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2.11之PCO

PCO是phase co-existence operation的缩写。其基本含义是将信道一会切成20MHz模式,一会切成40MHz,切来切去那免不了涉及到20MHz和40MHz带宽的设备之间协同的问题。

PCO怎么实现这一点的呢?它由AP来主导实现,AP可以在beacon以及probe response帧中将PCO active置为1,这表示接下来要进行一次到20MHz带宽或者40MHz带宽的切换了。具体哪种由PCO phase来指定,0-20MHz, 1-40MHz。

既然是20MHz 与40MHz相互切换,那么发起切换时的状态就既可以是20MHz也可以是40MHz的。

在20MHz下,在primary channel发出active指示,并将phase置为1,表示将切换到40MHz状态。这是有两个任务需要完成,一个是确保primary channel上的20MHz设备被告知信道将要切换到40MHz,以免其干扰40MHz的运作。另一个是确保secondary channel上的20MHz设备被告知信道将要切换到40MHz。并且两种设备需要知道精确的切换时间点,并且能有一种方式知道信道何时切回了20MHz模式。

对于主信道上的设备,AP在主信道(因为此时处于20MHz模式)发出一个beacon或者probe response,将active置1,phase置1,之后设备即不能继续运行(NAV被beacon或者probe respnse设定),直到收到一个CF-End。

对于附信道上上的设备,AP会在附信道上发一个S-CTS,这时附信道上的设备被置了NAV,知道受到一个CF-END。

如下图所示。这里所说的CF-End均是第二组的CF-End。

错误更正:最后一个'40 MHz operation‘应该是20MHz operation

那对于20MHz/40MHz的设备来讲是怎么样的呢?其收到Beacon/Probe response后即被置了NAV,直到收到一个CF-End。并且在phase为1时,接收40MHz channel上的CF-End,否则接收主20MHz 信道上的CF-End。

给20Mhz/40Mhz设备的NAV是为了给20MHz的设备发出S-CTS或者CF-End而用的。这样20MHz的设备才能被保证能判定自己的NAV。

总结:对于Beacon/Probe Response。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reekyli/article/details/108758840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