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案例练习-----------第七天

every blog every motto: You never know how strong you really are until being strong is the only choice you have。

0. 前言

GIS案例,第七天学习

1. 正文

1.1 现有全国各省行政区划数据和某影像数据,需实现按省行政边界进行裁剪该影像数据。

【方法】使用ArcGIS中【Extract By Mask】(按掩膜提取)工具实现。注:本例涉及了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的处理操作,为使操作正常实现,必须保证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的坐标系是一致的。该工具使用的矢量数据需要是面数据,若只有线数据,需要先转为面数据方能执行裁剪操作。栅格数据可以是遥感影像数据、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等专业数据,也可以是图像、照片等数据。
1)保存待提取省份的矢量数据。首先,使用【通过矩形选择要素】工具,选中“江苏省”图形数据;右击“省级行政区”图层,选择【数据】|【导出数据】,打开导出数据对话框;输出要素设置为“江苏省”;确定,得到江苏省的行政区划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裁剪栅格数据。打开【Spatial Analyst 工具】|【提取分析】|【按掩膜提取】工具,输入栅格设置为“影像”,输入掩膜数据设置为“江苏省”,输出栅格设置为“jiangsu_grid”;确定,得到江苏省影像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2 降雨量监测。对某地区进行野外降雨量采集,记录了采集点空间坐标和降雨量。现需对该地区按管理区范围进行降雨量总量统计,并绘制统计直方图。

【方法】使用ArcGIS中【Zonal Statistics】(分区统计)工具和【Zonal Statistics As Table】(以表格显示分区统计)工具实现。注:采样点的降雨量数据是空间抽样的数据,为了获取整个区域上的降雨量分布数据,需要对采样点进行空间插值操作;获得全区域降雨量数据后,才能对各个管理区进行分区统计降雨量总量。插值得到的降雨量数据为栅格数据,栅格分辨率根据特定情况而定。相关专业概念以GIS专业书为准。
1)导入采样点数据。打开ArcMap软件,打开菜单栏【文件】|【添加数据】|【添加XY数据】工具,指定导入文件为“rainfall.txt”,设置 X、Y字段对应于文本中的数据列;点击【编辑】,设置空间坐标系与区域数据zone一致;确定,得到“rainfall个事件”图层;右击该图层,选择【数据】|【导出数据】,打开导出数据对话框;设置输出数据为“points.shp”,得到采样点矢量点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生成全区降雨量数据。打开【Spatial Analyst 工具】|【插值】|【反距离权重法】工具,输入点数据设置为“points”,Z值字段设置为“P”,输出栅格设置为“rainfall”;本例中像元大小和搜索半径均默认设置;点击【环境】打开工具环境设置对话框,处理范围设置为“与zone图层相同”;确定,得到插值结果。注:不同的插值工具得到的结果不同,使用时建议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的,采用反距离权重法来进行插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统计各管理区降雨量总量。打开【Spatial Analyst 工具】|【区域分析】|【分区统计】工具,输入要素区域数据为“zone”,区域字段设置为index“”,输入赋值栅格为“rainfall”,输出栅格设置为”sum_P”,统计类型选择“SUM”;确定,得到统计结果栅格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统计降雨量总量表格。打开【Spatial Analyst 工具】|【区域分析】|【以表格显示分区统计】工具,输入要素区域数据为“zone”,区域字段设置为index“”,输入赋值栅格为“rainfall”,输出表设置为”t_sum_P”,统计类型选择“SUM”;确定,得到统计结果表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绘制统计直方图。打开菜单栏【视图】|【图】|【创建】工具,图层设置为“t_sum_P”,值字段设置为”SUM”,X字段设置为”INDEX”;常规图属性中标题设置为”各管理区降雨量总量”,取消图例,轴属性中分别修改左标题为” 降雨量“,下标题为”管理区编号“;完成,得到统计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3 使用三维可视分析方法分析城市某条道路的可见程度。

【方法】使用ArcGIS中【Construct Sight Lines】(构造通视线)工具和【Intersect 3D Line With MultiPatch】(3D线与多面体相交)工具实现。注:本例将道路离散为线段,利用所有分割点的可视性百分比来评价该道路的可见程度。构造通视线工具生成了视点与道路的视线集数据,通过相交判断来区分被阻挡的视线和通视的视线,最后统计通视的视线百分比即为该道路的可见程度。
1)构造视点与道路的视线集。打开【3D Analyst Tools】|【3D要素】|【构造通视线】工具,视点分析设置为”view_point“,目标要素设置为”road“,输出设置为”sights“,观察者高度字段为view_point图层的”height“字段,目标高度字段为”road”图层的”height“字段;采样距离默认为”1”;确定,得到视线集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视线与建筑体的相交处理。打开【3D Analyst Tools】|【3D要素】|【3D线与多面体相交】工具,输入线要素设置为”sights“,输入多面体要素设置为”CityModel“,连接属性选择”ALL“,输出点要素类设置为”int_pt“,输出线要素类设置为”int_line“;确定,得到相交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依据可通视性划分视线集。打开相交线段属性表,右击”LINE_OID“字段,选择【汇总】工具;注:相交线段属性表中LINE_OID字段对应于原始视线的ID值,若LINE_OID字段同一值的个数大于1,则表明原始视线被建筑体分割成线段。因此,本例对LINE_OID字段汇总统计,其余字段不涉及可不设置;设置输出表格为”table“;确定,得到统计结果表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计算可见程度值。打开汇总表格table,点击【表选项】按钮,选择【按属性选择】工具,打开查询器;输入表达式” “Cnt_LINE_O” =1 “;应用,找出可通视的视线记录;从表格提示可知有【276】条视线未被遮挡,而视线总数为【493】条;可见程度计算可得【55.98%】:。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39190382/article/details/107561867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