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GOPS】阿里游戏高可用架构设计实践

本文根据〖GOPS2016 全球运维大会•深圳站〗李运华演讲整理而成,编辑同学为陈才@腾讯。

欢迎关注“高效运维(微信ID:greatops)”公众号,以抢先赏阅干货满满的各种原创文章。

讲师简介

李运华

十余年软件设计开发经验,经历了电信行业和移动互联网行业,曾就职于华为和UCWEB,先后担任软件开发工程师、系统分析师、架构师、技术leader等角色;

现担任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原UCWEB)资深软件工程师,带领多个研发团队,承担架构设计、架构重构、技术团队管理、技术培训等职责。

技术上专注于开源技术、系统分析、架构设计,对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有较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先后负责过游戏接入高可用项目、飞鸽事件发布订阅系统、交易平台系统解耦项目,对于系统解耦、高性能、高可用架构有丰富的经验。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阿里游戏的李运华,每次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都会面临一个尴尬,包括今天也是,听到我名字的人看了我的样子之后,第一句话就是:“哇,你这么年轻!”。

但其实我已经在行业做了十多年,大家可以怀疑我的年龄,但不用担心我的实力。

今天演讲的题目是《阿里游戏高可用的架构设计实践》,演讲题目比较长,也很常见,估计大家听了没什么印象,我从整个演讲的内容中提炼出一句话,相信更加容易记住:把运维的锅让研发去背!也就是说,高可用的系统是设计出来的,不是靠运维保障出来的!

今天演讲的内容没有云计算,也没有大数据这些高大上的东西,但是无论是什么业务、什么行业,其实都可以借鉴,也可以比较容易落地实施。

项目背景

项目启动的背景其实跟这个图非常吻合,叫疲于奔命的运维,非常形象化地展示了当时运维的状态。

我们有一个月发生4次比较大的故障,包括机柜断电、交换机断机、服务器段机、程序Bug,这些故障影响的时间短的可能半个小时,长的可能就一个小时、两个小时。

对于游戏接入来说,如果游戏不能登录的话,很多玩家就打电话投诉游戏厂商或者直接打电话到阿里游戏爆粗口,影响是很大的。

6a5b12c315a4958cde5eb04bd53dc2df.jpeg

分析

为什么说运维背了很大一个锅呢?

因为一听到说是机柜断电,有的研发同学就长出一口气,“这个是机柜断电导致的,好象跟这个研发设计方案没有太大关系。”

所以,当时除了程序Bug以外,可能其他都是运维背黑锅了。

分析-运维太LOW?

fc330a260e78a854c990ad2fca8cf888.jpeg

出了这么大的问题,肯定要分析以及给出后面的应对解决方案。于是我们就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小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去分析这些问题背后真正的原因?

  • 首先想到的是不是运维太LOW了,比如说硬件质量太差,为什么这个月机柜也坏、交换机也坏,是不是到电脑城买个二手货放里面了?

  • 第二想到的是不是运气不好,之前一个月、两个月才遇到一次,这个月遇到了4次,是不是你们没有在机房烧香?

  • 第三个是不是测试不足,为什么这些Bug测试阶段不能发现,线上才发现?还有运维经验不足,比如交换机出现故障,有的人以为很简单,倒换一下就行了。

  • 甚至有的同学提到了流程不完善,说整个流程中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比如说故障发生之后,响应机制是不是不够顺畅,故障发生之后一堆人,包括研发、测试、运维手忙脚乱,是不是要定一个全流程的处理方案,指定一堆的责任人?

