类就变为了:泛型类
    public void add(T s){
    
    
        
    }
}
MyCollectionImpl2<String> c2 = new MyCollectionImpl2<String>();

03、自定义泛型方法

定义存储字符串的ArrayList集合,将字符串的集合转换为字符串数组

//集合
ArrayList<String> list =new ArrayList<>();//add(String obj)
list.add("java");
list.add("mysql");
list.add("python");

Object[] obj = list.toArray();//把集合转换为数组
for (int i = 0; i < obj.length; i++) {
    
    
    String s = (String) obj[i];
    System.out.println(s);
}

/*
   public class ArrayList<E>{
      public void add(E obj){
        .....
      }
      
      public <T> T[] toArray(T param){
      
        return  T类型;
      } 
   }
*/

04、泛型的高级应用

通配符
  • 符号: ? //表示任意类型

    • //多态不能应用在泛型上
      ArrayList<Number> list =new ArrayList<Integer>();
      
      ArrayList<?> list =new ArrayList<Integer>();
      
      
      ArrayList<Integer> list2 =new ArrayList<Integer>();
      metohd(list2);
      
      ArrayList<Double> list3 =new ArrayList<Double>();
      metohd(list3);
      
          public void method(ArrayList<?> list){
              
              
          //传递过来的list集合中的元素类型也会变为:Object
      }
      
泛型的上下限
  • 下限:<? super Number> // ? 只能是Number类型 , 或Number的父类型
  • 上限:<? extends Number> // ? 只能是Number类型, 或Number的子类型
public void method(ArrayList<? extends Person> list){
    
    
    
}

//前提 : Student类、Teacher类 都继承 Person
ArrayList<Student> list1 =new ArrayList<>();
ArrayList<Teacher> list2 =new ArrayList<>();

//Worker类  没有继承Person
ArrayList<Worker> list3 =new ArrayList<>();


method(list1);

method(list3);//不行。  Worker 没有继承 Person类

05、泛型小结

  • 作用限定类型

    • 通常和集合一起使用
  • 泛型的格式: <泛型名>

  • 自定泛型类:

    • public class Student<E>{
              
              
          E name;//属性的类型是泛型
      }
      
      //指定泛型
      Student<String> stu = new Student<>();
      name属性就是String类型
      
  • 泛型接口

    • public interface InterA<T>{
              
              
          public abstract void method(T name);
      }
      
      //指定泛型
      //方式1:子类实现接口时,直接指定
      class InterAImpl implements InterA<String>{
              
              
          public void method(String name){
              
              }
      }
      //方式2:子类继承了接口中的泛型
      class InterAImpl<T> implements InterA<T>{
              
              
          public void method(T name){
              
              
              
          }
      }
      InterAImpl<String> i = new InterAImpl<>();
      
  • 泛型方法

    • class Hello<E>{
              
              
          public void sayHello(E name){
              
              
              
          }
          public <T> T getInfo(T obj){
              
              
              
          }
      }
      
      

二、数据结构

Data Structure Visualizations在线数据结构可视化工具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wUq6oq5gXDnQGDe2nSOMZQ)

提取码:wlwg

可以手动去创建各种数据类型,包括队列、栈、堆、图、树等等,并且支持递归、排序、检索等众多算法的动态演示。

img

数据结构介绍

数据结构 : 数据用什么样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就是数据的存储方式。

常见数据结构

数据存储的常用结构有:栈、队列、数组、链表和红黑树。

栈和队列示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数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链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01、栈和队列
  • stack,又称堆栈,它是运算受限的线性表,其限制是仅允许在标的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不允许在其他任何位置进行添加、查找、删除等操作。

简单的说:采用该结构的集合,对元素的存取有如下的特点

  • 先进后出(即,存进去的元素,要在后它后面的元素依次取出后,才能取出该元素)。例如,子弹压进弹夹,先压进去的子弹在下面,后压进去的子弹在上面,当开枪时,先弹出上面的子弹,然后才能弹出下面的子弹。
  • 栈的入口、出口的都是栈的顶端位置。

这里两个名词需要注意:

  • 压栈:就是存元素。即,把元素存储到栈的顶端位置,栈中已有元素依次向栈底方向移动一个位置。
  • 弹栈:就是取元素。即,把栈的顶端位置元素取出,栈中已有元素依次向栈顶方向移动一个位置。
队列
  • 队列queue,简称队,它同堆栈一样,也是一种运算受限的线性表,其限制是仅允许在表的一端进行插入,而在表的另一端进行取出并删除。

    简单的说,采用该结构的集合,对元素的存取有如下的特点:

    • 先进先出(即,存进去的元素,要在后它前面的元素依次取出后,才能取出该元素)。例如,小火车过山洞,车头先进去,车尾后进去;车头先出来,车尾后出来。
    • 队列的入口、出口各占一侧。例如,下图中的左侧为入口,右侧为出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02、数组和链表
数组
是有序的元素序列,数组是在内存中开辟一段连续的空间,并在此空间存放元素.就像是一排出租屋,有100个房间,从001到100每个房间都有固定编号,通过编号就可以快速找到租房子的人。

简单的说,采用该结构的集合,对元素的存取有如下的特点:

  • 特点:查找快,增删慢

  • 查找元素快:通过索引,可以快速访问指定位置的元素

  • 增删元素慢

  • 指定索引位置增加元素:需要创建一个新数组,将指定新元素存储在指定索引位置,再把原数组元素根据索引,复制到新数组对应索引的位置。

  • **指定索引位置删除元素:**需要创建一个新数组,把原数组元素根据索引,复制到新数组对应索引的位置,原数组中指定索引位置元素不复制到新数组中。

链表
  • 链表:linked list,由一系列结点node(链表中每一个元素称为结点)组成,结点可以在运行时动态生成。每个结点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存储数据元素的数据域,另一个是存储下一个结点地址的指针域。我们常说的链表结构有单向链表与双向链表,那么这里给大家介绍的是单向链表。后面讲双向链表。

    简单的说,采用该结构的集合,对元素的存取有如下的特点:

    • 多个结点之间,通过地址进行连接。例如,多个人手拉手,每个人使用自己的右手拉住下个人的左手,依次类推,这样多个人就连在一起了。
  • 查找元素慢:想查找某个元素,需要通过连接的节点,依次向后查找指定元素。

    • 增删元素快:

    说明:

    ​ 查找慢:因为每个元素在内存中位置不同,所以查找慢。

    ​ 增删快:增删时只需要改变前后两个元素的指针指向,对其他元素没有任何影响。

03、 树基本结构介绍
树结构

计算机中的树结构就是生活中倒立的树。

树具有的特点:

