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与新麻烦

前两年,有位互联网大佬说,中国的用户是愿意用隐私交换便利的,引来网上一片声讨。隐私权作为人身权利的一部分,是受宪法保护的,宪法第四十条还明确规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了公权力依法检查,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侵犯,商业公司显然不在授权之列。大佬可能在实然的世界里待得太久,忘了还有个应然的世界。

不过,纵使能用键盘把一位大人物怼得不敢吱声,我们也知道这谈不上什么胜利,隐私仍然每时每刻都在泄露。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在手机和电脑上勾选了无数用户协议,这大概就是他所谓的“愿意”,但如果并没有另一个产品可选,这种“愿意”终归是虚伪的。更糟糕的是,许多越权获得的信息,转手就进入了市场,流向未知的黑暗。

因为切身,隐私问题更容易被关注,但这只不过是新科技带来的新麻烦之一。在更大的图景里,计算机科学发展一骑绝尘,而我们生活的其他部分显得没跟上节奏。乐观的人说,这就像汽车替代马车,只要等配套的东西齐备就好了,高速公路、交通法规、驾校、保险,这些一应俱全后,所有的麻烦和冲突就会消失,生活质量还能上一个台阶。更有一种技术乐观主义说,计算机技术不同于以往的科技进步,这里会存在技术奇点,跨过这个奇点后,人类会获得全新且颠覆性的力量。按这种说法,既然这次变革如此迥异,反而就有理由怀疑能否消化它,它完全可以不像汽车一样被驯服。

当然,另有一点显而易见:科技变革的社会后果并不仅仅取决于它本身的属性,更取决于发生在何种社会。

《工具还是武器》

布拉德•史密斯 卡罗尔•安•布朗 著 杨静娴 赵磊 译

中信出版社2020年2月

这本书广泛讨论了新技术引发的诸多问题,如隐私安全、网络犯罪、网络战争、社交媒体加剧观念分裂、科技重构商业导致贫富差距扩大、人工智能的伦理道德问题等等。作为微软的总裁和首席法务官,布拉德•史密斯声言,“如果你掌握了能够改变世界的科技,那么你就有责任帮助解决你所创造的世界面临的问题。”

以数据执法为例。微软每年会收到75个国家的超过5万份搜查令和传票,要求微软配合提供IP地址、联系人列表甚至是电子邮件内容。在美国,正常流程是检察官先从法官那里申请到一份搜查令,拿着它才能要求微软配合。大部分时候还会附带一份封口令,禁止微软告诉用户你正在被调查,并且超过三分之二的封口令期限是“永久”。从微软这样的第三方获取资料,本就不应是常态,因为正常情况完全可以拿着搜查令去找当事人。事事要求保密就更不合理了,面对越来越多的搜查令和封口令,微软决定起诉,它有两点论据:一,滥用封口令让微软沉默,这侵犯了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护的言论自由;二,宪法第四修正案保护人们免受非法调查和扣押的权利,在有封口令的情形下,人们根本无法知道自己被调查,也就无从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

法官并没有完全支持微软的主张。但在诉讼过程中,微软广泛征集同盟,有来自科技界、商界和新闻界的组织,还有司法部和联邦调查局的前官员,他们通过“法庭之友”陈述参与此案,这个声势足以促使司法部认真考虑它过去的做法。经过谈判,司法部对封口令使用作出更严格的限定,也要求检察官在从第三方调取资料前,应该先尝试寻求当事人的配合。最终微软撤诉。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3336281/article/details/107721574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