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数据库事务

什么是事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数据库几乎是所有系统的核心模块,它将数据有条理地保存在储存介质(磁盘)中,
并在逻辑上,将数据以结构化的形态呈现给用户。支持数据的增、删、改、查,并在过程中保障数据的正确且可靠。

要做到这点并非易事,常见的例子就是银行转账,A账户给B账户转账一个亿(T1),买一块地盖房子。在这种交易的过程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 如何同时保证上述交易中,A账户总金额减少一个亿,B账户总金额增加一个亿? A
  • A账户如果同时在和C账户交易(T2),如何让这两笔交易互不影响? I
  • 如果交易完成时数据库突然崩溃,如何保证交易数据成功保存在数据库中? D
  • 如何在支持大量交易的同时,保证数据的合法性(没有钱凭空产生或消失) ? C

要保证交易正常可靠地进行,数据库就得解决上面的四个问题,这也就是事务诞生的背景,它能解决上面的四个问题,对应地,它拥有四大特性:

  • 原子性(Atomicity): 事务要么全部完成,要么全部取消。 如果事务崩溃,状态回到事务之前(事务回滚)。
  • 隔离性(Isolation): 如果2个事务 T1 和 T2 同时运行,事务 T1 和 T2 最终的结果是相同的,不管 T1和T2谁先结束。
  • 持久性(Durability): 一旦事务提交,不管发生什么(崩溃或者出错),数据要保存在数据库中。
  • 一致性(Consistency): 只有合法的数据(依照关系约束和函数约束)才能写入数据库。

ACID

接下来详细地了解这四大特性:

  • 原子性,确保不管交易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意外状况(服务器崩溃、网络中断等),不能出现A账户少了一个亿,但B账户没到帐,或者A账户没变,但B账户却凭空收到一个亿(数据不一致)。A和B账户的金额变动要么同时成功,要么同时失败(保持原状)。
  • 隔离性,如果A在转账1亿给B(T1),同时C又在转账3亿给A(T2),不管T1和T2谁先执行完毕,最终结果必须是A账户增加2亿,而不是3亿,B增加1亿,C减少3亿。
  • 持久性,确保如果 T1 刚刚提交,数据库就发生崩溃,T1执行的结果依然会保持在数据库中。
  • 一致性,确保钱不会在系统内凭空产生或消失, 依赖原子性和隔离性。

可以看出,原子性、隔离性、一致性的根本问题,是不同的事务同时对同一份数据(A账户)进行写操作(修改、删除、新增),如果事务中都只是读数据的话,那么它们可以随意地同时进行,反正读到的数据都是一样的。

如果,几个互不知晓的事务在同时修改同一份数据,那么很容易出现后完成的事务覆盖了前面的事务的结果,导致不一致。 事务在最终提交之前都有可能会回滚,撤销所有修改:

  1. 如果T1事务修改了A账户的数据,
  2. 这时T2事务读到了更新后的A账户数据,并进行下一步操作,
  3. 但此时T1事务却回滚了,撤销了对A账户的修改,
  4. 那么T2读取到的A账户数据就是非法的,这会导致数据不一致。

这些问题都是事务需要避免的。

如何保证原子性

begin; -- 开始一个事务
update table set A = A - 1亿; -- 伪sql,仅作示意
update table set B = B + 1亿;
-- 其他读写操作
commit; -- 提交事务

要保证上面操作的原子性, 就得等begin和commit之间的操作全部成功完成后,才将结果统一提交给数据库保存,如果途中任意一个操作失败,就撤销前面的操作,且操作不会提交数据库保存,这样就保证了同生共死。

如何保证隔离性

原子性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如果有另外的事务在同时修改数据A怎么办呢? 虽然可以保证事务的同生共死,但是数据一致性会被破坏。 此时需要引入数据的隔离机制,确保同时只能有一个事务在修改A,一个修改完了,另一个才来修改。 这需要对数据A加上互斥锁:

  • 先获得了锁,然后才能修改对应的数据A
  • 事务完成后释放锁,给下一个要修改数据A的事务
  • 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事务持有数据A的互斥锁
  • 没有获取到锁的事务,需要等待锁释放

以上面的事务为例,称作T1,T1在更新A的时候,会给A加上互斥锁,保证同时只能有一个事务在修改A。 那么这个锁什么时候释放呢? 当A更新完毕后,正在更新B时(T1还没有提交),有另外一个事务T2想要更新A,它能获取到A的互斥锁吗?

答案是不能, 如果T1在更新完A后,就释放了互斥锁,此时T2获取到T1的最新值,并做修改, 如果一且正常,则万事大吉。 但是如果在T2更新A时,T1因为后面的语句执行失败而回滚了呢?