  1. 每一个节点有零个或者多个子节点
  2. 没有父节点的节点称之为根节点,一个树最多有一个根节点。类似于生活中大树的树根。
  3. 每一个非根节点有且只有一个父节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名词 含义
节点 指树中的一个元素(数据)
节点的度 节点拥有的子树(儿子节点)的个数,二叉树的度不大于2,例如:下面二叉树A节点的度是2,E节点的度是1,F节点的度是0
叶子节点 度为0的节点,也称之为终端结点,就是没有儿子的节点。
高度 叶子结点的高度为1,叶子结点的父节点高度为2,以此类推,根节点的高度最高。例如下面二叉树ACF的高度是3,ACEJ的高度是4,ABDHI的高度是5.
根节点在第一层,以此类推
父节点 若一个节点含有子节点,则这个节点称之为其子节点的父节点
子节点 子节点是父节点的下一层节点
兄弟节点 拥有共同父节点的节点互称为兄弟节点
二叉树

如果树中的每个节点的子节点的个数不超过2,那么该树就是一个二叉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叉查找树

上面都是关于树结构的一些概念,那么下面的二叉查找树就是和java有关系的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学习下什么是二叉查找树。

二叉查找树的特点:

1. 【左子树】上所有的节点的值均【小于】他的【根节点】的值 
2. 【右子树】上所有的节点值均【大于】他的【根节点】的值 
3. 每一个子节点最多有两个子树
4. 二叉查找树中没有相同的元素

说明:

​ 1.左子树:根节点左边的部分称为左子树.

​ 2.右子树: 根节点右边的部分称为右子树.

案例演示(20,18,23,22,17,24,19)数据的存储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遍历二叉树有几种遍历方式:

​ 1)前序(根)遍历:根-----左子树-----右子树

​ 2)中序(根)遍历:左子树-----根-----右子树

​ 3)后序(根)遍历:左子树-----右子树-----根

​ 4)按层遍历:从上往下,从左向右

遍历获取元素的时候可以按照"左中右"(中序(根)遍历)的顺序进行遍历来实现数据的从小到大排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意:二叉查找树存在的问题:会出现"瘸子"的现象,影响查询效率

平衡二叉树

概述

为了避免出现"瘸子"的现象,减少树的高度,提高我们的搜素效率,又存在一种树的结构:“平衡二叉树”

规则:它的左右两个子树的高度差的绝对值不超过1,并且左右两个子树都是一棵平衡二叉树

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如下图所示,左图是一棵平衡二叉树.

​ 举例:

​ 1)根节点10,左右两子树的高度差的绝对值是1。10的左子树有3个子节点(743),10的右子树有2个子节点.所以高度差是1.

​ 2)15的左子树没有节点,右子树有一个子节点(17),两个子树的高度差的绝对值是1.

2.而右图不是一个平衡二叉树,虽然根节点10左右两子树高度差是0(左右子树都是3个子节点),但是右子树15的左右子树高度差为2,不符合定义。15的左子树的子节点为0,右子树的子节点为2.差的绝对值是2。所以右图不是一棵平衡二叉树。

说明:为什么需要平衡二叉树?如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左图是一个平衡二叉树,如果查到左子树的叶子节点需要执行3次。而右图不是一个平衡二叉树,那么查到最下面的叶子节点需要执行5次,相对来说平衡二叉树查找效率更高。

旋转

在构建一棵平衡二叉树的过程中,当有新的节点要插入时,检查是否因插入后而破坏了树的平衡,如果是,则需要做旋转去改变树的结构,变为平衡的二叉树。

各种情况如何旋转:

左左:只需要做一次右旋就变成了平衡二叉树。
右右:只需要做一次左旋就变成了平衡二叉树。
左右:先做一次分支的左旋,再做一次树的右旋,才能变成平衡二叉树。
右左:先做一次分支的右旋,再做一次数的左旋,才能变成平衡二叉树。

课上只讲解“左左”的情况,其余情况都作为扩展去学习,这里只是让你知道怎么旋转即可。

左左

左左即为在原来平衡的二叉树上,在节点的左子树的左子树下,有新节点插入,导致节点的左右子树的高度差为2,如下即为"18"节点的左子树"16",的左子树"13",插入了节点"10"导致失衡。

需求:二叉树已经存在的数据:18 16 20 13 17
    后添加的数据是:10

说明:

1.左左:只需要做一次右旋就变成了平衡二叉树。

​ 2.右旋:将节点的左支往右拉,左子节点变成了父节点,并把晋升之后多余的右子节点出让给降级节点的左子节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左旋:

左旋就是将节点的右支往左拉,右子节点变成父节点,并把晋升之后多余的左子节点出让给降级节点的右子节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右旋:

将节点的左支往右拉,左子节点变成了父节点,并把晋升之后多余的右子节点出让给降级节点的左子节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举个例子,像上图是否平衡二叉树的图里面,左图在没插入前"19"节点前,该树还是平衡二叉树,但是在插入"19"后,导致了"15"的左右子树失去了"平衡",

所以此时可以将"15"节点进行左旋,让"15"自身把节点出让给"17"作为"17"的左树,使得"17"节点左右子树平衡,而"15"节点没有子树,左右也平衡了。如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由于在构建平衡二叉树的时候,当有新节点插入时,都会判断插入后时候平衡,这说明了插入新节点前,都是平衡的,也即高度差绝对值不会超过1。当新节点插入后,

有可能会有导致树不平衡,这时候就需要进行调整,而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有4种,分别称作左左,左右,右左,右右

左左

左左即为在原来平衡的二叉树上,在节点的左子树的左子树下,有新节点插入,导致节点的左右子树的高度差为2,如下即为"10"节点的左子树"7",的左子树"4",插入了节点"5"或"3"导致失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左左调整其实比较简单,只需要对节点进行右旋即可,如下图,对节点"10"进行右旋,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q7gYega6-1616519164453)(C:/Users/16096/Desktop/java127-job/javaSE/JavaSE16全天版本(v2.0)/java01-06/day05【Collection集合、迭代器、数据结构、List接口、泛型】/img/1562645709201.pn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左右

左右即为在原来平衡的二叉树上,在节点的左子树的右子树下,有新节点插入,导致节点的左右子树的高度差为2,如上即为"11"节点的左子树"7",的右子树"9",

插入了节点"10"或"8"导致失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左右的调整就不能像左左一样,进行一次旋转就完成调整。我们不妨先试着让左右像左左一样对"11"节点进行右旋,结果图如下,右图的二叉树依然不平衡,而右图就是接下来要

讲的右左,即左右跟右左互为镜像,左左跟右右也互为镜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左右这种情况,进行一次旋转是不能满足我们的条件的,正确的调整方式是,将左右进行第一次旋转,将左右先调整成左左,然后再对左左进行调整,从而使得二叉树平衡。

即先对上图的节点"7"进行左旋,使得二叉树变成了左左,之后再对"11"节点进行右旋,此时二叉树就调整完成,如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右左

右左即为在原来平衡的二叉树上,在节点的右子树的左子树下,有新节点插入,导致节点的左右子树的高度差为2,如上即为"11"节点的右子树"15",的左子树"13",

插入了节点"12"或"14"导致失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前面也说了,右左跟左右其实互为镜像,所以调整过程就反过来,先对节点"15"进行右旋,使得二叉树变成右右,之后再对"11"节点进行左旋,此时二叉树就调整完成,如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右右