总体架构

经过深入的讨论和分析,最后我们认为,根本原因还是系统设计方案有问题,也就是说,技术上是比较弱的。

得到这个根本原因之后,解决策略就比较明显,总结一句话就是“把运维的锅让研发去背”,不要指望你的运气好或者烧香、提高某某人的运维能力,而是假设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发生,发生之后你的系统是不是有应对的措施和快速的解决方案?最终我们决定从技术方面来解决这个可靠性的问题

高可用目标-传统方法

确定这个方向之后我们就需要定一个目标,首先确定一个目标。高可用其实都是指几个9,5个9的话可能就是电信级或者金融级的,互联网大部分是3个9到4个9。

刚开始也想用这个指标作为一个目标,比如说想达到4个9或者5个9,但是这个指标的优点是业界通用,搞技术的大家都接受了这个指标。

但是有一个缺点,除了技术人员,其他同学不是很好理解,他们没有办法将4个9或者5个9转换成直观的理解。所以,我们当时在定项目目标的时候并没有这样去定。

3acadee4011a0902bf5825ac0b9b6721.jpeg

高可用目标-面向业务

我们最终确定的目标跟几个9的目标有一个比较大的区别,几个9的目标主要是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的,就是说这个系统的可靠性是几个9。

而我们的目标是面向整个业务,这个目标就是3分钟来定位问题,5分钟能恢复业务,而且问题的发生频率不能太高,2个月发生一次。

这个目标的优点:

1、聚焦业务。

2、容易分解。目标本身就是我们的工作方向,首先要定位问题,怎么定位问题?我们就可以想一个办法,其次是恢复业务,第三是故障的频率不能太高;

3、容易衡量。我们后来再做方案的时候,很多方案只要拿这个标准一套,基本上就能够判断这个方案是否可行。

整个目标最后折算下来,对应的差不多是4个9左右,比4个9高一点点。

103bc8e7271f0c02fbc3ed57d4c56dc5.jpeg

高可用整体架构

整体架构一共分为四层:用户层、网络层、服务层、运维层。

整个架构其实跟目标是一样的,我们是面向整个业务的,没有说哪个系统应该具备几个9的高可用,而是站在整个业务的全流程来看假设要达到目标,每一个应该怎么去做。

每一层都需要做一些应对的方案,才能达到目标。

接下来我就详细给大家介绍一下,每一个方案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4f0a6b9705b9159e8b736a3fe63f8ced.jpeg

HTTP-DNS

客户端重试

在游戏接入阶段,游戏里会嵌入我们的SDK,对于SDK内的产品来说,如果遇到后端故障,最快、对用户影响最小的解决方式是立刻去重试,服务器1有故障的话,我们重新发一个请求到服务器2,就能够正确处理业务。

重试里面有一个关键点需要特别注意,重试的时候必须保证这个请求不要再发到原来有问题的服务器上面,否则这个重试只是浪费时间。

6282cbeeb9cf7d893747010a0e753c8f.jpeg

传统DNS问题

在重试的时候,要尽量保证重试的服务器跟原来的服务器不一样,但是传统的DNS正好在这方面存在天然的缺陷,DNS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DNS劫持

2、DNS污染

3、DNS缓存

比如这个截图就是我们的用户的机器上DNS已经被运营商给劫持。对于DNS的污染来说,在国内大区域网络应该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DNS缓存,包括操作系统,为了提高性能,都把DNS解析的结果缓存在本地,这样就会带来一个问题,我们在重试的时候,有可能第二次重试还是发到原来有问题的机器上。

44a0b5333bccdd41720a2724e220e343.jpeg

HTTP-DNS

我们做了一套HTTP-DNS方案,用户可以向HTTP-DNS系统请求,其实也是域名和服务器的对应关系,但是它走的是HTPP私有的协议,而不是走传统的DNS协议。

我们的运维人员可以直接在这个HTTP-DNS服务器上去修改配置,比如说某台机器有故障,运维一键就把它下掉了。我们的服务器也可以自己上报一些状态和监控给HTTP-DNS系统。

f6633b8a81a088033e3b87a8829e5bff.jpeg

HTTP-DNS系统有三个优点:

