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开发面试之网络协议

参考:牛客网Java开发岗高频面试专栏

1. OSI七层协议模型

参考文章:https://www.cnblogs.com/wxd0108/p/7597216.html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1 物理层

主要定义物理设备标准,如网线的接口类型、光纤的接口类型、各种传输介质的传输速率等。它的主要作用是传输比特流(就是由1、0转化为电流强弱来进行传输,到达目的地后在转化为1、0,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模转换与模数转换)。这一层的数据叫做比特。

1.2 数据链路层

定义了如何格式化数据以进行传输,以及如何控制对物理介质的访问。这一层通常还提供错误检测和纠正,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1.3 网络层

在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网络中的两个主机系统之间提供连接和路径选择。Internet的发展使得从世界各站点访问信息的用户数大大增加,而网络层正是管理这种连接的层。

1.4 传输层

定义了一些传输数据的协议和端口号(WWW端口80等),如: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传输效率低,可靠性强,用于传输可靠性要求高,数据量大的数据)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与TCP特性恰恰相反,用于传输可靠性要求不高,数据量小的数据,如QQ聊天数据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传输的)。 主要是将从下层接收的数据进行分段和传输,到达目的地址后再进行重组。常常把这一层数据叫做段。

1.5 会话层

通过运输层(端口号:传输端口与接收端口)建立数据传输的通路。主要在你的系统之间发起会话或者接受会话请求(设备之间需要互相认识可以是IP也可以是MAC或者是主机名)

1.6 表示层

可确保一个系统的应用层所发送的信息可以被另一个系统的应用层读取。例如,PC程序与另一台计算机进行通信,其中一台计算机使用扩展二一十进制交换码(EBCDIC),而另一台则使用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ASCII)来表示相同的字符。如有必要,表示层会通过使用一种通格式来实现多种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

1.7 应用层

是最靠近用户的OSI层。这一层为用户的应用程序(例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和终端仿真)提供网络服务。

2.TCP/IP通信协议

参考文章 https://www.cnblogs.com/daijiabao/p/11183265.html

2.1 TCP/IP协议是如何通信的。

利用TCP/IP协议族进行网络通信时,会通过分层顺序与对方进行通信。发送端从应用层往下走,接收端则往应用层往上走。我们用HTTP举例来说明,首先作为发送端的客户端在应用层(HTTP协议)发出一个想看某个Web页面的HTTP请求。接着,为了传输方便,在传输层(TCP协议)把从应用层处收到的数据(HTTP请求报文)进行分割,并在各个报文上打上标记序号及端口号后转发给网络层。在网络层(IP协议),增加作为通信目的地的MAC地址后转发给链路层。这样一来,发往网络的通信请求就准备齐全了。接收端的服务器在链路层接收到数据,按序往上层发送,一直到应用层。当传输到应用层,才能算真正接收到由客户端发送过来的HTTP请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 ARP协议

2.2.1 ARP协议是什么

ARP协议是“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的缩写。其作用是在以太网环境中,数据的传输所依懒的是MAC地址而非IP地址,而将已知IP地址转换为MAC地址的工作是由ARP协议来完成的。

在局域网中,网络中实际传输的是“帧”,帧里面是有目标主机的MAC地址的。在以太网中,一个主机和另一个主机进行直接通信,必须要知道目标主机的MAC地址。但这个目标MAC地址是如何获得的呢?它就是通过地址解析协议获得的。所谓“地址解析”就是主机在发送帧前将目标IP地址转换成目标MAC地址的过程。ARP协议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目标设备的IP地址,查询目标设备的MAC地址,以保证通信的顺利进行。

2.2.2 ARP协议的工作原理

这篇文章讲的非常好 :图解ARP协议

2.3 三次握手

参考文章:https://blog.csdn.net/qq_38950316/article/details/81087809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一次握手:主机A发送位码为SYN=1,随机产生seq number=1234567的数据包到服务器,主机B由SYN=1知道,A要求建立联机;

第二次握手:主机B收到请求后要确认联机信息,向A发送ack number=(主机A的seq+1),SYN=1,ACK=1,随机产生seq=7654321的包;