右右即为在原来平衡的二叉树上,在节点的右子树的右子树下,有新节点插入,导致节点的左右子树的高度差为2,如下即为"11"节点的右子树"13",的左子树"15",插入了节点

"14"或"19"导致失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右右只需对节点进行一次左旋即可调整平衡,如下图,对"11"节点进行左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红黑树

概述

红黑树是一种自平衡的二叉查找树,是计算机科学中用到的一种数据结构,它是在1972年由Rudolf Bayer发明的,当时被称之为平衡二叉B树,后来,在1978年被Leoj.Guibas和Robert Sedgewick修改为如今的"红黑树"。它是一种特殊的二叉查找树,红黑树的每一个节点上都有存储位表示节点的颜色,可以是红或者黑;

红黑树不是高度平衡的,它的平衡是通过"红黑树的特性"进行实现的;

红黑树的特性:

1. 每一个节点或是红色的,或者是黑色的。
2. 根节点必须是黑色
3. 每个叶节点(Nil)是黑色的;(如果一个节点没有子节点,则该节点相应的指针属性值为Nil,这些 Nil视为叶节点)
4. 如果某一个节点是红色,那么它的子节点必须是黑色(不能出现两个红色节点相连的情况) 
5. 对每一个节点,从该节点到其所有后代叶节点的路径上,均包含相同数目的黑色节点

如下图所示就是一个红黑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进行元素插入的时候,和之前一样; 每一次插入完毕以后,使用黑色规则进行校验,如果不满足红黑规则,就需要通过变色,左旋和右旋来调整树,使其满足红黑规则。

三、List接口

我们掌握了Collection接口的使用后,再来看看Collection接口中的子类,他们都具备那些特性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Collection中的常用几个子类(java.util.List集合、java.util.Set集合)。

01、 List接口介绍

java.util.List接口继承自Collection接口,是单列集合的一个重要分支,习惯性地会将实现了List接口的对象称为List集合。在List集合中允许出现重复的元素,所有的元素是以一种线性方式进行存储的,在程序中可以通过索引来访问集合中的指定元素。另外,List集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元素有序,即元素的存入顺序和取出顺序一致。

看完API,我们总结一下:

List接口特点:

  1. 它是一个元素存取有序的集合
  2. 它是一个带有索引的集合,通过索引就可以精确的操作集合中的元素
  3. 集合中可以有重复的元素,通过元素的equals方法,来比较是否为重复的元素。

tips:我们之前已经学习过List接口的子类java.util.ArrayList类,该类中的方法都是来自List中定义。

02、List接口中常用方法

List作为Collection集合的子接口,不但继承了Collection接口中的全部方法,而且还增加了一些根据元素索引来操作集合的特有方法,如下:

  • public void add(int index, E element): 将指定的元素,添加到该集合中的指定位置上。
  • public E get(int index):返回集合中指定位置的元素。
  • public E remove(int index): 移除列表中指定位置的元素, 返回的是被移除的元素。
  • public E set(int index, E element):用指定元素替换集合中指定位置的元素,返回值的更新前的元素。

List集合特有的方法都是跟索引相关。

代码演示:

public class Demo_Li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创建对象
        //多态写法(之能调用父类中定义的共性方法,不能调用子类中的特有方法)
        //Collection<String> c = new ArrayList<>();

        //创建List
        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

        //增加
        list.add("柳岩");
        list.add("美美");
        list.add(1,"马尔扎哈");

        //删除(返回的是被删除的元素)
        list.remove(2);                      

        //修改(返回的是被替换的元素)
        list.set(0, "迪丽热巴");

        //查询
        String s = list.get(1);
        System.out.println(s);    
        
        System.out.println(list); 
        
    }
}

tips:我们之前学习Colletion体系的时候,发现List集合下有很多集合,它们的存储结构不同,这样就导致了这些集合它们有各自的特点,供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

03 、ArrayList集合

java.util.ArrayList集合数据存储的结构是数组结构。元素增删慢,查找快,由于日常开发中使用最多的功能为查询数据、遍历数据,所以ArrayList是最常用的集合

许多程序员开发时非常随意地使用ArrayList完成任何需求,并不严谨,这种用法是不提倡的。

04、LinkedList集合

java.util.LinkedList集合数据存储的结构是链表结构。方便元素添加、删除的集合。

LinkedList中是一个双向链表

说明:

1.LinkedList集合底层是由双向链表组成的

2.双向链表的节点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数据域存储数据的,一部分是指针域分别存储前一个和后一个节点的地址

3.链表有头和尾组成,我们可以针对链表的头和尾进行操作,可以从链表头或者链表尾开始操作。

实际开发中对一个集合元素的添加与删除经常涉及到首尾操作,而LinkedList提供了大量首尾操作的方法。这些方法我们作为了解即可

  • public void addFirst(E e):将指定元素插入此列表的开头。
  • public void addLast(E e):将指定元素添加到此列表的结尾。
  • public E getFirst():返回此列表的第一个元素。
  • public E getLast():返回此列表的最后一个元素。
  • public E removeFirst():移除并返回此列表的第一个元素。
  • public E removeLast():移除并返回此列表的最后一个元素。
  • public E pop():从此列表所表示的堆栈处弹出一个元素。
  • public void push(E e):将元素推入此列表所表示的堆栈。
  • public boolean isEmpty():如果列表不包含元素,则返回true。

LinkedList是List的子类,List中的方法LinkedList都是可以使用,这里就不做详细介绍,我们只需要了解LinkedList的特有方法即可。在开发时,LinkedList集合也可以作为堆栈,队列的结构使用。

了解

​ 1)pop() 方法表示弹出栈结构的第一个元素,而removeFirst()方法也表示删除第一个元素。查看pop方法源码

public E pop() {
    
    
        return removeFirst();
}

​ 2)add()方法表示向集合最后添加,addLast()也是向集合最后添加。

add()方法源码:

public boolean add(E e) {
    
    
    	//调用linkLast方法添加数据
        linkLast(e);
        return true;
    }

addLast()方法源码:

public void addLast(E e) {
    
    
    	//调用linkLast方法添加数据
        linkLast(e);
    }
05、 LinkedList源码分析(了解)
  • LinkedList的源码分析:

    public class LinkedList<E> extends AbstractSequentialList<E>
        				implements List<E>, Deque<E>, Cloneable, java.io.Serializable{
          
          
        transient int size = 0;
        /**
         *存储第一个节点的引用
         */
        transient Node<E> first;
    
        /**
         * 存储最后一个节点的引用
         */
        transient Node<E> last;
        
         //......
        //LinkedList的内部类Node类源码分析
        private static class Node<E> {
          
          
            E item;//被存储的对象
            Node<E> next;//下一个节点地址值
            Node<E> prev;//前一个节点地址值
    
