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分析模型 — 2. 鱼骨图,清晰表达因果关系

为了解决某个已知的问题,搜集了大量与之相关信息,如何去梳理、并表达出这些信息与问题是相关联的呢?采用鱼骨图。利用鱼骨图可以将这些信息按相互关联性整理,使得要素呈现出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特点,在图中可以清楚地标出搜集到的信息与这个问题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鱼骨图:给出一个结果(主题),通过归集要因向主题收敛的因果关系表达方法。
注:发明者是石川馨(日本),又名石川图、因果图。

一、概念与解读

1. 模型概念
由于图形看上去有些像鱼骨,所以称之为鱼骨图,在“鱼头”处标出问题的归集结果,通过头脑风暴法找出造成问题的要因,并在鱼骨的鱼刺上,按出现机会多寡列出这些要因,形成相互关联、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图形,它可以直观将因果关系呈现出来,帮助分析师理清思路、确认因果关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1 鱼骨图

2. 模型解读
从上面的鱼骨图中可以解读出如下的基本信息,
□目标:鱼骨头的排列方向指向结果,结果名称用鱼骨图的名称来表示,比如:结果=质量下降的问题、结果=安全多发的原因、等。
□主线:一根大骨将所欲的要因关联起来并指向结果,从左→ 右。
□要因:将收集到的要素进行梳理、分类,“要因x”是要素归集的名称,要因可以分为数个组,如果有了新的要因可以随时插入;
□收敛:收集的全部要素是向结果收敛的;

二、画法与场景

1. 模型画法
鱼骨图的主要画法如下,参见图2。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2 鱼骨图的画法

□画出鱼头、大骨,完成主体;在鱼头处标注结果;
□画出中骨,且中骨与大骨成45°,标出要因名称(分类名称);
□画出小骨,并与大骨平行,挂接上小粒度的具体要素;
□要因分类的排列顺序:按照影响大的靠近鱼头、影响小的靠近鱼尾;

举例:将“工程质量下降”调研得到的信息进行梳理,用鱼骨图给出因果关系。
通过分析,将调研中找到的问题要素分成6大类(要因),按照越靠近“鱼头”位置的问题影响越大、离得越远位置的问题影响越小的方法,将各个分类与问题要素排列如图3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3 工程质量下降因果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1.材料问题”和“4.技术问题”是造成“工程质量下降”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2. 适用场景
将收集到的问题与可能造成发生这些问题的要因,不但用鱼骨图表达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联,并通过线条和位置表达出了问题的轻重关系。

■扩展思考

1)鱼骨图与表格的表达对比
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同一个结论,比如用语言、表格或是图形,图形表达是最为清晰、明确、直观的,如:同时用鱼骨图和表格来表达“工程质量下降”分析原因的方法,见图4。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4 鱼骨图与表格的表达对比

□ 图(a)是用图形(鱼骨图)表达的方式
□ 图(b)是用表格表达的方式。

两者的内容完全一样,但是哪种方式在表达工程质量下降的“因-果”效应上更强烈、更具说服力呢?结论当然是图形的表达最为强烈,图形表达方式之所以比较清晰、强烈,是因为图形直接将“逻辑”显示出来了,观者不需要去通过思考“读”文字和表格中的逻辑,而只要顺着逻辑线的示意,就可以“看”出图形表达的含义了。

2)鱼骨图与思维导图的表达区别
这两个图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作为头脑风暴的分析和记录工具,但在表达上两者又有差异之处(仅供参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5 思维导图与鱼骨图

□鱼骨图
先给出一个结果,然后以这个结果为目标,去收集与这个结果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一定要支持得出这个结果,在同一条要因线上的要素没有远近关系。所有的要素之间没有明确的关联关系,要素的关系不是结构化的。

□思维导图
先给出一个主题,然后以这个主题为出发点,向外发散式地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主节点、子节点…之间有关联关系,要素具有弱结构化的关系,距离中心节点越远的子节点相关性就越弱。

■本系列下一篇博文:如何使用分析模型-3.排比图,收集问题的同时给出答案

有关分析模型的更加详细的说明,请参见《大话软件工程—需求分析与软件设计》一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lihognjun/article/details/111826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