  1. 此时T1会撤销对A的修改,
  2. T2得到的A数据就是脏数据,更新脏数据就会导致数据不一致。

所以,在事务中更新某条数据获得的互斥锁,只有在事务提交或失败之后才会释放,在此之前,其他事务是只能读,不能写这条数据的。

隔离性的强度

  • 串行化(Serializable,SQLite默认模式):最高级别的隔离。两个同时发生的事务100%隔离,每个事务有自己的"世界", 串行执行。
  • 可重复读(Repeatable read,MySQL默认模式):如果一个事务成功执行并且添加了新数据(事务提交),这些数据对其他正在执行的事务是可见的。但是如果事务成功修改了一条数据,修改结果对正在运行的事务不可见。所以,事务之间只是在新数据方面突破了隔离,对已存在的数据仍旧隔离。
  • 读取已提交(Read committed,Oracle、PostgreSQL、SQL Server默认模式):可重复读+新的隔离突破。如果事务A读取了数据D,然后数据D被事务B修改(或删除)并提交,事务A再次读取数据D时数据的变化(或删除)是可见的。这叫不可重复读(non-repeatable read)。
  • 读取未提交(Read uncommitted):最低级别的隔离,是读取已提交+新的隔离突破。如果事务A读取了数据D,然后数据D被事务B修改(但并未提交,事务B仍在运行中),事务A再次读取数据D时,数据修改是可见的。如果事务B回滚,那么事务A第二次读取的数据D是无意义的,因为那是事务B所做的从未发生的修改(已经回滚了嘛)。这叫脏读(dirty read)。

接下来详细解释,假设有下面两个事务同时执行

begin; -- 事务1
insert into table1 (somevaue); -- 随意写的伪sql
update table2 set aa = aa + 1 where id = 1;
commit;
begin; -- 事务2
select count(*) from table1; -- 第一次读count
select aa from table2 where id = 1; -- 第一次读aa
-- 假设在这个点 事务1成功提交
select count(*) from table1; -- 第二次读count
select aa from table2 where id = 1; -- 第二次读aa
commit;

串行化不用解释了,依次执行,不会产生冲突。
可重复读是什么意思呢? 事务2执行到一半时,事务1 成功提交:

  • 事务2中 第二次读count得到的值和第一次读count得到的值不一样(因为事务1新增了一条数据),这叫幻读,不隔离新增的数据。
  • 事务2中 第一次读aa 和第二次读aa得到的值是一样的,对刚更新的值不可见,隔离已经存在的数据。 可以重复读,读到的数据都是一样的。

读取已提交是什么意思呢? 事务2执行到一半时,事务1 成功提交:

  • 事务2中 第二次读count得到的值和第一次读count得到的值不一样(因为事务1新增了一条数据),这叫幻读,不隔离新增的数据。
  • 事务2中 第一次读aa 和第二次读aa得到的值是不一样的,对刚提交的值可见,不隔离已经存在的数据。 不可以重复读,读到的数据是不一样的(如果成功修改)。

读取未提交是什么意思呢? 事务2执行到一半时,事务1 还未提交:

  • 事务2中 第二次读count得到的值和第一次读count得到的值不一样(因为事务1新增了一条数据),这叫幻读,不隔离新增的数据。
  • 事务2中 第一次读aa 和第二次读aa得到的值是不一样的(事务1未提交),对最新版本的值可见,不隔离已经存在的数据。 不可以重复读,读到的数据是不一样的。
  • 如果此时事务1因为其他原因回滚了,事务2第二次读到的数据是无意义的,因为修改没有发生(回滚了),这叫脏读

在现实环境中,串行化一般不会被使用,因为性能太低。

如果对一致性有要求,比如转账交易,那么要使用可重复读,并发性能相对较差。 原因是,为了实现可重复读,在对更新记录加锁时,除了使用记录锁,还可能会使用间隙锁锁住区间(看update语句的where条件),这会增加其他事务等待时间。

如果对一致性要求不高,一般使用读取已提交, 由于不考虑重复读,在加锁时一般只加记录锁,不会使用间隙锁,并发性较好,据说使用的最多。

如何保证持久性

数据库通过事务日志来达到这个目标。 事务的每一个操作(增/删/改)产生一条日志,内容组成大概如下:

  • LSN:一个按时间顺序分配的唯一日志序列号,靠后的操作的LSN比靠前的大。
  • TransID:产生操作的事务ID。
  • PageID:被修改的数据在磁盘上的位置,数据以页为单位存储。
  • PrevLSN:同一个事务产生的上一条日志记录的指针。
  • UNDO:取消本次操作的方法,按照此方法回滚。
  • REDO:重复本次操作的方法,如有必要,重复此方法保证操作成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磁盘上每个页(保存数据的,不是保存日志的)都记录着最后一个修改该数据操作的LSN。数据库会通过解析事务日志,将修改真正落到磁盘上(写盘),随后清理事务日志(正常情况下)。

这也是数据库在保证数据安全和性能这两个点之前的折中办法:

  • 如果每次更新都写盘,由于数据是随机的,会造成大量的随机IO,性能会非常差
  • 如果每次更新不马上写盘,那一旦数据库崩溃,数据就会丢失

折中的办法就是:

  • 将数据的变更以事务日志的方式,按照时间先后追加到日志缓冲区,由特定算法写入事务日志,这是顺序IO,性能较好
  • 通过数据管理器解析事务日志,由特定的算法择机进行写盘

数据库恢复

当数据库从崩溃中恢复时,会有以下几个步骤:

  • 解析存在的事务日志,分析哪些事务需要回滚,哪些需要写盘(还没来得及写盘,数据库就崩溃了)。
  • Redo,进行写盘。检测对应数据所在数据页的LSN,如果数据页的LSN>=事务操作的LSN,说明已经写过盘,不然进行写盘操作。
  • Undo, 按照LSN倒序进行回滚
    经过这几个阶段,在数据库恢复后,可以达到奔溃前的状态,也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

over

参考文章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mingtiannihaoabc/article/details/105182451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