            //构造方法
            Node(Node<E> prev, E element, Node<E> next) {
          
          
                this.item = element;
                this.next = next;
                this.prev = prev;
            }
        }
        //......
        //LinkedList的add()方法源码分析
        public boolean add(E e) {
          
          
            linkLast(e);//调用linkLast()方法
            return true;//永远返回true
    	}
        void linkLast(E e) {
          
          
            final Node<E> l = last;//一个临时变量,存储最后一个节点的地址值
            /*
            	这里调用Node类的构造方法:
            	·1.Node<E> prev = l;将上个节点的地址值赋值给新的节点前面的指针域
            	 2.E element = e;将元素e存储到新的节点的数据域中
            	 3.Node<E> next = null 新的节点作为链表中最后一个节点的下一个指针域为null
            	Node(Node<E> prev, E element, Node<E> next) {
                    this.item = element;
                    this.next = next;
                    this.prev = prev;
            	}
            */
            final Node<E> newNode = new Node<>(l, e, null);//创建一个Node对象
            last = newNode;//将新Node对象地址值存储到last
            if (l == null)//如果没有最后一个元素,说明当前是第一个节点。l等于null说明集合是空的,还没添			加数据
                first = newNode;//将新节点存为第一个节点
            else
                l.next = newNode;//说明不是第一个节点,将新的节点地址值赋值到上个节点的的next成员
            size++;//总数量 + 1
            modCount++;//修改一次集合,该变量就会+1
        }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LinkedList的get()方法:

    public E get(int index) {
          
          
        checkElementIndex(index);//检查索引的合法性(必须在0-size之间),如果不合法,此方法抛出异常
        return node(index).item;
    }
    Node<E> node(int index) {
          
          //此方法接收一个索引,返回一个Node
            // assert isElementIndex(index);
            if (index < (size >> 1)) {
          
          //判断要查找的index是否小于size / 2,二分法查找
                Node<E> x = first;// x = 第一个节点——从前往后找
                for (int i = 0; i < index; i++)//从0开始,条件:i < index,此循环只控制次数
                    x = x.next;//每次 x = 当前节点.next;
                return x;//循环完毕,x就是index索引的节点。
            } else {
          
          
                Node<E> x = last;// x = 最后一个节点——从后往前找
                for (int i = size - 1; i > index; i--)//从最后位置开始,条件:i > index
                    x = x.prev;//每次 x = 当前节点.prev;
                return x;//循环完毕,x就是index索引的节点
            }
        }
    

四、Set接口

1、set介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java.util.Set接口和java.util.List接口一样,同样继承自Collection接口,它与Collection接口中的方法基本一致,并没有对Collection接口进行功能上的扩充,只是比Collection接口更加严格了。与List接口不同的是,Set接口都会以某种规则保证存入的元素不出现重复。

Set集合有多个子类,这里我们介绍其中的java.util.HashSetjava.util.LinkedHashSetjava.util.TreeSet这几个集合。

tips:Set集合取出元素的方式可以采用:迭代器、增强for。

没有特有方法,Set比Collection定义更严谨,Set集合要求:

1. 元素是不能重复(不能存储两个对象,其equals方法比较返回true,只能存其中一个)

2. 元素不能保证插入和取出顺序(无序)

3. 元素是没有索引的

Set集合有哪些常用的子类,底层结构是什么?

HashSet 哈希表结构

LinkedHashSet 链表+哈希表结构

TreeSet 红黑树

2.、HashSe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01、HashSet集合介绍

java.util.HashSetSet接口的一个实现类,它所存储的元素是不可重复的,并且元素都是无序的(即存取顺序不能保证不一致)。java.util.HashSet底层的实现其实是一个java.util.HashMap支持,由于我们暂时还未学习,先做了解。

特点小结:

1.元素不可重复
2.元素的存取是无序的
3.没有索引

HashSet是根据对象的哈希值来确定元素在集合中的存储位置,因此具有良好的存储和查找性能。保证元素唯一性的方式依赖于:hashCodeequals方法。

我们先来使用一下Set集合存储,看下现象,再进行原理的讲解:

package com.itheima.sh.hashset_12;

import java.util.HashSet;

/*
    HashSet 集合:是一个类 底层使用哈希表数据结构
    构造方法:
        1.HashSet()构造一个新的空 set,其底层 HashMap 实例的默认初始容量是 16,加载因子是 0.75。
        2.HashSet(int initialCapacity) 构造一个新的空 set,
	其底层 HashMap 实例具有指定的初始容量和默认的加载因子(0.75)。****
    方法:
        就是Collection集合中的

    HashSet集合特点:
        1.数据唯一
        2.存取无序
    具有上述特点和底层数据结构哈希表有关系。
 */
public class HashSetDemo0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创建对象 1.HashSet()构造一个新的空
        HashSet<String> hs = new HashSet<>();
        //添加数据
        hs.add("柳岩");
        hs.add("杨幂");
        hs.add("冰冰");
        hs.add("璐璐");
        hs.add("圆圆");
        hs.add("柳岩");
        //输出
        System.out.println(hs);
       /* String s = "柳岩";
        String s1 = "柳岩";
        String s2 = "圆圆";
        *//*
        	如果哈希值不同,说明两个对象一定不同
			如果哈希值相同,两个对象不一定相同.例如:"通话"  "重地" 计算出的哈希码值一样
         *//*
        System.out.println(s.hashCode());//848662
        System.out.println(s1.hashCode());//848662
        System.out.println(s2.hashCode());//712896*/
        System.out.println("通话".hashCode());//1179395
        System.out.println("重地".hashCode());//1179395
    }
}

说明:

如果哈希值不同,说明两个对象一定不同
如果哈希值相同,两个对象不一定相同

输出结果如下,说明集合中不能存储重复元素:

[杨幂, 柳岩, 冰冰, 圆圆, 璐璐]

通过以上程序输出结果得出结论:

1)HashSet集合不能存储重复的元素;

2)HashSet集合存储元素的顺序不固定;

接下来我们要分析为什么HashSet集合存储的数据顺序不固定和为什么不支持存储重复的元素?

答案肯定和HashSet集合的底层哈希表数据结构有关系,所以接下来我们要学习什么是哈希表。

02、 HashSet集合存储数据的结构(哈希表)

2.2.1 什么是哈希表呢?

​ 1.在JDK1.8之前,`哈希表底层采用数组+链表实现,数组是 哈希表的主体,链表则是主要为了解决哈希冲突**(两个对象调用的hashCode方法计算的哈希码值一致导致计算的数组索引值相同)**而存在的(“拉链法”解决冲突).

​ 2.JDK1.8 以后在解决哈希冲突时有了较大的变化,当链表长度大于阈值(或者红黑树的边界值,默认为 8)并且当前数组的长度大于等于64时,此时此索引位置上的所有数据改为使用红黑树存储。

​ 补充:将链表转换成红黑树前会判断,即使阈值大于8,但是数组长度小于64,此时并不会将链表变为红黑树。而是选择进行数组扩容。

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数组比较小,尽量避开红黑树结构,这种情况下变为红黑树结构,反而会降低效率,因为红黑树需要进行左旋,右旋,变色这些操作来保持平衡 。同时数组长度小于64时,搜索时间相对要快些。所以综上所述为了提高性能和减少搜索时间,底层在阈值大于8并且数组长度大于等于64时,链表才转换为红黑树。具体可以参考 treeifyBin方法。

特点:

1.存取无序的

2.数据唯一

3.jdk1.8前数据结构是:链表 + 数组 jdk1.8之后是 : 链表 + 数组 + 红黑树

4.阈值(边界值) > 8 并且数组长度大于等于64,才将链表转换为红黑树,变为红黑树的目的是为了高效的查询。

03、哈希表中存储数据的过程

我们了解完毕什么是哈希表,接下来我们来讲解根据上述的代码演示向哈希表中存储数据的过程,了解完毕之后再看源码会简单一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小结:

1.哈希表如何保证元素唯一?