1、灵活。因为这个走的是HTTP的协议,而且是私有的,可以基于自己的业务特点做很多个性化的东西。

2、快速。因为它不存在缓存这个问题,一旦运维人员甚至是测试同学把这个服务器下掉后,用户这个请求能够立刻拿到最新的结果,避免重复返回到原来有故障的机器。

3、方便。这个系统是我们自己维护的,想做什么样的操作都可以,如果是公共的DNS那就做不了。

客户端重试+HTTP-DNS

c2c4efd0146163da071266707912ec2f.jpeg

结合客户端重试+HTTP-DNS之后,整体的解决方案就是这样的,正常的时候走的传统DNS,异常情况下就走只有的HTTP-DNS。传统的DNS成功了,那业务就没有问题,如果失败了,再走HTTP-DNS请求。

为什么正常的要走传统的DNS呢?

这是为了性能考虑,因为HTTP-DNS为了能够快速地处理故障,它其实是不存在缓存机制的。所以,正常情况下走传统DNS有利于我们保证业务服务的性能。

架构解耦

业务分离

下图是原来的架构,这个系统把所有的功能都包含了,比如说登录、注册、参数下发、消息、日志、更新。

其实对于玩家来玩游戏来说,真正强相关的只有登录注册和参数下发,消息和日志、更新其实并不是玩家玩游戏必须具备或者强相关的。

所以,业务分离的做法就是把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分拆到不同的系统中,把两个系统之间通过接口调用,互相访问。

b1ff70b54918742a3f4198411b1dfd35.jpeg

这样做的好处,假设非核心业务系统出现故障,它并不影响核心业务系统,因为它们之间是通过接口调用的,并不共享相同的资源。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现在因为运营的误操作,下发了大量的消息,最后把整个系统冲死了,玩家登录不了,游戏玩不了。

拆分之后,这块系统自己能够完全挂起,跟玩游戏相关的登录、注册都不受影响,他可以继续访问,只要玩家只要能够登录游戏进行玩,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当然,这个架构对系统功能实现还是有一定要求的,毕竟有接口访问,核心系统和非核心系统还是有一定依赖的。

所以,对于核心业务系统来说,涉及到非核心业务系统的访问就需要做一定的容错处理。如果接口调用失败后,你自己的业务就失败了,就起不到业务分离的作用。

服务中心

服务中心类似于DNS,是实现整个内部系统之间服务调用时候的调度功能,服务中心是一个类似于服务的名字系统。

比如说有一个A业务想访问其他系统提供的业务。它首先并不是直接访问到另外一个系统,而是要到服务中心访问一下。

比如说我需要X服务,服务中心告诉A:你去访问Host1+port1的xxx接口。服务中心有一个配置和状态上报,可以根据一些状态、算法、配置,选择一个最优秀的服务器告诉A业务。

那么,A业务收到之后就按照这个指示去访问真正提供业务的机器,比如B系统里的Host1+ port1这个机器。服务中心的作用跟HTTP-DNS的作用差不多,就是希望在内部某个系统故障的时候可以快速处理或者切换。

假设B系统某台机器有问题了,我们可以通过自动或者人工的方式在服务中心把这台机器直接下掉,A业务请求的时候,它就不会再请求到这个有问题的机器上,这一台机器的故障就不影响A业务。

02fb90fd44a919904a938c3d48f007ea.jpeg

业务降级

整个系统拆分成核心业务系统和非核心业务系统,在一些紧急情况下,比如说非核心业务系统重启也没有办法,甚至说某个数据库搞挂了,它又影响业务核心系统。

这个时候,接口是可以访问的,但是响应时间特别慢,核心系统就有点被拖慢。

那么,在这种比较极端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人工的方式下发降级指令,把这个非核心业务系统的功能给停掉,这个停掉并不是把程序停掉,而是说把其中的一个接口或者url停掉,核心系统去访问的时候就得到一个500或者503错误。

我们做了一个专门的降级系统,降级系统可以去下发这些降级指令。一般情况下由降级系统给非核心业务系统下发降级指令,如果到了一些关键时刻,其实核心业务系统中有的接口也是可以进行降级的。