第三次握手:主机A收到后检查ack number是否正确,即第一次发送的seq number+1,以及位码ACK是否为1,若正确,主机A会再发送ack number=(主机B的seq+1),ACK=1,主机B收到后确认seq值与ACK=1则连接建立成功。

2.4 四次挥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客户端进程发出连接释放报文,并且停止发送数据。释放数据报文首部,FIN=1,其序列号为seq=u(等于前面已经传送过来的数据的最后一个字节的序号加1),此时,客户端进入FIN-WAIT-1(终止等待1)状态。 TCP规定,FIN报文段即使不携带数据,也要消耗一个序号。
2)服务器收到连接释放报文,发出确认报文,ACK=1,ack=u+1,并且带上自己的序列号seq=v,此时,服务端就进入了CLOSE-WAIT(关闭等待)状态。TCP服务器通知高层的应用进程,客户端向服务器的方向就释放了,这时候处于半关闭状态,即客户端已经没有数据要发送了,但是服务器若发送数据,客户端依然要接受。这个状态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也就是整个CLOSE-WAIT状态持续的时间。
3)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确认请求后,此时,客户端就进入FIN-WAIT-2(终止等待2)状态,等待服务器发送连接释放报文(在这之前还需要接受服务器发送的最后的数据)
4)服务器将最后的数据发送完毕后,就向客户端发送连接释放报文,FIN=1,ack=u+1,由于在半关闭状态,服务器很可能又发送了一些数据,假定此时的序列号为seq=w,此时,服务器就进入了LAST-ACK(最后确认)状态,等待客户端的确认。
5)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连接释放报文后,必须发出确认,ACK=1,ack=w+1,而自己的序列号是seq=u+1,此时,客户端就进入了TIME-WAIT(时间等待)状态。注意此时TCP连接还没有释放,必须经过2∗∗MSL(最长报文段寿命)的时间后,当客户端撤销相应的TCB后,才进入CLOSED状态。
6)服务器只要收到了客户端发出的确认,立即进入CLOSED状态。同样,撤销TCB后,就结束了这次的TCP连接。可以看到,服务器结束TCP连接的时间要比客户端早一些。

2.5 三次握手与四次挥手常见问题

Q1:为什么握手是三次,挥手却是四次?

简而言之就是因为在结束握手时,需要考虑被结束方数据没有发送完成的情况,这时候需要等到数据发送完成后,被结束方才能发送FIN报文
因为当Server端收到Client端的SYN连接请求报文后,可以直接发送SYN+ACK报文。其中ACK报文是用来应答的,SYN报文是用来同步的。但是关闭连接时,当Server端收到FIN报文时,很可能并不会立即关闭SOCKET(因为可能Server端还有回应Clinet端的数据没有发送出去),所以只能先回复一个ACK报文,告诉Client端,“你发的FIN报文我收到了”。只有等到我Server端所有的报文都发送完了,Server端才能发送FIN报文,因此不能一起发送。故需要四步握手。

Q2:为什么TIME_WAIT状态需要经过2MSL(最大报文段生存时间)才能返回到CLOSE状态?

(简而言之就是担心最后回复给Server端的ACK,Server端没有收到这种情况的发生,如果在等待2MSL的时间内再次收到Server段发送的FIN报文,则Client会再回复一条ACK报文,并继续等待2MSL,以确保Server端收到ACK报文为止。 MSL指的是一条报文在网路中最大的存活时间)
虽然按道理,四个报文都发送完毕,我们可以直接进入CLOSE状态了,但是我们必须假象网络是不可靠的,有可以最后一个ACK丢失。所以TIME_WAIT状态就是用来重发可能丢失的ACK报文。在Client发送出最后的ACK回复,但该ACK可能丢失。Server如果没有收到ACK,将不断重复发送FIN片段。所以Client不能立即关闭,它必须确认Server接收到了该ACK。Client会在发送出ACK之后进入到TIME_WAIT状态。Client会设置一个计时器,等待2MSL的时间。如果在该时间内再次收到FIN,那么Client会重发ACK并再次等待2MSL。所谓的2MSL是两倍的MSL(Maximum Segment Lifetime)。MSL指一个片段在网络中最大的存活时间,2MSL就是一个发送和一个回复所需的最大时间。如果直到2MSL,Client都没有再次收到FIN,那么Client推断ACK已经被成功接收,则结束TCP连接。

Q3:为什么不能用两次握手进行连接?