哈希表保证元素唯一依赖两个方法:hashCode和equals。
哈希表底层其实基于数组,元素在存储的时候,会先通过hashCode算法结合数组长度得到一个索引。然后判断该索引位置是否有元素:
    1)如果没有,不用调用equals函数,直接存储;【情况12)如果有数据,先判断两个对象的哈希码值是否相等;
		a:不相等:直接存储。【情况2】
    	b:相等:此时使用对象调用重写之后的equals方法比较内容是否相等:(哈希值相等发生哈希碰撞)
            	1)不相等:直接存储。【情况32)相等: 将后添加的元素覆盖之前的元素.【情况4

2.简单的来说,哈希表是由数组+链表+红黑树(JDK1.8增加了红黑树部分)实现的,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看到这张图就有人要问了,这个是怎么存储的呢?

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我们结合一个存储流程图来说明一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总而言之,JDK1.8引入红黑树大程度优化了HashMap的性能,那么对于我们来讲保证HashSet集合元素的唯一,其实就是根据对象的hashCode和equals方法来决定的。如果我们往集合中存放自定义的对象,那么保证其唯一,就必须复写hashCode和equals方法建立属于当前对象的比较方式。

04、HashSet存储自定义类型元素

给HashSet中存放自定义类型元素时,需要重写对象中的hashCode和equals方法,建立自己的比较方式,才能保证HashSet集合中的对象唯一.

创建自定义Student类:

public class Student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get/set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 {
    
    
        if (this == o)
            return true;
        if (o == null || getClass() != o.getClass())
            return false;
        Student student = (Student) o;
        return age == student.age &&
               Objects.equals(name, student.name);
    }

    @Override
    public int hashCode() {
    
    
        return Objects.hash(name, age);
    }
}

创建测试类:

public class HashSetDemo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创建对象
        HashSet<Student> set = new HashSet<>();

        Student s1 = new Student("柳岩",36);
        Student s2 = new Student("老王",38);
        Student s3 = new Student("柳岩",36);
        Student s4 = new Student("小王",16);

        //把对象添加到集合中
        //保证元素不重复依靠的是hashCode()和equals()两个方法
        //如果想要判断内容是否相同,一定要重写hashCode()和equals()方法
        set.add(s1);
        set.add(s2);
        set.add(s3);
        set.add(s4);

        System.out.println(set);
    }
    }
}
05、 HashSet的源码分析

1、 HashSet的成员属性及构造方法

public class HashSet<E> extends AbstractSet<E>
    					implements Set<E>, Cloneable, java.io.Serializable{
    
    
    
	//内部一个HashMap——HashSet内部实际上是用HashMap实现的
    private transient HashMap<E,Object> map;
    // 用于做map的值
    private static final Object PRESENT = new Object();
    /**
     * 构造一个新的HashSet,
     * 内部实际上是构造了一个HashMap
     */
    public HashSet() {
    
    
        map = new HashMap<>();
    }
    
}
  • 通过构造方法可以看出,HashSet构造时,实际上是构造一个HashMap

2 、HashSet的add方法源码解析

public class HashSet{
    
    
    //......
    public boolean add(E e) {
    
    
       return map.put(e, PRESENT)==null;//内部实际上添加到map中,键:要添加的对象,值:Object对象
    }
    //......
}

3、 HashMap的put方法源码解析

public class HashMap{
    
    
    //......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return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true);
    }
    //......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根据参数,产生一个哈希值
        int h;
        /*
     		1)如果key等于null:
     			可以看到当key等于null的时候也是有哈希值的,返回的是0.
     		2)如果key不等于null:
     			首先计算出key的hashCode赋值给h,然后与h无符号右移16位后的二进制进行按位异或得到最后的					hash值
     		3)注意这里计算最后的hash值会结合下面的数组长度计算出存储数据的索引
     	*/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boolean evict) {
    
    
        Node<K,V>[] tab; //临时变量,存储"哈希表"——由此可见,哈希表是一个Node[]数组
        Node<K,V> p;//临时变量,用于存储从"哈希表"中获取的Node
        int n, i;//n存储哈希表长度;i存储哈希表索引
        /*
    	1)transient Node<K,V>[] table; 表示存储Map集合中元素的数组。
    	2)(tab = table) == null 表示将空的table赋值给tab,然后判断tab是否等于null,第一次肯定是			null
    	3)(n = tab.length) == 0 表示将数组的长度0赋值给n,然后判断n是否等于0,n等于0
    	由于if判断使用双或,满足一个即可,则执行代码 n = (tab = resize()).length; 进行数组初始化。
    	并将初始化好的数组长度赋值给n.
    	4)执行完n = (tab = resize()).length,数组tab每个空间都是null
    	*/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判断当前是否还没有生成哈希表
            n = (tab = resize()).length;//resize()方法用于生成一个哈希表,默认长度:16,赋给n
    /*
    	1)i = (n - 1) & hash 表示计算数组的索引赋值给i,即确定元素存放在哪个桶中
    	2)p = tab[i = (n - 1) & hash]表示获取计算出的位置的数据赋值给节点p
    	3)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判断节点位置是否等于null,如果为null,则执行代			码: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根据键值对创建新的节点放入该位置的桶中
        小结:如果当前桶没有哈希碰撞冲突,则直接把键值对插入空间位置
    */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n-1)&hash等效于hash % n,转换为数组索引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此位置没有元素,直接存储
        else {
    
    //否则此位置已经有元素了
            Node<K,V> e; K k;
       /*
        	比较桶中第一个元素(数组中的结点)的hash值和key是否相等
        	1)p.hash == hash :p.hash表示原来存在数据的hash值  hash表示后添加数据的hash值 比较两个				 hash值是否相等
                 说明:p表示tab[i],即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方法返回的Node对象。
                    Node<K,V> newNode(int hash,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
                        return new Node<>(hash, key, value, next);
                    }
                    而在Node类中具有成员变量hash用来记录着之前数据的hash值的
             2)(k = p.key) == key :p.key获取原来数据的key赋值给k  key 表示后添加数据的key 比较两					个key的地址值是否相等
             3)key != null && key.equals(k):能够执行到这里说明两个key的地址值不相等,那么先判断后				添加的key是否等于null,如果不等于null再调用equals方法判断两个key的内容是否相等
        */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判断哈希值和equals
               /*
                	说明:两个元素哈希值相等,并且key的值也相等
                	将旧的元素整体对象赋值给e,用e来记录
                */ 
                e = p;//将哈希表中的元素存储为e
            // hash值不相等或者key不相等;判断p是否为红黑树结点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判断是否为"树"结构
                // // 放入树中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else {
    
