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许可效应——你有没有注意到你的改变

今天看到杨康大神发的说说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名词:“道德许可效应”,想想自己从大一到目前为止的一些经历,颇有感触,于是认真地去查阅了一些资料,跟大家分享:

定义:

道德许可(moral licensing):当自己对某事有一个明确的道德标准之后,在做出与这项道德标准相关的行为和判断时,反而更倾向于违背这项道德标准的行为。

实验: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贝努瓦•莫林(Benoit Monin)和戴尔•米勒(Dale Miller)研究刻板印象和决策过程。问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生两种类别的问题:第一个类别是命题一:大多数女人真的不聪明;命题二:大多数女人更适合在家里看孩子,而不是出来工作。第二个类别是命题一:有些女人真的不聪明;命题二:有些女人更适合在家里看孩子。人们会不太容易驳斥这样的命题。它们看起来或许有点性别歧视,但人们很难驳斥“有些”这个限定词。结果判断前两个命题的学生立刻提出抗议,但判断第二组命题的学生态度则更中立一些。

断完这些命题后,学生要在一个模拟招聘场景中作出选择。他们的任务是判断几位候选人是否适合某高层职位。这份工作所处的行业一直是男性主导的,比如建筑业和金融业。候选人中有男也有女。对这些刚刚驳斥过性别歧视观点的学生来说,这看起来是项非常明确的任务。他们当然不会歧视一个符合条件的女人。但普林斯顿的研究人员发现,情况正好相反。和那些勉强同意第二组命题认为性别歧视不那么严重的学生比起来,那些强烈反对性别歧视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男性来担任这个职务。当研究人员询问学生的种族主义观点,并提供机会让他们表现对少数种族的歧视时,也出现了这种前后不一的情况。

也许这些例子都不好理解,我们可以用通俗的话来解释“道德许可”:

当我们已经做了我们觉得对的事情,我们得到了道德上的满足感,我们就更容易为自己开脱从而去做“坏”事

如果你去锻炼了就说自己很“好”,没去锻炼就说自己很“坏”,那么你很可能因为今天去锻炼了,明天就不去了。如果你去处理了一个重要项目就说自己很“好”,拖延着不去处理就说自己很“坏”,那么你很可能因为早上取得了进步,下午就变懒散了。简单说来,只要我们的思想中存在正反两方,好的行为就总是允许我们做一点坏事。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

每个人心理都是有两个人格的,一个是天使,一个是恶魔,任何一方占据优势,另一方都会会获得解放。很多时候我们决定要发奋图强,要当学霸,可很多人都当不过一个星期,我们往往归结于自己的懒惰,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内心盲目的满足感,觉得自己够好了,已经做到了,所以应该的到“奖励”,曾经的原则就这样碎成粉末。高中努力学习,觉得上课玩手机简直不可思议,如果做不到百分之百认真听都觉得有愧疚,为什么到了大学这些都成了见怪不怪的行为了呢,也许原因有多方面的,对大学教育的失望,从众心理,也许还有一点我们经常忽略的“道德许可效应”。

我好久都没写过技术博客了,记得最后一次写,熊哥跟我说:“你技术博客写得不错,继续努力”想想自己是否也中了“道德许可效应”的魔咒呢?

所以,反省自己,也奉劝各位朋友:千万被让别人给你贴太多的标签,也别给自己贴标签。做得好与不好,都是应该的必须的。

 

<!--EndFragment-->

猜你喜欢

转载自448230305.iteye.com/blog/2056129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