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小感——自我修行

           回归到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突然站在一个宇宙宏观的角度,看待人生,可能会发现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甚至怀疑人生

           但最近听到一句话,我认为还是对这个“宏观理论”有了一个新的诠释:

              “我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也不知道我要到哪里去,但我可以决定我要如何的活,要如何的去爱”。

           回归到自我的人生理念,那就是修行自我。

           人的三六九等,其实是内在来划分的,你是什么样的人,不是因为你开着豪车,住着别墅、泡着各种妞,而是在你的思想。

          如果你的思想已经进化升级到一定高度,那些所谓的物质首先我认为会很容易得到,另外这个人不会那样去炫耀,而是低调的追寻自己的修行以及给其他更高的层面和范围作出何等贡献。

          回来谈谈这个自我修行的理解,大体分为几个阶段:

            1、学生阶段

                       自我意识和对世界的认知没有形成,按照家长和社会给定的策略去执行、灌输

            2、刚工作阶段

                       自我意识、世界观有了初步形成,但还是迫于生计去奔波,开始迷茫,开始困惑,开始在现实、虚幻、梦想、物质、虚荣中迷失。

            3、分化阶段

                       从初期工作阶段开始,就开始分化,有的人会一直在这种状态停留,随着时间流逝和年龄的增长,变的越来越无能为力,梦想开始破灭,一切可能性都减少,开始抱怨,开始把注意力和希望寄托到孩子身上。

                        另外一种情况开始分化,那就是迷茫、困惑,然后找寻方式,去探索,这种人对人生有更高的要求,不但有幻想,而且通过自己努力一步一步去前进,把幻想变成梦想,把梦想去实现。

           4、进阶阶段

                      分化后,第二部分人开始反思自我,有的变成了职业经理人,变成了总管,最后人生轨迹也也在这种衣食无忧的状况下回归到家庭,在工作有成的前提下找到与家庭的平衡,一辈子也基本可以看到尽头

           5、自虐阶段

                     还有一批人无论是无路可走选择自己创业,还是不满足安逸(在原有工作岗位已经非常成功)出来创业,总是没一些自虐的阶段是不会走上这条路了,因为这条路可不是大家看到的那么光鲜亮丽,有钱、有面子,如果只是这么简单,那所有人都出来创业了。

                      在这个过程中都是对自我各种角度的极限进行挑战,自己要去面对社会上所有的问题和事情,而且是源源不断的问题。在过程中迷失、探寻、解决、在迷失。

                      这条路上到底有没有尽头,现在不清楚,总之这条路对于自我修行角度,绝对是自虐级别的。

           6、皈依阶段

                    总是很羡慕六根清净,看破红尘的境界,这第五阶段的一切纷争,也不过都是过眼云烟,最后还是要回归到你到哪里去的问题。

                    这个境界是我无法企及的,但从我个人角度,如果想一览众山小,至少你要等到山顶,站在山下去自嘲,山上也没啥风景可看,显然不是第五阶段人的心态。

                    即便真有一天皈依,我至少体验了人生的轮回,然后才能静心修行,否则现在带着这种澎湃的心,是无法安静的看待这个世界。

                    在我心中皈依是一个终极阶段,但先将第五阶段的修行完成,然后再前行上路。


                   记得人们常说一个故事,一个渔民在海滩旁边晒太阳,一个富翁看到问他,你一天打多少鱼啊?你怎么不贷款弄条船,然后打鱼,赚到钱再多弄几条船,然后还可以做海产品加工,然后....................那样你就可以成为富翁了,渔民问富翁,成为了富人能干什么啊?那样你就可以像我现在这样无忧无虑的在海边晒太阳了,渔民说了一句,我现在就可以在海边晒太阳啊..........

                   貌似从看破红尘角度去诠释这个故事,但在我看来是一个掩耳盗铃的故事。

                 现实中真有那么心无杂念、无妒忌、不物质、不虚荣的渔民吗?如果有,那他已不再是渔民,他也成佛。

                  如果没有这个假设的天生佛性的渔民,那想成佛,还是要经历世间疾苦。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yxiaogua/article/details/73526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