两次握手只能保证单向连接是畅通的。
Step1 A -> B : 你好,B。
Step2 A <- B : 收到。你好,A。
这样的两次握手过程, A 向 B 打招呼得到了回应,即 A 向 B 发送数据,B 是可以收到的。
但是 B 向 A 打招呼,A 还没有回应,B 没有收到 A 的反馈,无法确保 A 可以收到 B 发送的数据。
这样就无法证明A是否可以接受数据,只能确定A可以发送数据

只有经过第三次握手,才能确保双向都可以接收到对方的发送的 数据。即经过第三次握手才能知道A可以接收数据,B也可以发送数据

Step3 A -> B : 收到,B。
这样 B 才能确定 A 也可以收到 B 发送给 A 的数据。

也可以换种说法:

现在把三次握手改成仅需要两次握手,死锁是可能发生的。作为例子,考虑计算机S和C之间的通信,假定C给S发送一个连接请求分组,S收到了这个分组,并发 送了确认应答分组。按照两次握手的协定,S认为连接已经成功地建立了,可以开始发送数据分组。可是,C在S的应答分组在传输中被丢失的情况下,将不知道S 是否已准备好,不知道S建立什么样的序列号,C甚至怀疑S是否收到自己的连接请求分组。在这种情况下,C认为连接还未建立成功,将忽略S发来的任何数据分 组,只等待连接确认应答分组。而S在发出的分组超时后,重复发送同样的分组。这样就形成了死锁。

Q4:怎么确定第三次握手B就可以收到呢?(第三问的延申)

答案是根本没法确定,因为完全可靠的通信协议是根本不存在的,我们任何的通信协议都是在接受这样的现实情况之上进行的。 而三次握手后,A和B至少可以确认之前的通信情况,但无法确认之后的情况。 在这个道理上说,无论是四次还是五次或是更多次都是徒劳的。就和我们打电话的时候一样,如果电话接通了,但是不代表对方一定听到了你的对话,但是可以证明你们之间是已经连上的状态,所以握手也是一样,双方都回复对方时就可以证明是连接上了请求,但是要证明双方收到就得一直回复,所以就不是三次握手可以完成的

Q5:如果已经建立了连接,但是客户端突然出现故障了怎么办?

TCP还设有一个保活计时器,显然,客户端如果出现故障,服务器不能一直等下去,白白浪费资源。服务器每收到一次客户端的请求后都会重新复位这个计时器,时间通常是设置为2小时,若两小时还没有收到客户端的任何数据,服务器就会发送一个探测报文段,以后每隔75秒钟发送一次。若一连发送10个探测报文仍然没反应,服务器就认为客户端出了故障,接着就关闭连接。

2.6 TCP的报文格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YN
ACK
PSH
FIN
RST
seq:seq number
ack:ack number

2.7 TCP和UDP协议的区别

  • TCP协议进行数据通信之前需要三次握手建立连接,UDP协议不需要建立连接即可发送数据。
  • TCP有确认机制,丢包可以重发,保证数据的正确性;UDP不保证正确性,只是单纯的负责发送数据包。
  • TCP协议可能会对大数据包进行拆分,并且在接收方进行重组数据包操作;UDP协议是面向报文的,不会进行分片和重组,所以需要注意传输的报文大小。
  • 网络包中的TCP头部为20个字节;UDP头部只有8个字节。

2.8 一个网络数据包包括哪些有了解吗?

网络数据包一般包括头部和数据部分,在TCP协议中,要发送的数据经过TCP模块添加TCP头部;然后IP模块添加IP头部和MAC头部;然后在最前面加上报头/起始帧分界符以及末尾假如FCS(帧校验序列),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完成的数据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UDP协议中就是UDP头部,各个头部都有其固定的格式,TCP头部最小20个字节,UDP头部最小8个字节

2.9 TCP协议中的数据包分片与重组功能有了解吗?

答:当TCP传输的数据包比较大时,在发送会进行分片,在接收方进行数据包的重组。

发送方:
将数据包分为多个TCP头部+数据包的组合,TCP头部中存着不同的数据序号;之后将多个组合交由IP模块,统一添加IP头部和MAC头部,IP头部的ID号设为统一的。