也就是说,我们降级的时候并不是对整个系统或者整个功能进行降级,我们可以做到接口或者url这个级别的降级。通过牺牲非核心业务系统的功能,我们尽最大努力地去保证核心业务系统提供的业务。

这个业界有很多叫法,比如有损服务、可损服务,其实我们这个也是一个可损服务,功能上的可损,不是流量上的可损。

46c13ee2d664c6b13e94f5cea908b46c.jpeg

异地多活

原来的老架构中分两个集群:A集群、B集群。两个集群共用同一个数据库主库,部署在A集群,所有的写操作都放在A集群主库,由A集群主库同步到A集群从库、B集群从库,各集群的读操作都直接读集群本地的从库。

8b664dcbfca7729030c557d097b36dab.jpeg

它的缺点是存在全局单点的问题,假如说A集群主库挂了,两个集群的业务基本上全部不能提供了。

第二个问题是跨机房同步时延的问题,从A集群同步到B集群,我们是直接通过MySQL底层的复制机制去同步的,在一些比较极端的情况下,它的时延可能达到半小时甚至一个小时,这么大的时延的情况下,提供的业务可能就有问题。

为了解决全局单点、跨机房同步时延的问题,我们做了一套新架构,如下图:

933968e6d51bb089ffc66652dfeaeb14.jpeg

这个新架构和老架构相比。最大的特点

1、业务层数据同步。现在有两个主库了,每个集群读写自己的库。那么,两个集群的数据怎么同步呢?我们其实是通过应用层进行数据同步的,而没有采用数据库底层的机制读库。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我们能够尽量通过程序去保证同步的有效性和及时性,而不依赖于底层,用程序可以做多种动作。

2、二次读取。虽然程序进行同步能够尽最大可能缓解同步时延的问题,但是在一定极端情况下其实还是有一定时延的问题。所以,我们又做了两个集群直接互相读取的功能,叫二次读取。

也就是说,有的数据在A集群还没有同步到B集群,B集群此时是读取不到的,这时B集群的系统会通过程序的接口再去访问A集群的系统,意思是:A集群,你这边有没有这个数据?如果有的话,A集群就要返回数据给B集群,B集群再把数据再写入本地。

3、可重复生成全局唯一数据。我们的游戏数据中有一个数据是要求全局唯一的,不管在哪个集群,不管什么时候生成,对于同一款游戏、同一个用户来说,这一个值都是唯一的。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是通过redis两个集群分段来实现的,但是通过redis分段就有一个问题,假设其中一个集群宕机之后,另一个集群并不能把原来集群的业务全部接过去,只是能够保证自己集群的业务没有问题。

我们为了能够解决两个集群互相接管对方的业务,就做了可重复生成全局唯一数据方案。

360度监控

一体化

整体方案从上到下分为五层:业务层、应用服务层、接口调用层、基础组件层、基础设施层。

1、业务层:就是我们业务上的打点,根据这些打点进行机型统计或者分析;

2、应用服务层:简单来说就是我们url的一个访问情况;

3、接口调用层:就是我们自己系统对外部依赖的那些接口的访问情况,比如A系统调用B系统的一个接口,在A系统里统计或者监控调用B系统接口的情况,包括时延、错误次数之类;

4、基础组件层:其实就是我们使用的一些组件,包括MySQL等;

5、基础设施层:就是最底层的,包括操作系统、网络、磁盘、IO这些设备。

整个监控是分层的,在我们出现问题的时候,定位问题需要的关键信息全部包括在这里面的。

ffddbf626049f0553ae57a6d8c77560d.jpeg

自动化

自动化的监控方案是业界现在最常见的ELK解决方案,整个方案是实时采集和分析的,并不需要人工参与。

为什么特别要做自动化日志分析呢?

