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脆弱性对产业生态的启发

反脆弱性对产业生态的启发

“如果你想做出改变,并且不关心结果的多种可能性,认为大多数结果都会对你有利,那么你就具有反脆弱性 ”。
——《黑天鹅》作者塔勒布《反脆弱》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近几年一直在从事开源相关的产业工作,近期随着开源工作的深入推进和思考,对产业生态如何构筑反脆弱性有了一些感悟。

虽然战略和产业工作更多就是来面对不确定性进行洞察和分析的,每天“黑天鹅”、“灰犀牛”也是经常提及的,但因为在传统的产品思维固化下,还是有非常强的确定性惯性思维模式,不自觉的用产品思维来看待产业问题。

第一、产业活动是动态的,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常态;

以前做产品,是要把战略,对手分析,甚至收益都分析的很清楚,不但方向要确定,很多细节必须一开始确定下来。为什么很多讨论要反复进行,效率也比较低。这在电信行业近些年比较普遍。比如围绕SDN、NFV的讨论,近期的5G 2B,MEC等产业命题。

这次开源,一开始我们也分析关键战略客户加入是开源的关键,所以在立项之初就尽快拜访一些客户,但客户的态度并不如预期的一开始很明朗,不像以往商业营销活动中站台宣传那样轻松,因为客户也涉及投入,内部研发、商业策略等,决策链也比较长,而且做产业往往都是面对一个不确定的领域或暂不存在的市场,无法有确凿证据和分析。

根据以往经验,这时候就要停下来一遍一遍的去“交流“,去说服,去等待客户的决策意见,项目似乎陷入”困境”。幸好这次我们是以产业思路来看待客户的决策意见,工作并未停止,在开源社区继续与客户的技术层面互动。经过两个月后,再看原来似乎很难克服的困难也有了解决的“曙光“。所以说,产业活动一定要改变思维定势,避免用反复开会,论证,寻求关键决策的方式来试图获取”确定性”,试图非常“保险“地寻求“安全”的方式来对投入进行评估恰好是一种“脆弱性”。

比如原来假设的一些客户伙伴,必须以发起会员,甚至有可能有排他性质的会员等方式加入我们的项目才有成功的保障,现在看这个问题和假设都有变化,原来觉得“疑无路“了并不完全是这样,天没有塌下来,当我们往前继续推进的时候,客户或伙伴手里的牌的价值和分量也在变化,”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必须有的心态,要用这种心态和模式去积极创造“可选项“,从而为尽可能的“必选项”寻求变化,而且无论何种变化都变得更加”有利“于局面。这就是创造了一种”反脆弱“性。

第二、躬身入局,把自己放到产业环境中来,我们就是产业一员;

我们以往讨论很多问题,都是把运营商,OTT放在我们面前,把我们自己放在一边来进行分析,要么用客户,要么用对手等角色来对其进行定位,看待我们和他们的关系也多是从商业视角,判断也多是从符合我们利益或不符合我们利益,是颠覆我们的还是支持我们的这个视角。并未真正把我们自身应该在产业中承担的角色和可以做的贡献和解决的问题摆出来,也并未真正把我们自身作为产业中一员置身其中来分析,更多的是一种置身事外的视角。

这个视角,其实恰好落入了“脆弱性”的一面,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和我们预期,假设不一样或变化,觉得都是“风险”,而看不到“机会”,甚至任何风吹草动带给我们的都是额外应对的成本。

举个实际的例子:我们面对IT厂商或OTT甚至客户创新部门的一些思路,我们经常陷入一些错觉或错误问题陷阱不能自拔,比如“客户为什么会这么想”,“对手为什么总和我们过不去”,“OTT为什么不能安静做业务,要介入网络这个我们的地盘?”比如最近难于回答的白盒问题,解构问题,或OpenUPF等问题。
但如果换个思路,首先要同理理解IT厂家或客户这么想是有其合理一面,即使不合理我们也很难改变。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考虑我们自己提出的主张来吸收或吸纳这些问题,甚至让对手或颠覆者提出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还有利于我们的方案?