接收方:
IP模块具有分片重组的功能,如果接收到的包是经过分片的,那么IP模块会将它们还原成原始的包。

分片的包会在IP头部的标志字段中进行标记,当收到分片的包时,IP模块会将其暂时存在内部的内存空间中,然后等待IP头部中具有相同ID的包全部到达,因为同一个包的所有分片都具有相同的ID。此外,IP头部还有一个分片偏移量的字段,它表示当前分片在整个包中所处的位置。根据这些信息,在所有的分片全部收到之后,就可以将它们还原成原始的包。

解析:

数据包的分片和重组里边还涉及到了MTU和MSS的概念,介绍如下:

MTU: Maxitum Transmission Unit 最大传输单元
MSS: Maxitum Segment Size 最大分段大小,MSS就是TCP数据包每次能够传输的最大数据分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10 TCP协议避免拥堵的算法

:当网络中的资源供应不足,网络的性能就要明显变坏,整个网络的吞吐量随之负荷的增大而下降。也就是说对资源的需求超过了可用的资源,因为传输数据是需要资源的。

拥塞控制:防止过多的数据注入到网络中,使得网络中的路由器或链路不致过载。

拥塞避免算法主要有如下两种:

慢启动+拥塞避免
快重传+快恢复

3 HTTP协议

主要参考:
https://www.cnblogs.com/an-wen/p/11180076.html

3.1 HTTP和HTTPS的区别有哪些?(掌握)

答:HTTP和HTTPS的主要区别可以总结如下:

  • HTTP是超文本传输协议,数据明文传输;HTTPS在HTTP的基础上加入了SSL协议,实现数据的加密传输;
  • HTTPS需要区申请证书,一般是收费的;
  • HTTP默认使用80端口,HTTPS默认使用443端口

3.2 HTTP协议是什么?

HTTP是一个客户端终端(用户)和服务器端(网站)请求和应答的标准(TCP)。通过使用网页浏览器、网络爬虫或者其它的工具,客户端发起一个HTTP请求到服务器上指定端口(默认端口为80)。我们称这个客户端为用户代理程序(user agent)。应答的服务器上存储着一些资源,比如HTML文件和图像。我们称这个应答服务器为源服务器(origin server)。在用户代理和源服务器中间可能存在多个“中间层”,比如代理服务器、网关或者隧道(tunnel)。

工作流程

通常,由HTTP客户端发起一个请求,创建一个到服务器指定端口(默认是80端口)的TCP连接。HTTP服务器则在那个端口监听客户端的请求。一旦收到请求,服务器会向客户端返回一个状态,比如"HTTP/1.1 200 OK",以及返回的内容,如请求的文件、错误消息、或者其它信息

3.3 HTTP协议工作流程

HTTP协议定义Web客户端如何从Web服务器请求Web页面,以及服务器如何把Web页面传送给客户端。HTTP协议采用了请求/响应模型。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报文,请求报文包含请求的方法、URL、协议版本、请求头部和请求数据。服务器以一个状态行作为响应,响应的内容包括协议的版本、成功或者错误代码、服务器信息、响应头部和响应数据。

以下是 HTTP 请求/响应的步骤:

step1:客户端连接到Web服务器
一个HTTP客户端,通常是浏览器,与Web服务器的HTTP端口(默认为80)建立一个TCP套接字连接。例如,http://www.luffycity.com。

step2. 发送HTTP请求
通过TCP套接字,客户端向Web服务器发送一个文本的请求报文,一个请求报文由请求行请求头部空行请求数据4部分组成。

step3. 服务器接受请求并返回HTTP响应
Web服务器解析请求,定位请求资源。服务器将资源复本写到TCP套接字,由客户端读取。一个响应由状态行响应头部空行响应数据4部分组成。

step4释放连接TCP连接
若connection 模式为close,则服务器主动关闭TCP连接,客户端被动关闭连接,释放TCP连接;若connection 模式为keepalive,则该连接会保持一段时间,在该时间内可以继续接收请求;

step5 客户端浏览器解析HTML内容
客户端浏览器首先解析状态行,查看表明请求是否成功的状态代码。然后解析每一个响应头,响应头告知以下为若干字节的HTML文档和文档的字符集。客户端浏览器读取响应数据HTML,根据HTML的语法对其进行格式化,并在浏览器窗口中显示。