我们来看看在没有做自动化之前我们是怎么处理线上问题和故障的。

bcd2a7f405883cee24f593750dab1840.jpeg

  • 首先,研发测试同学问一下运维同学这些IP是多少,再一台一台机器登录上去,再把日志下载下来,再由研发或者测试同学去写脚本去分析。

整个流程非常低效,从生产网到办公网的网速很慢,要下载1G日志可能需要半小时、一小时,如果下载10台机器,我们之前遇到一次把10台机器日志下来用了三个小时。

  • 其次,现场由测试同学和研发同学去写AWK这些脚本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脚本写错了,毕竟研发和测试同学写脚本的经验也不会太多,之前就出现过分析了半天最后发现这个脚本写错了。

要知道,在处理线上故障的时候是争分夺秒,你下载日志半小时、写个脚本写错了调试10分钟、把脚本和日志跑一下半个小时,一个多小时过去了,用户的投诉电话已经打到客服顶不住了。

为了能够快速处理这个故障,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把真正出故障的时候要关注哪些信息、关注哪些指标,都通过预先的日志采集、计算、分析完成,放在那里等我们要处理故障或者问题的时候,直接看就可以了。

可视化

每一层的指标,都通过一个系统可视化展现出来。比如,今日的访问量、今日的正确率、最近一分钟的平均响应时间、错误率。

整个立体化监控的这一套系统出来之前,我们定位故障或者处理问题都需要最顶级、最资深、最核心的员工放下手头的工作来处理,为什么?  

因为那些日志,其他人如果你没有做过的话,你不知道分析哪个日志,只能找他们来处理和定位。

有了这套系统以后,只要是做这个业务的同学,不管是研发还是测试,他都能够通过这套系统快速地定位问题。

有了这套系统以后,有的业务部门确定了一个值班机制,每周都安排几个人去检查系统状态,新同学也可以,研发也可以,测试也可以,甚至项目经理都可能上去看一下系统的状况。

整个系统的状态一目了然,基本上识字就能够看懂整个系统的状态。

f940653330c9e10d7251bc9fde278c92.jpeg

除了发现比较大的问题外,一些很小的问题,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发现。

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有一个系统,上了这个系统一看,每天到了零点,请求量就爆涨。我们的业务比较特殊,12点没有什么人来真正要去刷或者签到、领礼包之类的;

但是奇怪的是到了12点就暴涨,后来通过可视化的监控系统把每天12点的访问量排行一看,原来是有一个日志接口,代码写成“定时上报,定时12点”,结果在12点大量客户端同时上报日志。

定位问题后其实修改方式比较简单,改一下,在12点左右就行了。

9a88639b4f69b18a1d16be2e2a0e539f.jpeg

设计哲学

1、面向业务。不单单关注某一个系统某一个模块的可靠性和高可用,而是站在整个业务流程的角度去分析一下,为了保证这个业务的高可用,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系统应该怎么做,需要做哪些改进和优化。

2、技术驱动。我们并没有说制定完善的流程、提高人的素质或者采购更贵的硬件、更好的硬件,整体的方案都从技术的角度去考虑。

3、关注核心。非核心业务我们可以紧急的时候停掉或者关掉。

4、可量化。360度监控里的这些指标、分析都是可以量化的,整个项目目标也是可以量化的。

7df06ee15177de95a57fb7656e0ccfc4.jpeg

整体方案的效果

做这个方案前,几乎是每个月有一次故障,最极端的是有一个月有4次比较大的故障。可用性指标大概是3个9。

做完这个系统之后,到目前为止没有一次大的线上故障,可用性指标达到了4个9。是不是我们的运气好呢?

其实不是,做了这套方案后,机房的线路也挂过,交换机也断过,就在3月份的时候我们刚刚有一台核心交换机的缓存模块出现故障,最后厂商定位说是他们的Bug,交换机花了半个小时才定位恢复,但是对我们的业务其实没有影响,因为我们把整个业务切到另外一个机房去了。

愿景

天下无贼,运维无锅。研发、测试、运维,大家一起来设计高可用性。

谢谢大家!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51cto.com/14996608/2548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