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String试题

Java内存模型

按照官方的说法:Java 虚拟机具有一个堆,堆是运行时数据区域,所有类实例和数组的内存均从此处分配。

    JVM主要管理两种类型内存:堆和非堆,堆内存(Heap Memory)是在 Java 虚拟机启动时创建,非堆内存(Non-heap Memory)是在JVM堆之外的内存。

简单来说,非堆包含方法区、JVM内部处理或优化所需的内存(如 JITCompiler,Just-in-time Compiler,即时编译后的代码缓存)、每个类结构(如运行时常数池、字段和方法数据)以及方法和构造方法的代码。

    Java的堆是一个运行时数据区,类的(对象从中分配空间。这些对象通过new、newarray、 anewarray和multianewarray等指令建立,它们不需要程序代码来显式的释放。堆是由垃圾回收来负责的,堆的优势是可以动态地分配内存大小,生存期也不必事先告诉编译器,因为它是在运行时动态分配内存的,Java的垃圾收集器会自动收走这些不再使用的数据。但缺点是,由于要在运行时动态分配内存,存取速度较慢。 

  栈的优势是,存取速度比堆要快,仅次于寄存器,栈数据可以共享。但缺点是,存在栈中的数据大小与生存期必须是确定的,缺乏灵活性。
栈中主要存放一些基本类型的变量数据(int, short, long, byte, float, double, boolean, char)和对象句柄(引用)。 

    虚拟机必须为每个被装载的类型维护一个常量池。常量池就是该类型所用到常量的一个有序集合,包括直接常量(string,integer和 floating point常量)和对其他类型,字段和方法的符号引用。 

  对于String常量,它的值是在常量池中的。而JVM中的常量池在内存当中是以表的形式存在的, 对于String类型,有一张固定长度的CONSTANT_String_info表用来存储文字字符串值,注意:该表只存储文字字符串值,不存储符号引用。说到这里,对常量池中的字符串值的存储位置应该有一个比较明了的理解了。在程序执行的时候,常量池会储存在Method Area,而不是堆中。常量池中保存着很多String对象; 并且可以被共享使用,因此它提高了效率

 具体关于JVM和内存等知识请参考:

JVM 基础知识

Java 内存模型及GC原理


/*字符串不属于基本类型,但是可以像基本类型一样,直接通过字面量赋值,

         * 当然也可以通过new来生成一个字符串对象。不过通过字面量赋值的方式和new的方式生成字符串有本质的区别:
         * 通过字面量赋值创建字符串时,会优先在常量池中查找是否已经存在相同的字符串,倘若已经存在,
         * 栈中的引用直接指向该字符串;倘若不存在,则在常量池中生成一个字符串,再将栈中的引用指向该字符串。
         * 而通过new的方式创建字符串时,就直接在堆中生成一个字符串的对象
         * (备注,JDK 7 以后,HotSpot 已将常量池从永久代转移到了堆中。详细信息可参考《JDK8内存模型-消失的PermGen》一文),
         * 栈中的引用指向该对象。对于堆中的字符串对象,可以通过 intern() 方法来将字符串添加的常量池中,并返回指向该常量的引用。*/
//        String str1 = "string";
//      String str2 = new String("string");
//      String str3 = str2.intern();
//
//      System.out.println(str1==str2);//false
//      System.out.println(str1==str3);//true
        
        /*
         *
         *
         *
         * */
//        String baseStr = "baseStr";
//        final String baseFinalStr = "baseStr";//在编译阶段直接会常量替换
//
//        String str1 = "baseStr01";
//        String str2 = "baseStr"+"01";//在编译阶段直接会拼接字符串
//        String str3 = baseStr + "01";//在执行阶段进行赋值,再调用StringBuilder的append方法,结果返回stringBuilder.append()生成的结果
//        String str4 = baseFinalStr+"01";//与str2执行过程一样
//        String str5 = new String("baseStr01").intern();
//
//        System.out.println(str1 == str2);//true
//        System.out.println(str1 == str3);//false
//        System.out.println(str1 == str4);//true
//        System.out.println(str1 == str5);//true

//        根据对代码段一的分析,应该可以很简单得出 JDK 1.6 的结果,因为 str2 和 str1本来就是指向不同的位置,理应返回false。
//
//        比较奇怪的问题在于JDK 1.7后,对于第一种情况返回true,但是调换了一下位置返回的结果就变成了false。这个原因主要是从JDK 1.7后,
//        HotSpot 将常量池从永久代移到了元空间,正因为如此,JDK 1.7 后的intern方法在实现上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JDK 1.7后,intern方法还是会先去查询常量池中是否有已经存在,
//        如果存在,则返回常量池中的引用,这一点与之前没有区别,区别在于,如果在常量池找不到对应的字符串,则不会再将字符串拷贝到常量池,
//        而只是在常量池中生成一个对原字符串的引用。所以:
//
//        结果 #7:在第一种情况下,因为常量池中没有“str01”这个字符串,所以会在常量池中生成一个对堆中的“str01”的引用,
//        而在进行字面量赋值的时候,常量池中已经存在,所以直接返回该引用即可,因此str1和str2都指向堆中的字符串,返回true。
//
//        结果 #8:调换位置以后,因为在进行字面量赋值(String str1 = “str01″)的时候,常量池中不存在,所以str1指向的常量池中的位置,
//        而str2指向的是堆中的对象,再进行intern方法时,对str1和str2已经没有影响了,所以返回false。
       
        String str2 = new String("str")+new String("01");
        str2.intern();
        String str1 = "str01";
        System.out.println(str2==str1);//true
//        /*****************/
//        String str1 = "str01";
//        String str2 = new String("str")+new String("01");
//        str2.intern();
//        System.out.println(str2 == str1);//false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38836082/article/details/80250203