例如:在浏览器地址栏键入URL,按下回车之后会经历以下流程:

  • 浏览器向 DNS 服务器请求解析该 URL 中的域名所对应的 IP 地址;
  • 解析出 IP 地址后,根据该 IP 地址和默认端口 80,和服务器建立TCP连接;
  • 浏览器发出读取文件(URL 中域名后面部分对应的文件)的HTTP 请求,该请求报文作为 TCP 三次握手的第三个报文的数据发送给服务器;
  • 服务器对浏览器请求作出响应,并把对应的 html 文本发送给浏览器;
  • 释放 TCP连接;
  • 浏览器将该 html 文本并显示内容;

HTTP的特点:

  • 基于 请求-响应 的模式

HTTP协议规定,请求从客户端发出,最后服务器端响应该请求并 返回。换句话说,肯定是先从客户端开始建立通信的,服务器端在没有 接收到请求之前不会发送响应

  • 无状态保存

HTTP是一种不保存状态,即无状态(stateless)协议。HTTP协议 自身不对请求和响应之间的通信状态进行保存。也就是说在HTTP这个 级别,协议对于发送过的请求或响应都不做持久化处理。

使用HTTP协议,每当有新的请求发送时,就会有对应的新响应产 生。协议本身并不保留之前一切的请求或响应报文的信息。这是为了更快地处理大量事务,确保协议的可伸缩性,而特意把HTTP协议设计成 如此简单的。可是,随着Web的不断发展,因无状态而导致业务处理变得棘手 的情况增多了。比如,用户登录到一家购物网站,即使他跳转到该站的 其他页面后,也需要能继续保持登录状态。针对这个实例,网站为了能 够掌握是谁送出的请求,需要保存用户的状态。HTTP/1.1虽然是无状态协议,但为了实现期望的保持状态功能, 于是引入了Cookie技术。有了Cookie再用HTTP协议通信,就可以管 理状态了。有关Cookie的详细内容稍后讲解。

  • 无连接

无连接的含义是限制每次连接只处理一个请求。服务器处理完客户的请求,并收到客户的应答后,即断开连接。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节省传输时间,并且可以提高并发性能,不能和每个用户建立长久的连接,请求一次相应一次,服务端和客户端就中断了。但是无连接有两种方式,早期的http协议是一个请求一个响应之后,直接就断开了,但是现在的http协议1.1版本不是直接就断开了,而是等几秒钟,这几秒钟是等什么呢,等着用户有后续的操作,如果用户在这几秒钟之内有新的请求,那么还是通过之前的连接通道来收发消息,如果过了这几秒钟用户没有发送新的请求,那么就会断开连接,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减少短时间内建立连接的次数,因为建立连接也是耗时的,默认的好像是3秒中现在,但是这个时间是可以通过咱们后端的代码来调整的,自己网站根据自己网站用户的行为来分析统计出一个最优的等待时间。

3.4 HTTP请求方法

HTTP/1.1协议中共定义了八种方法(也叫“动作”)来以不同方式操作指定的资源:

  • GET

向指定的资源发出“显示”请求。使用GET方法应该只用在读取数据,而不应当被用于产生“副作用”的操作中,例如在Web Application中。其中一个原因是GET可能会被网络爬虫等随意访问。

  • HEAD

与GET方法一样,都是向服务器发出指定资源的请求。只不过服务器将不传回资源的本文部分。它的好处在于,使用这个方法可以在不必传输全部内容的情况下,就可以获取其中“关于该资源的信息”(元信息或称元数据)。

  • POST

向指定资源提交数据,请求服务器进行处理(例如提交表单或者上传文件)。数据被包含在请求本文中。这个请求可能会创建新的资源或修改现有资源,或二者皆有。

  • PUT

向指定资源位置上传其最新内容。

  • DELETE

请求服务器删除Request-URI所标识的资源。

  • TRACE

回显服务器收到的请求,主要用于测试或诊断。

  • OPTIONS

这个方法可使服务器传回该资源所支持的所有HTTP请求方法。用’*'来代替资源名称,向Web服务器发送OPTIONS请求,可以测试服务器功能是否正常运作。

  • CONNECT

HTTP/1.1协议中预留给能够将连接改为管道方式的代理服务器。通常用于SSL加密服务器的链接(经由非加密的HTTP代理服务器)。

注意事项:

