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的假设和心态

开源的假设和心态

在公司用开源作为产业工具来拓展生态经常会被问到的问题是:如果我们的客户把我们的开源版本和代码拿去自己做产品,不买我们的产品那怎么办?如果你没有准备,冷不丁被问到,的确很难回答,但稍加思考又会觉得哭笑不得。基于最近一轮有关上述问题的对话,决定还是把一些思考写下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经常说开源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那么目的是什么呢。一回到目的,通常大家都很容易想到“商业成功”,这个词在我司大有“政治正确”和“阿弥陀佛”的地位,但如果只是给出这样的终极目的,似乎对对话和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并无太大帮助。让我们还是回到我们做产业发展立项之初的目标和初心:为什么放着好端端的闷声发大财的生意不做,要打开门迎客做生意?要用开放的方式做生态?Ok,到这里似乎想起点什么,我们当下要么是这个市场还未形成,要么是这个市场过于分散和碎片化,我们无法用统一的产品去满足这个市场上所有客户需求,我们试图寻求构建一个“平台”来汇聚一些伙伴和生态来满足客户需求。毫无疑问移动互联网,未来的5G和云都是这样的生意。

所以回到用开源作为产业工具,我们必须有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我们的商业模式可能不再是产品销售,或者不仅仅靠产品自身的竞争力和价值来变现,而是要围绕平台,生态构建新的商业模式或做必要的价值转移,当然,价值转移和价格承载依然是两码事。就像苹果手机为什么卖这么贵,贵的价格虽然体现在苹果手机这个终端产品上,那是因为乔布斯围绕苹果打造了iTunes,App store等平台和生态,这也是为什么苹果不断涨价的原因,因为生态越来越厚,苹果觉得通过手机这个终端盒子(本身产品也非常有吸引力)带给用户的生态和价值越来越多了。

另外一个假设就是:一旦开源,客户也罢,伙伴也罢,对手也罢就是会拿到开源的代码,否则还叫什么开源呢?而且拿到代码后是否会做出和你竞争的产品也不是可以限制的,所以这里的假设就是在开源之处就应该理解开源规律后,知道会面临代码被获取,甚至只消费不贡献的伙伴,包括还会有潜在对手。这就又要回到开源本质和其价值了,开源就是希望这些代码能像病毒一样传播,传染和扩散,就是希望别人来用,嵌入到自己的应用和产品中去,用的越多,越深度结合越好,在开源代码上长出来更多应用更是梦寐以求的事情。

记得任正非说过一句话:“没有正确的假设,就没有正确的方向。。。”,所以基于开源做生态必须有正确的假设。

仅仅有了正确合理的假设还是不够的,那只是代表你战略上想的比较清楚了,但执行层面依然会碰到很多实际困难。我们都说未来做生态要利他再利己,面对市场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不与伙伴争利益等等。但正如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老先生曾经告诫我们: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如何破解心中锱铢必较和常年形成的零和博弈与竞争思维的惯性,甚至骨子里希望“占便宜”而不是“利他”的基因和人性层面的东西,必须要有正确的心态。那就是看到伙伴和对手来“占便宜”要感觉很开心,和乐意。而不是刻意挖坑,能否用优质的代码来开源,而且还非常真诚的去推广,帮助伙伴掌握开源出来的平台和代码。就像杜甫《客至》诗中那样的迎客之道"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这样才能获得“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伙伴纷至沓来的效果。这既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胸怀和格局,是领导者才可能会有的心态。

综上,虽然碰到了问题,我一般会思考这是个好问题还是个坏问题。比如一开篇提到的问题,显然不是个好问题,因为其中有悖论,因为开源就是打破产品销售模式,而用悖论来问问题,显然不是为了把问题搞清楚,而是一种质疑和质问,甚至是抬杠。对坏问题一般不应该作答,但鉴于在公司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仔细想想,除去哭笑不得,还是可以多做点什么。

总结来说,一旦决定要用开源做生态,必须要有的假设是:商业模式要转换,接受更残酷的产品竞争或引入对手。心态是:领导者心态,看到伙伴和对手用开源代码是高兴而不是舍不得,更不能纠结或打小九九。这方面谷歌做了很好的榜样,这也为什么谷歌开源几乎都是成功的,全世界都希望去占谷歌的便宜,也成就了谷歌的产业地位,到了这个时候,“商业成功”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rxdboy77/article/details/112624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