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老师《H.265/HEVC》第十二章:速率控制

速率控制
通过选择一系列编码参数,使得视频编码后的比特率满足所需要的速率限制,并且使得编码失真尽量小。即R受限,找这种情况下最小的D。属于率失真优化的范畴。

重点
每一个编码单元(可能是帧,可能是宏块等)确定最优QP(找到了QP就可进行下一步率失真优化)。现在:可跳过QP直接根据R得到lambda。

做法
视频序列空、时域复杂度越高,产生的编码比特数也越高;反之,则会产生较少的编码比特数,编码速率将会随着视频内容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1、目标速率——QP——lambda——其他编码参数。(传统:前一半是速率控制,后一半是率失真优化)
2、目标速率——lambda——QP——其他编码参数。(现在:前一半是速率控制,后一半是率失真优化)

传统操作
1、比特分配:考虑各编码单元之间率失真性能的相关性,为每个编码单元分配最优的目标比特数。首先为每个GOP确定目标比特数,其次根据每个GOP的目标比特数确定其中每一幅图像的目标比特数,最终确定每个宏块的目标比特数。
2、确定QP:比特数与QP有比较确定的关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缓冲操作:如果实际编码速率比可用的信道带宽高,则多余的比特会在缓冲区中积累。当缓冲区中的比特数累积到一定高度时,速率控制算法会采取一定措施适量减小实际编码速率,以降低缓冲区充盈度;反之,当缓冲区充盈度低于一定程度时,速率控制算法会适量增加实际编码速率,使得缓冲区充盈度回升至一定水平。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2979679/article/details/104550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