  • 方法名称是区分大小写的。当某个请求所针对的资源不支持对应的请求方法的时候,服务器应当返回状态码405(Method Not Allowed),当服务器不认识或者不支持对应的请求方法的时候,应当返回状态码501(Not Implemented)。
  • HTTP服务器至少应该实现GET和HEAD方法,其他方法都是可选的。当然,所有的方法支持的实现都应当匹配下述的方法各自的语义定义。此外,除了上述方法,特定的HTTP服务器还能够扩展自定义的方法。例如PATCH(由 RFC 5789 指定的方法)用于将局部修改应用到资源。

GET提交的数据会放在URL之后,也就是请求行里面,以?分割URL和传输数据,参数之间以&相连,如EditBook?name=test1&id=123456.(请求头里面那个content-type做的这种参数形式,后面讲) POST方法是把提交的数据放在HTTP包的请求体中.

GET提交的数据大小有限制(因为浏览器对URL的长度有限制),而POST方法提交的数据没有限制.

3.5 HTTP状态码

所有HTTP响应的第一行都是状态行,依次是当前HTTP版本号,3位数字组成的状态代码,以及描述状态的短语,彼此由空格分隔。

状态代码的第一个数字代表当前响应的类型:

1xx消息——请求已被服务器接收,继续处理
2xx成功——请求已成功被服务器接收、理解、并接受
3xx重定向——需要后续操作才能完成这一请求
4xx请求错误——请求含有词法错误或者无法被执行
5xx服务器错误——服务器在处理某个正确请求时发生错误

虽然 RFC 2616 中已经推荐了描述状态的短语,例如"200 OK",“404 Not Found”,但是WEB开发者仍然能够自行决定采用何种短语,用以显示本地化的状态描述或者自定义信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6 URL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的统一资源定位符将从因特网获取信息的五个基本元素包括在一个简单的地址中:

  • 传送协议。
  • 层级URL标记符号(为[//],固定不变)
  • 访问资源需要的凭证信息(可省略)
  • 服务器。(通常为域名,有时为IP地址)
  • 端口号。(以数字方式表示,若为HTTP的默认值“:80”可省略)
  • 路径。(以“/”字符区别路径中的每一个目录名称)
  • 查询。(GET模式的窗体参数,以“?”字符为起点,每个参数以“&”隔开,再以“=”分开参数名称与数据,通常以UTF8的URL编码,避开字符冲突的问题)
  • 片段。以“#”字符为起点

以http://www.luffycity.com:80/news/index.html?id=250&page=1 为例, 其中:

http,是协议;
www.luffycity.com,是服务器;
80,是服务器上的默认网络端口号,默认不显示;
/news/index.html,是路径(URI:直接定位到对应的资源);
?id=250&page=1,是查询。

大多数网页浏览器不要求用户输入网页中“http://”的部分,因为绝大多数网页内容是超文本传输协议文件。同样,“80”是超文本传输协议文件的常用端口号,因此一般也不必写明。一般来说用户只要键入统一资源定位符的一部分(www.luffycity.com:80/news/index.html?id=250&page=1)就可以了。

由于超文本传输协议允许服务器将浏览器重定向到另一个网页地址,因此许多服务器允许用户省略网页地址中的部分,比如 www。从技术上来说这样省略后的网页地址实际上是一个不同的网页地址,浏览器本身无法决定这个新地址是否通,服务器必须完成重定向的任务。

3.7 HTTP请求格式

  • 请求行
  • 请求头部
  • 空行
  • 请求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8 HTTP响应格式

  • 响应行
  • 响应头部
  • 空行
  • 响应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9 DNS服务

负责域名解析的DNS服务。

DNS(Domain Name System)服务是和HTTP协议一样位于应用层的协议。它提供域名到IP地址之间的解析服务。计算机既可以被赋予IP地址,也可以被赋予主机名和域名。比如www.baidu.com。因为域名更加直观,所以用户通常使用主机名或域名来访问对方的计算机,而不是直接通过IP地址访问。但要让计算机去理解名称,相对而言就变得困难了。因为计算机更擅长处理一长串数字。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DNS服务应运而生。DNS协议提供通过域名查找IP地址,或逆向从IP地址反查域名的服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 路由汇聚