    //排除以上两种情况,将其存为新的Node节点
                //说明是链表节点
            /*
            	1)如果是链表的话需要遍历到最后节点然后插入
            	2)采用循环遍历的方式,判断链表中是否有重复的key
            */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遍历链表
                /*
                	1)e = p.next 获取p的下一个元素赋值给e
                	2)(e = p.next) == null 判断p.next是否等于null,等于null,说明p没有下一个元					素,那么此时到达了链表的尾部,还没有找到重复的key,则说明HashMap没有包含该键
                	将该键值对插入链表中
                */
                    if ((e = p.next) == null) {
    
    //找到最后一个节点
                        /*
                    	1)创建一个新的节点插入到尾部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Node<K,V> newNode(int hash,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
                                return new Node<>(hash, key, value, next);
                         }
                         注意第四个参数next是null,因为当前元素插入到链表末尾了,那么下一个节点肯定是								null
                         2)这种添加方式也满足链表数据结构的特点,每次向后添加新的元素
                    	*/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产生一个新节点,赋值到链表
                    /*
                    	1)节点添加完成之后判断此时节点个数是否大于TREEIFY_THRESHOLD临界值8,如果大于
                    	则将链表转换为红黑树
                    	2)int binCount = 0 :表示for循环的初始化值。从0开始计数。记录着遍历节点的个						数。值是0表示第一个节点,1表示第二个节点。。。。7表示第八个节点,加上数组中的的一						个元素,元素个数是9
                    	TREEIFY_THRESHOLD - 1 --》8 - 1 ---》7
                    	如果binCount的值是7(加上数组中的的一个元素,元素个数是9)
                    	TREEIFY_THRESHOLD - 1也是7,此时转换红黑树
                    */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判断链表长度是否大于了8
                            //转换为红黑树
                            treeifyBin(tab, hash);//树形化
                        //跳出循环
                        break;
                    }
                 /*
                	执行到这里说明e = p.next 不是null,不是最后一个元素。继续判断链表中结点的key值与插					  入的元素的key值是否相等
                */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跟当前变量的元素比较,如果hashCode相同,equals也相同
                    // 相等,跳出循环
                    /*
                		要添加的元素和链表中的存在的元素的key相等了,则跳出for循环。不用再继续比较了
                		直接执行下面的if语句去替换去 if (e != null) 
                	*/
                        break;//结束循环
                /*
                	说明新添加的元素和当前节点不相等,继续查找下一个节点。
                	用于遍历桶中的链表,与前面的e = p.next组合,可以遍历链表
                */
                    p = e;//将p设为当前遍历的Node节点
                }
            }
        /*
        	表示在桶中找到key值、hash值与插入元素相等的结点
        	也就是说通过上面的操作找到了重复的键,所以这里就是把该键的值变为新的值,并返回旧值
        	这里完成了put方法的修改功能
        */
            if (e != null) {
    
      
            // 记录e的value
            V oldValue = e.value;
            // onlyIfAbsent为false或者旧值为null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用新值替换旧值
                //e.value 表示旧值  value表示新值 
                e.value = value;
            // 访问后回调
            afterNodeAccess(e);
            // 返回旧值
            return oldValue;
            }
        }
        ++modCount;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return null;
    }
}

扩容方法【扩展】:

final Node<K,V>[] resize() {
    
    
    //得到当前数组
    Node<K,V>[] oldTab = table;
    //如果当前数组等于null长度返回0,否则返回当前数组的长度
    int oldCap = (oldTab == null) ? 0 : oldTab.length;
    //当前阀值点 默认是12(16*0.75)
    int oldThr = threshold;
    int newCap, newThr = 0;
    //如果老的数组长度大于0
    //开始计算扩容后的大小
    if (oldCap > 0) {
    
    
        // 超过最大值就不再扩充了,就只好随你碰撞去吧
        if (oldCap >= MAXIMUM_CAPACITY) {
    
    
            //修改阈值为int的最大值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 oldTab;
        }
        /*
        	没超过最大值,就扩充为原来的2倍
        	1)(newCap = oldCap << 1) < MAXIMUM_CAPACITY 扩大到2倍之后容量要小于最大容量
        	2)old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原数组长度大于等于数组初始化长度16
        */
        else if ((newCap = oldCap << 1) < MAXIMUM_CAPACITY &&
                 old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阈值扩大一倍
            newThr = oldThr << 1; // double threshold
    }
    //老阈值点大于0 直接赋值
    else if (oldThr > 0) // 老阈值赋值给新的数组长度
        newCap = oldThr;
    else {
    
    // 直接使用默认值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16
        newThr = (int)(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 计算新的resize最大上限
    if (newThr == 0) {
    
    
        float ft = (float)newCap * loadFactor;
        newThr = (newCap < MAXIMUM_CAPACITY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Integer.MAX_VALUE);
    }
    //新的阀值 默认原来是12 乘以2之后变为24
    threshold = newThr;
    //创建新的哈希表
    @SuppressWarnings({
    
    "rawtypes","unchecked"})
    //newCap是新的数组长度--》32
    Node<K,V>[] newTab = (Node<K,V>[])new Node[newCap];
    table = newTab;
    //判断旧数组是否等于空
    if (oldTab != null) {
    
    
        // 把每个bucket都移动到新的buckets中
        //遍历旧的哈希表的每个桶,重新计算桶里元素的新位置
        for (int j = 0; j < oldCap; ++j) {
    
    
            Node<K,V> e;
            if ((e = oldTab[j]) != null) {
    
    
                //原来的数据赋值为null 便于GC回收
                oldTab[j] = null;
                //判断数组是否有下一个引用
                if (e.next == null)
                    //没有下一个引用,说明不是链表,当前桶上只有一个键值对,直接插入
                    newTab[e.hash & (newCap - 1)] = e;
                //判断是否是红黑树
                else if (e instanceof TreeNode)
                    //说明是红黑树来处理冲突的,则调用相关方法把树分开
                    ((TreeNode<K,V>)e).split(this, newTab, j, oldCap);
                else {
    
     // 采用链表处理冲突
                    Node<K,V> loHead = null, loTail = null;
                    Node<K,V> hiHead = null, hiTail = null;
                    Node<K,V> next;
                    //通过上述讲解的原理来计算节点的新位置
                    do {
    
    
                        // 原索引
                        next = e.next;
                     	//这里来判断如果等于true e这个节点在resize之后不需要移动位置
                        if ((e.hash & oldCap) == 0) {
    
    
                            if (loTail == null)
                                loHead = e;
                            else
                                loTail.next = e;
                            loTail = e;
                        }
                        // 原索引+oldCap
                        else {
    
    
                            if (hiTail == null)
                                hiHead = e;
                            else
                                hiTail.next = e;
                            hiTail = e;
                        }
                    } while ((e = next) != null);
                    // 原索引放到bucket里
                    if (loTail != null) {
    
    
                        loTail.next = null;
                        newTab[j] = loHead;
                    }
                    // 原索引+oldCap放到bucket里
                    if (hiTail != null) {
    