核心是,我们不能自视过高认为我们作为商业最大份额就一定只有我们才是真正为客户着想或为产业着想的,其他人的想法只要不符合我们的思路和利益的都是幼稚或有问题的。我们应该躬身入局,把自己对产业的主张,想法公开提出来,而且是一种开放的方式放到产业沙盘上,这样让沙盘上的想法,创新力量的对比都产生更加积极的变化。最近在Akraino社区或MEC领域的开源上,在我们没有把自己摆进去,没有躬身入局之前,感觉无论是客户研究院的自研项目,IT厂商的商业版本,芯片厂家开源项目,还有OTT的开源项目看起来对我们似乎都是对手,生态本身就有先入为主特性,无论如何分析都觉得后发无解。但当我们把自己的思路梳理后,把自己的开源项目摆放到这个产业“沙盘”之中,经过2-3个月演化和碰撞,发现原来并不都是“草木皆兵”,不是人人都以我们为敌的方式参与的,很多时候还是有共性的产业问题需要联手解决的。凝聚共识,形成产业共同体,让人感觉一下子豁然开朗。

第三、开源天然具有“反脆弱”性: 日拱一卒,动态博弈,“利他”才能“利己”。

传统电信行业较为热衷白皮书,希望用自上而下的联盟,架构,标准和规范来获取最大的“确定性”,但面对环境、场景快速变化恰好产生了极大的“脆弱性”,试问过去五年发过的白皮书摆在一起看,有多少产生了实际的执行和落地。就拿此次疫情,大部分公司和业务都看到的是风险,如何应对,如何复工等困难和挑战已经让人疲惫不堪。但也能看到好多“逆行”者,疫情似乎更加增强了他们的业务,带来更多的机会,比如游戏,直播,在线会议等等。

回到开源本身,这个产业工具更大的特点就是代码和社区,而不是胶片,文档和想法。几个月前,当我们反复论证和推演的时候,感觉还是比较迷茫的,甚至比起已有的项目感觉是无助的。但当我们没有停止,不停推进代码开发和社区版本,以及社区运营等工作,今天再来看之前潜在伙伴的那些项目和代码,就会发现日拱一卒的威力。之前关起门来讨论,怎么也讨论不清楚的问题,今天看似乎有了新的答案或者至少可以有更好的方式来解决了。

这里不是说不能用白皮书,而是强调在有了白皮书之后,还应该认识到其“脆弱性”,必须辅助以一些更贴近业务本质的手法,更具“反脆弱性”的产业手段比如开源,开放社区等方式来形成反馈和落地机制。避免我们看到了机会,想到了方法,却一而再再而三的“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总之,产业和生态切忌陷入零和博弈和意识形态之争,或在加入或不加入态度等问题而不能自拔进退维谷。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决策体系和强大的执行力对周边有更多的假设和依赖,对决策的正确性和执行的准确都有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对环境还是对自身都体现出很大的脆弱性。而基于代码的,迭代的,自下而上的开源社区模式,天然的具有“反脆弱性”,因为社区的透明和开放,所有对手,伙伴,颠覆者,既得利益者都会在多方,多轮动态博弈情况下通过约束自己的“私利”和不得不的“利他”行为来获得或建设“利益共同体”,从而真正实现产业共赢,通过“利他”而“利己”。

脆弱的反面并不是坚强或坚韧,提高业务韧性这也还只是底线思维,只能保证你在不确定性中不受伤或受损最小,却没有办法更进一步,让业务变得更好。应该更加积极的用更加开放,敏捷和符合软件规律的开源产业手段来构筑“反脆弱”性,面对困境和挑战,积极假设风险和变化,并且让产业和生态在风险中变得更好,更有力量。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rxdboy77/article/details/112677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