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数据中心网络架构与技术》读书笔记 | 第5章 构建数据中心的物理网络(Underlay网络)

5.1 物理组网和基础网络

  • 包含Fabric、Spine、Leaf、Service Leaf、Server Leaf、Border Leaf角色
  • Fabric提供接入节点间的无差异互访
  • Server Leaf、Service Leaf、Border Leaf在网络转发层面上没有差异性,仅仅是接入设备不同
  • 采用Spine-Leaf的扁平结构,东西向流量转发路径较短,转发效率较高
  • Fabric网络架构可实现弹性伸缩,服务器增加时,增加Leaf数量即可。Spine带宽不足时,可增加Spine节点的个数
  • Spine和Leaf设备的推荐:
    • 针对Spine设备:推荐单机部署,Leaf到Spine的收敛比为1:9~1:2
    • 针对Leaf设备:使用M-LAG双活方式部署,也可以使用虚拟机框类技术iStack
  • Leaf和Spine之间通过三层路由接口互联,通过动态路由协议OSPF或BGP实现
  • 推荐采用ECMP实现负载分担,基于L4的源端口号的负载分担算法(因VXLAN目的端口4789不变)

5.2 设计数据中心的物理网络

5.2.1 路由协议选择

  • 推荐OSPF,只有在规模较大、需要分区部署,且需要BGP灵活的路由控制能力的情况下,才推荐使用EBGP
  • 1. Underlay路由选用OSPF
    • 小于100台规模使用
    • 针对单Fabric内部:
      • 所有设备均处于Area0中,使用三层路由口地址建立OSPF邻居,network类型建议为P2P
    • 针对多Farbic:
      • 如果仍然是一个VXLAN域,多Fabric之间的互联设备部署在OSPF Area0,Fabric1和Fabric2部署在Area1和Area2中,整体仍然是一个OSPF进程
      • 如果是2个VXLAN域,建议每个Fabric单独部署OSPF,互联设备通过BGP进行路由交互
    • 选择BGP EVPN协议作为Overlay的控制平面,在选择OSPF后,实现了Underlay和Overlay的故障域隔离
  • 2. Underlay路由选用EBGP
    • 大于100台规模使用
    • 针对单Fabric:
      • Spine划为一个AS,每组Leaf节点分别划为一个AS,Leaf和Spine之间部署EBGP邻居
    • 针对多Fabric:
      • Spine划为一个AS,每组Leaf节点分别划为一个AS,Leaf和Spine之间部署EBGP邻居。每个Fabric通过DC互联的Leaf和对方AS互联,互联的Leaf单独部署在一个AS内,通过EBGP和Spine建立邻居
    • 使用EBGP的明显缺陷在于配置的复杂性,但故障域相比OSPF较小,且具有丰富的路由控制手段

5.2.2 服务器接入方案选择

  • Leaf选择支持iStack或M-LAG技术的,比较推荐M-LAG
  • 服务器使用10GE或25GE接入,Leaf下行带宽和上行带宽的比例一般为1:9~1:2
  • 推荐服务器Eth-Trunk接入Leaf M-LAG工作组

5.2.3 Border Leaf和Service Leaf节点设计及其原理

  • Border Leaf主要用于南北向网关,将南北向流量发送给对端的PE及从PE接收发往数据中心内部的流量
  • Service Leaf主要用作接入VAS设备,如防火墙、负载均衡器
  • Border Leaf和Service Leaf设计需要考虑:
    • Border Leaf双活+静态路由/BGP ECMP
    • Border Leaf和Service Leaf基于业务数量和路由数量选择合设或分设
    • 根据VAS接入设备的要求确定Service Leaf的组数
  • 1. Service Leaf和Border Leaf合设场景
    • L4~L7设备旁挂在合设节点两侧,双规接入两台交换机(Leaf)
    • 流量到达Spine后,直接被重定向到VAS设备,处理后再发回Spine设备
    • 扩展性不佳,适合中小型数据中心
  • 2. Service Leaf和Border Leaf分设场景
    • 两种Leaf可单独扩展
    • 流量到达Spine后,会发往独立部署的Service Leaf设备,再将流量发往VAS设备,处理后再发回Spine设备
    • 组网成本较高,但可根据业务规模灵活调整,适合有较强技术能力的企业

5.2.4 出口网络设计

  • 设计时需考虑如下因素
    • PE独立部署,采用堆叠、或通过E-Trunk、VRRP保障可靠性
    • PE与Border Leaf采用交叉型互联
    • Border Leaf建议采用双活技术(M-LAG)部署,与PE之前通过三层路由接口或虚接口互联(如VBDIF、VLANIF)
    • 每个VRF,PE有4个L3接口与Border Leaf互联
  • 出口路由规划
    • 逃生链路和M-LAG的peer-link链路分开部署
    • 每台Border Leaf上配置静态默认路由,下一跳为对端PE的L3接口地址
    • 每台PE上配置静态明细路由,目的地址为内网业务网段,下一跳为对端Border Leaf设备的L3接口地址。建议进行路由汇聚
    • 针对逃生链路,Border Leaf配置低优先级的静态默认路由,下一跳为对端Border Leaf的L3互联接口。这样在指向PE的静态路由失效后,这条低优先级默认路由会生效
    • 动态路由对接时,Border Leaf仍然配置静态默认路由,并将静态路由引入OSPF中
    • PE和PE之间也通过一条L3链路建议OSPF邻居,作为PE设备的逃生链路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guolianggsta/article/details/11528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