    
                        hiTail.next = null;
                        newTab[j + oldCap] = hiHead;
                    }
                }
            }
        }
    }
    return newTab;
}

treeifyBin方法如下所示:【扩展】

  /**
   * Replaces all linked nodes in bin at index for given hash unless
   * table is too small, in which case resizes instead.
     替换指定哈希表的索引处桶中的所有链接节点,除非表太小,否则将修改大小。
     Node<K,V>[] tab = tab 数组名
     int hash = hash表示哈希值
  */
    final void treeifyBin(Node<K,V>[] tab, int hash) {
    
    
        int n, index; Node<K,V> e;
        /*
        	如果当前数组为空或者数组的长度小于进行树形化的阈值(MIN_TREEIFY_CAPACITY = 64),
        	就去扩容。而不是将节点变为红黑树。
        	目的:如果数组很小,那么转换红黑树,然后遍历效率要低一些。这时进行扩容,那么重新计算哈希值
        	,链表长度有可能就变短了,数据会放到数组中,这样相对来说效率高一些。
        */
        if (tab == null || (n = tab.length) < MIN_TREEIFY_CAPACITY)
            //扩容方法
            resize();
        else if ((e = tab[index = (n - 1) & hash]) != null) {
    
    
            /*
            	1)执行到这里说明哈希表中的数组长度大于等于阈值64,开始进行树形化
            	2)e = tab[index = (n - 1) & hash]表示将数组中的元素取出赋值给e,e是哈希表中指定位					置桶里的链表节点,从第一个开始
            */
            //hd:红黑树的头结点   tl :红黑树的尾结点
            TreeNode<K,V> hd = null, tl = null;
            do {
    
    
                //新创建一个树的节点,内容和当前链表节点e一致
                TreeNode<K,V> p = replacementTreeNode(e, null);
                if (tl == null)
                    //将新创键的p节点赋值给红黑树的头结点
                    hd = p;
                else {
    
    
                    /*
                    	 p.prev = tl:将上一个节点p赋值给现在的p的前一个节点
                    	 tl.next = p;将现在节点p作为树的尾结点的下一个节点
                    */
                    p.prev = tl;
                    tl.next = p;
                }
                tl = p;
                /*
                	e = e.next 将当前节点的下一个节点赋值给e,如果下一个节点不等于null
                	则回到上面继续取出链表中节点转换为红黑树
                */
            } while ((e = e.next) != null);
            /*
            	让桶中的第一个元素即数组中的元素指向新建的红黑树的节点,以后这个桶里的元素就是红黑树
            	而不是链表数据结构了
            */
            if ((tab[index] = hd) != null)
                hd.treeify(tab);
        }
    }
3、LinkedHashSet

我们知道HashSet保证元素唯一,可是元素存放进去是没有顺序的,那么我们要保证有序,怎么办呢?

在HashSet下面有一个子类java.util.LinkedHashSet,它是链表和哈希表组合的一个数据存储结构。

LinkedHashSet底层由链表结构和哈希链表:是为了保存插入顺序

哈希表结构:是为了去重

存储元素的时候,先过哈希表,如果哈希表能够接受数据,进一步存到

演示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LinkedHashSet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et<String> set = new LinkedHashSet<String>();
		set.add("bbb");
		set.add("aaa");
		set.add("abc");
		set.add("bbc");
        Iterator<String> it = set.iterator();
		while (it.hasNext()) {
    
    
			System.out.println(it.next());
		}
	}
}
结果:
  bbb
  aaa
  abc
  bbc

请说出LinkedHashSet底层数据结构,及其特点:

底层使用哈希表结构和链表结构,元素存储时有去重,有序的特点

4、 TreeSet集合(了解)
特点

TreeSet集合是Set接口的一个实现类,底层依赖于TreeMap,是一种基于红黑树的实现,其特点为:

  1. 元素唯一
  2. 元素没有索引
  3. 使用元素的自然顺序对元素进行排序,或者根据创建 TreeSet 时提供的 Comparator 比较器
    进行排序,具体取决于使用的构造方法:
public TreeSet():								根据其元素的自然排序进行排序
public TreeSet(Comparator<E> comparator):    根据指定的比较器进行排序
演示
  • TreeSet的排序方式

    • 自然排序

      //按照数据的默认排序方式排序(这里会涉及到Comparable的东西,我们不讲解,如果有兴趣研究一下)
      public class Test03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创建对象
              TreeSet<String> set = new TreeSet<>();
      
      		//添加方法
              set.add("abc");
              set.add("ABC");
              set.add("AAA");
              set.add("abcd");
              set.add("abcd");
      
              System.out.println(set);  //[AAA, ABC, abc, abcd]
          }
      }
      
    • 比较器排序

      自己定义排序方法
      public class Demo02_TreeSe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创建对象
              //使用比较器自己定义排序方法
              TreeSet<String> set = new TreeSet<>(new Comparator<String>() {
              
              
                  @Override
                  /*
                          如果返回值是正数,代表要把元素放在后面
                          如果返回值是负数,代表要把元素放在前面
                          如果返回值是零,代表元素是重复的,不会存储
                          说明:
                          	o1 - o2 :升序
                          	o2 - o1 :降序
                   */
      
                  //要求:按照长度排序,长度相同的不存
                  public int compare(String o1, String o2) {
              
              
                      return o1.length() - o2.length();
                  }
              });
      
              //添加方法
              set.add("ab");
              set.add("ABC3r345445");
              set.add("AAA");
              set.add("aa");
              set.add("abcd");
              set.add("abcd234");
      
              System.out.println(set);
          }
      }
      结果:按照字符串长度升序:[ab, AAA, abcd, abcd234, ABC3r345445]
      

五、Collections工具类

01 、Collections常用功能
  • java.utils.Collections是集合工具类,用来对集合进行操作。

    常用方法如下:

  • public static void shuffle(List<?> list):打乱集合顺序。

  • public static <T> void sort(List<T> list):将集合中元素按照默认规则排序(从小到大)。

  • public static <T> void sort(List<T> list,Comparator<? super T> c):将集合中元素按照指定规则排序。

  • 代码示例

    public class Demo04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ollections是一个工具类,里面的方法都是静态方法
            ArrayList<Integer> list = new ArrayList<>();
            //添加元素
            list.add(123);
            list.add(456);
            list.add(111);
            list.add(10);
            list.add(789);
    
            System.out.println("打印集合" + list);
    
            //static void shuffle(List<?> list)
            //随机打乱集合元素的顺序
            Collections.shuffle(list);
    
            System.out.println("乱序之后" + list);
    
            //static <T> void sort(List<T> list)
            //完成集合的排序(从小到大)
            Collections.sort(list);
    
            System.out.println("排序之后" + list);
            /*
                打印集合[123, 456, 111, 10, 789]
                乱序之后[10, 789, 111, 456, 123]
                排序之后[10, 111, 123, 456, 789]
             */
        }
    }
    
  • 字符串的比较规则

    • 字符串是从前往后一个一个比较,如果第一个字符相同,就比较第二个字符,以此类推
    • 如果从前往后一个短的字符串是另一个长的字符串的子字符串,就比较长度。例如:“abc” “abcdef”
           Array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
            list.add("abc");
            list.add("ABC");
            list.add("AAA");
            list.add("abcd");
    
            //排序
            //看一看字符串是怎么排序的?
            Collections.sort(list);
    
            /*
                字符串是从前往后一个一个比较字符,如果第一个字符相同,就比较第二个字符
                如果字符相同就比较长度
             */        //                     65   97
            System.out.println(list); //[AAA, ABC, abc, abcd]
        }
    }
    

我们的集合按照默认的自然顺序进行了升序排列,如果想要指定顺序那该怎么办呢?