路由汇聚是指把一组路由汇聚为一个单个的路由广播。路由汇聚优点是可以缩小网络上的路由表的尺寸。

算法实现:

  • 将各子网地址的网段以二进制写出。
  • 比较,从第1位比特开始进行比较,将从开始不相同的比特到末尾位填充为0。由此得到的地址为汇总后的网段的网络地址,其网络位为连续的相同的比特的位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 子网掩码的求法

5.1 根据划分的子网数:

算法实现:
在求子网掩码之前必须先搞清楚要划分的子网数目,以及每个子网内的所需主机数目。

  • 将子网数目转化为二进制来表示
  • 取得该二进制的位数,为 N
  • 取得该IP地址的类子网掩码,将其主机地址部分的前N位置1 即得出该IP地址划分子网的子网掩码。

举例:

如欲将B类IP地址168.195.0.0划分成27个子网,则其子网掩码为255.255.248.0

  • 27=11011
  • 该二进制为五位数,N = 5
  • 将B类地址的子网掩码255.255.0.0的主机地址前5位置1(B类地址的主机位包括后两个字节,所以这里要把第三个字节的前5位置1),得到 255.255.248.0

5.2 根据每个子网中的主机数

算法实现:利用主机数来计算。

  • 将主机数目转化为二进制来表示
  • 如果主机数小于或等于254(注意去掉保留的两个IP地址),则取得该主机的二进制位数,为 N,这里肯定N<8。如果大于254,则 N>8,这就是说主机地址将占据不止8位。
  • 使用255.255.255.255来将该类IP地址的主机地址位数全部置1,然后从后向前的将N位全部置为 0,即为子网掩码值。

举例:

如欲将B类IP地址168.195.0.0划分成若干子网,每个子网内有主机700台,则其子网掩码为:255.255.252.0

  • 700=1010111100
  • 该二进制为十位数,N = 10
  • 将该B类地址的子网掩码255.255.0.0的主机地址全部置1,得到255.255.255.255
  • 然后再从后向前将后10位置0,即为: 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
  • 即255.255.252.0。

6 网络地址及其分类

本节转自 :https://blog.csdn.net/u011228842/article/details/9155857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类IP地址由1字节的网络地址和3字节的主机地址组成,其中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为0。A类IP地址中可指派的网络数量为126(2^ 7-2)个,这里减2是由于网络号字段中全0的IP地址为保留地址,表示本网络,而网络号为127的地址保留用于环回测试本机的进程间通信(127.0.0.0到127.255.255.255是保留地址,用于环回测试,0.0.0.0到0.255.255.255也是保留地址,用于表示所有的IP地址。) A类IP地址中主机号占3个字节,因此每个A类网络中最大主机数为16777214(2^ 24-2),这里减2的原因是,主机号字段为全0表示该IP地址为本机所属网络的地址(如一个主机的IP地址为5.6.7.8,则该主机所在的网络地址就是5.0.0.0),而全1表示所有的,因此全1的主机号字段表示该网络中的所有主机。IP地址空间共有232个地址,整个A类地址空间共有231个地址,占整个地址空间的50%。

B类IP地址由2字节的网络地址和2字节的主机地址组成,其中网络地址的最高两位必须为10。由于网络号字段的前两位固定,后面的14位无论怎样都不可能出现全0或全1的情况,因此这里不存在网络总数减2的问题。但实际上B类网络地址中128.0.0.0是不可指派的,而可以指派的B类最小网络地址为128.1.0.0,因此B类地址可指派的网络数为16383(214-1)个。B类地址的每个网络上最大主机数为65534(216-2)个,这里需要减2是因为要扣除全0或全1的主机号。整个B类地址空间共约有2^30个地址,占整个地址空间的25%。

C类IP地址由3字节的网络地址和1字节的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为110。C类网络地址中192.0.0.0为保留地址不可指派,因此可以指派的网络总数为2097151(221-1)个,同理,C类地址的每个网络上最大主机数为28-2。整个C类地址空间共约有2^29个地址,占整个地址空间的12.5%。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2684418/article/details/105343499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