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流处理之乒乓操作

1.乒乓操作原理

乒乓操作主要是用于数据流控制的处理技巧,用低速器件满足高速数据流的处理问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外部输入数据流通过“输入数据选择控制器模块”送入两个数据缓冲区,数据缓冲区为存储模块。
在第一个缓冲周期,将输入的数据流缓存到“数据缓冲1”模块,在第二个缓冲周期,“输入数据选择控制模块”将数据流缓存到“数据缓冲2”模块的同时,“输出数据选择控制模块”将“数据缓冲1”模块的第一个周期缓存的数据送到”后续处理”,模块进行后续的数据处理,在第三个缓冲周期,在“输入数据选择控制”模块的再次切换后,输入的数据流缓存到“数据缓冲1”模块,与此同时,“输出数据选择控制”模块也做出切换,将“数据缓冲2”模块缓存的第二个周期的数据送到“后续处理模块”,如此循环。

这里正是利用了乒乓操作完成数据的无缝缓冲与处理,乒乓操作可以通过“输入数据选择控制”和“输出数据选择控制”按节拍,相互配合地进行来回切换,将经过缓冲的数据流没有停顿的送到“后续处理模块”。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对于外部接口传输的图像数据,以一帧图像为单位进行SDRAM的切换控制,当SDRAM1缓存图像数据时,液晶显示的是SDRAM2的数据图像;反之,当SDRAM2缓存图像数据时,液晶显示的是SDRAM1的数据图像,如此反复,这样出路的好处在于液晶显示图像切换瞬间完成,掩盖了可能比较缓慢的图像数据流变换过程。

采用双口RAM,并在DPRAM后引入一级数据预处理模块实现用低速模块处理高速数据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端口处输入数据流速率为100Mbps,在第1个缓冲周期10ms内,通过“输入数据选择单元”,从B1到达DPRAM1。B1的数据速率也是100Mbps,DPRAM1要在10ms内写入1Mb数据。同理,在第2个10ms,数据流被切换到DPRAM2,端口B2的数据速率也是100Mbps,DPRAM2在第2个10ms被写入1Mb数据。在第3个10ms,数据流又切换到DPRAM1,DPRAM1被写入1Mb数据。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到第3个缓冲周期时,留给DPRAM1读取数据并送到“数据预处理模块1”的时间一共是20ms。有的工程师困惑于DPRAM1的读数时间为什么是20ms,这个时间是这样得来的:首先,在在第2个缓冲周期向DPRAM2写数据的10ms内,DPRAM1可以进行读操作;另外,在第1个缓冲周期的第5ms起(绝对时间为5ms时刻),DPRAM1就可以一边向500K以后的地址写数据,一边从地址0读数,到达10ms时,DPRAM1刚好写完了1Mb数据,并且读了500K数据,这个缓冲时间内DPRAM1读了5ms;在第3个缓冲周期的第5ms起(绝对时间为35ms时刻),同理可以一边向500K以后的地址写数据一边从地址0读数,又读取了5个ms,所以截止DPRAM1第一个周期存入的数据被完全覆盖以前,DPRAM1最多可以读取20ms时间,而所需读取的数据为1Mb,所以端口C1的数据速率为:1Mb/20ms=50Mbps。因此,“数据预处理模块1”的最低数据吞吐能力也仅仅要求为50Mbps。同理,“数据预处理模块2”的最低数据吞吐能力也仅仅要求为50Mbps。换言之,通过乒乓操作,“数据预处理模块”的时序压力减轻了,所要求的数据处理速率仅仅为输入数据速率的1/2。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通过乒乓操作实现低速模块处理高速数据的实质是:通过DPRAM这种缓存单元实现了数据流的串并转换,并行用“数据预处理模块1”和“数据预处理模块2”处理分流的数据,是面积与速度互换原则的体现!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3727437/article/details/10486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