02、 Comparator比较器

我们已经使用了集合工具类Collections中带一个参数的排序方法,发现两个参数的排序方法还没有使用,接下来我们学习下带两个参数的排序方法:

public static <T> void sort(List<T> list,Comparator<? super T> )方法灵活的完成,这个里面就涉及到了Comparator这个接口,位于java.util包下,排序是comparator能实现的功能之一,该接口代表一个比较器,比较器具有可比性!顾名思义就是做排序的,通俗地讲需要比较两个对象谁排在前谁排在后,那么比较的方法就是:
	 public int compare(String o1, String o2):比较其两个参数的顺序。
		1.o1 - o2 升序
		2.o2 - o1 降序
  • compare方法的底层实现原理解释

     		说明:该方法要求必须返回一个int类型的整数,然后底层根据返回数据的正负进行比较大小排序。
    		  参数
                    o1表示后加入的值 (要比较的值)
                    o2表示已经添加的值(已经比较过的值)
                返回值
                    如果返回值是正数,就会把元素移动到后面(代表o1>o2)
                    如果返回值是负数,就会把元素移动到前面(代表o1<o2)
                    如果返回值是0,就表示两个元素相同,就不移动(代表o1=o2)
    

排列整数类型(demo1)

  • 需求:对以下数据进行排序 123 456 111 10
public class Test03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我如果想要别的排序的方式怎么办?
        //要求:想要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

        //创建集合
        ArrayList<Integer> list = new ArrayList<>();
        //添加元素
        list.add(123);
        list.add(456);
        list.add(111);
        list.add(10);

        /*
            参数
                o1表示后加入的值(要比较的值)
                o2表示已经添加的值(已经比较过的值)
            返回值
                如果返回值是正数,就会把元素移动到后面(代表o1>o2)
                如果返回值是负数,就会把元素移动到前面(代表o1<o2)
                如果返回值是0,就表示两个元素相同,就不移动(代表o1=o2)
           123 456 111 10
            o2 o1
            升序:o1 - o2
           第一次比较:123(o2) 456(o1)---->o1 - o2 大于 0 --->结果:123 456
           第二次比较:123 456 111---》
                1)456(o2) 111(o1)--》o1 - o2小于0 结果:111 456
                2)123(o2) 111(o1) 456---->o1 - o2小于0 结果:111 123
                最后结果是:111 123 456
           第三次比较:111 123 456 10---》
                1)456(o2) 10(o1) --》o1 - o2小于0 结果:10 456
                2)123(o2) 10(o1) --》o1 - o2小于0 结果:10 123--->10 123 456
                2)111(o2) 10(o1) --》o1 - o2小于0 结果:10 111--->10 111 123 456
            降序:o2 - o1
             1)123 456 111 10
               o2  o1
            2)456 123  111 10
                  o2  o1
            3)456 123  111 10
                       o2  o1
         */
        //排序
        Collections.sort(list, new Comparator<Integer>() {
    
    
            @Override
            public int compare(Integer o1, Integer o2) {
    
    
//                System.out.println("o1 = " + o1);
//                System.out.println("o2 = " + o2);
                return o1 - o2;//升序:[10, 111, 123, 456]
//                return o2 - o1;//降序:[456, 123, 111, 10]
            }
        });

        System.out.println(list);
    }
}

排列自定义类型(demo2)

  • 按照年龄从小到大排列,如果年龄相同,姓名短的在前,姓名长的在后(就是按照名字长度升序排序)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Collections;
import java.util.Comparator;

public class Test0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测试代码
        ArrayList<Student> list = new ArrayList<>();

        //添加元素
        Student s1 = new Student("迪丽热巴",18);
        Student s2 = new Student("吕布",36);
        Student s3 = new Student("神奇宝贝",20);
        list.add(s1);
        list.add(s2);
        list.add(s3);

        //排序
        Collections.sort(list, new Comparator<Student>() {
    
    
            /*
                  参数
                         o1表示后加入的值 (要比较的值)
                         o2表示已经添加的值(已经比较过的值)
                    返回值
                        如果返回值是正数,就会把元素移动到后面      (代表o1>o2)
                        如果返回值是负数,就会把元素移动到前面      (代表o1<o2)
                        如果返回值是0,就表示两个元素相同,就不移动  (代表o1=o2)
                需求:按照年龄从小到大排列
                 18 36 20
                 o2 o1
                 18 36 20---->18 20 36
                    o2 o1     o2 o1
             */
            @Override
            //    18 36 20
            //
            public int compare(Student o1, Student o2) {
    
    

                return o1.age - o2.age;
                //   相当于36 - 18     结果是一个正数,就会把o1放在后面
                //   相当于20 - 36     结果是一个负数,就会把o1放在前面
                //   相当于20 - 18     结果是一个正数,就会把o1放在后面
            }
        });
        System.out.println(list);
    }
}
03、 可变参数

JDK1.5之后,如果我们定义一个方法需要接受多个参数,并且多个参数类型一致,我们可以对其简化.

格式:

修饰符 返回值类型 方法名(参数类型... 形参名){  }

代码演示:

  public class ChangeArg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调用
        method(10,20);  //传入2个整数

        method();      //传入了0个整数

        method(10,20,30,40,50); //传入了5个整数

        int[] arr = {
    
    11,22,34};
        method(arr);        //也可以传入一个数组
    }


    //要求:想要接受任意个整数
    public static void method(int... a){
    
    
        //可变参数的本质就是一个数组
        for (int i = 0; i < a.length; i++) {
    
    
            System.out.println(a[i]);
        }
    }
}

注意:

​ 1.一个方法只能有一个可变参数

​ 2.如果方法中有多个参数,可变参数要放到最后。

​ 3.可变参数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数组

  • 可变参数和数组的区别

    可变参数的优势:
    	传参更方便,可以不传参,可以传递任意个参数,也可以直接传入数组
    

应用场景: Collections

​ 在Collections中也提供了添加一些元素方法:

public static <T> boolean addAll(Collection<T> c, T... elements):往集合中添加一些元素。

代码演示:

public class Collections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ArrayList<Integer> list = new ArrayList<Integer>();
      //原来写法
      //list.add(12);
      //list.add(14);
      //list.add(15);
      //list.add(1000);
      //采用工具类 完成 往集合中添加元素  
      Collections.addAll(list, 5, 222, 12);
      System.out.println(list);
}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mmmmmCJP/article/details/115154993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